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球也是一座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5 16: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05月15日     来源:《北京日报》



  徜徉于欧洲街头,一次偶然的闯入使我改变了对博物馆“大博物馆文物大仓库、小博物馆文物小仓库”的习惯看法。

  那是一扇敞开在意大利里亚斯特的黑漆木门,没想到它竟然会成为我在海外参观的第一座博物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没有“售票窗”,一位上年纪的女士主动上前告诉我们,今天馆里只有她一位义工,需要了解什么尽管问,她是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博物馆,却给了我直面西方艺术原作的欣赏机会。那是馆藏最大的一幅写实壁画,布满整面土墙:一位哺乳的母亲幸福地俯看着怀抱中的婴儿,男婴的右手抚按在母亲饱满的乳房上,指尖压出的一点儿浅窝,使充盈的母乳凸显出生命的活力……即使亲眼目睹,我仍然很难相信如此狭窄的门里会藏有如此精美的艺术巨制。后来发现,类似的城市型小博物馆遍布于欧洲国家,虽不出名,却令拥有它们的城市备受参观者的尊重。“古老的艺术能让今天的生活变得不同寻常,我们喜欢艺术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城市和历史。”这是写在荷兰鹿特丹一座家庭式博物馆的一句话,和这句话放在一起的是一对雕刻有神秘图案且保存完好的古老油灯,它们清晰地告诉我,每一件文物的损坏都会造成历史的残缺。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城市博物馆,弥补了我在英国没有参观大英博物馆、在法国没有参观卢浮宫、在德国没有参观柏林博物馆的种种遗憾。

  欧洲街头上耸立着无数披满斑驳绿锈的青铜塑像,我称它们为馆外藏品。与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罗丹青铜艺术不同,更多是历史与艺术的真实结合,每座人物雕塑的背后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论作者名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甚至完全不为东半球所知,论作品名声,它们中间很少有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撒尿小童”于连或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美人鱼”雕像那么著名,却因更贴近历史、更真实而成为所在城市青铜般永不消失的灵魂。它们与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构成一种特殊的感觉,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是将整个城市变成了博物馆的感觉。我从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我到过的国家如英、法、德及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无论是街头上的青铜雕像还是大理石雕像,很难见到涂鸦痕迹,这对深陷胡乱涂鸦重灾区的欧洲而言,绝对算得上一个奇迹。为什么?一位担当义工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欧洲的博物馆非常注重展出的社会效果,想方设法通过发掘展品的内在价值来推广普及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知识,使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从小便被培养起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甚至学生,会选择以义工的形式在为博物馆服务同时与观众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也是一座博物馆,每一件历史文物的幸存都是我们的幸运,爱惜和保护地球上所有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文物,难道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

 来自欧洲城市博物馆和街头上那种与艺术珍藏近乎零距离欣赏所产生的艺术自由感,不同于书,不同于史,感受着文物的历史气息和艺术的思想熏陶,让我对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有了新的思考:今天的博物馆不应成为文物垄断的代名词。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但能展示给社会大众的珍贵文物却很少,原因就在于藏宝于馆的惯有思维依然盛行。在这一点上,欧洲博物馆积极倡导的“推广、普及、研究、保护”式开放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博物馆社会化不仅可以丰富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大众艺术品位,还能使原本就属于全社会宝贵遗产的历史文物更好地为时代发展服务。

  今天,我们与其在旅游景点上耗费大量钱财为将来制造越来越多的水泥钢筋式“文物”,不如以建立分馆的形式,将可分散保管的文物尽可能分流,好处至少有五点:一能避免群毁群损的现象发生,二能便于精心保管保养,三能提高文物的展览利用率,四能丰富分馆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五能增强社会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6:11 , Processed in 0.09412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