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是德国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勃兰登堡门东侧是巴黎广场,这是为了纪念1814年普鲁士和同盟军队击败拿破仑、占领巴黎而命名。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围绕西柏林修筑了一道围墙,封锁了勃兰登堡门,并在东、西柏林分界处建起“柏林墙”。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
今年8月13日是柏林墙修建50周年的纪念日,今年,距离1989年柏林墙倒塌也已经过去22年。对今天的德国而言,柏林墙到底应该原址保护还是重新利用,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方面,柏林墙四周的状况不容乐观。柏林墙的多段墙体如今仍然分属于城市环保设施、水泥厂、前东德农业合作社等各类城市设施和企业。德国联邦议会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格吕特斯认为,相关业主总有一天会根据实际需要改造这些柏林墙墙体。更令她担忧的是,勃兰登堡门前一刻不得安宁——巴黎广场上每年举办多达80次活动,其中很多是“梅赛德斯-奔驰时尚周”之类的商业活动。她说:“巴黎广场正在沦为嘉年华场所。”
另一方面,保护柏林墙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在距离勃兰登堡门2000米处的博瑙尔街(Bernauer Strasse),德国建筑历史学家克劳斯迈尔正在负责柏林墙纪念碑的修建。修建柏林墙时,这一段最先建起来,这里也是如今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段。和巴黎广场上的“迪斯尼化”状况相反,这里还能看到特定年代留给柏林墙的创伤,包括那些试图削凿柏林墙的人造成的墙体损伤。克劳斯迈尔说:“正是这种伤痕累累的状态,才使这里成为一处历史遗迹。”他认为,柏林墙纪念碑是一座纪念所有受害者的纪念碑。克劳斯迈尔希望柏林墙遗址能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对此,德国官方依然犹豫不决。在克劳斯迈尔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柏林墙本身的政治色彩太浓重。
虽然柏林墙倒了,但是类似的隔墙却依然立在世界各地。有些是为了让墙里的人不出来,有些为了让墙外的人别进来,或者有些仅仅就是为了将人们分隔开来。
理论上,没有一堵墙是不可逾越的。但是现在,中东、北非、墨西哥、北爱尔兰的现代高墙比以前的都要更稳固。位于摩洛哥境内的休达及梅利利亚有一段六米高的多层电围栏,配备红外摄影机和移动探测器,以禁止人进入这片主权属西班牙的自治海港城市——许多人都想这么从摩洛哥进到欧洲。这样的高科技隔离墙也可见于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而在北爱尔兰,“欧洲最后一道墙”划分了整个地区,以防止激进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骚乱。以色列圣地的隔离墙,或南北朝鲜之间的非军事区,永久地提醒着人们正在发生的冲突。
所有这些墙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两面。政府希望以此阻挡非法难民、毒品走私犯和人贩子入境,但是,这些铁丝网往往意味着,迈向新生活时有一道森严乃至致命的关口。以色列人眼中的“反恐篱笆”,在巴勒斯坦人看来,却是又一次领土争夺。
每堵这样的墙都是政治失败的纪念碑。当冲突各方不能在谈判桌前达成和平,他们只能建这么一堵墙。当难民潮失控、移民超出一国接受限度,政府又建起这么一堵墙。这种防御形式是为了维持现状,并且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一切照旧,不管以什么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