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揭秘东德“末日地堡”:尘封20年后首度开放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1-9-13 20:06
标题: 揭秘东德“末日地堡”:尘封20年后首度开放


地堡大门的负责人有决定生死的权力——为避免污染,他可以不理睬那些在核爆炸中幸存、请求进入地堡的外来者——假如他们还有力气敲门的话。

诞生于核战争阴云下

在东西方冷战最激烈的岁月,核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为防止在战争爆发伊始便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各国领导层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防御森严、设施完善的“末日地堡”。近日,在经历了20年的尘封后,这样一座坐落于东德境内的秘密堡垒重新对公众开放。德国《明镜》周刊派出记者,前往德国北部城市罗斯托克附近的小镇泰辛进行了实地探访。

走进这座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相当于两座冰球场叠加起来的建筑物,首先扑来的是滚滚热浪——发电机、计算机和诸如通风、供水等生命维持系统散发出的热量,令地堡内的温度高达34摄氏度,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作为东德海军司令部的应急指挥所,这座堡垒1969年开始兴建,1974年12月投入使用。和平时期,它由一个69人的小组维持运转,昼夜不停。当时,东德军方的规定是:24小时内最多只能有15%的工作人员休息,也就是说,每天最多有10名幸运者可以走上地面放松放松。其余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即便是节日也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工作。

若遭袭就变成“活死人墓”

在东德的1200多座“末日地堡”中,防护等级最高的一座位于柏林以南的亨尼肯多夫,战时,它将充当东德国防部的指挥中心;排名第二的,就是泰辛镇的这座。一旦探测到核攻击,重达3.5吨的钢制大门会马上关闭,同时关闭的还有空气循环系统,以避免被辐射污染的空气进入。这时的地堡俨然成了“活死人墓”,自带的氧气储备可让人们坚持16至20天,他们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突围出去,否则氧气耗尽就只有死路一条。

值得一提的是,地堡大门的负责人有决定生死的权力——为避免污染,他可以不理睬那些在核爆炸中幸存、请求进入地堡的外来者——假如他们还有力气敲门的话。不过,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核武器能产生每平方厘米25公斤的冲击波,相当于把5吨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你的颅骨。何况,当时的东德民众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核爆炸,政府教给他们的防护措施仅仅是:不要看爆炸发出的亮光;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平躺在地上……《明镜》对此的评价是:荒谬可笑。

事实上,即便是躲在地堡里的人,也可能被核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震伤。出于这种考虑,地堡中的许多设备采用了减震装置。

官兵以酒和漫画自娱

地堡的生活用水取自更深的地下,此外还修建了超大的蓄水池,以便在地下水也遭污染的情况下救急。3台柴油发电机足以保证不间断用电,还可给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蓄电池充电。厨房中的食物琳琅满目,有充足的肉、土豆、面包……包括各种香料。

休息的地方可就不那么宽裕了,狭小的空间内摆满了窄窄的床,洗衣房、淋浴间和卫生间等同样紧凑。当然,习惯了“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海军士兵们可能不会觉得难熬。

相比之下,等同于整座设施心脏的指挥中心就显得“阔绰”许多:室内铺有地毯,墙上挂着一大幅西波罗的海地图。就是在这里,东德海军指挥官可以调兵遣将,协同华约盟国与北约作战。他们发布的命令,将通过无线电和电缆传送到各作战单位。

《明镜》判断,被派驻地堡的东德官兵,必定会想尽办法让生活丰富起来,证据为数不少:地堡内发现了白兰地酒的空瓶子,而官方是严禁在这里饮酒的;一间屋子的墙上居然张贴有法国漫画家让·埃菲尔的作品《创世纪》,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交欢的场景。

据了解,东德政府曾打算在1990到1994年斥资6300万马克(相当于10万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总和),对地堡进行升级。这一设想还未落实,冷战和华约就变成了历史名词。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