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1 14:55:46
|
只看该作者
自閉童母親 一聲媽苦等5年
13-05 - 11 05:00
患有自閉症及中度智障的俊彥(左),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媽媽馮陳文娟(右)會借助電腦程式,讓孩子借圖像「發聲」,加強溝通。(郭慶輝攝)
棄厚職自學 成教育心理學家
【明報專訊】小孩子牙牙學語,父母總盼望聽到兒女第一聲「爸」、「媽」,但同為媽媽的馮陳文娟卻要等上5年。自小患有自閉症及中度智障的兒子俊彥,第一聲「媽」要等到5歲,在媽媽連番誘導下才能吐出來。為照顧孩子,馮太放棄高薪厚職,攻讀心理學,當上教育心理學家,以專業照顧孩子,也為其他同路人提供指引。下一站,馮太盼望孩子懂得在母親節為晚飯結帳,知道母親節意義,便心滿意足。
14歲半的馮俊彥,因自閉症兼中度智障,缺乏言語表達能力,往往只能用眼神、動作表達簡單意念。經過言語治療師指導,才能吐出片言隻語。馮太也要招數盡出,「如果情况許可,孩子有要求時,我會刻意『扮唔知』,誘使孩子叫我」。
俊彥2歲左右確診自閉症,馮太自言當時心情十分複雜,「總以為遲一點就會好轉,終日要問為什麼」。滿腦疑竇,馮太如常安排俊彥入讀常規幼稚園,效果卻不理想。「幼稚園的成績表通常只有『A』與『B』,怎麼俊彥總是得『C』和『D』?」試過為俊彥報讀特殊兒童中心,但思前想後又覺得孩子未至於這般差,獲取錄後,卻向院舍拋下一句「不如將名額留給更有需要的人吧!」一星期後才知後悔,再哀求院舍時名額已被人取代,要再蹉跎一學期。
對自閉症一無所知的馮太,想照顧孩子也無方法,初期只能不斷問專家、看參考書,「但愈問就愈多問題,加上當時我想﹕照顧俊彥將是一生責任,不能事事問人,要靠自己」。本身在跨國科技公司當管理層的馮太,在俊彥4至5歲左右,毅然棄商從學,報讀心理學課程,重新學習。馮太接連取得心理學學士與碩士學位,成為協康會的教育心理學家,為其他自閉兒童提供評估及訓練,並為其他正在照顧自閉童的「同路人」提供輔導。
旁人態度最困擾
專家也會碰上煩惱時,馮太說最困擾的是旁人的態度。試過一次在快餐店,馮太拿食物時,俊彥突然伸手奪去同枱母女的食物,換來對方媽媽連聲喝罵﹕「傻㗎你?黐線㗎你?」對這兩字特別敏感的馮太,當場呆在一角,全無反應。後來馮太將俊彥的情况道出,對方母親才不再追究。
盼有日兒子懂母親節請食飯
經歷近15個寒暑,雖然挫折重重,但馮太認為俊彥正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自小安排俊彥學游水,本來只為一技傍身,「怎料這孩子已學齊三式,連蝶式也在鍛煉,當刻真感動得掉下淚來」。近半年,一家三口也會一同踏單車,俊彥只坐上單車3次,便可拆去輔助輪,不禁令夫婦驚奇。
每年母親節,馮太都會跟其他自閉兒童的父母親一同度過,互相勉勵,「我常常想,如果兒子有一日懂得在母親節主動拿錢請食飯,知道何謂母親節,我肯定會喜極而泣」。
明報記者 楊德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