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尝试开展关于开凿此运河的调查,但是由于山地地形意味着开凿费用会极其昂贵而放弃了。十九世纪末,出于保护自己在新加坡的利益,大英帝国同意,不会在克拉地峡上开凿运河。“不开凿”政策最终被写入了1946年英泰条约的第七条:“暹罗(泰国)政府承诺,在没有英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不会在泰国领土范围内开凿打通印度洋和暹罗湾(Gulf Of Siam)的运河。”二战结束后,泰政府让步于该条约。
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尽管欧洲在推行殖民地自由化,泰国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克拉运河项目几乎无人问津。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了转机。1983年10月,EIR 和 Fusion Energy Foundation(均由美国颇具争议的政治家Lyndon H. LaRouche Jr成立)向泰国交通部部长描绘了建设克拉运河的构想。他们主要聚焦于运河给泰国经济带来的活力。包括三菱研究所(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在内,当时的讨论吸引了不少日企参与进来。在一些日本工程企业提出可以使用和平核爆炸炸药(Peaceful Nuclear Explosives,PNE)来开道后,关于如何修筑克拉运河的讨论日趋激烈和富有创意。
平静了一段时间后,九十年代末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再次点燃了积极分子们修建克拉运河的热情。日本全球基建基金(Global Infrastructure Fund ,GIF)开展了一个可行性调查,预计修建50千米、横跨克拉地峡的运河需要200亿美元。然而,泰国总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从2001年任职到2006年被驱逐,克拉运河项目始终是其他、压力更大项目的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