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上的化学标记会影响基因表达。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日本、西班牙和沙特阿拉伯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来校正这些化学标记发生的致病性异常。这些化学修饰统称为表观基因组,在发育和疾病中与基因组序列本身一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egration of CpG-free DNA induces de novo methylation of CpG islands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绘制出人细胞中的不同DNA结合蛋白如何对DNA分子的某些生化修饰作出反应。他们报道一些主调节蛋白能够激活基因组中在正常情形下因表观遗传变化而没有活性的区域。他们的发现有助更好地理解基因调节、胚胎发育和导致癌症等疾病的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mpact of cytosine methylation on DNA 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human transcription factors”。
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IL-10基因发生突变后,容易引起各种免疫疾病。在一项新的研究中,W. K. Eddie Ip等人报道IL-10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在受到促炎性刺激后诱导代谢程序变化。他们证实IL-10抑制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后发生的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并促进氧化磷酸化。IL-10之所以能够抑制发生这样的代谢变化是因为IL-10诱导mTOR抑制剂DDIT4的活性从而抑制加速调节细胞代谢能力的mTOR蛋白的活性。
4月27日,Science杂志提前在线发表我校环境与生态学院史大林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The complex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rominent N2-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该研究以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新氮”贡献者——束毛藻(Trichodesmium)为对象,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室机理探究和海上现场实验,发现因大气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且该负效应随着海水中铁浓度的下降而加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及其机制,而且为先前国际上就该科学问题的争议提供了科学解释,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下碳、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