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9月15日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不论是新来到澳洲的华人,还是已经在澳洲扎根几代的华人,都会时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为什么在澳洲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国家里,却很少看到华人政治家的身影?9月8日,悉尼科技大学的中国研究所与澳华论坛共同举办一场名为“华人与澳洲政治”的研讨会,围绕上述这两个问题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
在研讨会上,在澳洲已经生活多半个世纪的老华人、生在长在澳洲的华人学生、以及来自澳洲各大学的中国研究学者们纷纷就为何在澳华人很少参与澳洲政治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听众,编者从这些观点中总结出几个比较重要的信息点。
澳洲政坛的稀客
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祖籍为中国的澳洲人口已经达到70万人,但在这一庞大的数字下,却鲜见有华人的身影出现在的澳洲政坛中。以悉尼市所在的新州为例,目前,该州议会的两院和各厅里都没有华人政客的身影。虽然曾经有三位华人当选上院议员,但这三人已经任满或退休,而且也没有华人接替他们离开所留下的空缺。
相比起华裔澳人来说,与华人人口数相近的意大利裔澳人在澳洲政坛却不乏代言人。同是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在新州议会两院和各部中任职的意裔澳洲政客共为14人;就连人口数仅为华人一半的希腊裔澳人在新州也有共5名代言人。不过,华人在澳洲其它一些州的参政情况比新州要好些,但相比起其它少数族群来说,华人政客还是稀客。
而在澳洲最高级的联邦国会里,直到2007年澳洲才迎来第一位华裔议员。这位华裔议员同时也是澳洲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部长,她就是黄英贤,澳洲气候变化与水利部长。
“貌合神离”的少数族群
在研讨会上,其中一个大家所热议的话题就是华人的多元性。与会者认为,虽然从英文的角度上来说,华裔澳人都可以用Chinese Australian这一词组来表示。实际上,Chinese一词所包含的,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华人族群,而是一个由多个不同文化、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所组成的多元族群。
如果根据文化背景来划分,那么在澳华人可以分为北方人、南方人、香港人、台湾人、马来华人、以及土生土长在澳洲的华人等。虽然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是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按理说应属于同一文化背景;可实际上真正影响华人成长的却是不同的地方的地域文化,所以来自不同地方的华人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华人来到澳洲的历史时间,以及他们成长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也都会令看似相同的华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小群体。比方说,20世纪初来到澳洲的中国内地移民与百年后来到澳洲的内地移民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连70年代末来到澳洲的中国移民也与80年代末来到澳洲的中国移民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内斗不断,难入主流
上面说到澳洲华人群体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虽然在一方面诠释中华文化的多样化,也在另一方面解释文章开篇所提到的“中国人”的不团结。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来自某一地方的华人,其行事风格与思维方式与来自另一地区的华人格格不入,结果两批华人也组成自己的小团体,斗得不亦乐乎。
说到底,不论澳洲华人之间到底是因何原因而斗,这些窝里斗本质上都反映身在澳洲的华人还没有把自己视为澳洲人。当他们为了各种利益在华人这个小圈子里争风吃醋。
在研讨会上,几位年逾古稀的老华人一致表达希望可以看到一位可以代表广大华人利益的华人政客,出现在澳洲的政坛上。几位老华人希望看到更多的华人青年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澳洲本地的草根和基层政治活动中去。他们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华人政客,需要走一条和主流政治家一样的路线,先到基层去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和阅历,获得同行的认可与赏识,进而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政治舞台。
不过,华人政客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华人身份,要致力于服务广大华人的利益,要能够为了广大华人的利益而像主流政治家那样去与澳洲政府讨价还价,更要为了维护广大华人的利益而像主流政治家那样学会说“不”。
二十年后的希望
在研讨会的最后,与会者的几位资深学者和华人政治家认为,目前澳洲华人还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但一些积极的信号却表示,20年后的澳洲政坛将见证华人政客的风采。
目前,由于投身政治所需要的前期投入较为昂贵,再加之一些华人家庭的传统观念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从事一些比较稳定的高收入工作,比如医生和律师,所以,即便一些华人青年有从政的愿望,却难以成行。
但20年后,随着华人家庭的经济状况的提高,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届时将会华裔青年再想投身政治,所遇到的阻碍将会大大减少。
实际上,一些家庭环境良好的澳洲本地华裔青年已经开始在主流基层的政治活动中展露头角,并表现出主流政治家所有的那种政治素养,令人看到希望。(高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