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与“裂痕”打交道的士官:查出新战机设计不合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5-17 11:34
标题:
与“裂痕”打交道的士官:查出新战机设计不合理
新华社沈阳5月15日电题:与“裂痕”打交道的青春岁月——记空军某部探伤技师、五级士官窦树军
归航的战机静静停在停机坪,空军某部探伤技师、五级士官窦树军打开起落架舱盖,带着10余公斤的仪器,艰难地钻进了进气道……
进气道通向战机的“心脏”——发动机。窦树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对发动机叶片进行无损检测,寻找那些肉眼无法看到却随时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裂纹。
从事探伤工作16年来,窦树军在这些金属管道里“爬过”了5000多小时、近60公里,先后检测了9型7500余架次战机,发现裂纹故障30余次,避免了10余起重大事故。
坚守中的幸福
金属材质在长期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疲劳裂纹。这些裂纹最开始往往出现在材质的内部,外观上很难看到它们的存在。窦树军的工作就是运用电涡流、超声波、渗透染色、磁粉等技术,对战机上的探伤点,每到规定的飞行小时就进行一次检测,将可能发生的空中惨祸“消灭”在地面。
窦树军除了要按规定对战机上的各探伤点进行检测外,又要对战机做飞行前、飞行后例行检测。此外,他还要担负大修飞机的全面探伤。几年来,窦树军每年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340天。
1台发动机有300多个叶片,检测双发战机发动机,窦树军要在进气道和尾喷管内爬进爬出40余次,用一种姿势重复一个动作至少5000次以上。
检查1台发动机至少要40分钟,夏天,金属管道里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冬天,温度能低至近零下30摄氏度,可他只能穿单衣钻进金属管道……
2002年,窦树军三级士官服役期满,面临去留。一方面是地方企业优厚的待遇,一方面是部队探伤人才的紧缺,窦树军又选择了后者。
1990年入伍后,和窦树军同批学探伤专业的新兵有21个; 1991年,窦树军到空军某部后,探伤班共有9个人。如今,只有窦树军1人坚守在探伤岗位。
“我只求战友平安,自己心安。”窦树军说,“战友能平安归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良心·品质
无损探伤有很强的特殊性,尽管仪器会给出告警或显示,但更多的是依靠探伤师的分析和判断,这也决定了这项工作很难有复查。是否尽力,全靠探伤技师的“良心”。
一次,窦树军在战机的一个涡轮叶片上检测出了1道裂痕后,部队把发动机送工厂更换叶片,没想到工厂用更先进的仪器又发现了另一个叶片上还有裂痕。
尽管这件事有很强的客观原因,可窦树军还是久久不能释怀。
2001年6月,窦树军在检测当天的第4架教练机时,探伤仪在一个涡轮叶片上发出了几下轻微的告警,重复检测后,告警又消失了。
对于仪器来说,误报是正常现象。但窦树军始终不放心,反反复复又检测了2个多小时,终于证明了裂痕的存在。
近年来,随着部队训练强度增大,某型战机发动机叶片疲劳受损问题日益增多。窦树军提出,将工厂规定的每25飞行小时探伤一次,改为每15小时探伤一次。
经过层层报批后,主管部门同意了窦树军的建议。尽管这样做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给飞行员吃下了定心丸。“只要是窦树军探伤过的飞机,我们飞得放心。”飞行员们说。
随着窦树军名气越来越大,跟他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窦树军却从不保留,不仅倾囊相授,还把易裂部位、机件都梳理出来,提出有效的方法制成光盘交给学生。
10多年来,窦树军亲手带出了26名徒弟,有的已经成为他的上级,有的成了空军级的技术骨干。
“一根筋”
窦树军是个谦虚、好学的人,可为了能在地面消除战机安全隐患,他又是个地地道道的“一根筋”。
2002年8月8日,窦树军检测一架战机发动机压缩叶片时,一个叶片上的波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理论和规程也没有阐释记录,换用其它方法检测仍然不能确定原因。窦树军立即请示上级停飞检查。
当时,驻部队的厂方专家赶到现场,又进行了反复检测,当场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异常,飞机可以正常飞行。窦树军却坚持己见,并拒绝在放飞单上签字。
后来,上级把发动机返回工厂,厂家也没得出明确结论,只得把它送到国家最权威的研究所,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结论是:叶片内部发生微细裂痕,如不及时停飞,随时可能断裂。
2005年1月,战机机械师在例行检查时,怀疑战机油门杆摇臂支座可能存在裂痕。情急之下,机械师请窦树军帮助探伤。
油门杆摇臂支座并不在窦树军探伤范围之内,按规定,谁探伤谁就要承担责任。当机械师说明情况后,窦树军没有任何犹豫,经过近1个小时反复检测,确认此处确有裂痕。
一些人却认为,这应该是一道细微划伤。厂方专家也坚持说,这型战斗机从未发生过类似问题,不可能出现裂痕。
窦树军又一次拒绝在放飞单上签字。上级决定拆下油门杆摇臂支座,由窦树军送回厂方进行鉴定。最终经切割镜像分析,证实了窦树军的结论。
痴迷
在窦树军不足5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收藏着80余个各式裂痕件,每个都注有发现时间、零件部位、成因。窦树军说,这是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工业部门收集来的“宝贝”,“这都是在实际使用中形成的样本,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他把这些裂痕当成古董一样来“欣赏”,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用各种仪器检测,观察波形。甚至,有时墙上、轿车玻璃上有裂纹,他也会多看两眼。
痴迷,使窦树军迈出了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第一步。
2001年7月,窦树军在用仪器检查机翼与机身结合螺柱时,出现了超声波无回波显示的现象。为找出症结,他顾不上吃饭,先后5次打电话向空军专家求教,最终认定仪器设计上存在缺陷,输入的参数存在错误。
2002年3月,他在例行探伤中,检测出了某型战机军械挂梁有一道裂痕。可以说,这一发现及时消除了一起重大故障隐患,探伤技师职责已圆满尽到,而窦树军却想到,这一机型使用时间不长,裂痕因何出现?通过分析机理、机件受力等情况,他得出结论,军械挂梁设计不尽合理。随后,空军用他的方案对全军这型战机进行了改进。
他革新的探伤仪器探头,既提高了检测的敏感度,又延长了探头寿命;研制的工业内窥镜保温套,极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和探伤的准确率;改装的探伤防噪系统,既防止了探伤人员因长期强噪音引起疾病,又破解了故障信号听不准的难题……
他发明的飞机轮毂探伤3步定位法和发动机压缩叶片主次检测法,克服了“检测规程”的局限性,使飞机探伤精准率达到100%。他设计的某型探伤仪,填补了我军空白。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