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17日
“枪在我们的肩上、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要捍卫中国、我们齐赴沙场……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发扬中华民族之荣光”。七七抗战73周年之际,91岁高龄的台当局前“国防部长”郝伯村,在出席“浩气长流·抗战巨卷史诗画展”开幕式时,慷慨激昂地唱起了这首抗战歌曲。台现任“国防部长”高华柱也鼓励台军官兵前往参观此次抗战画展。
陈水扁在位时期,这段同胞被屠杀、国家遭侵略的历史被刻意从教科书中抹去,甚至“抗战胜利”变成了“终战”,“日据时期”变成了“日治”。台湾民众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观,也许是未来岛内各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抗战中受过伤流过血
由50位大陆画家花了5年半时间集体创作的一幅画卷7月7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开幕,吸引了各界人士前去参观。这幅长达800米的史诗国画按真人比例绘出了1000多位抗战历史人物,其中包括210位殉职的国民党将领,以及罗福星、蒋渭水、丘逢甲、莫那鲁道等岛内的抗日英雄。
画展开幕当天,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台当局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前“国防部长”郝伯村纷纷到场。郝伯村在致辞中说,七七抗战那一年他刚好19岁,在黄埔军校学习。郝伯村说抗战期间自己受过伤、流过血,“‘七七’这一天,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史上最光辉、对人类和中华民族本身及全世界贡献最大的开始,更是中国人真正站起来的开始”。
说到激昂处,郝伯村清唱起抗战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一曲唱毕,他又情不自禁唱起一首《抗敌歌》。此时,台下已是掌声一片,一些老兵还跟着一起唱。
同样感慨良多的还有在座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他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我还是个孩子,但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不分男女老幼,不分东西南北,大家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命运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我也常常去欢送那些当兵的大哥哥奔赴抗日前线,这些记忆我至今不能忘记。”
出乎意料的是,台军方媒体“军闻社”也罕见地刊出数篇新闻稿,报道“国防部长”高华柱鼓励台军官兵利用节假日前往参观抗战画展。据悉,高华柱7日在下属的陪同下,跟着解说员仔细浏览了这幅长达800米的画卷。参观期间,高华柱还巧遇了抗日英雄的后人,特别表达关怀之意。
岛内对日情结复杂
对于纪念抗战,岛内各方的态度显然还没有达到共识。对于支持者来说,如退休“外交官”陆以正,便号召“凡六七十岁以下、在台湾出生、未经过抗战洗礼的中国人,都应该抽出时间去参观一下画展”。陆以正回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才14岁,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由于家住在公共租界的所谓越界筑路地区,因而未受日本军队干扰。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上海浴血抵抗3个多月,他清楚记得在屋顶晒衣台上看到国民党空军战斗机和日本海军飞机缠斗。国民党飞机的磁性炸弹钩被日方击中,一颗炸弹掉在娱乐场所《大世界》门前,死伤惨重,但没人抱怨国民党飞机,“可见国人都支持抗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从台湾媒体的报道中,颇能感受到岛内对纪念抗战的吊诡气氛。岛内泛蓝媒体“中广新闻”的一篇《忘了七七吗?南京有纪念抗战73周年活动》,全文仅109个字,仅报道南京举行抗战纪念活动,这不免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的“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相对这种尴尬,倒是在民间的博客上,能看到一些发自肺腑的声音。其中,东森新闻网的一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顾颉刚曾经在文章里面告诉我们,国仇家恨,三百年也不能遗忘。”该博主感叹,在岛内,从“抗战胜利”变成“终战”,“日据”被改为“日治”,这到底体现的是日本子民的思想还是中国人的立场,值得思考。
台呼吁两岸共编抗战史
台湾在抗战史的研究方面,最有分量的当数台“国防部史政局”出版的《抗日战史》一百册。总体上看,岛内虽有大量抗战档案、史料,但在现实环境下,研究者十分有限,相关学术刊物更是缺乏,更不要说学术活动。
1988年两岸开放交流后,台湾学者可以赴大陆考察,大陆研究人员也能到台湾查阅资料。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岛内的学术研讨会就首次邀请了大陆学者参与抗战史的讨论。当时两岸学者的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彼此在求同存异的共识下,进行了良好的沟通。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 60周年之际,海外及大陆都发出了两岸联手共编抗战史的呼吁。而如今台湾方面相关人士再次呼吁,在两岸交流日益升温之际,此举势在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