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44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NAS:缺乏睡眠会让蜜蜂传达信息出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9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缺乏睡眠会让蜜蜂传达信息出错


作者:Barrett A. Klein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1-1-7 15:27:55


缺乏睡眠会让蜜蜂传达信息出错





缺乏睡眠然后沟通困难?你并不孤独。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昏昏欲睡的意蜂(Apis mellifera)也是毫无条理可言的。

每天早晨,蜜蜂便踏上了它们日常的觅食之旅,之后回到蜂巢再跳上一段摇摆舞(指蜜蜂互相传递蜜源地点信息时跳的舞)。蜜蜂的身体相对于太阳的角度表示了其同伴飞往可采蜜的花朵的方向,而蜜蜂舞蹈持续的时间则是在诉说这些花朵离它们有多远。与休息好的蜜蜂相比,缺乏睡眠的蜜蜂——在研究人员的扰动下整晚地熬夜——在传达花朵的方向时会出现更多的差错;这种情况至少要等到它们补上觉后才有改观。证明蜜蜂失眠是否对种群生存有害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在结果出来之前,建议工蜂还是要蜷缩在蜂巢中,到晚上9点再来上一杯热花蜜。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0:52:54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蜜蜂来说 睡足觉比吃饱饭重要

《BMC生物学》、《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蜜蜂来说 睡足觉比吃饱饭重要


2010-07-07 08:02:03 





即使子夜太阳高悬在头顶,蜜蜂依然会享用它们的“美好睡眠”。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北极夏季不变的日光并不能使蜜蜂在夜晚也四处“嗡嗡”,尽管在夜晚工作会使其蜂巢中的食物供给最大化,从而促进其生存的几率。在北极圈以北270公里的芬兰北部地区,无论当地(B. pascuorum,如上图)还是外来(B. terrestris)的大黄蜂都会坚持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它们会从早到晚在花丛中觅食,并在夜晚 尽管太阳24小时点亮着天空 回到蜂巢中休息。这一发现表明,与驯鹿和其他北极生物会在夏季与冬季改变它们的24小时生物节律不同,蜜蜂体内的生物钟还与除了光线与黑暗之外的东西同步 或许是温度与光线质量的变化,并且对它们来说,夜间的休息肯定比额外的食物更重要。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BMC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1:00:52 | 只看该作者

蜜蜂的神奇世界

蜜蜂的神奇世界  

学者马学海   发表于2008-9-1 17:50:14

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我们一家3口来到海淀公园。这一次,和风美景不再是最让我陶醉的,我的心思在手里的一叠稿子上。这是即将付印的《蜜蜂的神奇世界》的校样。

数日后,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http://www.kbooks.cn/bee/ ),我有一种按耐不住的冲动想写一篇上好的书评,几个月过去了,却一直不能实现。我再一次体验了激动至无语的感受。

看过这本书的我的同事写下了一些文字,这里供大家参考:

---------------------------------------------------------------------------------------------

探究蜜蜂世界的图片饕餮——《蜜蜂的神奇世界》

刘四旦(科学出版社)      《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7日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对蜜蜂的认识远不如对身边的猫猫狗狗来得亲近熟稔,但我想于尔根•陶茨教授的《蜜蜂的神奇世界》会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蜜蜂的存在与你我休戚与共。

于尔根•陶茨教授不愧两次荣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欧洲最佳科学家”的称号,他的这本科普著作令人耳目一新。图文交替,研究者的学术创见、新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根学术探究的主线贯穿始终,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许多有趣的知识、还有或许对你来说是常识的东西在这里给了你全新甚至是颠覆性的解释。

图片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使用。220多幅第一手的精美图片,蜜蜂世界在高倍的镜头下纤毫毕现,神奇而壮观。

画面外摄影师屏息凝神的专注与虔诚通过这些图片感染了你,你不得不带着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来摩挲品味这场图片的饕餮。图片的确像作者所设想的那样,“对解释神奇的生命世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题材的枯燥乏味在这里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观世界。

这场丰富生动的视觉盛宴,使人联想到了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中的《微观世界》。这部获得1996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的记录片,拍摄出昆虫世界的宏大场景,恢弘的音乐配合着镜头的想象力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无穷奥妙。《蜜蜂的神奇世界》也给了我们类似的震撼。有所不同的是,科学探究的理性在这里替代了音乐的空灵,通俗简约但不失严谨的文字把你带进了画面内外的蜜蜂世界。如果说《微观世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法国气质的浪漫,那么《蜜蜂的神奇世界》则阐释着德国人的理性哲学;如果说观赏《微观世界》我们须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那么阅读《蜜蜂的神奇世界》更需要的是凝思:不时地掩卷沉思,继而循着镜头的方向和作者的文字一道去深入探究生命的奥妙。二者终究是殊途同归,“人们发现,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其实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需要,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奇迹,感受到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文中关于“蜂群是一个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哺乳动物’”或“荣誉哺乳动物”的提法非常新颖。蜂群是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自觉组织并存在复杂调节系统的有机整体,那些体现哺乳动物优越性的特征。本书循着这一思路介绍了蜜蜂各种体现哺乳动物特征的令人惊奇的行为,比如清理蜂房、照料蜂卵、服侍蜂后、访问花朵、吮吸花蜜、生产蜂蜜、建造蜂巢、守卫蜂巢、保暖或降温等等,甚至与我们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异或基本的特征,如饲喂、争斗、睡眠、交流、行贿……神奇的蜜蜂世界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眼前。从这点上讲,将蜂群视为“哺乳动物”并以此谋篇布局是作者的一个精妙设计,这超越了一般科学家做科普读物的想象!把高高在上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辅之以精美图片,带你走进了神奇蜜蜂世界的深处,你不得不喟叹于这种最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甚至对天地万物生出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蜜蜂的吃喝拉撒睡、甚至性、行贿、皇室政权迭替,简直就是人类世界在昆虫王国的影子存在。在你不自觉地将人类与蜜蜂比对的过程中,这本书告诉你很多关于蜜蜂的有趣知识,也纠正了一些我们错误的看法。比如在“关于花,蜜蜂知道些什么?”一节中介绍的关于蜜蜂的“花朵知识”,再如温度与蜂群智能等。再去百度知道上看看关于蜜蜂在什么情况下螫人的问题,各种答案令你啼笑皆非。我想书中的解答会令你信服,并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做出合适的反应。蜜蜂以慢动作看物体,对我们来说很模糊的动作能被蜜蜂分阶段看得一清二楚,许多害怕蜜蜂的人驱赶蜜蜂或黄蜂时手突然的移动,往往更容易招来攻击。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更有意思的可能是从中领略研究人员探知未知世界的巧妙手段。比如通过设计行为实验来测试蜜蜂的认知能力;在刚羽化的工蜂胸部背板粘贴微型芯片观察他一生的采集活动;通过热敏照片研究巣脾的建造、子脾小气候的控制等等。这说不准是青少年成为未来大科学家的启蒙呢。

虽然笔者有一些生态学的专业背景,但本书所展示的蜜蜂作为一个物种所承载的生态意义却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由于对农作物的受粉贡献巨大,蜜蜂成为欧洲第三大最有价值的家养动物。”“蜜蜂之于植物,犹如人类之于地球。蜜蜂为植物授粉,在植物界扮演支配者的角色,这与人类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非常相似。”类似的表述书中比比皆是,以至于让你觉得在生态学的基础教程中应该对生态系统中关于生产者的描述进一步细化,需要加入蜜蜂的身影,以彰显其在植物世界的重要地位。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在书中归结到对蜜蜂和人类的未来的探讨,并达成共识:保护蜜蜂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想说的是这多少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对一个物种的漠视与过分拔高同样不合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用这种由此及彼的简单线性推理来预测其未来。我更希望这些论断的初衷是让人们正视蜜蜂的生态意义,推而广之去重视与人类一样的其他生命存在,保护物种多样性。

一直试图想廓清这是一本给什么人看的书,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关注蜜蜂的世界呢?但我想就如同蜜蜂访花一样,这枝在书丛中骄傲绽放的美丽花朵,已经拥有了吸引蜜蜂的丽质,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它,并带动更多的读者去欣赏它。无疑,这些读者将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穿行在这个赏心悦目的神奇世界将带给他一次精神的洗礼:震撼于一个与他生息相关的遥远存在,并对生命和身边的世界开始认真的思索。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他掀开了蜜蜂世界的这口“魔井”:发现的东西越多,越有更多的奥秘等待去探索。——人生另一口“魔井”难道不会随之而打开吗?

---------------------------------------------------------------------------------------------

“荣誉哺乳动物”的生存之道

贾明月(科学出版社)http://odetteyyd.ycool.com/post.1921617.html

现在有5秒钟的时间给你,想一个跟蜜蜂群体有关的词。

好,时间到。你的答案是“勤劳”还是“协作”?或者更有科学素养一点,是“舞蹈”?如果时间再多些,或许有人会回想起天才的建筑师称号和美味的蜂王浆。但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生物拥有着多么奇妙的生存武器,多数人可能一无所知。

就让我们从舞蹈说起。第一个发现并详细讲述蜜蜂跳舞故事的,是奥地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他凭借至今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冯•弗里希1886年生于维也纳,家庭坚实的科学背景让他甚至在上学前就拥有了一个私人的微型动物园,对自然界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开发,并被他珍视一生。冯•弗里希的主要研究对象除了蜜蜂还有米诺鱼,一种通常被用作鱼饵的鲤科小鱼。对于把50多年的时间花费在这两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上,他的解释是:从任何一种动物中,我们都可以窥得生命的几乎全部奥秘。

也许正是这句话,让冯•弗里希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2007年,追随者之一于尔根•陶茨在《蜜蜂的神奇世界》一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蜜蜂的生活第一次如此深入地通过文字呈现在公众眼前。书中叙述最精深细致的一段,正是关于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的描写。要知道,同在威尔茨堡大学,陶茨可算作冯•弗里希的徒孙,如此优良的师承怎能浪费。原版德文版书名中使用了“Phänomen”一词,有“不寻常的现象”之意,陶茨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熟悉的蜜蜂世界。

“蜂群超个体”是陶茨最为津津乐道并在全书中努力向人们推广的概念。所谓超个体,是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惠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将一群个体合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生物体。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不断扩展,甚至有人认为整个地球也可以当作一个超个体。具体到蜜蜂,是指视一群蜜蜂为一个脊椎动物,或者更进一步讲,一个哺乳动物。蜂王和雄蜂分别相当于卵子和精子,各司其职的工蜂们则相当于不同器官组织中的一个个体细胞。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的科幻思维,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相似之处比你能想到的还要多。

如果仅把蜂王当作蜂群的后代,哺乳动物和蜂群的第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的后代数量都很少并且都被细心呵护,构成这种呵护的哺育方式和发育小环境也大体相当。二者都由雌性的特殊腺体分泌营养液(分别是乳汁和蜂王浆)哺育后代,不同的是,蜜蜂幼虫是被姐姐喂养,而不是母亲。哺乳动物有子宫保护胚胎的发育,而蜂巢中幼虫生长的特定区域——子脾,也承载同样的功能。另外,二者都拥有超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蜜蜂的聪慧相信许多人已有了解,而可能不为人所知的是,子脾的温度(35℃)竟也几乎和哺乳动物的体温(36℃)吻合!

可能已经有人在头脑中绘制一幅雌雄同体的“蜂群怪人”图了,不过且慢,蜜蜂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对它们生存策略的侮辱。第一,你能想象一个人的一只手在家里打扫卫生,同时另一只手在千里之外招惹一朵紫罗兰吗?同一时间,一个哺乳动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行动,而蜂群则把一个个细胞分散开,覆盖的范围比自身的尺寸大了几千万倍。第二,你能想象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然后皮肤细胞纷纷转化为心肌吗?工蜂执行任务时有分工,可是一旦蜂群内的情况或环境有所变化,它们也可以转换角色,让整个群体继续运转。可以说,工蜂们不止相当于体细胞,还是一生都能保持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人们多年来对哺乳动物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能力争论不休,日本研究者去年报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轰动了全球科技界,而蜜蜂,已经把这项技术熟练地在自身应用了上千万年了。

受制于环境,是生物生存繁衍的重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摆脱环境束缚的能力标志了物种进化程度的高低。这一点,哺乳动物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作为昆虫的蜜蜂,也结合了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双方面的生存策略,同样攻克了这道难题。

也许有人会对上文提到的35℃的子脾表示疑问,这个温度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蜂群每年酿造的大部分蜂蜜,都被工蜂们用来加热子脾,耗费这么大的能量来维持温度,难道只是为了暖和点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到蜂群与哺乳动物的第三个不同点:并没有一群“大脑蜂”或者“指挥蜂”充当施令者的角色,蜂王只是生育机器,工蜂们各自为政却有条不紊。没有指挥,也没有串联彼此的“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事关存亡的采集活动中,交流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也是蜂群智能的最高表现。而陶茨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工蜂,正是在接近36℃的温度下发育而来的。蜜蜂花费大部分的心血来创造智慧,这件事对人类也是颇有寓意的呢。

作为一位拥有生物、地理、物理多方面专业背景的社会生物学家,陶茨在专业内外均涉猎甚广,也乐于为杂志撰写书评。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始终不忘提醒自己站在进化和哲学的高度,跳出动物行为学的框架,以更广阔的视角探查眼前这小小的昆虫。

目前世人对陶茨的评价中,最光彩的一句大概就是说他“与理查德•费曼有许多共同之处”,没错,就是那位顽童式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写出了精彩的科普作品,都对自然保持着孩童般澄澈的欢喜赞叹。在博物学家这个词即将成为历史之前,从满眼的分子、细胞中抽出目光,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小小存在的有趣文字,或许可以暂时拾回那已久被遗忘的、最初吸引我们的曼妙生命世界。





样章试读:

prolog.pdf

1.33 MB, 下载次数: 365

序 言(部分内容)

bee.pdf

290.47 KB, 下载次数: 382

人类最小的家养动物(部分内容)

3.pdf

1.03 MB, 下载次数: 333

蜜蜂—— 一个成功的范例(部分内容)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1:23:19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人员发现蜜蜂靠花蜜记忆会算数 可以数到4

研究人员发现蜜蜂靠花蜜记忆会算数 可以数到4


(2008-10-27 10:06:44)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澳洲和瑞典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蜜蜂会数数,还可以数到4。

    澳洲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斯里尼瓦森与瑞典学者达克合作的研究发现,在一个隧道里面设置5个记号,然后在其中一个记号上面摆放花蜜,让蜜蜂尝到甜头而记忆。

    接着,研究人员把花蜜拿走,发现再次进入隧道的蜜蜂,还是会飞到同一处,若是以花蜜记忆法,把蜂蜜训练到第4处记号,他们就会去找第4处,屡试不爽。

    不过,他们也发现,蜜蜂算数,最多只能到数到4,4以上就不行了。

    研究人员说:“蜜蜂的大脑大概只有一粒芝麻种子那么大,可是它们却具备许多我们称为高等生物人类才有的能力。这让我们非常惊讶!”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2:21:53 | 只看该作者

温度对蜜蜂卵发育影响的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 2004年硕士论文

温度对蜜蜂卵发育影响的研究

江天宝  

【硕士论文摘要】: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环境湿度RH 80%±5%时,29~40℃恒温蜜蜂卵发育历期和孵化率变化的规律;在35℃基础上,变温范围为15~40℃蜜蜂卵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 (1)恒温蜜蜂卵能发育的最高温度都为38℃,能发育的最低温度都为31℃,低于31℃和高于38℃蜜蜂卵都不能发育。 (2)恒温中蜂受精卵发育历期31℃最长109.2h,37℃最短64.8h.发育历期除36℃和37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它温度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孵化率34、35℃最大100%,31℃最小51.5%。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为21.5、22.2℃,有效积温为1102.2、1049.0h.℃。 (3)恒温中蜂未受精卵发育历期31℃最长113.2h,37℃最短67.1h。不同温度对发育历期影响均差异极显著(P<0.01)。33、35、37℃时孵化率最大100%,31℃最小52.6%。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为22.2、22.8℃,有效积温为1043.3、1003.9h.℃。 (4)恒温意蜂受精卵发育历期31℃时最长110.3h,36℃最短66.8h。发育历期除36℃和37℃之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它温度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33、35℃时孵化率最大100%,31℃最小78.0%。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为21.8、22.7℃,有效积温为987.6、978.6h.℃。 (5)恒温意蜂未受精卵发育历期31℃时最长114.8h,36℃最短66.5h。不同温度对发育历期影响均差异极显著(P<0.01)。32、33、35、38℃时孵化率最大100%,31℃最小84.4%。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为22.5、23.3℃,有效积温为970.2、962.3h.℃。 (6)变温中蜂卵能发育的最长变温时间为:15、18℃为4h,21、24℃为8h,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温度对蜜蜂卵发育影响的研究 27℃(受精卵12h,未受精卵sh),30oC为20h,40oC为Zh。意蜂卵为:15、18、21oC 为4h,24、27℃为sh,30,C为20h,40oC为Zh。 (7)变温蜜蜂卵发育历期与恒温35℃时比较,除了中蜂卵30℃变温2h,意蜂 受精卵40℃变温Zh,意蜂未受精卵30、40℃变温2h外,其余都差异显著(P0 .05)。 变温蜜蜂卵孵化率与恒温35℃时比较都差异显著(P0 .05)。

【关键词】: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温度 卵 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2:25:1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蜜蜂巢温变化规律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 2001年硕士论文

中华蜜蜂巢温变化规律研究

胡保文  

【摘要】: 1999.11~2001.4对中华蜜蜂蜂群在自然状况下与人为干扰情况下巢温 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中蜂蜂群巢脾中心点的巢温 不受气温的影响,基本稳定在35.0℃;而巢脾边缘的巢温与气温呈正相关, 随气温的升降而升降。(2)随着蜂群群势的增强,气温对巢温的影响逐渐变 小,蜂群的调温能力逐渐加强,并且箱内各点的巢温的差异随群势的加强而 减小。(3)在不同群势下,蜂群中未封盖幼虫与封盖子巢温差异不大,均维 持在35.5℃左右;各群势卵期的巢温有一定的差异但均比未封盖幼虫、封盖 子的巢温要低。(4)摇蜜对蜂群的巢温影响很大,所以摇蜜时应尽量减少对 蜂群的干扰并最好在蜜蜂的适宜温区下进行。(5)在21~26℃范围内,开箱 30min对蜂群的巢温影响不大。在同一温度范围内,不同蜂路间的巢温变化 比较大。而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开箱前后同一蜂路间的巢温随气温的升高 有升高的趋势,而且同一张巢脾上不同观测点的温度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也 逐渐地缩小。

【关键词】:中华蜜蜂(中蜂) 巢脾 巢温 子脾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2:27:47 | 只看该作者

低温24℃对蜜蜂卵孵化率及发育历期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低温24℃对蜜蜂卵孵化率及发育历期的影响

张翠平  

【摘要】: 温度是蜜蜂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温度对蜜蜂发育的影响与蜜蜂群势增长、养蜂生产和高效授粉均密切相关。了解温度对蜜蜂的影响,对保证蜂群正常发育及活动、科学饲养蜜蜂、蜂产品的高产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卵的发育是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发育状态直接影响着以后各个阶段蜜蜂的发育。 为了弄清温度对蜜蜂卵发育的影响,我们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e Fabricius 1793,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 1806,简称意蜂)的工蜂和雄蜂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环境湿度70%±5%RH下,在35℃基础上,低温24℃处理中蜂受精卵8~32 h,处理意蜂受精卵8~48 h,处理意蜂未受精卵8~40 h不同卵龄的实验,观察测定了温度对蜜蜂卵孵化率及发育历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24℃低温处理不同时间,随处理时间延长,各卵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2)24℃低温处理0~24 h时,对0~24 h卵龄的中蜂受精卵、意蜂受精卵、意蜂未受精卵孵化率影响较大,孵化率变化范围为0~100%,同一处理时间随卵龄增大,孵化率升高;而30~66 h卵处理8~32 h时,孵化率为83.33%~100%,低温对其孵化率影响不显著;处理时间超过32 h时才随处理时间延长,孵化率显著降低。 (3)24℃低温处理对中蜂受精卵孵化率影响比意蜂受精卵显著,特别是0~24 h卵。中蜂受精卵各孵龄发育历期均低于意蜂受精卵。 (4)温度对意蜂未受精卵孵化率影响比意蜂受精卵显著。24℃低温处理24 h时,24 h未受精卵不孵化,而意蜂受精卵孵化率为10.00%;低温处理32 h时,30 h意蜂未受精卵与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50.00%和96.67%;低温处理40 h时,30 h意蜂未受精卵与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26.67%和93.33%。 (5)与其它卵龄不同,意蜂66 h受精卵24℃低温处理0~48 h,其孵化率波动在80.00%~100%,发育历期变化较小,78.92~84.92 h,随处理时间延长发育历期未呈现出延长的趋势。

【关键词】: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卵 温度 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2:45:48 | 只看该作者

蜜蜂

蜜蜂

2010-12-27

百科名片



   蜜蜂

蜜蜂指蜜蜂科所有会飞行的群居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蜂蜜。其细胞沉积现象,也是唯一在细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真核生物。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中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源自于亚洲与欧洲,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到美洲。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科: 蜜蜂科


目录

外形特征
蜂体结构
生活习性简介
食物特征
生活方式社会性
寄生性
蜂巢特点
蜜蜂种类
地理分布
分类进化
经济意义简介
进化过程
蜂农
繁殖方式
性别决定
雄蜂产生精子的生理
蜜蜂分工蜂王
雄蜂
工蜂
蜜蜂种类
群间关系
相关知识相关
濒危现状
被蜜蜂蛰了应对方法
蜜蜂浏览器基本介绍
软件特点
更新日志
追星语言
外形特征
蜂体结构
生活习性 简介
食物特征
生活方式 社会性
寄生性
蜂巢特点
蜜蜂种类
地理分布
分类进化
经济意义 简介
进化过程
蜂农繁殖方式性别决定雄蜂产生精子的生理蜜蜂分工
蜂王 雄蜂 工蜂蜜蜂种类群间关系相关知识
相关 濒危现状 被蜜蜂蛰了应对方法蜜蜂



外形特征
    近距离观察蜜蜂
蜜蜂(学名:Apis mellifera)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覆盖,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成蜂体长约2公分~4公分(约0.08~1.6英寸)。
蜂体结构
  蜜蜂与某些种的黄蜂近缘,两者在生物学上主要的差别在蜜蜂(除了寄生的蜜蜂外)以一种花粉与花蜜的混合物喂养幼蜂,而黄蜂则以动物性食物或以昆虫和蜘蛛来喂养幼蜂。除了对食物偏好的差异外,还有一些结构之差异,最基本的不同是黄蜂覆盖著无分支的毛发,而蜜蜂至少有一些分支或羽毛状的毛发,花粉通常黏附其上。     



蜜蜂采蜜
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蜜蜂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它有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位于蜜蜂腹部的两个极其小的两个黑色圆点。
生活习性
简介
  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食物特征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 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
社会性
  雌雄和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蜜蜂的生活(8张)专营产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为您近距离展现蜂巢的美丽
蜂巢特点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蜜蜂种类
  1、黑小蜜蜂   2、小蜜蜂   3、黑大蜜蜂   4、大蜜蜂   5、沙巴蜂   6、绿努蜂   7、苏威拉西蜂   8、东方蜜蜂   9、西方蜜蜂
地理分布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分类进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 。但因食性不同 ,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社会性生活方式的出现,“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
经济意义
简介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通常广泛指的是生产用蜂种: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胶还被称为“紫色黄金”,在全世界的产量比黄金还少。     蜂蜜具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
进化过程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变态过程。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蜂蜜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的生产力。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100-1446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份,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为止。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   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婚飞。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但是,这些雄蜂在蜂巢中会不断扇动翅膀,无意中也维持了蜂巢中的温度。但是日子久了,众工蜂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这样可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以利于安全越冬。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这技术其实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蜂农



  蜂农(俗称养蜂人)是农民中较为辛苦的一种人,收入也比较低,需要常年风餐露宿,走南闯北。中国现在大概有600-700万群蜜蜂,蜂农约20-30万,从事蜂产品加工的约有5-6万人。一个蜂农的“标准配置”是50箱蜜蜂,按平均每箱2万只计算,一个蜂农大致要照顾百万之众。养蜂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多数蜂农都要追逐花期、转地养蜂。在我国,蜂农转场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东北线,从海南沿海北上,经江浙、安徽、山东直到黑龙江,再向南从湖北、湖南折  近距离看蜂农劳作
回南方;二是西北线,从云南到四川到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每年2-5月,在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油菜花产地都会看到蜂农和蜜蜂忙碌的身影。蜂农大多是半个专家,必须高度介入蜜蜂生活,日常工作包括摇蜜、繁殖蜂群、培养蜂王、给太强大的蜂群分家、采集蜂皇浆、采集花粉等。每天早上6点就需要检查蜂箱,看看有无马蜂、蛤蟆之类的蜜蜂天敌;另外要经常交换巢脾,把有幼虫的巢脾转移到蜂箱上部,把空巢脾转移到下部供蜂王产卵;然后就可以采蜂王浆了,大致每三天采一次,一群蜂一年可产蜂王浆5-10公斤。摇蜜一般在下午,晴天一箱蜂两天可以摇一次。对蜂农而言,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冷和阴雨,阴雨天蜜蜂就无法采粉,一开始还可以吃蜜,等蜜吃完后就可能大批饿死,此时蜂农就需要使用白糖来喂养。我国的养蜂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现养蜂密度不足欧洲国家的20%。据美国农业部实验,蜜蜂的授粉行为可使农产品增产30-40%,最高可达80%。可以说蜜蜂授粉使农产品增产的产值是养蜂业本身产值的60-80倍。蜂蜜是一种活性物质,保存不易,所以蜂农通常采取边放养边销售的模式,如果需要质量好的蜜,最好直接从熟悉的蜂农处购买。不同种类的蜜价格也大不相同,最好的一等蜜蜜源来自荔枝、柑桔、椴树、槐花、紫云英、荆条花等,油菜等为二等蜜。从产量上看,我国的蜂蜜年产量约为20-30万吨,一半用于出口。其中油菜花蜜产量最高,约占25-30%。国内蜂蜜销量每年60-70万吨。也就是说,国内现销售的蜂蜜有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蜂蜜。在蜂王浆产量中,油菜花蜜为基础的要占到一半;由于蜂王浆是维持蜂王生存必须的食物,产量比较少,很多蜂农都不卖蜂王浆,纯的蜂王浆“劲道”非常大而且味道特别,难以下口,人的肠胃很难适应(会拉肚),极少直接食用;现在市面上的蜂王浆大多已经是混了多次蜂蜜的结果,按蜂王浆和蜂蜜3:7的比例混合的所谓“蜂王浆”(市面产品)已经是很不错的,一般比例更低一些。一般来说,蜂蜜特别是从蜂农处直接购买的蜂蜜,颜色和沉淀都很可能不一致,如有包装特精美、蜜的颜色和外观又特统一、价格又特低(低于10元/斤)的就要小心了。
繁殖方式
  处女蜂王(雌性)与雄峰交配后便将精子保存体内数年.蜂王可以自由选产受精卵或未受精卵.   蜂房有3种规格.最小的是工蜂房(水平地面),雄峰房直径比工蜂房大1毫米,蜂王房最大最少通常在培育蜂王时工蜂才在蜂巢底部开始制作蜂王房,面朝下(垂直地面).   蜂王在雄蜂房里产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孤雌生殖)。   蜂王在工蜂房和蜂王房里产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和蜂王.    处女蜂王与雄蜂交配后便将精子保存体内数年.蜂王可以自由选产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所有蜜蜂幼虫头3天喂蜂王浆,工蜂和雄蜂幼虫3天后喂蜂蜜和花粉.只有蜂王房里的幼虫始终喂蜂王浆发育完全成为蜂王.
性别决定
  生物的性别并不一定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蜜蜂和蚂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的组数),而不是性染色体,蜜蜂和蚂蚁体内也没有性染色体。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雄蜂个体在群体中的数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
雄蜂产生精子的生理
  蜜蜂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n=16)。单倍体雄蜂是怎样产生精子的呢?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2次分裂,则是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条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蜜蜂分工
蜂王



    你找到蜂王了吗
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的蜂王物质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蜂王是由工蜂建造王台用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工蜂对蜂王胎里的受精卵特别照顾,一直到幼虫化蛹以前始终饲喂蜂王浆,使蜂王幼虫浸润在王浆上面。蜂王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生物激素,对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蜂王幼虫的生长,工蜂把台基加高,最后封盖。   羽化出房的新蜂王身体柔嫩,由工蜂给它梳理身上的绒毛,交配成功的处女王不久便开始产卵。处女蜂王交尾后除了分蜂以外,一般不再出巢。蜂王体型细长而稳重,它的寿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长的可活八九年。在春天和花期前后产卵量最高。
雄蜂
  雄蜂的任务是和处女王交配后繁殖后代,雄蜂不参加酿造和采集生产,个体比工蜂大些。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在较大雄蜂房里发育,工蜂对它的哺育也较好。整个发育过程。雄蜂幼虫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虫大一、二倍。雄蜂生殖系统的发育需要较长的时间,羽化出房后还要经过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时,其精巢内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贮精囊中,一般一个雄蜂的贮精囊中的精液量为1.5——2.0μL(微升)。每微升精液平均有精子七百五十万个。精子的数量和活力对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选育优质遗传后代的种群做父本与选择优质蜂王同等重要。
工蜂



    工蜂
工蜂的任务主要是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泌蜡造脾、泌浆清巢、保巢攻敌等工作。蜂巢内的各种工作基本上是工蜂们干的;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哺育工蜂对它们的照料不如对蜂王幼虫那样周到,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内饲喂蜂王浆,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饲喂蜜粉混合饲料。因为这种饲料的营养不如蜂王浆高,而且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的生物激素。因此,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为成蜂,其卵巢内仅有数条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所以,她们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   工蜂的寿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较少活动,并且没有参加哺育幼虫的越冬蜂可以活到五至六个月。每群的工蜂量决定于蜂群的兴盛。   (参考资料:中华蜂疗网)
蜜蜂种类
  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Apis)和第一个种(Apis mellifera L.)。   至1980年,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种类的证据不足等原因,所以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东方蜜蜂(Apis 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985年,中国的学者对采自云南的6种蜜蜂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   1988年国外的学者又确立了由Buttel-Reepen 1903年描述并定名的Apis   indica-koschevnikovi蜜蜂为独立的蜂种—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至此,世界上确立了蜜蜂为7种。   当时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7个明确的现生种(现生种:指地史上出现的种,已发现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种)依定名先后为:   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   小蜜蜂 A. florea Fabricius 1787   大蜜蜂 A. dorsata Fabricius 1793   东方蜜蜂 A. cerana Fabricius 1793   黑小蜜蜂 A. andreniformis Smith 1858   黑大蜜蜂 A. laboriosa Smith 1871   沙巴蜂 A.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1906   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Koeniger and   Koeniger)和马来西亚的丁格(Tingek)报道了他们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同年,G.w.0tis and S.   Hadisoesilo经过多年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对比研究,确立了原Smith定名的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为一个独立蜂种。因此,截至目前,世界上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 9 种。   (1)黑小蜜蜂 Apis andreniformis Smith   (2)小蜜蜂 Apis florea Fabricius   (3)黑大蜜蜂 Apis laboriosa Smith   (4)大蜜蜂 Apis dorsata Fabricius   (5)沙巴蜂 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6)绿努蜂 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7)苏拉威西蜂 Apis nigrocincta Smith   (8)东方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   (9)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意大利蜂(西方蜜蜂)为主,北京有少部分地区有中蜂(中华蜜蜂)
群间关系
  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的生活,但是,蜂群和蜂群之间是互不串通的。蜂巢里存有大量的饲料,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它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蛰针是蜜蜂的主要自卫器官。   蜜蜂的嗅觉灵敏,它们能够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经常有担任守卫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随便窜入巢内。在缺少蜜源的时候,经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潜入巢内盗蜜,守卫蜂立即搏斗。但是在蜂巢外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飞出交配的母蜂,有时也会错入外群,这时工蜂立即将它团团包围,刺杀母蜂。   雄蜂如果要错入外群情况就不同了,工蜂不伤害它,因为蜜蜂培育雄蜂不只是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为了种族的生存。
相关知识
相关
  一只蜜蜂酿吐一公斤的蜜,要用上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工作小时,吮吸三千三百三十三朵花蕊。   要酿出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万7千次去发现并采集花蜜,带回蜂房。   蜜蜂的翅膀每秒可扇动200至400次。   蜜蜂飞行的最高时速是40公里。当它满载而归时,飞行时速为20至24公里。   一个蜂巢平均有5万个蜂房,居住着3万5千只忙碌的蜜蜂。   一只蜜蜂毛茸茸的身体上能粘住5万至75万粒花粉。   一汤匙蜂蜜可以为蜜蜂环绕地球飞行一圈提供足够的能量。   夏季工蜂的寿命是38天,冬季它们的寿命是6个月。   蜂王的寿命一般是4至5年。   借助5只复眼和3只单眼,蜜蜂的视角几乎可以达到360度。   1,舞蹈语言;   2,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   3,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在蝴蝶中也很明显。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如果蜜源在距蜂箱百米以外,侦察蜂便改变舞姿,呈“∞”字,所以也叫“8字舞”或“摆尾舞”。如果将全部爬行路线相连,直线爬行的时间越长,表示距离蜜源越远。直线爬行持续1秒钟,表示距离蜜源约500米;持续2秒,则约l000米。侦察蜂在做这种表演时,周围的工蜂会伸出头上的触角争先与舞蹈者的身体碰撞,这也许是从它那里了解信息吧。侦察蜂跳的“摆尾舞”,不但可以表示距离蜜源的远近,也起着指定方向的作用。蜜源的方向是靠跳“摆尾舞”时的中轴线在蜂巢中形成的角度来表示的。如遇阴雨天,利用舞蹈定位的方法就有点失灵。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人们也许要问,工蜂在黑洞洞的蜂箱里表演的各种舞蹈动作,其他同伙是怎样领会到的呢?原来它们是利用头上颤抖的触角抚摸工蜂身体时,使“舞蹈语言”转换成“接触语言”而获得信息的。这种传递方法,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它们还要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蜜蜂的主要天敌是胡蜂.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在消化道中花蜜可以被转化成蜂蜜。所有的雌蜂都有一种刺。蜜蜂和大蜂(一种体积较大的、较圆的蜂,身子是黑色的)都是昆虫,但是这种种类的蜂大多数都是单独居住,有一些蜂住在别的蜜蜂的蜂窝里,并且从别的蜂那里获得食物。蜜蜂这个典型的群体有一个能产卵的蜂王,性别上未发展进化的雌蜂(工蜂);还有许多能生育的雄蜂。   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蜜蜂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也能像传花粉给植物的昆虫一样行动  看那成片的蜂群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濒危现状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洋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为此我国已在北京房山和黑龙江饶河建起相对封闭的中蜂、黑蜂保护区,并开始寻找野蜂,使中蜂不致灭绝。   近年,北京本土野生中华蜜蜂已经灭绝,而人工养殖的国内中华蜜蜂蜂王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华蜜蜂(也称中蜂)种群的减少。中华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华北地区的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   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可是近些年蜂王的寿命越来越短了,有的竟活不到一个夏季。   然而20世纪末,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了。据了解,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蜂王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   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   可怕的是,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为我们解开了蜂王之死的谜团,并且我国北方还建立了惟一的中华蜜蜂保护区。   中蜂节省饲料,这一可贵的优良特性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蜂蜜。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越冬方式,蜜蜂是半蛰居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中蜂结团紧密,越冬期内往往叩掉巢脾下部大片巢房,结团在蜂巢下面的局部范围,蜂团集中而紧密。消耗少量饲料,少量运动产生微热,保持低限的生命活动,保持群体所需要的生存温度,这也是中蜂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族生命延续的生活习性。   中蜂泌蜡能力强,经常毁弃自己苦心营造的巢脾,而不厌其烦地重新泌蜡造脾。这种喜新厌旧的生活习性,能随时应付在环境突变、天敌入侵时,迁居后及时营造新居,只有具备这种特性,才能保持在万变的自然环境中保存自己。客观上也起到精理蜂巢、减少细菌、病害在巢房滋生和污染,清除害虫的虫卵,保持群体的正常生活以及后代的健康发育。能使蜂王始终在新巢房产卵,卵虫在宽大的巢房里发育成长,培育出健壮的新个体,具有优生优育的客观效应。   中蜂个体小,吻较短,采集力虽然较低,但中蜂采集工作勤奋,抗寒能力较强,早出晚归,在9℃时就能正常采集活动,弥补了吻短、采集力低的不足。   中蜂分蜂性强,维持的群势比西蜂小,群体增长数量多,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生存机率大,这也是与生存斗争的另一种表现。   中蜂定向力较差,容易迷巢,这种习性是和长期在广阔的野外生活、群体间距大、接触机会少有关。这一习性对人为管理是不利的。中蜂群失王后,工蜂快速产卵现象,虽然是生存斗争中一种特殊现象,但必然`无法使该群体生命得到延续。   《悯蜜蜂》   高毒药剂兴,除虫杀蜜蜂。   害虫当杀死,蜜蜂不欲生。   害虫抗药性,蜜蜂则不能,   广用生态药,确保粮食增。   植物不授粉,何来食物烹。   ——张志真   关于蜜蜂消失和频临灭绝的原因还有以下说法,供参考: 蜜蜂消失没有多少自然因素,主要是美国在搞实验,是最高的NO.1高频磁波系统,以及辅助的秘密系统。控制蜜蜂的简单原理是利用卫星高频及布局在全球的数万个基地,以及遥控电子信息脉冲的技术。这种信号一发射出去,能控制蜜蜂的走向,美国的边界土地上都实验过,尤其是在西部搞的最多,结果是靠近墨西哥和加拿大地区的蜜蜂全部消失,西班牙及阿根廷的蜜蜂就是被这个系统摧毁,俄罗斯和印度也一样。 这种现象代表NO.1高频磁波系统已经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实施。   这项成功控制蜜蜂的技术在2007年实验成功,最早只有美国的蜜蜂消失,是因为实验造成的,各州都实验一次,结果都成功一次。人工养蜂解决蜜蜂消失的问题,是很幼稚的理论,因为蜜蜂一放出去,只要碰上这个系统在启动中,蜜蜂就会消失,不再回巢。
被蜜蜂蛰了应对方法
  被蜂螫后轻者伤处见中心有淤点的红斑、丘疹或风疹块,有烧灼感及刺痛。如螫伤后20分钟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重者伤处一片潮红、肿胀、水疱形成,局部剧痛或搔痒,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昏迷。有特异体质者对蜂毒过敏,可迅速发生颜面、眼睑肿胀,荨麻疹,喉头水肿,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现象,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亡。   处理方法如下:   (1)不要紧张,保持镇静。   (2)有毒刺入皮肤者,先拔去毒刺。   (3)选用肥皂水、3%氨水、5~10%碳酸氢钠水、食盐水、糖水洗敷伤口。   (4)新鲜人乳涂于伤处,每日数次。   (5)玉露散或菊花叶捣烂敷贴。   (6)黄蜂螫伤,可用食醋或鲜马齿苋洗净,挤汁涂抹。   (7)大蒜或生姜捣烂取汁,涂敷患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3 12:37 , Processed in 0.126999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