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3月01日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每年2、3月,是日本的考学季节,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随着华人二代的成长,华人也不再是考学季节的旁观者,华人子女不仅是考学队伍中的一员,更是最努力的竞争者。每年都有一批华人二代在考场上驰骋拼杀,发榜后捷报频传。
大学应考生临考前的两个月
今年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显示了“便宜、近、少”的特征。便宜,当然是指学费,学费便宜的国公立大学报考人数增多。近,指的是可以从家里去上学,不用另外租房子,增加一大笔费用。少,是指私立大学报考数的减少。因为报考一间私立大学,需要3万多到4万不等的报考费。依惯例,很多人一报就是10几所,几十万骤然就消失了。由于日本只能报考一所国公立大学,所以很多人都只能将多考几间来“保险”的目标,放到了私立大学这里。大学考试,从报名开始,如今各学校的报名表格都可以从书店甚至网上购买,十分便利,但从交费、填表,一应事务,都需细致完成。
不少华人子女也在今年迎来了高考的日子,下面是一个华人应考生阿亚在临考前两个月的生活。阿亚就读的是一所私立高中,而日本其他高中生在临考前两个月的生活,也大抵如此。
从12月起,高三学生阿亚(18岁)就进入了不用每天去学校的日子。因为学校开始了临考对策,即给高三学生宽松的时间空间,按照各自的学习进展,自我安排时间。
在日本重视升学率的高中,一旦进入高三,就是进入了临考阵势,这一年,不可以参加曾经热闹的课余俱乐部活动,也没有修学旅行,一切都是以高考为主题。
2009年1月,阿亚入读的东京都某私立高中,开始了不记出席率的授课。每日都有教师上课,但你可来可不来。之所以有这种情景,因为日本面向高考的私塾林林总总,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私塾的补习,学生可以根据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范围选择今天是去学校还是去私塾。
据阿亚说,老师上课,不是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上,而是面向整个年级,由于很多学生都不去,所以即使面向整个年级,人数最多也就50来人。而可以自己在家背的世界历史,更是只有一两个学生。尽管这样,老师也教得勤勤恳恳。
日本考大学,除了考全国统考,还要考各个大学所设的入学考试。当然,也有很多私立学校,可以根据全国统考的分数就直接录取了。而国立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学校都得重考。一些好的国立学校,以全国统考作为第一次考试,坊间称此为“闭门羹”。如果全国统考的分数不够,那么就根本没有参加该大学入学考试的权利。全国统考的分数够了,才可以参加今年2月25日和26日举行的国公立大学第二次入学考试。
今年的日本全国统考在1月17日和18日举行,据悉统考的平均分有所下降。参加这次考试的共有54万人,英语听力测验的机器,照例在今年也出现了问题。在考试之前,阿亚的母亲曾经想找个那种机器在考试之前让他使用练习,但最终没有实现,并且当听了那听力考试之后,发现也没有这个必要了。全国统考的听力十分简单,因此一流的国立大学并不将它的成绩用来算分,即虽然将全国统考的英语、国文、数学等成绩作为第一次入学考试,但不算听力考试的分数。
话说1月阿亚的生活以学校和私塾两大块为主,有时候还要从学校直奔私塾。但进入2月后,时间就非常宽松,一周只有周一和周六需要去学校听古文课和汉文课(同样不算出席率,同样是任由学生自由),每次两节课,而其余的时间,则完全是在家里复习了。2月起,私塾也都不上课了,将复习完全交在了学生们的手上,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利用最后两三周来进行最后冲刺。
阿亚是一个自觉的学生,他总是能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听从老师的指教:不要熬夜学习,在家里要规律生活。在班会上,班主任告诉他们,因为考试是从早上9点来钟开始,所以必须保证这个时间到考试结束的下午甚至傍晚这个时间段里,你的大脑是清醒的,而如果熬夜学习到半夜,看上去勤奋无比,但实际早上起不来,受生物钟影响,该考试的时候却瞌睡等等,那是考试大忌。
由于阿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所以家人表示,能为他做的就是安排生活。首先是吃得必须有营养,其次注意维持家中湿度,临近考试一周前开始,不吃生鱼片这种虽然有丰富营养但有可能吃坏肚子的食物。同时,家长还去了汤岛天神许愿,祈愿他第一志愿合格。
家长是孩子身后的坚强后盾
光阴似箭,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日的留学生,现在孩子们也到了考大学的年龄。
当年的老留学生,都是一贫如洗,赤手空拳来日本学习的,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赚学费、生活费,有的还要往家里寄钱。不分昼夜地打工,夜以继日地学习都是很正常的事。在“洋插队”的艰苦生活中,这一代老留学生练就克服困难的勇气,励精图治的志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经验,他们往往不仅在学业上有成就,而且在生活上也为家庭和子女创造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但是他们的子女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在日本长大,而华人家长又都很能干,都希望让子女尽量生活得富足、幸福,因此华人二代基本上都是在和日本孩子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当然他们在学习上也有上、中、下等差别,但是在生活和受教育等方面依靠父母,没有了父辈的打拼精神,却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特征。
学习好的子女当然很省心也很省钱,如一名在长野工作的华人白领,儿子在1996年和他母亲一起来到日本,后考入长野县最好的高中长野高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前十名左右,英语特别突出,在学校里一直是第一名。除了学习外,他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初中时是网球俱乐部的成员,高中时是ECC英语俱乐部的成员。第一年高考这个孩子参加考试,没考上东大,考上了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在早稻田念了半年以后再考东大,就合格了。在谈到孩子考上东大的感想时这位华人家长说:我们只是工薪阶层,也没有一直念塾,只是在中学三年时去了塾,高中没有念,在决定再考东大以后,去了塾和预备校。他虽然考上了早大,但是他还有更高的志向,我们觉得应该支持他。
很多华人的子女,并不是一次就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的。在东京就职的李先生说,我女儿高中毕业后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但是我觉得这对她来说不是坏事。常言道“绝处逢生”,去年连她所报考的最低志愿都考不上,这使她认识到竞争的社会是严酷的,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没有宠爱,没有侥幸,甚至也没有幸运儿。一分汗水一分成绩,一分努力一个新台阶。这使原来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的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在今年的考试中,她报考的所有大学几乎全部合格,使她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谈到做家长的感想时李先生说:开始的时候我对孩子不努力学习很着急,拿她和我们留学的时候相比,觉得她太不努力,太娇惯自己。但仔细一想,做父母的其实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说身在国外,无论语言上还是学习上都难以指导孩子,而我们的留学时代不是一种常态,像她们现在和日本孩子一样生活才是常态。家长能做的就是尽自己可能帮助和鼓励她。
如她这次报考了7、8个学校,光报名费就30多万,而且有的学校要交“一时入学金”(20多万日元到30多万日元不等)。在日本的考学系统中,一般都是越好的学校发榜越晚,而你所报考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发榜时间都比较早,但是发榜早的学校要求你在某月某日之前必须交“一时入学金”,才能保证你的学籍。如果你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学校,去了第一志愿的学校,已经交纳的这笔第二、三志愿的“一时入学金”也不会退还给你。
但是李先生说,虽然女儿的这次考学中有五、六十万日元是白花的,但是看她如此努力,考上了这么多的学校,做家长的也是很高兴的。虽然这些钱看起来是白花的,其实不然,这是你对她的默默的支持和鼓励,这会在客观上给她安心感,在主观上给她一种温暖和力量,使她向更高的阶梯冲刺的时候能更有信心。
华人子女奋战私立中学、高中考场
一般说,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部分是公立的或国立的,私立的小学和中学分别只占0.8%和6.3%。因小学和中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公立学校的学费和课本费都是免费的,而私立中学要交纳昂贵的学费。华人子女考私立中学,不再是凤毛麟角,而是华人社会的平常事。
据统计,到2008年底,在日华人队伍已达70万人左右,当然华人子女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少年队伍。其中40%的华人子女是在日本出生,60%的孩子是在幼儿到高中时期随父母来日的。这批中小学生中90%以上都在日本各地的公立中小学读书,但在华人集中的地区,华人子女上私立中学读书的人数较多,比例也远远高过日本社会的平均值。如在埼玉县川口市的芝园团地,华人居民占30%左右,当地适龄的华人子女,有三分之二都入读了私立中学。比例之高令人惊讶。
一位在私塾任教的日本老师表示,他接触过考私立中学的华人子女很多,感到和日本的家庭一样,华人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的也很多,如日本有很多“教育妈妈”就是围绕着教育孩子打转转,送孩子学各种技能,考私立更是重点中的重点。这和中国家庭的“望子成龙”一样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甚至是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在他的印象中,华人家长在对孩子学习上,更舍得投入,一掷千金,但对日本学校的特色缺乏了解,孩子择校时,只注重学校的偏差值、升学率,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学校的特点等等了解不够,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够关心。
但华人子女与日本同学则看不出什么区别,无论是语言、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一样。如果非要找出区别的话,就是有的人有着一个中国名字,大部分的华人子女都会说或听得懂中文,但如果不是特别提出来,没人注意。所有的孩子大家都一样,孩子在日本长大,在日本受教育,就已经融在了日本社会里,这里考学的竞争,无论是考中学、考高中还是考大学,都是主流竞争。
但一位对日本华人社会颇有研究的社会学者对华人子女考学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看法。这位学者认为,以80年代后来日本求学工作的新华人为主的华人社群为例,对子女教育显然比社会平均人群更加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这批新华人是中国社会的佼佼者,这批人中的大部分,出国前都受过大学或大专教育,这在当时升学率只有10%左右的中国社会,无疑是社会的精英,对教育有更深的认识。特别是这当中很多人本身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因而这批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会更舍得投入精力和财力,因为儿时的教育关系到一生的生命质量。第二,中国社会中独生子女群的存在。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社会上跟风、攀比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城市人群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比例较高。这也会影响到海外华人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如国内孩子功课紧,学习强度大,海外华人就会想,若孩子在日本的学习不抓紧,以后回国跟不上怎么办?为了孩子不落在国内孩子的后面,要加大孩子学习的力度,有这种想法的华人也为数不少。第三,移民团体对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由于文化不同,第一代移民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多大的成绩,可以在大公司、社会要害部门工作,但从思想上被接受和生活上融入主流社会群体却很难,移民社群总有一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感、寂寞感,渴望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起步阶段就不输给别人。(张石 杜海玲 李春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