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7 13:29:22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卫生法历经27年终于出台 患者住院实行自愿3
■ 焦点
“利于制约‘不该收治的被收治’”
昨日,精神卫生法通过后,有专家学者表示,精神卫生法将有利于制约“不该收治的被收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研究员刘白驹表示,解决“被精神病”问题,立法关键在于三个环节:非自愿住院标准;精神障碍诊断和复诊;监督、救济程序。
焦点1 患者住院,强制还是自愿?
【问题】
近年来,“被精神病”事件屡见报端。如何做到“有病当治”、“无病不乱治”?
【法律规定】
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且有“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此种情况下,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专家解读】
刘白驹:非自愿住院的一些条款,比以前的地方精神卫生条例严格,是一个进步。例如,救护性非自愿住院的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如果没有危害他人或没有危害他人危险,那么只有在有伤害自身行为或危险的情况下,监护人或家属才可以将其送诊,经医生确诊后住院。而根据以前的地方精神卫生条例,只要医生诊断有严重精神障碍,家属同意,就住院治疗,叫做医疗保护住院。
焦点2 有没有精神病,谁说了算?
【问题】
无论是防止健康人被“错定”为精神障碍患者,或是不法分子借口精神障碍逃避法律责任,还是使真正的精神障碍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有没有病”的判断至关重要。谁来认定、如何认定精神障碍?
【法律规定】
一审草案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定了诊断和复诊程序,并规定了患者或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复诊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和重新鉴定。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两次鉴定一般需要60天,时间长、成本高。
对此,修改删去了有关在监护人同意住院治疗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要求复诊、鉴定的规定和有关重新鉴定的规定。同时,为防止“错判”“误判”,增加了法律救济渠道。
【专家解读】
刘白驹:精神卫生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是一个亮点,但稍显含糊,是出院后提起诉讼,还是在住院过程就可以提起诉讼,没有明确。如果是住院过程中,就是司法监督;如果是出院后,就是司法救济。
精神卫生法既要保障正常人不“被精神病”,同时还要保证精神障碍患者获得有效救治,防止个别的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危害行为,三个方面如何平衡,是个难题,其中一些权利相互矛盾。正因如此,精神卫生法历经近30年才出台。这部法律是不是有效平衡了三个方面?有待于实践检验。
■ 背景
精神卫生立法
27年起草审议
据了解,历时27年的精神卫生立法,分为三个阶段:卫生部起草阶段、国务院法制办审查修改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
其中,卫生部起草阶段用时22年,即1985年至2007年底之前,卫生部曾多次开展立法调研,并征求法律专家、医学专家、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的意见。
2007年底,卫生部向国务院报送了精神卫生法草案(送审稿),精神卫生法立法进入了国务院法制办审查修改阶段。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四次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及专家的意见;两次征求了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意见,并分专题召开专家论证会,于2011年6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去年10月、今年8月、本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精神卫生法草案,直至昨日表决通过。 (记者王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