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生活越好感觉越累 职场人“年底焦虑症”发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13: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1月22日 05:4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玮婕
     打拼了一年,工薪一族的“收获季节”终于如期而至,不过越来越多职场人发现:尽管年底的公司“红包”一年比一年厚,但自己却怎么也没有等着放大假的愉快心情——有的说,新年还没来,工作新指标先到,压力大啊!有的说:这明年房价还降不降?老婆催着买房呢,年关不好过!还有的则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整天忙工作忙应酬。参加个年会吧,还得又唱又跳。就一个字“累”!

  “年会吃喝唱,苦乐过大年。总结写三篇,指标又飞来,福利有木有,红包谁来添?老板换新人,裁员是关键……”有点担心、有点哀怨还有点无奈,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年底焦虑症”悄然袭来,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不幸”被感染。

  标签催生“压力山大”

  “合资企业高管、15年行业经验、年薪25万、MBA、内环有房”——这些词语排列组合在一起,是不是非常眼熟?这可并非一纸“见怪不怪”的征婚启事,而是一家知名牛排馆广告中的“目标客户”标准。

  高管、高薪、高学历、有房有车,还得无贷……正是这些给所谓“成功人士”贴上的一条条标签,让不少“奋斗”并“蜗居”着的白领心生焦虑。一项由国内权威机构对近万名职场人士进行的职业压力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都承受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压力,六成以上感到职场压力过大,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症状。其中,IT、医药、金融、销售等行业压力最为突出。

  这些接受调查的白领们基本都是年龄25至28岁的职场新生代,也就是俗称的“80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着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所要承受的职业压力通常来源于职业发展、任务量及难度、人际沟通、角色冲突、环境等多种因素,超过60%的员工还称,他们会有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压力。

  平日里的“压力山大”,到了元旦春节这种时序交替节点,就会以“年底焦虑症”的形式“总爆发”——害怕面对紧张的春运;害怕面对孤独的长假;害怕老爸老妈又来逼婚;又或者过了一岁,眼看自己事业未成、心无所属、岁月催人老等等。有人在调查中留下了这样的话:“有时我就像一个陀螺,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已经记不清多长时间没有逛街、旅游,多长时间没能睡个好觉、吃顿安稳饭了,脑子里有一根弦始终绷很紧。”

  跳槽、考核、加薪三道关

  有人想着升职,有人想着加薪,也有人想着跳槽,就是这些看似纷繁复杂,仔细看都与职场前途不无关系的压力,让“年底焦虑症”成了白领们的传染病。在职场专家们看来,白领遭遇的焦虑往往离不开升职、考核、跳槽这三道关卡。“今年的年终评估分数又不理想”、“刚来一年的新人业绩貌似超过了我”、“明年我还能受到重用吗”、“我是不是该跳槽了”……这些疑问在年末着实刺激着不少白领的神经。

  谈先生在沪上一家民营企业工作,一年从头忙到尾。到了年底,公司要求工作总结的时候,他仔细盘算一下这一年所成就的事情,却感觉有些迷茫。年初定下的职业发展规划,到年末总结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还在原地踏步。职位、收入、能力乃至生活,都与当初的壮志豪情相去甚远。想跳槽找寻新空间,又怕有风险;留下继续打拼,却不甘心继续平庸——去还是留,这个问题让他头疼不已。

  相形之下,干销售的刘小姐最近两年就已经跳了3次槽,而她遇到的“焦虑症状”是,在之前工作单位考核都是前几名,而现在新招的大学生异军突起,慢慢把她挤到了后面。于是,年末谈到业绩考核,就成了她的心理负担。

  日子越好,越焦虑

  外表看似光鲜的白领,为何集体陷入焦虑?美国社会评论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在其所著《进步的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一书中指出,过于强调个人奋斗的“孤独感正在驱赶幸福”。

  伊斯特布鲁克指出,虽然人们挣的钱越来越多,但挣钱的过程却往往很孤独——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脱离了我们的根本,失去了朋友和家人;要么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只身一个人打拼。现代生活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美丽饭店房间,人们不快乐的原因是“没有人能够和你结伴而行”。有调查显示:5年以前,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很孤独,如今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3%。“与自己竞争是一件孤独的事”。

  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鲁特·维恩霍文通过对欧盟国家的一系列调查后发现:人们的感觉之所以会越来越糟,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于是奢华的生活越来越显得平常无奇,因此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心理满足。

  伊斯特布鲁克还引用了“崩溃焦虑症”(即担心好日子必将结束)和“目录诱导焦虑症”(即担心一个人无法承受社会的全部好东西)等理论为“日子越好越焦虑”这一奇怪现状进行解释。在他看来,让这些收入颇高的白领心生焦虑的一大原因是,每个人都想跟上潮流,而最根本的关键是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挣钱能挣来快乐吗?

  传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收入的增加可以让人们满足更多的需求,而得到满足的需求,甚至欲望越多,就会感觉越快乐。似乎挣得越多,就可以有更多选择,选择余地越大,快乐程度越高。不过,已经有不少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财富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加以考虑,快乐似乎应该和更多的因素有联系。

  如果1代表“对我的生活根本不满意”,7代表“完全满意”。用这个简单的办法进行调查,被《福布斯》(Forbes)杂志列为美国首富400人的平均快乐指数为5.8,而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者的平均指数为2.9。

  但奇怪的是,在过去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人们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快乐指数也是5.8。能够拥有5.8这一指数的,还有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伊人。马赛伊人大都居住在简陋的草棚内,他们的村落从来没有电力供应,甚至最基本的饮水也十分缺乏。更多的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北半球国家,尽管过去10年间GDP大幅增长,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没有明显改善,抑郁和不信任的程度反而有所增加。在日本,自1958年以来人均GDP也实现了惊人增长,但国民的快乐感却一直维持原状。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城校区的心理学教授艾德·比纳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深入分析了150份有关财富和快乐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当经济的改善满足了基本的食宿需求,如让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获得一份门卫的工作时,收入的确是衡量幸福的标尺。但随着财富的不断增长,额外的收入将不再带来多少额外的快乐。相反,快乐是来自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自我满足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以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让人“幸福”的因素

  国外的一些学者还对金钱与快乐的关系作了不少有趣的研究,他们发现认为自己现在很快乐的人,多年以后赚的钱往往比当年自称不快乐的人更多。这说明幸福感可以使生产能力、创造性和其他导致收入增加的特长不断提高,而并非(或不只是)收入的提高带来更多快乐。对自身状态满意的人也更容易结婚,并保持稳定和健康的生活状态,而这一切都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感。钱或许不能买来快乐,但快乐可以生钱。

  第一个将幸福学和幸福指数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学者奚恺元,曾设计出一套幸福感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和谐程度等三类主要指标,人情味、交通状况、医疗条件、教育质量、自然环境、房屋价格、物价水平等,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在奚恺元看来,人们到底是不是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更多的金钱并不一定带来更多的幸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天晚上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不仅仅是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等,还包括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幸福指数”。

  “更加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内心深处创造幸福,因为财富不可能战胜生命漫无目的的那种感觉”,伊斯特布鲁克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人们生活中所真正需要的大多数的东西,诸如爱、友谊、尊重、家庭、名誉和快乐,都是无法定价的,也不可能在市场上出售。经常感激别人、宽恕别人以及对物质条件感到满足的人,比其他人更加乐观和快乐。”

  他们为什么感觉幸福

  幸福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才能评价你目前到底有多幸福。美国旅行家丹·比特纳走遍世界,历时7年和他的团队寻访了丹麦、新加坡、墨西哥和美国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这四个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地区的各界人士。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秘密,能让所有人都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呢?在《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一书中,丹·比特纳试图寻找到一些让人们能感到幸福的“关键元素”。

  有人说,丹麦人幸福是因为他们对幸福的期望比较低,其实并非如此。总体来说,虽然他们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在财富积累等方面野心勃勃,但他们在教育、医疗、人际交往、艺术修养方面的需求却高得多。“丹麦式幸福”用一种比喻来说明,并不是非要“登上顶峰”享受那种荣耀,而是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享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惬意。这来源于一种能让人远离肤浅的愉悦感,通过一些持久的,甚至有点儿有悖常理的行动,为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

  营造一个信任的环境

  自行车可以不上锁,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摆在咖啡馆外面,都根本无须担心——信任让丹麦的商业和贸易活动运转得更顺畅更高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丹麦为什么是世界上人均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这给我们启示是:尽量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环境中,周围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当然,你自己也得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宽容

  不少国家的研究都表明,对其他种族及生活方式的宽容心态与幸福感有很大的关联。

  寻求社会地位的平等

  在丹麦,谦逊是一种美德。在一些国家,人们可能会觉得,想买得起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穿更时尚的衣服,就必须和周围的人竞争,但是在这儿就没有这种压力,在社会地位和物质方面你不用比周围的人强。如果你喜欢炫耀,反而会吃不开。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建立社交圈的时候也要找那些能接受你,而不是让你感觉必须得买更好的衣服,更大的车,或者其他什么超出你负担能力之外的东西。

  寻求经济上的均衡

  丹麦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即便如此,每年还是会投入一半以上的财政预算去缩小社会上的不平等。这也许给其他国家一些启示——经济上的平等会产生一种安全感。

  尊老爱幼

  丹麦在老人和小孩身上花的钱,人均来讲是最多的。年轻人会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成年人几乎不需要担心退休之后的生活,老年人的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政府提供,所以能安度晚年……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工作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很多人选择工作是看薪水有多少或这份工作会让自己在女朋友面前多有面子。在丹麦,由于人们的大部分薪水都要纳税,而且升职的野心会遭人鄙视,所以为了薪水或者社会地位来选择工作没什么必要。丹麦人擅长的领域是家具设计、专业技术、艺术、建筑。人们只选择那些感兴趣的,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满足感,也更容易跳槽的工作。

  恰到好处地工作

  丹麦人每周平均工作37.5个小时,然后就回家去陪伴家人或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他们的年假高达6个星期,别让自己全被工作占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别加班了,下班就走人吧,假期也能休息就休息。赶快做完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培养“艺术”人生

  主动培养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可以受用终生。

  加强人际互动

  丹麦人认为与世隔绝让人不幸福,他们都有加入各式各样社团的传统,包括冬泳、手球等俱乐部,而且是自愿加入。

  做义工

  有三成以上的丹麦人利用空闲时间做义工。这会形成一个更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可以让人们将关注焦点暂时转移到别人身上。唐玮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9-24 19:14 , Processed in 0.07467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