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书记兼任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在我国大学中是普遍现象。近日,复旦大学率先打破这一惯例。在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中,43名委员无一校领导,包括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教授。
此前修订的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由学校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的在编教师中的代表组成,在任的校级党政领导成员不参加校学术委员会,但在需要时可由校学术委员会邀请列席会议;学院(系、所)和附属医院的院长、主任、所长可以担任学术委员,但不能担任主任。”此外,章程还删去了“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等条文。
据了解,复旦大学这一章程在修订讨论阶段,意见并不一致。
有人提出,校领导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完全够格入选,“一刀切”是否矫枉过正、浪费人才?经充分讨论,工作小组专家达成一致——当前整体学术环境尚难做到行政和学术的有效隔离。如果参加学术委员会的校领导发表意见后,很可能出现持异议者碍于种种顾虑难以畅所欲言的状况。因此,从现实出发,有必要矫枉过正。参与换届和章程修订的复旦大学教授王迅说,希望以此提振大学精神,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维护学术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是“领导退席”的推动者之一。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应邀列席旁听的杨玉良表示:“将坚决保障学术委员会运行的独立性。”
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上一届委员协商分配各学部所占名额,各基层单位进行无记名差额投票。最终选出43名委员,包括俞吾金、郑祖康、赵东元、丁强等。致力于乙肝病毒疫苗研究的中科院院士闻玉梅被推选为主任。她对学术委员会工作的期待是:倾听更多来自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声音,形成更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全校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对于复旦大学此次学术委员会机制改革,学界反响各异。
据悉,其他高校的部分院士根据以往经验持保留态度。不少青年教师则表示,教授治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璞认为,谁“不在里面”固然值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专家怎样做,教授治学的环境是不是更好了,这些都有待实践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