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彭宇案后的“寒蝉效应” [打印本页]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7-11 09:03
标题: 彭宇案后的“寒蝉效应”
彭宇案后的“寒蝉效应”

日期:2009-03-02 10:43   

  作者:   彭 俐  
  
  中国南京市75岁老汉下公交车时跌倒,无人敢上前搀扶,老汉不得已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看来,正如不少人曾担心过的,去年“彭宇案”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彭宇搀扶陌生老人就医却成为被告,并被判赔偿几万元,后来双方虽达成和解却未披露和解原因。“彭宇案”最终也没有分清是非,这种和稀泥了事的模糊司法结果,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了一种“寒蝉效应”。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做了好事,可一旦沾上就有可能说不清楚。日前发生的这起事件,更显示了“彭宇案”是司法的败笔,因为这种“有过错推定”的做法,只会给社会风气带来消极引导。

  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太多的人拥有向善之心,并不缺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热情。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积极鼓励善行的社会环境。如果某些司法判例让人得出“做好事吃亏”的印象,那以后谁还敢“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北京日报)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7-11 09:05
标题: "彭宇案"后遗症?"不敢搀扶"成潜规则
"彭宇案"后遗症?"不敢搀扶"成潜规则  

2009年02月27日 08:46:37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礼赞了普通人的伟大。而今,南京的一件“小事”,却折射了社会的无奈。而此件小事,很可能是此前另一件小事的难言后果。

    老汉跌倒后,一度无人敢救

    据《南京晨报》报道,09-2月22日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汊河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似乎知道乘客们的心思,大喊一声:“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跟你们没有关系。”乘客们听到后都愣住了,很快老汉就昏迷在地,回过神来的乘客这才上前施救。老汉醒来后,告诉前来救助的民警,他跌倒以后,周围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扶他,他能够理解。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

    旁观者为何欲助还休

    老汉跌倒后,为什么旁观的乘客都怔在那里“面面相觑”,而无人上前救助?多家媒体评论都首先将矛头指向2007年的南京“彭宇案”。如《钱江晚报》评论认为,此次“社会之痛和道德之痛”,正是由于“彭宇案”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美德送上尴尬之路。《新京报》文章披露,“彭宇案”后没过多长时间,南京又有一位老太太摔倒街头,然后就卧地静养了五六分钟,而无人上前。《武汉晚报》也刊文指出,“彭宇案”中法官采取的“大胆推理”,冲破了人情和道德常识,不敢相互信任的心态一旦产生,就不会轻易挥去。《新京报》的文章首先转述了“彭宇案”的判词,认为正是判词中彭宇救人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不敢善良。

    信任与道德缺失,也是探讨的重点。在有着悠久传统美德的中国,“看客心理”与“看客文化”常常备受人们指责。但对此次事件,《鹏城晚报》认为,不是众乘客冷漠,甘愿做看客,而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起码的信任使然。因此,从刘老汉得救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信任的缺失有时比冷漠还可怕——真正冷漠的看客毕竟是少数,而大家没有了信任,就将彼此相互提防、相互猜疑,并且一旦需要他人相助,都将陷入无人出手的尴尬处境。

    同样,《海口晚报》认为,在“是我自己跌的”这句话面前,老人没有错,乘客也没有错,那谁错了?没人相助不是不想帮助而是不敢帮助,问题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淮北晨刊》撰文道,类似事件使得“不敢搀扶”已经成为道德“潜规则”,成为社会的“道德隐痛”。(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7-11 09:15
标题: “谁还敢再做好人”是道德撒娇和赌气
冰点时评
“谁还敢再做好人”是道德撒娇和赌气

2009-06-03    

    有网友发帖说,自己与4名同学走到学校4号门时,一名妇女突然摔倒在他们身旁。“就在身旁约1米处,于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没想到的是,这名妇女突然攥住一名同学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绊倒的!”(据近日新华网)

    事情发生在南京,同样是好心做好事导致的恩将仇报,这件类似当年彭宇案的事件,又一次触动了舆论的道德神经,与当初彭宇案引发的彭宇恐惧症——“八成网友选择不再做好人”一样,此事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抱怨:以后谁还敢做好事?

    听起来似乎是很正当的反问:见义勇为反遭恩将仇报,这让人以后怎么还敢做好人?不过我总觉得,真正有道德信仰和坚守道德原则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绝不会把“有人好心没好报”当成自己不做好人的借口。

    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我不再搀扶跌倒者,我不再见义勇为——这些抱怨所标榜的道德,其实是一种伪道德,充满了道德撒娇和道德赌气的意味。过分夸大“好人无好报”对社会的负面暗示,还带着一点儿绑架的色彩:如果不还彭宇一类的人以正义,我们以后就不当好人不做好事了。

    所谓“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之类的抱怨,并不全是诸如彭宇案之类的反道德事件打击了他们的道德信心,引发了他们的恐惧,而是他们内心本来就缺乏道德信仰和道德认同。彭宇案让他们内心中本就有的冷漠以一种体面、堂皇、正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所有的冷漠和人性的幽暗都推给了彭宇案:我们原来很高尚,但残酷的现实和不公的判决,让我们不敢再高尚。其实,“好人没好报”只是我们社会中的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好人有好报”,见义勇为得到了社会的褒奖。冷漠这种东西倒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事从来都不缺乏,彭宇案之前就有很多很多,只是,有些人冠冕堂皇地把这种冷漠推给了彭宇案之类的小概率事件。

    好人没好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这种论调其实是在为做好人设置某种前提条件——好人必须得到好报。真正的道德信仰者,是不会为自己的道德选择设置种种前提条件和要求的:不会说别人对我怎样我才会坚守道德,不会说社会善待自己我才会善待别人,也不会说社会环境为我提供了正向的激励我才会做好人,那完全是自在、自为、自由的选择,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选择。他内心里会将道德当做自己的一种绝对责任,而不会为别人设置什么义务。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乐就可以了。真正的道德信仰者,也不会过分将回报放到眼中。那样的话,道德就成了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的功利计算,而不是良心的信仰。

    道德本该就是这种“人人从自己做起”、“每个人坚守自身责任”的状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生态。如果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等着搭道德的便车,等着享受别人道德带来的好处,由别人的选择来决定自己选不选择道德——别人道德我才道德,否则我不就吃亏了——这样的社会必然缺乏道德生长的根基。

    可惜这样看似正义的思维,在我们的社会中大行其道。总想着为道德设置某种条件,谈环境恶化下公民的环保责任时,有些人总会说,为什么富人不先行呢,他们的物质生活消耗了更多的资源,造成了更大的污染,他们应该首先履行环保道德。谈到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有些人总是把矛头指向别人,应该是掌握着更多资源的富人带头去慈善,我们才会去做善事。与这种逻辑一脉相承的是,很多人为自己的不道德寻找各种借口,那些贪官贪起来动辄成千万上亿,我骗个几百万算什么?城里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输送到乡下祸害农村人,农业产品的农药超点儿标算多大的恶?社会风气堕落到那种地步,我这点儿庸常的小恶算什么?在这种为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寻找借口的道德赌气中,道德不断溃烂。许多人都在诅咒这个社会的道德败坏,但他不是从自身反思起,而仅仅把矛头指向别人,进行情绪发泄;不是把自己嵌于这种道德生态中参与道德建设,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抱怨不道德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不要放纵“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这种撒娇和赌气,不要以那种受害者的愤懑放纵自己的冷漠和自私,渲染和夸大那种恶劣的心理暗示。建设道德的社会,一切从自己做起。(曹林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7-11 09:19
标题: “不敢做好人”根源在道德讹诈零成本
“不敢做好人”根源在道德讹诈零成本

2009-06-09 10:48:18

     《中国青年报》近日刊文,作者曹林指出:“谁还敢再做好人”其实是一种道德撒娇。真正有道德信仰和坚守道德原则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绝不会把“有人好心没好报”当成自己不做好人的借口,也不会过分将回报放到眼中。

  对于此文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不否认社会上确实可能存在作者所说的“真正有道德信仰和坚守道德原则的人”,但这个社会上更多的平凡的公众,他们不乏同情心和爱心,但也有“趋利避害”的正常的诉求。撇开“好心有好报”不说,但求自身平安这个要求应该不高吧。然而,当很多时候做好事者连自身的平安都成了奢求之时,“谁还敢做好事”就绝对不是什么“道德撒娇”,而是出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笔者认为,南京“彭宇案”就是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它的判赔乃至于它最后诡异的和解,其标本意义都是划时代的:它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沉淀在人们心头关于“雷锋”的美好传说,让普通的民众第一次深切地有了“不敢做好人”的危机和认同感,同时也给 “以不道德戕害道德”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道德原来也可以“讹诈”,何乐而不为?

  近三个月以来,厦门、南京又发生“彭宇案”:3月21日,厦门集美一老妪被撞伤昏倒路边,肇事司机逃逸,环卫工人老蔡好心救助,岂料老妪担心找不到肇事司机,自己受伤没法获赔会很“亏”,反诬老蔡为劫匪。5月23日,凤安边防所找到了当时帮助报警的一名小伙子,终于还了老蔡一个清白(5月24日海峡导报)。2009年5月,南京理工大学几名学生搀扶一名突然摔倒的妇女反遭索赔。由于目击证人众多,该妇女最终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摔倒(5月26日现代快报)。

  对于这两起“彭宇案”,笔者十分赞同部分网友的看法,对于以不道德戕害道德的厦门被撞老妪、南京摔倒妇女,绝不可以就此轻易放过。笔者也曾为此发文,呼吁厦门的老蔡和南京理工大的同学们坚定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以诬告罪、敲诈罪起诉她们,将她们公示于众、绳之以法,接受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引起当事人和法律界人士的反应。

  道德讹诈的“零成本”是可怕的,它不仅会使道德讹诈者受到“激励”,而且还会使“不敢做好人”最终无奈地演变成为公众的普遍信仰。6月2日下午,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市民广场,一位七旬老人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动弹不得,可是20分钟内,周围围了一圈人却没人伸出援手(6月4日东北网)。香港凤凰网针对这则新闻进行了调查,高达90%的人选择“不敢伸出援手”,而原因都与“怕做好事后被诬赖”有关,这难道是一句“道德撒娇”就能说明得了的问题吗?

  道德做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其对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约束是脆弱的,对不道德者的宽容,就是对道德的“犯罪”。因此,唯有让道德讹诈不再成为“零成本”,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对道德讹诈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让道德讹诈者无所遁形、无所藏身,那些曾经被割裂的道德伤口才能得到愈合,那些曾经被强加于身的道德恐惧才有可能得到根除,社会的道德防线才会逐渐坚固起来,公平、正义、善良、美德最终才会得以回归。(罗宜福) (新华报业网)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