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大学创新机制推动学生生活园区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7 09:5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推行大学生活园区建设的高校之一,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涵盖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总建筑面积169991平方米,拥有床位16000余个,入住本科生14000余人、住楼辅导员80余名的大型学生公共生活社区。十年间,学校抓住学分制建设、通识教育推行、多校区拓展、后勤社会化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立足“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的育人理念,丰富生活园区建设内涵,不断提升新时期高校生活园区建设的工作水平。

  ——不断适应建设学分制、实施通识教育等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改革要求,以楼宇为单位,以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将生活园区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高校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打破了传统按班管理的教育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推行通识教育,“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院系、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生活园区成为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以楼宇为单位,在学生生活园区中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组建一支覆盖广、渗透深的新型育人队伍。按照园区空间格局,精心挑选住楼辅导员、学生楼委、宿舍管理员组成骨干队伍,确保工作网络“进区、进楼、进寝室单元”,倡导“全园育人”。细化工作责任,要求本科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住楼辅导员,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创新理念,组织学生推选楼委队伍,依托园区和楼宇开展特色区域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宿舍管理员队伍整体素质,以服务夯实教育实效,以教育提升管理内涵。

  其次,积极推进党团建设进园区。组建全国第一个进驻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团组织——共青团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工作委员会。坚持以楼为单位,建立党团支部,形成“三室一厅”团小组的新建制模式,在承载日常党团支部的功能的同时,深入开展园区党团建设研讨会、“园区里的共产党员”事迹评选等活动,涌现了园区“三个代表实践服务队”等特色学生组织。

  再次,塑造园区育人品牌。连续9年举办“复旦大学园区人节”,包罗学术交流、文艺展演、体育竞赛等子类目。节日主题立足园区发展,紧扣社会热点、学府特点,整合园区楼宇特色活动,由学生讨论、筹备和开展。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守望相助”为主题,发挥学生社区的功能性作用,配合卫生部门展开校园健康防护到楼、到寝;2005年百年校庆期间,以“同筑一方家园,共襄百年盛举”为主题,集中在园区内开展爱国荣校教育;2009年,突出“慈善”、“关爱”主题,举办爱心音乐会,发动园区学生为建设“活力园区、爱心园区、魅力园区、和谐园区”建言献策。节日期间,各校区学生相互走访,交流生活学习心得,成为了历年的保留节目。

  ——不断适应多校区格局形成、多区域联动发展的高校教育空间拓展现实,探索建设“大园区”育人模式,将生活园区建设成素质教育、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复旦大学的校区空间不断扩展,从单一校区发展为四校区联动,“一体两翼”的多校区格局初具规模。为适应“一校多区”的物理空间变革,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大园区”的视野,建立了涵盖邯郸校区南(东)苑、枫林校区西苑、张江校区和江湾校区的“本科学生生活园区”。

  建章立制,将楼长大会建设成“大园区”的联动纽带。2006年起,各校区协同在本科生居住的宿舍楼内设立楼长,配套楼长联席大会制度,定期召开“大园区”的本科生楼长大会,讨论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园区事务,解决涉及学生生活质量、园区建设等重要问题,健全园区楼委的组织体系,加强不同校区的交流联动。至今,楼长大会已经通过了《本科学生生活园区文明公约》、《关于〈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住宿管理条例(试行)〉的修改意见建议》等学生自我管理条例。

 资源共享,将文化互动建设成“大园区”的共鸣空间。开掘生活园区的学习空间,推广本科生博学计划,鼓励全校学生通过精读中外经典,养成经典阅读的良好生活习惯;建立“望道书阁”,提供每周开放40小时的看书、借书、搜书、买书、评书空间,邀请50位知名教授推荐“百本经典图书”,运用“望道读书会”、广播节目《望道声音》、视频节目《书约望道》系列载体,有效活跃了园区的阅读氛围。经过几年的悉心营建,书阁已从功能单一的读书阅览室,发展为集读书会、讲座、沙龙等多种思想交流样式为一体、学生推荐藏书500余种的园区知名文化平台。

  信息对接,将学生媒体建设成“大园区”的文明窗口。学生媒体是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讯息、思想、情感交互阵地,也是学生生活园区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与认同载体。学校整合原有学生媒体资源,面向“大园区”全体学生受众发行综合性校园报纸《风景线》,面向分校区的生活园区学生受众发行《复旦人在张江》、《西苑枫情》等分众学生自办报刊。《风景线》紧贴园区发展脉搏,立足学生园区生活体验,报道园区时事新闻,反映园区学生心声,着力形成“大园区认同”,报纸现当期发行量在3000份左右,总计发行超过170期。各分校区出版的园区报刊,结合学科特点,展示生活特色,与《风景线》形成“错位竞争”,极大丰富了园区学生的精神生活。

  ——不断适应大学生个性日显活跃、施教观念更新加速的高校教育需求变革,提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精神”,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投身园区发展,将生活园区建设成“学生本位”的公共教育场所。学校注重立足学生日渐凸显的“自我意识”开展德育工作,依托园区的公共生活,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化为“破有所立”、“创有所为”的生动实践。

  第一,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园区“学生自组织”的主体作用。园区学生自发成立了包括护绿队、送报送奶服务队、电脑维修志愿者等一批服务组织。同时,学校引导各栋学生公寓楼的楼委联合组建园区总楼委,下设专司园区内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有关资源、信息调配的学生机构。总楼委整合楼际志愿服力量,与上海市消防总队合作成立了“平安志愿队”,以楼为单位,参与上海社区安全公益服务;连续数年向全校学生发出“积极向上、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倡议”,通过回收饮料瓶、报纸和废弃包装纸盒等义工活动,积累了楼内建设基金近万元;以园区应届毕业生为主干力量,自发有序在各个校区开设“毕业生二手市场”,以身作则,提倡毕业生“文明离校”,现已经成为全校毕业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第二,自我教育,持续提高学生服务园区、心系社会的责任意识。把园区定位为“最大规模的第二课堂”,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是立足校内,提供知识交流平台。成立“102,邀你来”学生自主沙龙,借助园区开放活动室,邀请院系、班级、社团等开展由学生主讲的主题论坛和研讨沙龙。全区每周开展超过10个小型学生沙龙,全部交由学生自主设置议题、策划形式、推广宣传。二是辐射校外,提供社会服务平台。成立以“帮困助学、慈善育人、和谐校园”为宗旨的爱心公益站,学生参与筹集、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公益站下设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复旦大学慈善爱心屋以及复旦大学慈善义工分队,学生全程负责成员的招募与管理。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爱心公益站共募集了近20万元善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物资管理中心为此特发来感谢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14:12 , Processed in 0.313322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