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烁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0 15:42:47
人民日报:海归为什么成群结队回流
从“智力流失”到“智力回流”
“在日本留学时,确实感觉到,身边的留学生选择回国的越来越多了。”初秋的一天,北京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白双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告诉记者。他博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今年4月回国,顺利聘得大学教师一职。
白双的感觉很准。就在他回国的前一年,有27.29万中国留学生回国,而在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累计回国人数仅为27.5万人。这也就意味着,2012年一年,回国人数就相当于之前29年的总和!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介绍,从国际经验看,智力流动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低外流率、低回流率时期,即“前智力外流期”;高外流率、低回流率时期,即“智力流失期”;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迅速增加时期,即“智力回流期”;外流率与回流率相当,都处在较高水平的“双向稳定流动期”。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现在应该处于从‘智力流失期’向‘智力回流期’过渡的时期,出国留学人员迅速增加的同时,回国人员数量也快速增加。”白章德说。
那么,什么样的人回来了?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研究了2012年留学回国就业的11045名海归,分析显示,80%的海归在24岁至30岁之间。所有海归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1.2%,硕士学位占76%,学士学位占11.9%,三者呈现出“1∶8∶1”的比例。另外,有少量非学位留学回国人员。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未婚人数占80%。
总体来看,回国就业的海归多为没有小家庭拖累的年轻人,主要是在国(境)外学习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值得注意的是,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流率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从学科方面看,留学回国人员主要攻读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占海归总人数的77.8%。具体来看,硕士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博士以理学和工学为主。“这就意味着,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中,是以理学和工学为主的高端人才,和以管理和经济学科为主的中级人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巩万说。
回到国内后,海归们去了哪儿?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对2012年在京就业的4678名海归做了研究。分析显示,国有事业单位和国企仍最有吸引力,其次是民企和外企。与人才构成相对应,以工学和理学博士为代表的海归主要选择高校和国有事业单位,而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硕士为代表的海归,主要就职于国企、民企和外企。
从“祖国需要”到“需要祖国”
史上最大回国潮背后,有着深层复杂的原因。其中,有我国多年来为吸引留学人员归国所做的种种努力,更有国家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魅力。
“过去,祖国需要留学生。现在,留学生更需要祖国。”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博士张岩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渴望出国留学,认为“只有在一个地方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美国。”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梦想腾飞的地方选在中国,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为成千上万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位“千人计划”学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他去美国留学时,最深的感受就是“震惊”和“耻辱”——震惊美国为什么那么富,耻辱中国为什么那么穷。“可如今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恐怕‘震惊’的是美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中国也并不是他们之前认为的那么穷。”这位学者说。
“之所以进入‘智力回流期’,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同时,受人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巩万说。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市场、发展机遇以及创业环境,散发着吸引人的光芒,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的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更坚定了留学生回国的决心。对此,今年回国扎根的白双很有体会,“现在,国内的发展水平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经济发展快,发展前景好,没有必要留在国外。”
“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逐渐显现,对高层次人才的回国发展形成吸引力。截至目前,中央层面的“千人计划”已引进3319人,各地也已吸引2万多名海外人才回流,包括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截至2012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增加至260家,比2011年多出100家,在园创业海归人数超过4万人,比2011年翻了一倍。
加拿大MBA毕业的庄小姐就是其中一员。毕业后,她本来就职于温哥华一家令人艳羡的公司,可半年来,“简直比坐牢还难受”。“我就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要是谈升职,简直想都不要想。”庄小姐说。选择回国创业后,她发现自己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决策者,如今已经积累了5000名核心客户,“回国后能感受到社会对海归的重视和期待,我喜欢这种主流感”。
家人的留守和文化的认同,也是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海外留学生认为,远在国内的父母让自己选择回国,这与独生子女政策密不可分。同时,在海外的时间越长,对文化的归属感也越强。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外,还是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尽管发展机会尚可,但文化和语言上的局限性比比皆是。
“引回来”还要“用得好”
从“智力流失”到“智力回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的中国,这一变化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还需冷静看待,因为在七成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同时,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仍居世界首位。
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报告,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顶尖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根据美国政府研究机构的数据,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方面博士学位、5年后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毕业生中,中国滞留率最高,达到92%。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建议,我国应继续深化完善人才政策和制度,不仅要把人才引回来,还要分析高端人才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从我们组织的两次招聘会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并没有太多针对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奖励措施。”巩万表示,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非常到位,“但光靠国家政策还不够,在人才配置市场化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应该制定自己的专门措施。”
除此之外,降低人才流动壁垒的呼声也很高。专家建议,进一步简化人才回国的手续,取消海外人才回国需要出具邀请函和回国24小时到当地派出所报到等规定,降低获得中国绿卡的门槛,扩大绿卡发放范围等,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国际化流动。
对于绝大多数海归来说,国家引进人才的目标群体“太高端”,大多数留学生并没有成为政策的受益者。相反,由于国内就业形势不乐观,不少留学生回国后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因为在国外多年,没有积攒下人脉,也生疏了在国内的为人处世之道,变成在国内和国外都吃不开的“夹心人”。
而对于很多海归创业者来说,与财大气粗的国企相比,新生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争取政府订单,还是商业贷款方面,都处于明显弱势。
“发达国家凭借优越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以及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大量留学生和国际人才为己效力,保持和扩大了领先优势。当前,我国应改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做好多层次的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王辉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