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自然-微:日本科学家发现可防治胃癌的酶 螺菌EB病毒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兴
时间:
2016-3-25 11:45
标题:
自然-微:日本科学家发现可防治胃癌的酶 螺菌EB病毒
作者:Priya Saju
来源:《自然—微生物学》
发布时间:2016/3/24 14:21:44
日本科学家发现可防治胃癌的酶
日本研究人员16-3-15日在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酶,有助防治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癌。
胃癌是人类第二大癌症杀手,尤其在东亚地区多发,日本每年约5万人死于胃癌。大部分胃癌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杆菌的cagA蛋白质侵入胃细胞后,会和一种名为SHP2的酶结合,引发胃癌。他们发现SHP2还有一种“兄弟”酶SHP1,cagA蛋白质如果和SHP1结合,它的致癌活性就被中和。这表明,SHP1是一种能抑制胃癌发病的酶。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一个人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这两种酶各自发挥功能的程度会决定他是否会患上胃癌。
研究人员还发现,约10%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癌患者会同时感染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在感染这种病毒后,胃细胞中SHP1的量会减少,导致cagA蛋白质的致癌活性变强。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弄清细菌和病毒“联手”致癌的机制。
领导研究的畠山昌则教授认为,如果能找到增强SHP1这种酶功能的物质,将有助于预防胃癌。(华义)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microbiol201626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632414214419238952.shtm
L
作者:
王兴
时间:
2016-3-25 11:47
EB病毒-百度: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在性病临床上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1] 。
西医学名 EB病毒 英文名称 epstein-barr virus,EBv 其他名称 人类疱疹病毒 发病部位 淋巴,鼻,咽喉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唾液
目录
1 病毒简介
2 形态特征
3 致病性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非洲儿童淋巴瘤
▪ 鼻咽癌
4 免疫性
5 引发病症
▪ 非肿瘤性疾病
▪ 肿瘤性疾病
▪ 其它疾病
6 研究检测
▪ 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7 实验诊断
8 防治原则
病毒简介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2] 。
http://baike.baidu.com/view/391535.htm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