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16:2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校园,感觉真好。校园犹如一座大花园:大树浓荫,郁郁葱葱,苍松掩映,莽莽苍苍。但是,我看视觉艺术学院的林木荫翳,却感受到另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树木与树人的关系,象征着一所新型艺术大学的成长,也象征着一代新型艺术人才的成长。

  这所大学创办至今,只有五年。五年时间,不算太长,但万事开头难。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至少也得五年。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办学虽然只有五年,但也已打破了常规。五年树木,根深叶茂,绿树成荫;五年树人,小荷尖尖,成效初见。2009年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97%,2010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到目前为止,是93%。今年新生的报到率是99?1%。这三个数字,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办学五年,是大胆探索的五年,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五年,也是实践创新的五年。它对培养新型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新鲜经验。研究一下这所体制独特的艺术院校的成长历程,对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无疑有很多的启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五年办学,弹指一挥间,但学院的发展速度却是异乎寻常、异军突起。试问:其奥秘何在?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校领导告诉记者:学校起步迟、个子矮,但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起步。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这是一种隽智,是一种超常的思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明。按照这样思维去办学,结果是事半功倍,四两拨十斤。

  回顾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办学五年取得的成就,令人眼睛一亮:办一所新颖的艺术大学,原来也可以这样办。这所大学在体制上是崭新的。它既不同于公办大学,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它是复旦大学旗下的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引进现代大学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公办高校的政府支持与民办高校的灵活办学机制,借鉴世界现代艺术学科的培养模式,吸取了社会的办学资金,努力建设以创意为灵魂、以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为特色、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视觉艺术学院。专业设置、师资聘请、人才流动、都可以因时而变、应需而变。

  这叫做得天独厚,或者叫做“借船出海”。学校启用了社会资源合作办学的独特渠道,许多原本一筹莫展的事情,经过努力,前景顿时从模糊不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学校先后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合办数码传媒学院,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博物馆合办美术学院,与上海图书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电影资料馆、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联合组建了“上海视觉文献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复旦视觉分馆”、“上海音像资料馆复旦视觉分馆”。借鸡生蛋,蛋多鸡多,实现良性循环。学校还与华东地区三十多家文化影视、艺术设计、美术、文化创意等单位共建了教学实习基地。这样的优势,不要说一般的民办学校难以具备,即使是公办大学也很少具有。“巨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上得心应手的指挥,点石成金的运转,它们的积聚效应呈几何级数的释放,就使得一般人看来很难办的事情,在复旦视觉艺术学院一一办到了。

  五年来,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出名到出名,从小有名气到举世瞩目。占地千亩,校舍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800名。2007年1月,学校在全国独立学院网络竞争力指数中排名第一,网络活跃度排名第二。2008年7月,学校以明显优势高居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院排行榜首位。2007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学校从2008年开始,参照国内31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专业招生办法执行,这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还是首家。2010年7月,招生更为火爆。该校设考的表演、主持、广播电视编导以及美术类各专业全国总计报名人数,居然超过1万人,共同竞争400个招生名额,各专业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之比超过25:1,部分专业甚至达到50:1。这为办学五年来所前所未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起步虽迟,前进速度却不慢;学校个子虽不高,办事效率却很高;费力虽很多,却是吃力又讨好。开篇出色,接下去的文章,就顺理成章,好做多了。

  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办一所有影响的高校,尤其是艺术学院,师资是关键。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当北京大学校长时,有一条办学经验:从全国各地延聘许多著名人士来校任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说过:“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领导继承了蔡元培、梅贻琦这个办学的好传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里介绍一个金苹果飞进来校园的故事。

  金苹果的名字叫“飞苹果”。他是一只飞来飞去的洋“苹果”。飞苹果是一个奇才。1971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5岁就学会学了软件编程,19岁在德国的一家广告公司打工。1993年他进入巴黎最高等艺术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毕业于装置和多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1999,他年在巴黎创立了飞苹果工作室,为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多媒体作品。2004年,始终对中国恋恋不舍的飞苹果带着中国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上海,工作室也随之迁来,名字叫“飞来飞去多媒体创意公司”。飞苹果的团队团在上海承接了很多大型项目。如上海上多媒体产业园的大型互动装置空间、上海儿童博物馆的数字互动空间改建项目项、法国工艺美术科技博物馆无界视屏、法国巴黎ISEA展等,都极其成功,很有影响。

  校领导多次和飞苹果商谈,邀请他出任数码学院的特聘教授。2008年,飞苹果加盟复旦视觉艺术学院。37岁的飞苹果决定不飞了。他说:“我要在这里扎根。”2009年,飞苹果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东方学者”的称号。在上海民办大学中,飞苹果是第一人。

  校领导还认为:大学需要名师、大师,但不一定要都当全职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采用了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专职与兼职,并行不悖。30%的专职与70%的兼职,兼职教师大大多于专职教师,且全部由名家担当。

  清看如下一张令人怦然心动的“但求所用”名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上海海陶瓷博览中心主任、汉光瓷之父——李遊宇来了,中国第一位高尔夫专业教授——吴亚初来了,当代艺术家丁乙、著名画家夏葆元、张鸿年来了,文物修复专家张定、孙坚、邓廷毅、徐纯中来了,香港动漫画协会会长郭峰来了,还有成龙、曾志伟、周杰伦,这些娱乐圈内鼎鼎有名的“大腕”,这些被艺术学院视作偶像的明星,都先后成了表演学院学生的“艺术指导”,每年定期来学校开办讲座;兼职教师也包括了许多业界精英,其中有玉石雕刻大家刘忠荣,珠宝首饰设计大家宋菁、刘红宝。时尚设计学院78名学生有幸成了国内23位工艺美术大师的“关门弟子”。此外,学校还聘请了许多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如朱德群、赵无极、凌峰、廖昌永、李安、徐克、靳羽西等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邀请曹景行、钱文忠、姜昆、陈钢、叶大鹰、袁岳等知名艺术家和学者为学生开设人文素质讲座。他们鲜活的思维、富于创新的实践能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此外,对于有突出专长的工匠或技工,只要有真本事,学校照样不拘一格,同等待遇,虚席以待。

  有这么多的良师、大师前来执教,还怕办不好学校吗?

  社会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办学校干什么?培养人才干什么?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字:用。

  学以致用,是办学的全部目的。我们不需要马谡一类的人物。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重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按照校领导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十六字方针,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来设置。

  让我们再到美术学院的文物修补专业去看看。

  这里寂静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也听得见。30个学生正聚精会神在国内外著名的修复大师的指点下,专心致志地修复一幅古画。这幅古画因画面受潮粘连,破损残缺严重。先要润平展视、揭裱去污,然后采取高科技手段,采颉众家之所长,通过计算机的直观显示,研究作者的风格,运用绘画技法,用波进法全色,反复模拟,点、勾、染,绘小样,力求达到“四面”生光、修补无破绽的水平。

  据悉,国内各类博物馆需要修补的古画和文物约有2000万件,但目前具有专业知识的文物修补人员只有400人。按照这个速度,要等上1000年,才能将文物修补完。我国现需要修补的古籍有1000多万册,靠目前全国70名专业人才,即使以一年10万本的修补速度也要100多年才能完成。但是,干文物修复这一行,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工匠”的活,并非“艺术家”。于是,文物修补的行当面临失传危险。校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当机立断,决定以美术为基础,结合综合艺术、公共艺术,开设文物修补这一专业。

  这是一个人无我有的大胆创造。学院还决定:把文物修复列为美术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三年前,就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延请名师来校授课,也请上海博物馆的老技工来授课。现在,我国第一批文物修补专业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毕业生尚未走出校门,许多文物修复部门的经理已走进校门了。

  这也是“需、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思想的生动例证。社会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需要,是现在和未来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当代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需要是本,需要是根,需要决定办学方向。需要决定学、研、产。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传达设计学院和空间与工业设计学院,学科专业也针对当前设计装潢领域的紧缺人才而设。传达学院专攻平面设计,偏重于培养包装设计和标识设计人才;空间学院偏重立体设计,“拳头产品”则是园林设计和会展设计。

  回过头去看看,学校这几年为社会需要所作出的贡献,真是硕果累累。2007年5月,学校与中国文化集团合作,龚彦副教授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策展人。2008年6月27日,在以“迎奥运、迎世博、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2008年“上海地铁杯”大学生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中,传达学院学生设计作品共获得28个奖项,其中包括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入围奖等。2009年4月,设计学院闵洁老师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被上海世博局确定为正式门票。2010年4月,丁乙、胡介鸣、杨剑平教授又带领师生承担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三个馆的室外永久雕塑项目。

  学校年轻虽有经验不足的缺陷,但框框少、包袱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这又是年轻学校的一大优势。借鉴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办学模式,引入“以艺术和技术教育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根据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培养实用艺术人才,现已成国际上培养人才的大潮流,学院正努力有新的突破。据悉,数码技术与艺术设计正融合这一当代视觉艺术领域的新趋势,学院眼下正在致力于破除专业壁垒,今后学习美术、设计乃至表演的学生也要学习数码技术,把学生培养成可以利用数码技术进行雕塑、美术、音乐、服装和园林设计创作的新型人才。“年轻”的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并不甘于始终跟在名牌美术学院后面,学校树立了“后起者腾飞”、“后来居上”的雄心,立志在10至15年后办成一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艺术大学。

  创新精神是办校的灵魂

  创新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灵魂,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灵魂。独创性是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办学的生命线,没有独创性也就谈不上办学的新成果。

  龚校长说,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创办的高校,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在传统学科上与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大学一争高低。但在创新学科和专业上,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我们更有优势。他还指出:“动是正常的,学校要在变化中寻求发展,不能一个模式搞到底。”

  创新精神,在这所学校里无处不在。

  这里有全上海最大的艺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以国际水平的现代化标准,综合各大艺术设计门类的实验实训资源,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平台、学研产结合的实践平台和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共享服务平台。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2009年12月8日,学校已分别举办了三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与SMG知名播音、主持人拜师结对活动。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学校的新成立专业,通过结对拜师的方式,以汇集国内外新闻传媒精英的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前沿,携手创立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新机制,搭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平台。由印海蓉、曹可凡、陈蓉、秦畅等带教学生,参与做节目。这样培养出来的主持人,一毕业就能上岗。

  2008年5月9日,学校工艺美术、珠宝专业学生与工艺大师结对拜师。在经验丰富的前辈指导下得到训练与提高,这种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是课堂教育不能取代的。珠宝设计专业的09届毕业生王旭峰在大三时,听宋老师上课时说,美国大学生毕业时,流行佩戴一种特殊意义的“毕业戒指”作为纪念,如果“毕业戒指”在中国高校推开,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次教学,竟然成了“金点子”。如今,王旭峰毕业后和几个同学就在松江大学园区办起了礼品店,推销“毕业戒指”,生意兴隆。这些学生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一名学生毕业后被一家民营企业录用,月工资高达一万多元。

  如今,龚校长已勾画出了这样一幅发展的蓝图: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视觉艺术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用创新、改革的思路,高起点、大跨步建设,争取到2020年,以科学的专业设置、优秀的教师队伍、成熟的教材体系,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艺术类高等院校。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可以肯定地说,请看十年后的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前景将更加的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8 02:20 , Processed in 0.375606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