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老舍诞辰110周年:舒乙曝父亲未获诺奖内幕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09-2-4 10:57
标题:
老舍诞辰110周年:舒乙曝父亲未获诺奖内幕
2009年2月4日 来源:新华网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2月3日,是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2月2日,老舍先生的儿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虽然外界一直称父亲老舍为“人民的艺术家”,但父亲却从不称自己为“作家”,而是“写家”。而在西安,老舍先生还曾假扮法官“采访”过大骗子李万铭。
●老舍的写作
解放前是小说家,解放后是话剧家
谈到老舍先生的写作,舒乙认为,父亲的写作应该分两个阶段来看,在解放前,他是小说家;解放后,他是个话剧家。
“父亲很爱国。说他是小说家,是因为他那些被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大量小说,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是解放前写的。”舒乙说道。在19世纪20年代,老舍也创作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带有狄更斯式写作技巧的作品,也写过一些幽默嬉笑的作品,如《猫城记》等。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他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就写于那个时候。而《四世同堂》也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说父亲在解放后是个话剧家,是因为比如《茶馆》、《龙须沟》等话剧已经成为了广为传诵的经典。其实,在抗日战争期间,父亲也创作了很多话剧。”舒乙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期间,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去看小说了,而木刻、歌咏以及话剧成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的最好宣传手段。“期间,父亲共写了9本很红的剧本。但是由于时代特点太过明显,局限性也强,最终这些话剧都没流传下来。”
在舒乙看来,真正奠定老舍话剧家基础的应该是写于1950年的《龙须沟》,而《茶馆》则是把老舍话剧写作推向了巅峰。舒乙透露,当时《龙须沟》上演之后,周恩来很重视,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提出向老舍学习。周恩来认为,一个新的政权需要巩固,就要让群众明白新政权是干嘛的。而《龙须沟》让群众看完之后,不用看社论,不用参加报告会,就知道我们的新政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1951年,在周恩来的推荐下,毛主席也看了《龙须沟》,并给予了好评。
舒乙还透露,老舍先生还是当时作家中唯一一个搞曲艺的人,创作出了许多诸如相声、河北梆子、大鼓、单弦等曲艺作品。
●老舍的性情
为人特别谦虚,对自己的才能自信
“父亲为人特别谦虚,总说自己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写家’。”舒乙告诉记者,老舍先生每写完一篇作品,总要写一篇附记,剖析自己是怎样写这本书的,书里的角色又是怎么设立的等等。“他写附记,就是在检讨自己的缺点。在我们看来,他有些书已经写得很完美了,但他却一直认为不够好。他还曾告诉过我,写作对他而言就是一个职业,一个吃饱饭的手段,一个活儿,就像木匠、车夫一样,只是术有专攻而已。所以,他从不称自己是作家,而称自己是‘写家’。”
在舒乙眼里,老舍先生还是一个很自信的人:“父亲很认可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是把很强的笔杆子,能够做成很多事。”但现实生活中,父亲却非常谦虚,因为他觉得有足够本事的人没必要处处显摆。
●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诺奖评选,老舍得票第一
坊间曾传言,老舍先生曾距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不是传言,是真的。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父亲得票排第一。后由于种种原因,该奖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舒乙向记者透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事件内幕。
舒乙认为,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却屡屡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除了政治偏见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和老舍先生同辈作家的作品鲜有被翻译成外文的。而由于老舍先生曾出过国,他的作品有多种译文,甚至连瑞典文都有。由于老舍先生的文学水准确实很好,1968年,老舍先生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最终的5个候选人投票中,获得了最多票。“按规定,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该是我父亲,但在1968年,‘文革’已经进入高峰期,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一直没有得到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老舍确于1966年8月24日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东方人。结果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获奖了。”
舒乙告诉记者,已故作家萧乾曾携夫人文洁若到瑞典证实过,老舍在评选中确实得票排第一。文洁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而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转颁给川端康成,则是日本老舍研究会前会长藤井荣三郎教授透露的。1978年,藤井荣三郎来北京找到舒乙,告诉他,日本驻瑞典大使馆的官员曾表示,原本获奖者是老舍先生,可是因为老舍本人已经去世,于是该奖授予了川端康成。
●老舍与西安
扮法官访骗子,写出《西望长安》
得知记者是西安的,舒乙还向记者透露了老舍在西安的一件趣事:“1955年,父亲曾从北京赶到西安,假扮法官探访了当时制造了号称‘政治第一案’的李万铭。”
李万铭是陕西安康人,曾经做过国民党的小军官,解放前夕逃到南京。在1949年到1955年的几年里,李万铭采用私刻公章、编造履历、证件、伪造高级领导的“电报”和“亲笔信”等手段,冒充老红军、志愿军战斗英雄和模范党员,混进了国家机关,窃据了重要的职位。案发前,他是中央林业部的行政处长,最后为了骗取更高的位置在西安被识破。1955年7月,公安部长罗瑞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倡议,希望中国也有个果戈里,也写一部中国的《钦差大臣》,对一些部门存在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作风进行讽刺。
“在大家都在猜测,谁敢当‘果戈里’时,父亲就站了出来,并以此案为背景,创作了话剧《西望长安》。”舒乙告诉记者,其实,当时家人、朋友都不是很赞同他出这个头,毕竟很敏感,而且当时的文艺作品都是以歌颂题材为主,很少有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但老舍先生还是克服了重重阻力,孤身一人远赴西安,并假扮成提审员审起了李万铭。“父亲话剧写得好,演戏却很差。事后,李万铭曾表示,他一眼就看出父亲不是真的法官,因为扮得太不像了。”
“父亲一直认为戏剧应当具有多样性,外国戏剧一贯如此,中国的地方戏曲也是一贯如此。戏剧不能完全是一路货,他提倡写讽刺剧、写悲剧。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父亲从李万铭口中得知了很多骗人的细节。这些一手采访得来的细节,使得《西望长安》写得生动真实,其中的幽默与讽刺体现了他一贯的文体风格。”舒乙说,“不过可惜的是,大家都去关注《茶馆》和《龙须沟》了,导致《西望长安》上演不多。”
舒乙还回忆说,作为文艺界的代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老舍先生还多次来到西安和延安参加慰问演出,在其长诗《箭北篇》内也多次提到延安和长安。
9273099728412429008.jpg
(59.9 KB, 下载次数: 142)
下载附件
2009-2-4 10:57 上传
图片说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背后是其父老舍照片
作者:
neasurfy
时间:
2009-2-6 10:50
标题:
洗衣店连锁 自助洗衣店 开洗衣店 洗衣店机械
干洗的发展
1926年,试制生产出了一种专用于于Ue的石油溶:“Stoddard” (斯托达德),并且开始使用干洗机,在机内清洗、脱液,浪费少了,但易燃,易爆的不安全隐患依然严重。
四十年代,国外发达国家
洗衣房设备
开始使用四氯乙烯,它克服了三氯乙烯的缺点,性能比较稳定,KB值即洗净度比较高,毒性相对三氯乙烯较低,被洗衣界公认为是较好的干洗溶剂,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目前,世界各国使用四氯乙烯溶剂
洗衣店机械
干洗机仍占主导地位。据国际织物保养学会(IFI)于1998年对全美洗衣业设备的调查,被调查的1180家洗衣厂,用四氯乙烯溶剂的有932家,占79%,用石油
开洗衣店
溶剂的有121家,占10.2%,用碳氟化合物溶剂的有16家,占1.4%,既用四氯乙烯溶剂,也有石油溶剂或碳氟化合物溶剂的有1家,占0.1%。在1180家洗衣厂中,共有干洗机1297台,其中四氯乙烯溶剂干洗机有1042台,占80%以上。
我国的洗衣服务行业,尤其是
干洗连锁
干洗行业,起步晚发展快。目前全行业竞争激烈,行业管理还较为混乱。但作为洗衣服务行业,仍然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家务劳动的[url=http://www.yareate.com自助洗衣店[/url]进一步社会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而继续发展。其门店洗衣服务的发展方向是设备的高档化和店面的规模化及发展连锁经营。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