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2-2-18 20:33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阿布辛拜勒至这一区域内有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迹,包括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和在菲莱供奉伊希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曾险些因尼罗河水面上涨而被毁,幸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0年到1980年间发起了一场国际救援运动,才使得这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

目录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地理位置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运动
尼罗河明珠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英文: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类别:文化遗产   

入选时间:1979

地理位置
  所属地区: 埃及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尼罗河上游河畔,这里曾是上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存有以阿布辛拜勒庙为代表的许多古迹。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阿斯旺水库旁边,拉美西斯面容安详,目视右前方。   

努比亚地区位于埃及和苏丹交界处。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埃及古建筑是阿布辛拜勒神庙,它建造于公元前1275年,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神庙在尼罗河两岸的峭壁上凿出,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约61米。其中神庙正面的四个巨大的雕像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人。雕像的两耳之间宽达3.9米,嘴宽0.97米。这些巨型雕像逼真地再现了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形象。其中的一个由于地震的破坏而缺损了头部。在4尊雕像的小腿之间有些小雕像,它们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孩子们和他那既是妹妹,又是妻子的娜弗塔瑞。寺内石壁上刻满了图画和象形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悌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以及努比亚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距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妻子尼菲泰丽修建的神庙,它同样是在悬崖上雕刻而成 ,规模略小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故有小阿布辛拜勒庙之称。庙内塑有多尊尼菲泰丽的塑像。与大多数古埃及艺术作品追求庄重、稳定而给人以僵硬的感觉不同,这里的尼菲泰丽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每年的春分 (6月21日)和秋分 (9月21日)早晨,太阳光线能够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   

■8座俄赛里斯雕像守护着阿布辛拜勒神庙幽深的通道。一年之中,阳光只有两次穿过通道,照射在内室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运动
  ■50年代,埃及政府为了控制尼罗河水泛滥,在尼罗河上游动工建造纳赛尔水坝,水坝建成后努比亚地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如不采取措施,阿布辛拜勒神庙等古迹将远永沉水底的厄运。为了避免这一局面的发生,从1960年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34个国家的考古学家联合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运动。专家采用特殊的工艺,把阿布辛拜勒神庙石体建筑切割成块,运送到离原址不远的地方按原样重新组装。新址地势高于阿斯旺高水坝的水位,得以免遭水淹。专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转移拯救了40多处百迹,将22座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段,然后按旧貌成功重建。图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重建过程。

尼罗河明珠
  被誉为 "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是位于卡塔拉克特南端的小岛。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是献给女神伊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融合了埃及法老时代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风格。神庙的第一塔门上刻有托勒密一世将奴隶供给伊西斯女神和哈索尔女神的图像。中心还刻着伊西丝女神、哈索尔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此。   

■拉美西斯二世为妻子尼菲泰丽修建的神庙正面雕有6尊石像。其中,拉美西斯二世4座,尼菲泰丽2座。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2-2-18 20:34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早在古埃及法老时期,法老们在努比亚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还修筑了通往沙漠矿区的道路。这里与埃及古文明紧密相联,它的古代建筑,体现了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大庙和王后寺庙。两座寺庙都是公元前8世纪在岩石上凿出的。大庙高33米、宽38米、纵深60米,正面是4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塑像,庙内的浮雕工艺十分精湛。王后寺庙又叫“小阿布辛拜勒庙”,是拉美西斯二世为爱妻妮菲泰丽王后建造的。庙里有妮菲泰丽的许多塑像,塑像美丽动人,神情自然。几千年过去了,塑像仍然色彩如新。

  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相传,艾西丝和乌祖利斯是一对相敬相爱的好夫妻。乌祖利斯教古埃及人耕作,深得人民的爱戴。他的弟弟嫉妒他,将他杀害后碎尸万段,扔在埃及各地。艾西丝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跋涉千里,边走边哭,最后终于找全了丈夫的尸骨,并借助神力,使丈夫恢复了半个生命。后来,艾西丝生了一个名叫“荷利斯”的儿子。她偷偷地把儿子抚养成人,终于报了杀夫之仇。古代埃及人把艾西丝视为天上的女神。他们认为,每年尼罗河水泛滥,都是由于艾西丝在寻找丈夫时痛哭流泪形成的。 公元20世纪6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地区修建水坝。水坝建成后,尼罗河水位上升,努比亚古迹就会沉入水底。拯救古迹的工程从1962年开始动工,分几个阶段进行,历时近20年。






  全世界许多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工人齐心协力,先用钢板把大庙围起来,抽干里面的河水,再将岩石切割成块,运送到离古迹原址不远、高出水库水位的地方,再按原样重新安装。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的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拯救古迹工程中,菲莱神庙被迁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其他寺庙分别重建在4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地方。



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这处考古遗址包括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庙宇和菲莱岛(Philae)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艾西丝神庙。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援助,将这一遗址迁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坝形成的水库将其淹没。

    努比亚古代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它体现了数千年前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这一宗教建筑艺术伴随着地中海盆地和尼罗河谷各种文明相继的兴起而蓬勃发展。1964年,埃及政府要修建阿斯旺高坝,努比亚古迹面临永沉湖底的厄运,这时,它的世界价值才为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发出拯救努比亚的呼吁,51个国家做出了反应。从1960年到1980年,专家们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实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胁的地域;22座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以其旧貌重建。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努比亚地区最雄伟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位于埃及最南端尼罗河岸,是古埃及十九世王朝著名法老拉姆西斯二世于公元前8世纪建造。大庙坐西朝东,依山开凿,正面高31米,门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气势雄伟。60米进深的庙内石梁柱厅和神像壁画,栩栩如生。王后寺庙规模稍小,又称小阿布辛拜勒庙。1964年迁移时,联合国大力支持,瑞典专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装配的方案,将神庙后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个工程于1968年9月竣工,耗资3600万美元。为纪念这一拆迁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兰经、二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过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庙时,要求石块尽量地大,接缝尽可能地小。每块重量一般为20至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故意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

    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然后照在太阳神雕像上,大神庙是供奉太阳神的。

    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现已被转移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

    其他大的寺庙分别重建在四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现已耸立在高坝附近;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期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的尼罗河对岸。

    此外,努比亚露天博物馆同时还包括从阿斯旺地区搜集到的古代建筑,因为阿斯旺地区是古埃及人入侵努比亚时的墓地,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看,它同努比亚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博物馆也包括下列地点和古迹:埃列芬蒂诺岛、古王国和中王国时代的库贝特-哈瓦墓地、法老采石场以及未完工的方尖石碑、科普特教的圣·西米恩大修道院和法特米时期的伊斯兰墓地。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1 22:46
阿布辛拜勒


阿布辛拜勒是古埃及规模最大的岩窟庙建筑。位于埃及最南端的阿斯旺。为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前1304~前1237在位)所建。共有大小两座,全部在尼罗河西岸峭壁上凿刻而成。大庙(主庙)奉祀赖神(太阳及王权之神),庙内分3个大厅,深入峭壁达56米。庙前有4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取端坐姿势,像高20米,是古埃及岩窟造像中最大的。小庙奉祀哈托尔(苍天女神),庙前有4尊国王立像和2尊王后涅菲尔提里像。造像较小,但王后姿态美丽动人。

目录

地理概述
历史渊源
建筑特点
重要景点
建造历程
遗产保护


地理概述
  阿布辛拜勒除了在地面上的建筑外,还有一种在山崖开凿出来所为岩窟庙。典型的岩空心央是位于阿斯旺南,接近尼罗河第二瀑布的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庙。这座神庙是献给阿蒙,拉·哈拉凯悌和普照塔神的,并且还纪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实际上是一座神庙和祭庙的结合体。阿布辛拜勒的岩窟庙依山傍岩,在峭壁斜坡上开凿洞口。大庙门面或许可以称为塔门,高三十二米,长三十六米,塔门洞口两旁雕刻有高约二十一米的四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洞口内还有柱厅以及位于庙内深处的供奉上述了神及其本人的雕刻坐像的对所。  
洞窟内全长六十米,每年二月二十一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以及十月二十一日拉美西斯二世加冕日时,阳光可通过洞口直射到庙窟内深处的神和他本人的雕像上。现因建筑阿斯旺大坝,一九六八年开始,庙址迁移到离尼罗河二百零一米远的六十五米高处,日照石像时间也分别延后一天。在阿布辛拜勒庙附近,还有一座献给他的妻子尼斐尔泰丽的较小的岩窟庙。庙的正面排列六座雕像,除拉美西斯二世的三座外,还有补充描绘为哈托尔(Hathor)神形象的尼斐尔泰丽(Nefertari)的三座雕像。   

阿布-辛拜勒(AbuSimbel或称阿布-辛贝尔)神庙是拉美西斯最伟大的作品,它位于上埃及的Aswan附近,靠近尼罗河第二瀑布(SecondCataract)。神庙除了在地面上的建筑外,还有在山崖开凿出来所谓岩窟庙。这座神庙是献给阿蒙(Amun),拉·哈拉凯悌(Ra-Horakhty)和普塔(Ptah)神的,并且还纪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实际上是一座神庙和祭庙的结合体。

历史渊源
  在阿布辛拜勒庙附近,还有一座献给他的妻子纳菲尔塔莉(Nefertari)的较小的岩窟庙。庙的正面排列6座雕像,对拉美西斯二世的3座外,还有补充描绘为哈特(Hathor)神形象的纳菲尔塔莉的3座雕像。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建成后不久,一场地震使它蒙受巨大损失,许多石柱和雕像断裂,受损的部分还包括神庙正面的整个上半部。大部分破损的地方随后得以修复,但当时的建筑师们却对雕像爱莫能助,只能任雕像的碎块散落附近。 拉美西斯死去几个世纪之后,这座建筑被完全荒废,沙子开始逐渐将其埋没,最终只剩下入口处巨大雕像的头部和肩膀露在外面。1813年,一位瑞士学者Burckhardt发现了它,在继续沉睡4年后,意大利人GiovanBelzoni开始进行对其挖掘。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最终在沙石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历经几千年之后终于又有人能够走进这座神庙的内部。   

又过了很久,这座被拉美西斯选来代表自己强大势力和神圣天命的宏伟神庙终于面临灭顶之灾,险些永远葬身于水下。1960年,埃及总统Nasser发动了一个和中国葛洲坝工程一样愚蠢的工程,下令修建阿斯旺(Aswan)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长约500公里的人工湖,可以将许多不毛之地变成良田。这是一个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项目,但它却会将意味着埃及法老文明的许多遗迹永远埋入水底,其中包括阿布辛拜勒神庙。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动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拯救行动,世界上113个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埃及提供人力、资金和技术。拯救计划要将要将阿布辛拜勒神庙拆成许多块,然后在离原地180米,地面抬高65米的地方再将这些碎块重新组装起来(见照片No.18)。整个工程花费了5年时间,使用了两千多名工人、成吨的材料以及在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资源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每一块切割下来的巨石都被编上号以便于重新组装。然后就是一个巨型的搭积木工程,重建后的神庙和原来的方位一样,是根据星座和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尼罗河走向而定的。   不可一世的拉姆西斯二世把自己与神并论,命令古埃及的能工巧匠们为自己建造了众多神庙,其中这个大型岩窟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最为著名,他大搞个人崇拜,留下无数个人雕像。这个神庙按照二世的旨意被设计成了一年中只有两天,即他的出生日及登基日太阳光才能通过全庙唯一的长廊照射进庙内最里面的四座雕像中的三座身上。那两天的早晨,阳光除了不会照到最左边的黑暗之神的身上外,会从黑暗之神的右边开始依次向右照射在国家最高神:阿蒙拉神,然后是神格化了的二世像,最后是拉赫拉克帝神像的身上。

建筑特点
  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时修建的,整个建筑凿在山中,入口处有四座高达21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其中一个已经坍塌了。旁边是拉美西斯的妻子尼菲拉丽较小的神庙,外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还有许多雕成人形的支撑用的石柱,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最让人惊叹的是,现在的这两座神庙在1965年—1969年被搬迁而来。当时埃及为解决尼罗河问题决定兴建阿斯旺高坝,大坝建成后,神庙将被淹没,为拯救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共同努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整体上移了60米。神庙原来每年在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这天,阳光能照到神庙深处这位不朽帝王的坐像上,迁移后这个日子推迟了一天。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令人惊叹的不仅在于如此宏伟的建筑是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而且还在于它的湮没、发现和搬迁的整个过程。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最大的一座神庙伸进出山崖55米,附近拉美西斯的妻子尼菲拉丽较小的神庙外,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   

神庙内有精心雕刻出的一尊尊雕像,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1813年神庙还无人知晓,因为它们被埋在沙里。1817年神庙被发掘出来,此后便一直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阿布辛拜主庙由4尊高20米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护卫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座巨大的神庙在1965年—1969年被搬迁了,因为建造阿斯旺高坝而形成的纳赛尔湖将淹没神庙。当时抢时间将石体建筑的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搬运到更高的地方。在那里,这些石块按原样重新拼装,就像后幅巨大的七巧板,只是这次借助了机器的帮忙。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著名古迹,位于埃及和苏丹交界的努比亚地区。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寺院全部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出。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约61米。正面雕有四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内石壁上刻满图画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约公元前1312年)。离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规模稍小的庙宇,即阿布辛拜勒小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庙里有许多妮菲泰丽的塑像,美丽动人,神态自若。尽管经历了3000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重要景点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这一古代建筑群继承和体现了古埃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在古埃及法老时期,这里就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这里是埃及古文明的见证。努比亚地区最著名的建筑是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整个寺院都是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凿出上的。 大庙(阿布辛拜勒寺):大庙是公元前8世纪在岩石上凿出的。(另一资料:是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大庙高33米、宽38米、纵深60米(另一资料: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约61米。),正面是四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庙内的浮雕工艺十分精湛。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内石壁上刻满图画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约公元1312年)。   

王后寺庙(小阿布辛拜勒庙):王后寺庙也是公元前8世纪在悬崖上雕凿成的。是拉美西斯二世为爱妻妮菲泰丽王后建造的。这座庙的规模略小点,它也是在悬崖上凿出的,庙里有许多妮菲泰丽的塑像。这些塑像美艳无比,非常逼真,虽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洗礼,色彩依然非常鲜艳。  

菲莱神庙:菲莱神庙是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是唯一一座融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的努比亚神庙和纪念碑遗址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而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

建造历程
  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建造于公元前1275年,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神庙在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上凿出,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61米,其中神庙正面的四个巨大的雕像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人。 在1910年,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而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努比亚古迹面临沉入水底的命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急呼吁下,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齐心协力,共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拯救努比亚古迹的行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专家组成的实地考察团,经过周密测量、测定、计算后,该建筑群中的22座庙宇被拆散后完整转移,并在安全地带依其旧貌重建。用了近20年的时间,把努比亚的古迹移到了离原地不远、高出水位的地方。努比亚遗址,承载着古努比亚文明,令人惊叹的宏伟建筑堪称伟大的世界奇迹,但它更是人类协同保护世界遗产的一件杰作。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早在古埃及法老时期,法老们在努比亚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还修筑了通往沙漠矿区的道路。这里与埃及古文明紧密相联,它的古代建筑,体现了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献给女神伊西斯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相传,伊西斯和奥西里斯是一对相敬相爱的好夫妻,奥西里斯是埃及人们的王。奥西里斯教古埃及人耕作,深得人民的爱戴。他的弟弟赛特嫉妒他,将他杀害后碎尸万段,扔在埃及各地。伊西斯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跋涉千里,最后终于找全了丈夫的尸骨,并借助神力,使丈夫恢复了半个生命。后来,伊西斯生了一个鹰头人身的孩子名叫“荷鲁斯”。她偷偷地把儿子抚养成人,终于报了杀夫之仇。古代埃及人把伊西斯视为生命和母性的女神。他们认为,每年尼罗河水泛滥,都是由于伊西斯在寻找丈夫时痛哭流泪形成的。公元20世纪6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地区修建水坝。水坝建成后,尼罗河水位上升,努比亚古迹就会沉入水底。拯救古迹的工程从1962年开始动工,分几个阶段进行,历时近20年。全世界许多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工人齐心协力,先用钢板把大庙围起来,抽干里面的河水,再将岩石切割成块,运送到离古迹原址不远、高出水库水位的地方,再按原样重新安装。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的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拯救古迹工程中,菲莱神庙被迁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其他寺庙分别重建在4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地方。

遗产保护
  这处考古遗址包括阿布辛拜勒(AbuSimbel)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庙宇和菲莱岛(Philae)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艾西丝神庙。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援助,将这一遗址迁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坝形成的水库将其淹没。大庙坐西朝东,依山开凿,正面高31米,门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气势雄伟。60米进深的庙内石梁柱厅和神像壁画,栩栩如生。王后寺庙规模稍小,又称小阿布辛拜勒庙。1964年迁移时,联合国大力支持,瑞典专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装配的方案,将神庙后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个工程于1968年9月竣工,耗资3600万美元。

为纪念这一拆迁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兰经、二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过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庙时,要求石块尽量地大,接缝尽可能地小。每块重量一般为20至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故意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  

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然后照在太阳神雕像上,大神庙是供奉太阳神的。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现已被转移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其他大的寺庙分别重建在四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现已耸立在高坝附近;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期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的尼罗河对岸。   

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和供奉伊西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应归功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救援运动。努比亚地区位于埃及和苏丹交界处,最著名的建筑是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使阳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营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1 23:53
哦,阿布辛拜勒!



  一到开罗,就听常驻埃及的朋友称,到埃及不到阿布辛拜勒,就等于没到埃及。从地图上看,阿布辛拜勒位于埃及南部沙漠深处,尼罗河的上游。自开罗城向南,沿着蜿蜒碧绿的尼罗河溯河而上,经卢克索,过阿斯旺水坝,再往南数百里,便到了阿布辛拜勒。卢克索和阿斯旺水坝都是埃及著名的旅游胜地,前者曾做过电影《尼罗河惨案》的背景地,后者更是声名远扬。然而唯有在阿布辛拜勒,你才能亲眼见到古埃及最伟大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才能真正明了它何以被誉为“太阳升起的神庙”,也才能想象和感叹现代埃及人在修建阿斯旺水坝时是如何整体搬迁这巨大神庙的。

    飞机从开罗机场起飞后,向南飞行两个多小时,便降落在湖边沙丘中的阿布辛拜勒机场。走出机场,翻过一个沙丘,眼前一亮,顿时出现开凿在坚硬陡峭的沙石岩上的巨大神庙。神庙实际上是并排两座,坐西朝东,右边就是著名的拉美西斯神庙,左边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娜芙尔塔丽王后的神庙。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战功赫赫,威震四方,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强大帝国,因而被尊为太阳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两座庞大的神庙是现代埃及人从附近已被淹没的尼罗河岸的低洼处整体切割搬迁过来的。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阿布辛拜勒这块荒芜狭窄的尼罗河西岸边隆起的粉红色的沙石岩上,开凿了这两座神庙。1813年,一位瑞士旅行家最先发现了它们。1817年第一位现代埃及学家贝尔佐尼对其进行了部分清理,并首次进入了神庙。

    然而,神庙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却是在它们被整体搬迁之后。20世纪60年代初,埃及政府开始建造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大坝建成后,阿斯旺以南形成了一个长度超过500公里的巨大人工湖,淹没了这两座神庙所处的位置。因而如何拯救这两座神庙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难题。埃及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们的帮助下,于1963年11月开始了宏大的搬迁工程。他们先是在神庙四周建了一条临时大坝拦住河水,然后移走神庙顶部的上百万立方米岩石,接着将神庙的雕像、廊柱、基座分别切割成一个个从3吨到20吨重量不等的石块,将这些石块运到现在的新址,并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吊装设备将其逐一仔细拼装起来。为了恢复和保持神庙的原貌,还搬运来200多万立方米的岩石在神庙顶上人工垒起了两座小山丘。整个搬迁工程耗时5年,花费了4200万美元,没有损坏一件神庙构件。搬迁完成后,两座神庙又完好如初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站在神庙之前,你不由得从心底为古埃及人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震撼。拉美西斯神庙的正面是一个开凿出来的巨大的梯形塔门,宽38米,高13米。拾级而上,塔门前装饰着几尊鹰的雕像,这是拉美西斯二世作为太阳神的象征,也是他的木乃伊的造型。塔门平地上矗立着四尊巨大的、相同的拉美西斯坐姿雕像,这位伟大的太阳神端坐在椅上,双手扶着膝盖,身着王室短裙,头戴埃及王冠,静静地凝视着远方(见图。朱兵摄)。他的脚边围绕着一些小的雕像,那是他的家族成员。

    从雕像中间的小门走进神庙,是一条狭窄的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长20米、宽18米的大厅。大厅两旁各分列着四尊上下埃及国王的巨大立像。大厅四周粉红色沙石墙壁上,刻绘着有关拉美西斯征战的壁画。其中一幅最为著名,拉美西斯二世正站在一辆由两匹奔腾的骏马拉拽着的战车上,弯弓搭箭,直指敌人。整个画面线条简洁,动感强烈,其形其态,栩栩如生,是古埃及艺术的精品之一。

    穿过大厅,神庙内最西头的沙石墙上,开凿出了一间小小的壁龛,这就是神庙内的圣地。从壁龛的小门望进去,可见内中并排立着四尊石雕坐姿神像。从左至右,第三尊像为拉美西斯二世,另外三尊是不同的神像。据称这些不同的神像都是当年其它一些城池所供奉的神灵。这四尊雕像默默地端坐着,平视着前方。他们深邃的目光穿过神龛的小门,穿过长长的黑暗的大厅和前廊,一直从神庙的狭窄入口处远远望出去,便会遥遥看见尼罗河东岸的沙丘,看见那轮从沙丘背后冉冉升起来的太阳。

    这便是拉美西斯神庙最奇妙、最不可思议之处: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据称搬迁前为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当尼罗河东岸的太阳升起时,一束灿烂夺目的金光必定会准时从神庙的进口处直射进来,穿透整座黑幕笼罩着的内厅,一直照到最尽头那间小小壁龛中的雕像的脸上。由于第一尊雕像被称为黑暗之神,他的面容时常变化,不能见阳光,而要永远保持在黑暗之中。因此,这束阳光准确地从第二尊雕像的脸部开始照亮,然后依次照亮拉美西斯二世和第四座雕像的脸部,整个照耀时间长达20分钟,不多不少。直到最后一秒,这束黎明的阳光便从第四尊雕像的脸上悄然逝去,神庙内的一切重又归于黑暗之中。

    这就是人所称之的“太阳升起的神庙”。直到今天,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仍然对此感到深深的困惑:遥远年代的古埃及人是如何精妙地设计并建筑这一切的,是如何将天体的运转与神庙的开凿准确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差一分一毫。这一切永远是个谜,是一个早已湮没在千年历史尘沙之下的亘古之谜。而今,只要每年的这两个特殊日子临近,从世界各地都会涌来大批旅游者,整夜簇拥守候在神庙前,虔诚地等待着那束阳光的到来。

    走出神庙,头顶上的太阳炽热耀眼,蔚蓝色的尼罗河水仍在静静地流淌。神庙的背后,一望无际的非洲沙漠向着遥远的天边延伸过去。哦,这就是阿布辛拜勒!一个埃及的独特地方,一个既凝聚了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神灵智慧,同时又体现着现代埃及人的意志和努力的地方。它与永恒不息的尼罗河水相伴随,至今不断地延续着埃及人的生命和希望。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2-2-21 23:54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1 23:56
阿布辛拜勒运动


一座大坝催生一个世界公约

    尼罗河是世界上惟一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大河,她不仅滋养了大河流域的土地,更激发了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在大河沿岸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无数的宫殿和神庙,洋溢着世界文明的辉煌与异彩。

    但尼罗河也爱发点脾气,不时地给沿岸的人们带来麻烦。为彻底根除尼罗河水患,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1959年,埃及与邻国苏丹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

    然而,一旦阿斯旺水坝建成,努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将被抬高的水位淹没而永远消失。

    那么,敢于和惠及亿万人生存的阿斯旺水坝相提并论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到底是何方圣物呢?

    原来,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第19王朝的第3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建造的。拉美西斯二世一生颇有建树,是他把埃及帝国带入一个鼎盛时期,阿布辛拜勒神庙便是他的神来之笔。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神庙是在尼罗河西岸的一处悬崖峭壁上由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神庙高33米,宽37米,纵深61米。正面雕刻着4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雕像,石壁上雕刻着色彩丰富的图画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还有浮雕记录着拉美西斯二世率军争夺土地所进行的战争场面,生动描绘了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埃及与周边国家的恩怨故事,以及世俗生活的人间百态。毫无疑问,这座神庙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埃及的建筑师们巧妙地运用天文、地理、数学知识,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这两天,当太阳升起的那一瞬间,让阳光直接照射在寺庙内的雕像上。

    埃及政府认为,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阿布辛拜勒神庙不仅属于埃及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埃及政府向联合国发出了拯救神庙的呼吁,请求整个国际社会从各方面给予帮助,留住这份令人震惊的神奇美景。不久,苏丹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那么,阿布辛拜勒神庙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幸运的是,埃及和苏丹的呼吁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呼吁。从这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便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人们把这次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事件称为“阿布辛拜勒运动”。

    这场行动得到了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共筹集到8000万美元的经费。来自世界各地的40个考古团体的众多专家云集在古老的努比亚遗址,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将神庙进行编号,并分割成1000多块移向200米高处的神庙新址上,再按照原样重新拼装。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整体搬迁获得了成功。只是这次拯救也留下遗憾:由于计算误差,阿布辛拜勒神庙最著名的“阳光奇迹”比原来的日子迟到了一天。




    “阿布辛拜勒运动”不仅保住了神庙,而且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拯救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力量,引起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

    1965年,国际保护组织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通过一项旨在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决议,并建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明确了保护遗产的责任。

    时间到了1972年,在秋天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诞生了。公约指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它不仅属于其所在国家,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在它们受到威胁之前,就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把它们保护起来。这种具有革命性的观念是《世界遗产公约》的真正核心。

    那么,世界遗产的范畴究竟是什么呢?《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自然遗产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到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考古地址。




    被列入第一批遗产地名录就像获得了世界自然文化界的诺贝尔奖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第一届大会,并组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立即开展申报和评选工作。两年后,公布了第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加拿大、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波兰、美国等国家的12个遗产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被列入第一批遗产地名录就像获得了世界自然文化界的诺贝尔大奖。

    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中,仅埃塞俄比亚就占有两席,它们是拉利贝拉石凿教堂和西蒙山国家公园。埃塞俄比亚有3000多年历史,它的国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被太阳晒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在一个名叫拉利贝拉的小山村里,静静地坐落着13世纪建造的11座古老教堂。这些教堂是用整块的红色火山石开凿而成,所以又被称为“独石教堂”。传说12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国王拉利贝拉在梦中得到神的喻示:“就在这里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要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笃信基督教的拉利贝拉在全国招募5000多名一流的工匠,花了整整24年时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上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用国王的名字把这里叫做“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心中的圣地。

    建造这些教堂的工程之艰巨令人难以想象。人们首先要把覆盖在岩石上的土层清除掉,再在岩层上垂直往下开凿出15米深的独立巨石,再在这块巨石内开凿出足够的空间,然后一点一点镂刻出教堂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独石教堂无疑是非洲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典范。公元1221年,拉利贝拉国王去世后,独石教堂一度被森林覆盖。直到1977年,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世界奇迹。

    埃塞俄比亚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激起各国的强烈反响,关注并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很快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走到改革开放起点线的中国恰好踏进了公约的大门

    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世界遗产名录的1978年,中国恰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起点线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中国在打开国门看世界的同时,也在重新反省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的价值。

    1982年夏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信件。这封信详细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情况,希望中国能够签署公约,成为缔约国。尽管全委会立即展开调研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比较缓慢。

    1985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的阳含熙、城乡建设部的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的罗哲文三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这份编号为第663号的提案很快就被全国政协通过,并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5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地域辽阔,山川秀丽,只能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了故宫、万里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和泰山,作为第一批申报世界遗产的名单。

    1987年6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大会上,中国申报的6个遗产地被全票通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的。但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让委员会的评委们大开眼界。他们决定再次对泰山重新考察评估。结果,1988年,泰山被重新命名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保护世界遗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领导的世界遗产中心成立,随后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次会议做出“吸纳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文化景观”的决定,为公约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文化景观包括梯田、咖啡种植园,和所有融会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遗产地。199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列为世界遗产中的第一个“文化景观”。汤加里罗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央,壮观的火山群和土著毛利人的文化是这里最显著的特色。

    大约在公元800年,毛利人的祖先驾驶独木舟登陆新西兰。毛利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岛屿上开始了他们独特而传奇的拓荒生活。毛利人天生都是好战士,流传至今的毛利人战舞在世界享有盛名,他们威猛的舞姿和震天的怒吼,给人以震撼的力量。18世纪后,欧洲移民开始涌进新西兰,对当地的毛利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使持续了1000多年的毛利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决定将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列入保护名单。

     为使人类的文化有生命地鲜活地流传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11月的第29届大会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其内容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及其它艺术形式。从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第5个全新概念。

    2001年,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19个项目有幸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两年后,包括中国古琴艺术等世界27个文化艺术项目又成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截止到2003年12月,全球共有754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1 23:58
双重奇迹——阿布辛拜勒神庙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令人惊叹的不仅在于如此宏伟的建筑是在 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而且还在于它的湮没、发现和搬迁的整个过程。

“阳光奇迹”

埃及中王国时期以后的首都是底比斯,这里是尼罗河中游的峡谷地带,两侧大都为峭壁悬崖,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失去了表现权力,神庙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建筑形式。公元前16世纪以后的古埃及,国王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结合起来,国王的纪念物也与太阳神庙(又叫阿蒙庙)结合起来。这些神庙仍保持了古埃及建筑高大雄伟、气派恢宏的风格,许多雕刻华丽的大圆柱留存至今存。金字塔等建筑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神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内部。雕刻、绘画和建筑的和谐融合,大大加强了古埃及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在埃及的努比亚地区,留存了许多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拉美西斯二世是公元前13世纪新王国时期极有作为的法老和杰出的建筑业主。为了能升上天堂成为不朽,他为自己建造了众多的神庙和雕像。埃及的艺术家们为了满足拉美西斯的愿望,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雕凿浮雕。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墙壁上装饰的雕塑都是凸出的阳刻手法,那么,此时的工匠就转而建造凹下的阴刻浮雕了。这样,这样他们就无须一点一点凿平背景,而只要在墙面上刻出图像就行了,这是一种迅速得多的方法。  但这还不够。每个神庙都需要无数的塑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拉美西斯又是如何弄到这么多的塑像呢?他创造了一种天才的方式:他命人将早期君王的纪念碑上刻的姓名装饰凿平,然后再把他自己的姓名填进去,这样,这些塑像就变成描绘拉美西斯二世的了,毕竟是“落笔为实”嘛。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神庙宏大精美,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可见一斑。神庙是在尼罗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由一整块石壁雕凿出来的,高33米、宽37米、纵深61米。神庙正面雕刻着4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雕像。这四尊雕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匀称准确,脸部的两耳之间宽3.9米,嘴的宽度也将近一米。其工艺之精湛,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杰出工艺水平,堪称古埃及艺术中最绚丽的珍宝。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完成这样的工程也非易事,在3000多年以前,根本谈不上有任何机械工具,甚至连造纸术也尚未问世,我无论如何想像不出,这旷世之作当年是如何造就的?在四尊雕像的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家庭成员的小雕像,旁边刻有优美的古埃及图案和文字。脚下雕的是一些俘虏,说明了他的疆土和无限扩张的野心。四座雕像中,左起第二座的头像和王冠掉落了,摆放在雕像前的地上。头像和王冠都有一人多高,重达几十吨。

进入神庙内,是三个连接的厅,外面的厅最大,中间是两排站立的石雕像。最里面的小厅是圣殿,供奉着太阳神。四面的石壁上刻满了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军旅生涯和战争场面,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古埃及与周边国家的恩怨故事,以及古埃及的世俗生活。经过3000多年后,壁画依然清晰,色彩鲜艳如初。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供奉的是太阳神,建造的方位使他能够在一天的多数时间里都沐浴在阳光中。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第一道光芒会照射到神庙大门上方是神像。太阳神庙的设计和建筑,由于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知识,因此在每年的2月20日和10月20日,渐渐升起的阳光就会穿透神庙里所有的房间,一直照射到设置在岩石64米深处的内殿里面去,照亮岩壁上雕刻的神像,这就是举世无双的“阳光奇迹”。

在离太阳神庙不远处,是规模较小的月亮女神庙。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为王后涅菲尔塔丽修建的。在涅菲尔塔丽王后的神庙上有一行字,说“我为我最宠爱的王后在山上开凿这个神庙,涅菲尔塔丽将永存,太阳将永远为她升起。”  在这里,涅菲尔塔丽就是爱与音乐女神的化身。这座神庙激起了祭司集团的不满,因为只有法老本人才是神圣的。不过,他追求与爱侣一起长生不老的心情实在太急切了,以致毅然决然地摧毁了传统的藩篱。在那个时代这个王后是令人瞩目的,至今很多女性和饭店都在沿用这个名字,体现对这个美丽王后和拉美西斯的无限景仰之情。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再发现

古希腊罗马作家曾经把埃及的金字塔看作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但是从来没有提过阿布辛拜勒神庙,这座神庙被埋葬在沙土里近两千年,根本没有人知道。直到1813年,瑞士史学家布尔克哈特装扮成阿拉伯人在尼罗河流域旅行才发现这样一个奇迹。布尔克哈特在垂直陡峭的尼罗河岸边,发现几个巨大的方柱刻在山岩上,在大方柱之间有六尊巨大的石头雕像,石像直到膝盖部都被埋在沙子中,守护着神庙的入口处。他往神庙里面看了一下。底层大殿很宽阔,但大殿的深处是黑黝黝的。他们带来的火把只能照亮曾经是极为精致的彩色浮雕。庙里供奉着美丽的皇后涅菲尔塔丽,她伸着长长的双手,把这个异族人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是庙里面非常闷热,他没有走到黑乎乎的走廊尽头。他跨过小山包似的沙滩,走出神庙来到河岸边,走到等待着他的船边,他又一次回过头,想再看一眼石刻的雕像时,突然,他看到了一种奇异的景象:那边高原台地上的山坡正在离开河水往后倒退着。沙舌涌进了平原,就像瀑布一样,到了河水边以后形成了好几米的高度。一颗颗巨大的石雕头像从沙土堆中朝游人张望着,石雕像的头上戴着双层的法老皇冠。就在离开岸边稍远的地方,他又发现了两顶掩埋在沙土中的皇冠。“这是什么?”布尔克哈特问导游。“这些神的雕像从久远的古代就被埋在沙堆里了”,导游耸了耸肩膀。“那儿也有神庙?”导游没有答,等待着这位好奇的人随他上船。可是布尔克哈特早已转过身,踩着沙土向着被掩埋在沙土中的巨型雕像奔去。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
四年之后,一位名叫别尔卓尼的意大利旅行家为揭开阿布辛拜勒小城边巨型雕像之谜走出了第二步。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是为大英博物馆寻找古遗址的。据他推断,阿布辛拜勒的雕像是守护神庙的,神庙中有由于沙漠而免遭抢劫的宝藏。他到阿布辛拜勒后,雇佣工人挖出雕像中间的黄沙,经过几天的挖掘,通向大神庙的入口处就显露出来。神庙由好几个宽敞的大殿组成,大殿中有好几座10米高的雕像,别尔卓尼写道:“这是世界上最为宏伟壮丽的庙宇之一,庙宇中有精美的浮雕,绘画作品及巨型人像。”从那时起,阿布辛拜勒成为埃及最有名望的朝圣者和旅行家的圣地。它也是旅行家能够到达的最南边的极点。有人说,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厚礼,她不仅滋养了两岸的土地,还激发了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沿着这条河,散落着无数的宫殿和神庙,闪耀着世界文明的辉煌。为了根除尼罗河的水患,1959年,埃及与苏丹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将水坝将影响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为了留住“阳光奇迹”,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的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这场行动得到50多个国家的支持,前后共筹集8000万美元的经费, 然后由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派出考古学家和工程师。搬迁工程从1962年开始,用了10年的时间,把神庙切割成1700多块,每块最小也有10多吨,最大的重达32吨。然后,再把每块石体编号,把它们搬迁到比原址高64米、深入陆地180米的高地上,像砌积木一样重新组装起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整体迁成为这次拯救行动中最为壮观的工程,当那些巨大雕像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新址时,全世界热爱古埃及文明遗产的人们都大大松了一口气。只是,这次拯救也留下了遗憾:由于计算上的误差,阿布辛拜勒神庙最著名的“阳光奇迹”比原来的日子晚了一天。这次行动被称为“阿布辛拜勒运动”。拯救行动不仅保住了神庙,也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救援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

1965年,在美国白宫举行了一个国际保护组织的会议,通过一项旨在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决议,这就是建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界性公约由此诞生了。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2 00:00
永远的阿布·辛拜勒



  如果问埃及有什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其实,在埃及旅行中还有一个不可错过的奇迹——在阿斯旺水坝以南280公里附近的阿布·辛拜勒神庙。

  在埃及炎热夏季的一个傍晚,我们来到了位于开罗新市区以北的拉美西斯中央火车站。在埃及,“拉美西斯”这个名字就像无处不在的埃及的明艳阳光一样,几乎随处可见。中央火车站附近就是“拉美西斯广场”。

  我愿意在旅行中,尽可能地选换不同的交通工具,更深地感受所到国的人文、历史,还可以更多地体验深度旅行的乐趣。火车是西班牙制造的,盥洗设备和床铺一应俱全,简洁舒适。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于清晨抵达了阿斯旺。这里是努比亚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他们肤色黝黑,神情和蔼,却喜欢制作色彩鲜艳的手工艺品,有一种不同于埃及其他地区的特殊情调。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成队的旅游巴士就早早集合出发了。由于起了个大早,迷迷糊糊的竟睡着了。经过路上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抵达阿布·辛拜勒时,埃及夏季耀眼的阳光,已经把整个阿布·辛拜勒神庙笼罩在一种粉金的色彩中了。





  神庙蕴藏古埃及人智慧

  导游告诉我们, 阿布·辛拜勒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的第19朝的新王国时期,也就是中国的商朝至西周年代。建造者正是拉美西斯二世,在他统治的60多年中,抚育了90多个子女,他以90岁高龄去世时,他的12个儿子已先于他死去。拉美西斯二世才智过人,勇武兼备,在埃及历史上征战南北东西,给埃及带来了近50年的和平,成为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在他建造的众多宏伟、规模庞大的神庙中,登峰造极之作就是著名的阿布·辛拜勒。

  对埃及人来说,神庙是有生命的。拉美西斯二世当年在征服了努比亚后,为了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令人在一面悬崖的山岩石壁上,整体凿刻了他本人的4座石像,每座石像高近20米。在他的膝盖下站着他的王后、公主和王子,都面朝开罗的方向,表情丰富而庄重严肃,富有朝气,体现了这个年轻、战功卓越的法老的巨大威严。在它的旁边,修建了一个较小的神庙,是为了他的母亲的守护神和爱神哈托尔,以及那个被称为“因为有了她,太阳才发出光芒”的皇后尼菲塔莉而建造的。

  1960年,埃及的纳赛尔总统在苏联和德国的帮助下,开始修建新的阿斯旺水坝,水位的上涨将淹没坝址以南的大量古埃及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救救努比亚古迹”的国际性求助运动。埃及的文物部门先把一切可以移动的文物古迹搬进了博物馆,搬不动的14座神庙被拆卸转移,有10座择地重建,而另外的4座则赠与了参与抢救工作的美国、德国等国家。

  阿布·辛拜勒也在被抢救的名单中。但是,对于它的搬迁,却是个令全世界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头疼的问题。因为,这座古老的神庙中,蕴藏着十分精妙的古埃及人的智慧。

  在4座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之间,有一个人工开凿的神庙,神庙的大厅两旁排列着8尊10米高的模仿俄塞里斯神的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立像,四周墙壁上雕刻着壁画,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与叙利亚的赫梯人最著名的卡叠什之战。而神庙的大厅最里面供奉着4尊神明:从右至左分别为太阳升起之神、阿蒙·拉神、神格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和创造之神普塔哈。最为神奇的是,每年的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的加冕日)和10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这两个特殊日子的清晨5点50分,初升的曙光准时掠过在洞窟外静坐了330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穿过石柱拱立的大厅,直射进最里面的神殿,照耀在除“创造之神普塔哈”以外的另外3位神灵的身上。因为古埃及的“创造之神”是掌管黑暗,阳光是与它无缘的。这种神奇的现象,反复不断地在这3300多年中重复着,从未间断,充分体现了古埃及在建筑学、天文学上的高超水平。




  成功拯救古代遗迹却留遗憾

  如果对阿布·辛拜勒搬迁,另外择地而建,这种延存了近3300年之久的神奇精妙的现象就有可能完全消失了。为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如何保护阿布·辛拜勒,纷纷提出建议,意大利科学家提出了“吊装法”,美国科学家设想了“浮桥法”,法国科学家的“水坝隔离法”,英国科学家建议的“水下法”等等,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完整地保护整个阿布·辛拜勒的雕像,却都无法解决那个神奇现象的存留问题。

  最终还是采用了瑞典科学家的“分割搬迁法”。花费了近4年多的时间,将阿布·辛拜勒切割成1036块,每块近20吨重,并标上记号,上移到200米以外,比原址高65米的位置,再重新组装在一个用钢筋水泥修建的人工石山前。而且,更重要的是,经过大量、反复的精确计算和求证,这种方法是可以保持那个奇迹再一次出现的。

  于是,在结束了阿布·辛拜勒巨大的搬迁工程以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两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大家都想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

  而真实的结果是:这种神奇精妙的现象确实真的再一次发生了,但是非常遗憾,这两个日子都各自整整推迟了一天。

  了解到这些,我不得不感慨:3300年后的今天,我们人类拥有如此发达和齐全的科学门类:数学、天文、建筑……我们甚至可以让人在太空行走,却都无法保证让3300年前法老的智慧完整再现。

  仅仅移动如此庞大的建筑物,就需要全世界的资金和技术的资助,有近3000名世界各国的技术人员参加了这个遗址的迁移工作,他们要在沙漠中生存,就要修建马路、房屋、输水系统、机场、码头、通讯网络等等,这本身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浩大工程了。这让我们也不得不再次为拉美西斯二世遗留至今的强大影响力而倾倒。难怪台湾的著名作家李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3000多年前,活的拉美西斯二世忙得人不亦乐乎;3000多年后的今天,死的他又把人忙得一塌糊涂”。真是贴切极了。

  当我们穿过西奈半岛,途经苏伊士运河,再一次乘车回到开罗的时候,当地时间已是正午,我们入住的酒店Grand Pyramids Hotel,是可以从阳台眺望到金字塔的。埃及亮得发白的艳阳,毫不遮掩地到处发散着热力,照耀在那些有着4500年历史的金字塔上,也同样在照耀着伟大的阿布·辛拜勒。时间在这个时刻,仿佛凝固了。

  这一切,不由得让我想起古埃及那句谚语:“人类害怕时间,时间害怕金字塔”。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2 20:35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01.jpg (41.88 KB, 下载次数: 75)

01.jpg

02.jpg (21.88 KB, 下载次数: 81)

02.jpg

1.jpg (53.06 KB, 下载次数: 79)

1.jpg

2.jpg (70.33 KB, 下载次数: 82)

2.jpg

3.jpg (58.56 KB, 下载次数: 82)

3.jpg

04.jpg (261.57 KB, 下载次数: 73)

04.jpg

4.jpg (34.66 KB, 下载次数: 94)

4.jpg

5.jpg (44.37 KB, 下载次数: 86)

5.jpg

6.jpg (90.19 KB, 下载次数: 78)

6.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2 20:39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08.jpg (71.13 KB, 下载次数: 75)

08.jpg

7.jpg (140.02 KB, 下载次数: 71)

7.jpg

8.jpg (108.18 KB, 下载次数: 71)

8.jpg

09.jpg (88.78 KB, 下载次数: 72)

09.jpg

9.jpg (134.73 KB, 下载次数: 73)

9.jpg

11.jpg (193.7 KB, 下载次数: 89)

11.jpg

12.jpg (80.39 KB, 下载次数: 77)

12.jpg

13.jpg (118.9 KB, 下载次数: 85)

13.jpg

19.jpg (252.01 KB, 下载次数: 65)

19.jpg

20.jpg (300.98 KB, 下载次数: 85)

20.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2-2-22 20:44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111.jpg (60.27 KB, 下载次数: 99)

111.jpg

112.jpg (410.82 KB, 下载次数: 82)

112.jpg

113.jpg (105.79 KB, 下载次数: 85)

113.jpg

114.jpg (87.99 KB, 下载次数: 83)

114.jpg

115.jpg (164.82 KB, 下载次数: 85)

115.jpg

116.jpg (131.63 KB, 下载次数: 92)

116.jpg

117.jpg (191.12 KB, 下载次数: 83)

117.jpg

118.jpg (141.37 KB, 下载次数: 86)

118.jpg

119.jpg (157.4 KB, 下载次数: 77)

119.jpg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