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湖
昆明湖
2009-9-19
目录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上好山园》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约为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500多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昆明湖上好山园》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闲游宛似苏堤上,欲向桥边问酒胪。”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大湖放水前,人们游览颐和园,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