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4 9:27:48
职业环境差 工作强度大 心理负担重
科学时报:医务人员的健康谁来呵护
本报记者 张思玮
“抱歉,刚下手术。明天上午有时间,你过来吧!”记者收到张海波回复的短信,已经是晚上的十点二十四分。
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医学博士,张海波毕业回国后就选择了北京安贞医院的心外科。对于这种加班熬夜,甚至熬通宵,他觉得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两天病房一位刚做完手术的患者病情不稳定,实在抽不出时间。”见到记者时,张海波刚查完病房,还没有来得及吃早餐。“不介意我边吃边和你聊吧!”他拿起已经发凉的早餐笑着对记者说,他现在特别想回家好好睡一觉,因为已经4天没回家了。
其实,这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对于医务工作者再熟悉不过了,有些医务工作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工作超负荷、劳动超强度、睡眠严重不足、运动与娱乐几乎缺失,已经成为当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现状。而最让医务人员揪心的事情并不是这些,而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今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显示,48.51%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位于首位的工作压力是医疗纠纷。
“长年处于疲劳、焦虑、抑郁和免疫系统的失调状态之中,医生群体得癌症率持续增高一点都不新鲜。”张海波呼吁,医务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调查显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2.3岁,并且医生的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身心疲惫
去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曾经披露,中国内地医生群体超过1/4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
究其原因,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劳累过度。除了在医学界有24小时班这个概念外,在其他的行业,很少有这样的班制。
其次,假期极少。人生病是从来不分过节与工作,不分白天与黑夜的。所以,医院肯定是异常繁忙与艰苦的工作场所,医生通常是下了夜班继续顶白班或上手术台。
第三,患者理解不够。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同以往,患者的不理解让很多医生觉得非常揪心。
“除此之外,医生保健意识的缺乏、媒体舆论不客观报道也加剧了对医生身心健康的伤害。”
传承性逐渐消退
执业环境的恶化,自身健康状况欠佳,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做一名医生很难。
北京同仁医院女医生徐文被患者连砍17刀,险些丧命,至今仍在病床上;广州因对医生不信任引发的“八毛门”事件刚刚平息,另一宗同样反映医患关系困境的“录音门”事件又浮出水面。
在近10年里,医患暴力冲突已呈井喷式爆发。
这也直接导致在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过程中,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师比例仅为6.83%,再创历史新低。
而近几年,医学类院校的生源也开始出现“委靡不振”的迹象。调查近10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几乎无人选择医学,考生们最热衷向往的专业是——经济管理。
而在国外,医学是精英教育,只有最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医学专业,并且医科学生刚毕业最起码比工科出身的学生薪水要高20%~30%。
“救死扶伤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应该让一个国家中,那些最优秀、素质最高的人来干这件事情。否则几十年后医学人才匮乏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杨镜说。
多点信任与宽容
如何让医务工作者有尊严地工作一直是医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需要整个社会与患者给医务人员多点宽容与信任,如果没有信赖,就不会有医学这个行当。”东南大学卫生法学研究所所长张赞宁教授说,医生并不是医匠,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以结果为目的。
过去谈到医生职业的高风险,主要是因为医生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存在着被传染的几率。而如今的医务人员还需面对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由此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采访中,多位医务工作者向记者表示,如果社会形成尊重崇尚医疗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他们会更加从容地面对患者,而不必过多地考虑“挨打、成被告”了。
“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因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个体的差异,医生不可能包治百病,医学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张赞宁说,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状况,首先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来切实保护医师的合法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