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李连达 李贻奎:屠呦呦获奖的喜与忧
[打印本页]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1-9-30 09:58
标题:
李连达 李贻奎:屠呦呦获奖的喜与忧
李连达 李贻奎:屠呦呦获奖的喜与忧
作者:李连达 李贻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30 8:44:01
李连达 李贻奎:屠呦呦获奖的喜与忧
□李连达 李贻奎
40年前的科研成果,就像尘封的珍珠,在40年后终于大放光彩。屠呦呦,一位中国土生土长的专家,因成功发现青蒿素并将其应用于疟疾治疗,从而挽救了世界各国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荣获2011年拉斯克奖。笔者向她表示庆贺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仅从评奖谈起,国内的评奖与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及拉斯克奖等国外评奖有很大区别。
诺奖等多是对二三十年前的工作,经过长期考验,充分证实其贡献后,才慎重评奖。而我国多数获奖项目几乎都是对近期工作、当年工作,甚至是突击工作的评审奖励,非但没有经过长期考验、重复、验证,其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及贡献度等,也未必可靠。
诺奖等以人为对象,对杰出科学家的个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而我国则多以项目为对象,多以集体奖励为主,杰出科学家的个人贡献,常被忽视或埋没。在获奖名单上排在前一两位者,多为行政领导或以行政为主的科技人员,不一定是真正在第一线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
诺奖等每次获奖人数极少,但质量极高,而我国每年奖项数以千计,良莠不齐,优劣难分,不乏有滥竽充数者。诺奖等的评选过程十分严谨、公正,得到学术界乃至世界各国的公认;而我国有些评奖,则会受到“长官意志”和极少数权威的“意见”等因素的干扰,自吹自擂,弄虚作假,托人情,走后门,拉帮结派,比较严重。
诺奖等的获奖者对学术发展和社会的贡献毋庸置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十分显著。
而悉数我国获奖项目的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并不多。有些获奖项目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成为一堆垃圾。
目前,国内科技界存在着极少数有职有权的专家垄断着大量研究课题和巨额经费的现象,他们成为新型“包工头”,将课题层层转包,最后将大家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他们承担的重大项目最多,经费最多,出的文章最多,因而获奖最多。
青蒿素之后,几十年来中医药界再没有出现与之相当的重大成果。国家的投入与时俱增,每年科研费已经增加几十倍、几百倍,中医药研究课题,由每个项目3~5万元,增加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几个亿,但是科研成果却没有成比例地上升。数量多,质量低,华而不实,不解决问题的成果不在少数,而这些却浪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让人痛心。
其实,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这都说明国家求贤若渴,对人才的重视。
但一方面是急于求成,全世界重金搜索千里马,另一方面则是将自己的千里马套在牛车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对此,国内很多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我国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及各种奖励的目的、原则、评选方法与标准,特别是学术环境。
尤其在国内各行各业的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界的改革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