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刘少奇访苏给斯大林提供的清单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7-20 13:50
标题:
刘少奇访苏给斯大林提供的清单
1949年6月,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外事活动。但由于是秘密访问,其具体情况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为人知。随着《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等的相继出版,如今,这段历史已经不再尘封,翻开刘少奇访问苏联后给斯大林提供的一份长长的清单,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新中国领导人那份迫切的学习态度。
刘少奇等人到达莫斯科后的第二天,即被邀请到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斯大林的接待是热情的,对中共中央代表团的要求非常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请示可否以书面报告方式向斯大林通报情况。接到毛泽东复电同意以书面报告的方式向斯大林通报国内情况、提出问题和征询意见后,7月4日和6日,刘少奇向斯大林提交了两份报告,其中就包括《关于向苏联学习党和国家建设经验问题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信》。信中,刘少奇写道:“我们想利用在莫斯科的短短时间学习苏联。”接下来,他开列了一份长达600多字的清单,希望从4个方面了解苏联:(1)苏联的国家结构;(2)经济政策及在苏联的管理;(3)苏联的文化和教育;(4)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结构。此外,刘少奇还提出“想访问1—2个工厂、1—2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及1—2个学校。”在每一个方面当中,刘少奇都提出了具体内容。
关于苏联的国家结构,刘少奇希望了解苏联各级政府机构的结构、政府活动的各个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权力机构的相互关系、政府管理基层机构的结构、党政和群众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和教育机构的结构、外交部的结构和外交斗争以及武装部队、人民法院、安全机构、财政经济机构的组织。关于经济政策及苏联的管理制度,刘少奇希望了解苏联工业、农业和贸易发展的结合;国家预算、地方预算、工厂的预算,学校、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财务计划;国家企业、地方企业、各个工厂、教学机构的副业和合作社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银行的组织和作用、合作社的组织和作用;海关和外贸部的组织和作用;税制和税务机构的结构;运输业的机构。关于苏联的文化和教育,刘少奇希望了解苏联各级学校组织和体制、学校和生产部门间的联系、大学生的招生和大学生的物质保证、中学的课程选题、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其他工作、科研机构。关于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结构,刘少奇希望了解苏联党组织的形式、党的工作范围、党的教育的组织、党委会的体制、党的干部的管理、工会组织的形式、青年组织的形式。
对于会谈的对象,刘少奇希望能与部长会议、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教育部和高级文化机构、外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银行、合作社、国内贸易部、外贸部、财政部、党中央组织部、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全苏共青团中央、联共(布)莫斯科州委员会、联共(布)莫斯科市委员会、莫斯科市苏维埃的负责同志会谈,并希望能与一两位工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基层委员会主席进行座谈。
这份清单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一个新生政权所必须了解的方方面面,刘少奇在专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开出这样一份清单显然是经过仔细思考的。也许是中国代表团求知若渴的态度感动了主人,刘少奇所提的考察内容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重视,代表团在苏联的日程安排基本上按照刘少奇清单中所要求的内容展开。7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应邀列席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中共中央代表团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商谈。此后,从7月15日至26日,代表团先后和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商业部、国家银行等的负责人座谈,并参观了工厂、集体农庄。这些会谈和参观使中国代表团对苏联的情况有了直接的认识。从解密的文献看,就在7月30日刘少奇同马林科夫在克里姆林宫签订贷款协定的当天下午,刘少奇还同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座谈了3个小时,向苏联学习外交机构的组织和工作原则。
对于这次苏联之行,刘少奇是满意的。在回国途经沈阳时,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干部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国家要有一套知识,我们的知识不够,要赶快长。“人吃粮食才能够长”,我们要长就要“学习”,学习如何做生意,如何管财政,如何管炼钢等。回到北平,刘少奇利用从苏联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政协组织法等新中国的筹备工作中。9月3日,刘少奇在北平的高干会上作中苏关系的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要学习苏联,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技术上,在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要学习苏联。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保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标准学习好。
多少年以后,人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感慨,在当时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有着超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身负重要使命访苏的刘少奇才如此郑重其事地列出考察和会谈的清单,在紧张繁忙的日程中抓紧一切机会了解苏联、学习经验。也正是有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等优良传统,党在面临重大历史变革时,在即将走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时,总是以学习的态度放眼世界,最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光明之路。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