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一篇西方遗传论文的观点让学术界为之瞠目:该文认为Y染色体的某个特殊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AZFc区的部分缺失会导致白人男性不育,而这种变异在中国男性人口中比率竟然高达10%!不少学者对这个数字感到震惊,由此投入相关研究并希望解释数字背后的秘密。
我们首先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基因组研究入手,发现7.5%患者基因组16p11.2区域内存在明显CNV,即大片段DNA缺失,并确认DNA缺失区域内TBX6基因为致病基因。而在致病机制探寻中,我们还发现一条染色体TBX6基因的缺失、无义、移码等不同形式的罕见突变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NV还需要联合另一条染色体的常见TBX6亚效等位基因来共同致病。这个亚效等位基因的不同形态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NP指的是基因组单个核苷酸的变异、置换、缺失和插入。这一发现深入揭示了TBX6基因致病的复合遗传机理:即某些遗传疾病为罕见突变与常见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我们还会继续深入研究,找到这种复合遗传机理适用于其他遗传疾病的证据。
张锋教授:某些不孕不育与遗传变异、基因突变之间的关联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精子的活动能力与其尾部的健康发育直接相关,不少弱精症患者的精子尾部特别短或者畸形,所以在女性子宫内无法与卵细胞结合。通过与多所医院协作,并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等技术,结合高效的基因组数据分析法,我们发现了CFAP43和CFAP44这两个与畸形精子症相关的常染色体基因。相关结果发表在今年6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我们还会继续寻找其他导致弱精症的基因,为此类患者的诊断、辅助生殖技术的干预、遗传咨询等提供全新思路。
另外由于基因芯片的技术限制,某些CNV重排结构和断点序列解析还有很多困难,我们的团队研发了一种全新的CNV分析技术——ALN-walking,可以将CNV及其结构解析到单个碱基的水平,并发现临床分子诊断用基因芯片无法检测到的特殊CNV突变。今年我们利用该技术与美国Baylor医学院James R. Lupski院士合作,参与人类胚胎发育早期的基因组变异研究项目,挖掘出胚胎发育早期CNV突变与出生缺陷的紧密联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发表在Cell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