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4月19日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发展道路或多或少会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日本都是一个“过来人”,身上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吸取.
璀璨的霓虹灯,衣着时髦的路人,车水马龙的街道两侧,矗立着不少世界知名奢侈品的店面,偶尔有名贵跑车一溜而过。这里是日本东京银座一景,它是日本最繁华、最现代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地段之一。
“二十年前,这里就是这样子了。”与本报记者同行的一位50多岁的日本人轻轻地说。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整整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银行体系遭到打击,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甚至衰退状态;美国压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减少,而内需市场迟迟难以拓展。2009年,日本的名义GDP下滑了6%。至今,日本都一蹶不振。
日本曾经的这段经历,跟当下中国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高度依赖出口,内需市场难以扩大,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3月发文警告:“日本的先例令人不寒而栗。”
在很多观察人士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发展道路或多或少会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经济社会发展很多方面,日本都是一个“过来人”。
泡沫让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现在的日本经济虽具有实力但并没有活力。很多分析人士把日本当前的问题,与上世纪80年代它所经历的泡沫经济联系起来。而眼下的中国,楼市泡沫似乎在重蹈日本覆辙。
在寸土寸金的银座,拥有了自己律师事务所的饭沼春树,坐在他的真皮椅座上,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中国记者分析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他得出结论,“现在正是抄底日本房地产的黄金时机。”
不过,熟悉日本情况的人士说,类似“抄底”的话多是向外国人说的,日本人不太相信。旅日华人萨苏说,谈及泡沫时期的房价,日本至今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日本白领现在都在还泡沫时期买下房产的银行贷款,苦不堪言。
当时日本的房价涨到什么程度?谢国忠文章中说,在高峰时期,日本房地产价格超过了全球总量的40%,日本皇宫所占土地的价值,超过了美国整个加州。世界十大富豪中,日本地产商业就占到了七个。
日本知名媒体评论人莫邦富先生,1985年来到日本时,正是日本楼市的癫狂时期。1984年的房价到了1989年,价格就涨了七八倍。“当时日本的情况跟中国现在确实很像。”莫邦富先生说,那时,日本几乎没有人相信房价会跌,他们给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日本面积小,人口多,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国公司到日本做生意,房价肯定会涨!
萨苏说,当时日本国民多认为日元会贬值,钱会变得不值钱,并且认为未来工资会上涨,所以就把钱纷纷投入楼市。
这种心态跟当前中国民众的如出一辙。但日本楼市后来的狂跌表明,这些当时看似不容置疑的理由,都只是泡沫一时散发的绚丽。 欧美惊呼“下一个日本”
中国是下一个日本?欧美人当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来置业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打上这样一个疑问。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4月3日抱怨说,中国买家抬高了澳大利亚房价。文章中还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大肆购买澳洲财产的情景,“澳大利亚人一度担心日本人会买走整个昆士兰海岸东南部。”
不仅是澳洲,美国人也曾一度担忧“美国将沦为日本国土”。莫邦富先生回忆说,记得1989年去夏威夷旅游时,惊讶地发现,差不多整个夏威夷可以建高尔夫球场的山谷都给日本人买下了。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到处都有黄皮肤、黑眼睛的日本人。
“这是日元升值后的情景。”莫邦富先生说,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汇率游戏让日本人的腰包突然鼓了,全世界在日本人面前变得便宜了。
当时,美国为了走出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频频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这一点,跟当前美国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相似。
不管是当年的日本,还是现在的中国,美国要求对方货币升值都是出于私利。对日本而言,当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后,加上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至今产业结构调整都不彻底,如今又遇到人口老龄化,本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又开始萎缩。
回顾日元升值后的路,莫邦富先生最担心的,不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而是升值后,中国人会像当年日本人所表现的那样,大肆前往海外购买不动产,以至于投入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的资本不充足。
端倪已经显现。翻开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报纸,中国人海外大肆购买房地产、奢侈品的报道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日本的经验“建立在痛苦上”
日本女士依光瑞子说,中国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障碍和问题,日本都曾碰到过,尽管两国国情、体制以及规模等方面相差太大,不能做简单比较,但日本的有些经验还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在依光瑞子看来,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很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依光瑞子记得,80年代初她随东京大型青年访华团坐船前往中国,当时船从东京晴海码头出发,“那时东京湾的水黑乎乎的,还有一股腥臭味。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京湾的海水变清了,天空也变蓝了。”依光瑞子介绍,治理环境污染,得益于日本政府与产业界的巨大努力,特别是肯在防治上下成本,这比等污染发生后再治理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要小得多,“日本的经验可以说是建立在痛苦之上”。
而当前中国舆论广泛关注的征地拆迁问题,日本也曾经历过。莫邦富先生介绍,80年代,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一些开发公司雇佣黑社会成员骚扰甚至威胁房主,千方百计逼房主卖地卖房子。不过,对比中国当下的强制拆迁、野蛮拆迁,日本当时的征地拆迁烈度远没有中国大,并且搬迁的补偿比较高。
依光瑞子则以成田机场建设为例说,因为碰到“钉子户”,政府又不能强制征用,以致第二条跑道用了30多年才建成。“如果强制征用,成田机场就能在30年前建成,或许成田机场早已成为亚洲的空港枢纽,或许日本的经济也不会停滞10多年。”
中国不能麻痹大意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对外过度依赖,高储蓄,内需难以启动等问题,当时就有中国学者提出“警惕日本病”。而在日本电通综合研究所所长福川伸次眼中,“日本病”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不仅是经济停滞不前,而且国际地位下降、集体意识淡漠、社会危机感缺失等等。
这是日本人的危机感使然。依光瑞子说,经过10多年持续的经济不景气,日本国民的心态和意识都受到影响,一时觉得茫然,不知道日本的方向和未来在哪里。
反观中国,切不能以地大物博为由麻痹大意,因为中国这列喘着粗气呼呼前行的大火车,一旦撞车或停车,要扭转方向或重启,就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时中国可能就会再次被远远甩在后面了。
走访日本国土,尽管会感受到缺乏活力,但是这个国家依然具有强大实力。日本经济实力全球第二,人均收入甚至一度超过美国,但是日本每个人所消耗的能源却远远低于美国,日本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日本所到之处,一片郁郁葱葱,谁能想到数十年前很多山头还是光秃秃的呢?现在的日本,国民依然富有,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基本消除。
莫邦富先生感慨地说,中国需要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日本的教训,中国要吸取;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国则要多借鉴;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日本坐标”。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成长路
日本庆应大学东亚经济问题专家渡边幸男教授,以及副教授驹形哲哉先生,长期观察中国经济问题,对于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以日本为参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经济具有自身独特性
记者: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您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有何观感?
渡边:我小时候住在(东京附近)的川崎市,正处于“京滨工业地带”,是当时日本机械制造中小企业的聚集地。我家实际上也是从事制造业的。在中国获得的印象,与我年轻时家乡的那种活力、干劲很相像。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市场开拓方面,都显得非常积极,竞争意识强烈。而且,在我开始对中国调研以来的十年,这种竞争和开拓的精神没有减弱。
记者:日本经济当年的情况跟中国现在的情况相似吗?
渡边:日本的大企业与中国不同,战后还是基本保持了几大财阀的布局。比如三菱、三井、住友等等。在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期,以这些财阀企业为中核,带动周边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而中国没有这种中核型的大企业,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制造业的成长道路,与日本不同。
驹形:以前学界一般认为,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起飞时,一定会循着发达国家曾经发展的路子走。但是,十来年前开始就发现,中国并不是完全按照通行的老路在发展,现在的印度也是一样,都在走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这是因为国情不同,时代也不同。
在部分领域,中国正在追赶,甚至超越日本。但是日中两国经济发展的形态不同。中国可以说是一种“延展型”的发展态势。大量的低价格商品,比如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自行车,一部分轿车,正是对应了大量中低消费者的需求和水平,而且又与处于高档进口商品的竞争性不大。所以,目前中国的经济与日本高速成长期的可比性不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同时,要注意研究、了解自己的独特性。
“日本制造”VS“中国制造”
记者: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价廉质劣。据说“日本制造”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经历,但后来“日本制造”很快树立了“高质量”形象。日本是怎样做到的呢?
渡边:这主要是战后日本产业发展时期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使然。日本的国产电视机,一开始主要是从RCA(美国无线电公司)购买了约二十个重要专利。而且是每个日本电视机企业都买的是同样的专利。这样,国产电视在性能上应该是一样的,竞争的领域就集中在如何提高质量和耐用度上了。同时,日本企业还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海外产品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打入日本市场。如果做不到价廉物美,那就会保不住国内市场。汽车制造业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
驹形:这个问题还与日中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和消费者基数有关。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趋于缩小。工业产品,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如汽车、电视、食品等等,主要消费者是国内不断增长的中产阶层。各企业必须不但在价格上,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下功夫,才能开拓和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国内的消费品企业,首先面对的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是日本当时的十多倍。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数不多的富有阶层往往将目光投向质量更高的进口货,或者直接到国外购买,国内企业还不急于满足这些富有阶层的需求。而其他大多数低收入的人群,他们的消费标准,主要是在于价格,质量还不是最为重视的。这就使中国有关企业把大量生产、降低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是中国的特点。
渡边:比如一辆自行车,在日本起码1万日元(约七百元人民币),在中国最便宜的才一百多块。但还是有人买。因为不怕出故障,中国到处都有修车铺。而在日本则极少。所以在日本销售的自行车,就要保证几年都不出故障。
记者:此次美国人拿“丰田”汽车出气,中国汽车业今后是否也可能遭美国这样的打击?
渡边幸男:中国的汽车产业面对的还是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目前产量还有限。待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两三千万辆时,我想,不光是美国,日本也会“打击”中国的(笑)。
日本整治食品及环境之路
记者: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深为社会关注,中日之间也曾闹出“毒饺子”风波。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渡边:其实,在日本的一些农家,对于自己食用的蔬菜、稻米,也是尽量不用农药,而供出售的,就不然了。目前,在日本,倒是超市为了保鲜使用的保鲜剂、漂白剂,更应该引起注意。
驹形:重视食品安全的程度,与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有舆论的监督,有紧密的关系。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日本人买回蔬菜,就是洗过后也不敢吃,而是要用专门的药水泡,去掉残留农药。但是随着消费者、生产者健康意识的提高,舆论开始监督,问题才逐渐改善的。
渡边:我老家的“京滨工业地带”就曾是有名的工业污染区。现在已经治理得很好,比上海都要干净了(笑)。但偏僻农村,要想提高收入,就要引进产业。引进产业时就会碰到污染问题,如果只引进产业中不产生污染的部分,显然就会不成整体。所以,在引进时一定要首先制定防污减排的切实措施。
驹形:现在的国际环境,人们的意识水平,已经和日本当时的情况不能相比了。中国应该特别注意到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