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哥挫学助弟上复旦 十年后弟勤工帮哥考大学
2010年02月26日 16:34:54
今天上午,一列来自武汉的列车驶入铁路上海站,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大三学生刘艳波从湖北五峰县老家回到了上海,准备进入新学期的学习。让刘艳波没想到的是,一踏进复旦校园,他就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因为,就在这几天,一段关于刘艳波刘艳鹏兄弟情深的故事,正在复旦园流传。
哥哥打工
刘艳波是土家族人,父亲刘言定患有听障,刘家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28岁时,刘言定生下长子刘艳鹏。有了儿子,刘言定既欢喜又担忧,家里实在太穷,要将这个孩子培养成才实在不易。8年后,刘言定又有了第二个儿子刘艳波。刘艳波的出生让刘言定更犯愁了:两个儿子,怎么有能力培养他们成才?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刘言定夫妇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哺育孩子。老大刘艳鹏念完了小学、初中,又上高中。可是,每一次升学对他们家来说,都是痛苦的抉择。每逢升学,刘言定就要担忧:哪个儿子接着读?哪个孩子要辍学?因为,家里快要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
痛苦的选择终于来临。2000年,刘艳鹏高中毕业,原本有机会上大学,可是,当时的家庭条件却供不起一个大学生。看着年幼的弟弟,刘艳鹏做出选择:辍学到武汉打工,攒钱供弟弟以后考大学。刘艳鹏离家时,母亲当着哥哥的面给刘艳波说了一句话:“艳波,今后你成功了,别忘记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2000年2月,刘艳鹏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石材雕刻,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当个农民工,辛苦可想而知,出门时,刘艳鹏体重55公斤,可一个月下来,体重下降5公斤多。发第一个月工资时,刘艳鹏给弟弟写了封信。信中说:“城市很大,机会很多,可是很陌生!”读到这段信时,刘艳波哭了,他虽不知道武汉离家多远,但知道哥哥很无奈。他回了封信,“哥哥,太苦了就回来!”看到弟弟的回信,刘艳鹏心里暖暖的,他下定决心:只要弟弟能顺利上大学,再苦再累也值。
哥哥的7年付出得到了回报。2007年7月,刘艳波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的高考成绩排名全县第一。刘艳波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时,村民们奔走相告,刘艳鹏却在武汉大哭了一场。他的泪水里,饱含着多年来在外打工的艰辛,饱含着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也夹带着一丝委屈。他甚至没有赶回来为弟弟庆祝,为了省钱。
弟弟考进复旦
2007年8月,刘艳波迈进复旦校园。开始时,他像许多农村来的贫困生一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小县城,他是状元;在大学,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有手机,而他什么都没有。就在这时,哥哥的电话来了:“不要因为家里条件差就自卑,更不能因为生在农村就迷失自我!”听了哥哥的教诲,刘艳波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电话里,刘艳鹏流露出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他问弟弟:“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有多精彩?”刘艳波告诉哥哥:“在我们大学里,有很多老建筑,相辉堂、校史馆处处透露出文化底蕴。还有树木、草坪,环境优美极了……”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羡慕不已。刘艳波突然说:“哥哥,你可以回高中学习啊,你还可以考大学,我们一起在上海读书,既当兄弟又当同学,好不好?”
弟弟的一番话,唤醒了刘艳鹏已深埋在心底的梦想,虽说在外打工多年,可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