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生仅3成归国发展 海外引才计划前途堪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7 18:2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留学生仅3成归国发展 海外引才计划前途堪忧


日期: 2010-02-15


  “千人计划”  启航一年有喜有忧



  过去的一年对海归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千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更掀起了海外人才的归国热潮。在各行各业中,海归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各地在建立本地海归创业园吸引海归的基础上,更“走出去”揽才,为海归一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



  “千人计划”实施一年来,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百人计划”,朝着招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奔去。但“计划”的背后,质疑﹑争议也随之而来;人才流失﹑引才体制等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中国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海归时代。而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将获得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



  本报记者/王晓波  发自上海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40年前,为了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17岁的白春礼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白天他是忙碌的卡车司机兼文书,夜晚在孤灯下刻苦自学。4年后他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入北大化学系求学,随后考取“文革”后首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在中科院化学所任助理研究员的白春礼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刚到美国,就有一位美国同事神秘地对白春礼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后来白春礼才知道,同事说的“奇迹”是自己是继钱学森回国后进入该实验室的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



  不久后,白春礼与同事合作的研究成果就被列为国际学术大会的大会报告,编制的相关软件被美国海军实验室采用。他的导师专门致信中科院化学所,称赞他是“杰出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而此时的白春礼已经悄然决定回国。他谢绝了外国朋友高年薪、办绿卡的邀请,卖掉了小轿车,用积攒下来的5000美元,购买了国内当时没有的关键元器件,带着宝贵的技术资料,于1987年10月飞回了祖国。



  回国后,白春礼说服当时负债数百万元的化学所,借给他12万元启动经费,腾出一间废弃的地下室作为实验室。经费太少,他蹬上三轮车,拣别人废弃的仪器、电线、实验台,修好再用。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开创事业,然而白春礼很快便以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业界公认。



  白春礼坦言,很多人都说,出了国更加爱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更强了。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如果要为几代“海归”找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我想那就是“爱国”。



  1996年白春礼当选中科院副院长以来,重视人才工作的他,先后参与实施“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组织“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计划,建立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委员会,推动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青年学者计划和海外合作伙伴团队计划,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回国,拒绝千万美元



  曾参与“千人计划”方案前期起草工作,并成为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成员之一,施一公对回国有着更特殊的感慨。



  2008年,当顶级的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1000万美元科研经费时,美国的科学家却并未感到过于意外。



  那时,施一公的分子研究理论为美国癌症治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占了整整一层楼,每年经费有200万美元。



  真正的意外,实际称得上让人震惊的事情却发生在几个月后,施一公博士,这位在美国居住了18年的美国归化公民,宣布自己为了追寻科学事业要返回中国。他拒绝了1000万美元资助,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国担任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直到今天,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到中国,特别是处在我那个位置,放弃我拥有的一切,许多人困惑。但真正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决定。我童年生长在河南中部农村,周围都是贫穷但朴实的农民,他们对‘文革’中下放的我们全家格外照顾;他们任劳任怨,辛勤劳动。我懂事以后就想回报这些父老乡亲。若要民富,则需国强。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富强。”施一公说。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能够支付海外留学费用,大量中国学生出国留学,2008年有近18万人,几乎比2007年增长25%。中国政府统计数字显示,过去10年,每4个出国学生仅有一名回国。在美国取得科学或工程博士的学生是最不愿回国的。



  尽管如此,中国近期开始进行反向拉动。过去3年,像施一公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开始回流。他们回国是带有使命的:撼动中国任人唯亲和庸才当道的科研文化。这常常被认为是阻碍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



  “我感觉自己欠中国一些东西”,施一公这样说。清华大学学生认为他很关心学生,很会鼓舞人。“在美国,几乎所有事情或多或少都已经安排好了。我在中国做的任何事的影响,可能是美国的十倍甚至百倍。”



  近年来,施一公录用了18名博士后,几乎全来自美国。每一个都开始进行独立实验。施一公坦言,不超过10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将扩大4倍。再过些年,我们能达到普林斯顿的水平。



  “百人计划”被催生



  俗话说,风起云涌时,鸾凤还巢之日。



  从2008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风暴眼”的英、美等国失业率刷新了历史纪录,本国失业大军源源不断,留给留学生的空间自然被急剧压缩。



  自2009年初国家出台“千人计划”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地方特点,开始新一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一时间,从四川到山西,从安徽到河南,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百人计划”,朝着招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共同目标奔去,纷纷推出“百人计划”,成为践行国家“千人计划”的先行者。



  半年前,四川省人民医院迎来了一位留美副院长。他叫邓绍平,曾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移植中心胰岛移植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



  自成为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后,邓绍平利用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工作经历,积极加强医院与哈佛大学的科研协作,为医院增色不少。



  邓绍平是四川省开展“百人计划”后引进的第一位海归。2009年年4月,四川省全面启动“百人计划”,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除四川外,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等地也推出了“百人计划”。像邓绍平一样归国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



  尽管像白春礼、施一公、邓绍平等这样的人才回来了,但中国70%的留学生仍滞留海外。而这些留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



  一边是高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边,却是留学人员的苦恼、顾虑、犹豫,他们一定程度上在以某种方式被浪费着。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那些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对于是否回国这一问题一直在观望中。



  犹豫



  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康毅滨看来,从本质上讲,有多少人回国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回国。他告诉记者,“根本要害是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是非常优秀的,也许回来10万人就够了;如果回国没事儿可干,引进再多也于事无补,留在国外并不一定就对国家发展没有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140多万人出国求学,其中回国工作的只有30多万人,仅占20%多。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



  为推动“千人计划”的有效实施,中组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办法。一是准入政策,对引进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永久居留证,给予相应的国民待遇;二是优待政策,努力为海外人才提供与国外基本相当的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保、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三是重用政策,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领衔或参与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四是来去自由,营造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引才用才环境。



  “绝大多数留学生最终不会回国,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回国容易出国难,让大多数人放弃在美国的住房、绿卡、医疗保险、清新的空气等回国定居,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很多人在美国生活稳定,有保障,这不仅仅是薪水的问题。”康毅滨告诉记者。



  目前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印度在推出双重国籍制度后,归国留学人员比例大增。如果中国承认双重国籍,可以肯定,回国的人数定会增加。特别是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谁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轻轻松松地上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十年寒窗苦读考大学上,再花时间学英语考GRE到美国留学……而这些问题大多不是短期能解决掉的。



  矛盾



  “娶来媳妇,气走女儿”,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在其科学网博客中写道,过去十几年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新引进人才和国内原有人才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包括所谓“海龟”和“土鳖”的矛盾,同时也包括“新海龟”和“老海龟”之间的矛盾,即利益和荣誉之间的矛盾。



  “千人计划”提供的丰厚资金和薪酬,很可能会引发国内科学家的不满。高薪和充足经费对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非常必要,但是国内科学家的态度也不可小视。这些大个“新海龟”的出现,会明显地影响“老海龟”苦心经营多年的“地盘”和“食物链”。“土鳖”和“老海龟”看到“新海龟”得到的支持,难免不会因为羡慕而产生嫉妒心理。



  在对“千人计划”的热议中,不少先期回国的“老海龟”调侃,要是知道“千人计划”那么诱人,不如晚回来几年,或者现在再出国重新镀金。



  在王鸿飞看来,“‘千人计划’不仅要对外,同样的支持也应该给国内的人,只要他们达到标准,也可以竞争同等水平的薪酬和资金支持。另外,不能仅仅引进正教授,资历低但是很有潜力的副教授、助理教授也应该引进。”



  的确,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将配套不菲的经费,这些也对各部门、各单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排除部门和单位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实质心理是为了“圈钱”、“圈项目”。



  王鸿飞说:“在引进海外人才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维护既得利益或者维护自身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形成制衡。”



  制胜



  “国内论资排辈现象很严重。就拿个人名片来讲,国内是什么博导、研究员等等,名片上写都写不下,而在国外,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也只写自己的名字而已,没有任何头衔。不要看头衔,头衔与能力没有任何关系。”IDA国际设计协会秘书长邹志雄说,在美国,教授跟学生相比虽有特权,但只是在行政方面上。在讨论学术的时候,没有等级之分,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都是平起平坐的。优秀的年轻人才很多,大多都没有成名,但他们可能有很大潜力。中国挑选人才的时候,要了解他们究竟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他们得过什么奖、做过什么职位。



  “千人计划”在海外已引起强烈反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祖国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但是如何招揽到真正的人才,如何让归国人才在祖国的这块热土成长与发展是这个计划落实的难题。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长的环境。



  蒋高明表示,提供很好的待遇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由发挥的学术环境。如果仅仅靠待遇,“今天他可以呆在这里,明天谁出价高,又去了别人那里。如果想吸引真正的学者,就必须要让引进的人才感觉到他们的工作真正受到重视。”



  确实,金钱很实际,但是决定因素是顶尖科学家在中国是否能像在美国一样高产。一些顶尖科学家可能会被中国的科研文化和政策吓跑,因为中国的传统是既不鼓励质疑精神和学术交流,也不保证公平竞争。



  不仅如此,一些优秀的人才归国后慢慢地从科研岗位走向了仕途,这是否有违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前,国家是否考虑过人才进来后如何监督和管理?恐怕,这才是重点中的重点。“千人计划”不仅是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关键是要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



  “因此,只有建立好的平台、创造好的环境,给予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一定的支持,才能因才施用,发挥特长。再好的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蒋高明强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01:00 , Processed in 0.075865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