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支教到城市的“房事”问题
[2009-05-04 21:26:03]
(转帖)
我有个大学同学,喜欢写诗,大家就叫他诗人。
诗人总说他高中是从所谓的“慢班”里出身的。那时在校刊发表了几篇零星散文诗歌,后来又好好学习考上了大学,成为他们高中的一个奇迹。
诗人在大学也是一面奇迹,那就是忙着打听结交文友,我就是那时候和他认识的。在大学诗人总喜欢见人就从自己的一个黑包包里掏出一叠作品出来,说:你看,这是我写的诗。和他熟悉的人没谁没受到这种“拷问”的,在这种主动“拷问”下,诗人成就了三大壮举:一就是班上的同学对他这种逢人就炫夸他诗作的行为充满鄙视,说他超自恋,二是一袭古怪西装走路蹬蹬响彻整座教学楼的诗人一毛不拔,三是诗人的努力没白费,很多不是很熟的人仰望他佩服他,说他是才子。在这种“鄙视”和“才子”声中,一哗啦,大学就结束了,而诗人却又做出一个壮举,就是毅然参加了湖北的支教队伍行业。
时间如流水一般,哗哗啦啦的,三年就过去了。三年后的现在,也就是上个星期末,诗人突然电话我,说他在孝感买新房子了,迁居之喜,希望我参加。其实,我宋客在大学主编刊物,也是红极一时的响当当的人物,而那时宅心仁厚,没怎么讨厌诗人还推荐诗人的诗作发表,所以诗人对我还是蛮感激的。
那天我们重新聚首,见到了诗人。诗人一改以前的土气,外表成熟多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几个比较好奇的是诗人怎么突然就这有钱了?而且又大方了?比我们这些以前自恃清高的人看来,他作为一名支教的老师,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家致富,真让我们大跌眼镜。诗人也是一个比较坦白的人,这点我很欣赏,那天酒餐中他就给我们说了诗人的房事。
大三那年的奖学金,诗人很勤奋、抠门加耐心,终于获得奖学金4000元,钱到大四毕业那当才发,诗人禅心不动,马上就把这钱充入自己库仓。毕业就回家了,也没事干,更不花销了。7月去武汉参加教师上岗培训,因为是支教,为视鼓励,学校奖金200元,培训一切费用全免。培训完就回家了,诗人没花钱,又赚了两百。
九月了,就去某所学校上班,又发挥他的游说本领,见领导就从黑包包拿一叠作品说是自己写的诗作,有发表的,有没发表的,三四大叠。农村学校也缺人,更缺宣传写作的人,意见诗人著作等“脚”,校长、中心校一商议,就任命诗人为学校团支书,并教两个班语文。支教上任后,工资是816(基本工资)+200(绩效工资)+400(支教奖励),这些钱诗人基本不用,一年下去,就有17192元了。而除此之外也有些补贴之类,诗人又把随身携带的黑包包里的一个黑笔记本掏出,给我看数目,以当年上班的那半年为例:
2005——2006年上学期发钱记录
2005年
9月9日 100元(教师节)
9月12日 50元(中秋节)
9月18日 34元(办公费)
10月15日 70.5元(办公费)
10月27日 40元(30元补课费、10元晚自习费)
10月28日 70元(办公费)
11月4日 45元(补课费)
11月5日 20元(劳动辛劳费)
11月15日 30元(补课费)
11月21日 10元(晚自习费)
11月24日 110元(60元补课费、30元监考费、20元改卷费)
2006年
1月5日 279元(办公费)
1月7日 100元(办公费)
1月13日 90元(补课费)
合计:1048.5元
因为不抽烟不喝酒(应酬除外)不赌博不嫖宿,也就是少活动也应酬,所以平时就不花费什么,也就是这些津补贴也不会怎么用。又因为支教地方离家近,每一个月就可以回去下,家里是买些杂货的,每次回家就带下家中的特产回学校,米啊油啊菜啊都带,比如过年了带一些腊肉腊鱼就可以管一个月,这样诗人在学校每月的生活费也少用,一百元左右,这样诗人就又节约了一大笔钱了。
而作为团支书,每月当然有另外算的工资在。按照教育局、中心校等规定,学校团委每年得收取团费,八九年级团员每生5元,七年级新入团的就收20元,这样整个学校有千把人,一折算就500人,那七折八算的,还多很多费用,农村中学说搞什么团活动那完全是不实际的,结果把那费用一部分听从某些人的劝告充给校长们的电话卡上,自己又赚了500,嘿嘿。
平时学生偶尔打印学习资料啊什么的,一张收1元,两个班就有160多人,而他说只收学生5毛,去城市孝感帮学生复印,为孩子们节约。其实去孝感复印才2毛,这样就可以黑些钱,起码两个月回家的车费就节约了的。
乡村学校的,那校长啊主任啊也不懂什么电脑之类,有什么表格啊说明啊汇报材料啊也就找他,结果成了校办秘书了,加班加点的也多,又因为是和领导在一起,这样算代补课加班蹬蹬的名目也多,那么这些也有比较高的报酬,自然不在话下。和领导混,吃饭应酬也多,这样也节约了好多生活费呢。所以总之,一年下来纯赚20000是没问题的。
但是这样下去,三年也就6万啊,怎么买房子啊?
诗人估计酒劲也上来了,脖子都红了,拉着我的手说,宋兄啊,枉你以前的英明啊。诗人原来和领导混,结果第二年那校长去中心校了,校长喜欢熟人,就要求把诗人也调到镇的中心校去。顺便说下,中心校是这里地方的称呼,国家不是要求解散镇的教育组么?于是教育组解散了,但同时镇里建立了一个叫做中心校的机构,专门负责镇里的教育,与先前说的镇上的教育组别无二致。这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诗人在镇上,慢慢就发挥大学写诗交际的朋友,写新闻稿推荐新闻稿写诗推荐诗作,那次我宋客不是参加学术会议么?认识了几个记者,无意间在酒后和朋友们面前夸耀了一会,结果不知道怎么诗人知道了,就认识了那些“名记”说我推荐认识的,结果也一来二去“名记”也仰慕诗人愿意为诗人发表新闻稿通讯稿。一个农村镇上视发表大段的宣传本镇的文字为大事,自然很高兴。高兴是对了,县里神秘的有关领导看了报道觉得诗人那通讯写得好,结果就表扬了那镇长。镇长一高兴,也表扬了诗人,诗人在镇上于是乎是大名人和大红人了。
还有更好的事,就轮流到诗人身上了,就是镇里新分配的选调生的女大学生,是外地,人生地不熟,也是文艺女青年,都是年轻人,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接着……接着……
诗人接着说的什么,我也酒意模糊,渐渐地,倒在了酒桌上了。
但是第二天,我去诗人的新家看了,诗人的房间是真不错的。——这是诗人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