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进海外人才近20人 人才效应在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迸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19:0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进海外人才近20人 人才效应在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迸发


发布时间:2010-1-19 15:30:32


引进海外人才近20人 人才效应在清华生命科学学科迸发
八个月收获6篇国际顶尖学术刊物文章


2010年伊始,《自然》杂志将再次刊载一篇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如果以通讯作者施一公在结构生物学界的成就和名望判断,这一“喜讯”并不惊人,但消息传来,清华园还是为之一震,因为,这意味着,加上不久将发表于《细胞》杂志的一篇神经科学方面的论文,自去年5月以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已有6篇重要学术文章在《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三大国际顶尖学术刊物(简称CNS)发表或被接收。

“这些文章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清华完成的,是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一项骄人成绩。”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施一公说。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与医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界最具前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2008年,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放弃霍华德休斯研究员全职归国引人瞩目,两年后,以施一公为代表的清华生命科学领域一批高水平归国人才的出色表现向世人证明,在中国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在海外都难以这么快地实现”。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消息,2009年5月,该院吴嘉炜教授及其小组的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他们解析了两个包含蛋白激酶结构域的AMPK片段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并提出了一个新的AMPK活性调控模型,这一研究为Ⅱ型糖尿病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月,施一公教授的研究组在《科学》杂志首次报道了在毒性大肠杆菌肠胃耐酸性保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AdiC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利用重组方法获得的膜蛋白的结构。此报道的后续工作被《自然》接受,即将发表。

2009年10月底,施一公教授在《细胞》杂志发表长篇特邀综述,以相关研究结果为基础详细分析比较了六类蛋白磷酸酶的结构、功能和机理。11月,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与清华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甲酸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该研究揭示,尽管甲酸离子通道在一级序列上没有与任何其他已知结构的膜蛋白的同源性,但是它的单体结构与水通道极为相似,这一发现为研究膜蛋白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由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性,论文以该杂志更具影响力的“Article”的形式发表。

另据了解,除上述CNS文章外,2009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学科还在CNS比较有影响的姊妹刊上发表文章数篇:2009年1月,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ure Structural &M olecular Biolgy,简称NSMB)发表了他在清华作为通讯作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2月,李蓬教授关于磷脂代谢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11月,颜宁教授在NSMB上发表文章,系统阐述了脱落酸受体介导脱落酸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突破,因此这项工作被选为该刊物12月刊的封面以及每月一篇的“特别推荐论文”,并得到《科学》评选出的“2009年度十大科学进展”的引用。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清华大学学生。对此,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颜宁说,“与海外相比,国内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招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她表示,学生的良好素质,充裕的研究经费以及自由、安静的科研空间,让她得以专心从事研究,并“取得了同样时间内在美国肯定实现不了的成绩”。回国近三年,颜宁坦言,“我对目前的工作环境相当满意。”

对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取得的新进展,施一公教授表示,生命科学与医学作为清华重点发展的学科,近年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使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近年来,清华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已先后从海外引进人才近20人,“我们已经能够在与美国大学的人才竞争中胜出了,十七八个新实验室的创立和加盟,使我们的科研实力几乎翻了一番”。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已进入一个稳定、成熟、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就我个人的研究组来说,发表出来的文章只代表了过去两年我们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我在清华所进行的研究,无论质与量均超过了此前在普林斯顿最鼎盛时期的水平,未来两三年,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脱颖而出。”施一公满怀信心地说。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0:07:1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加油!

继续努力吧!

希望中国科学家能早日拿到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0-1-21 20:1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00:16 , Processed in 0.129228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