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优化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能够更好地揭示结直肠癌异质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11月30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描述了他们的理解结直肠癌进展的独特方法。论文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的汤富酬(Fuchou Tang)教授、乔杰(Jie Qiao)院士和付卫(Wei Fu)教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饶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员、孙飞(Fei Sun)研究员及其同事们分离出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链超级复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并且利用低温电镜(cryo-EM)技术在3.5 Å的分辨率下可视化观察它的三维结构。这种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是一种用于研究许多细菌物种的流行模型。这种详细的结构揭示出电子如何在一种迄今为止观察不到的过程中在细胞内传递。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蛋白酶体(proteasome)是细胞质中的一种分子机器,可识别和降解已被泛素标记的不需要或受损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异六聚体腺苷三磷酸酶马达将底物拉入蛋白水解腔室中,与此同时,一种位于该马达入口处的蛋白移除泛素。De la Peña等人通过抑制泛素的移除将底物捕获在这种马达内部。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底物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存在下解析出蛋白酶体的低温电镜结构。这些研究发现可区分三种依次发生的构象状态,这些构象状态展示了ATP结合、水解和磷酸盐释放如何在这种马达的六个亚基之间协调发生,从而导致让底物通过蛋白酶体的构象变化。(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