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辛亥风云中的海南“三点会”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1-4-28 22:05
标题:
辛亥风云中的海南“三点会”
“将来粤省地方大动,琼州为之后援,则尤显事半功倍”——— 孙中山
中山先生对海南形势极为关注,1908年12月15日致函旅泰琼籍同盟会员,认为“琼州形势,最有可为”。
在辛亥革命前夕,尽管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却未能造成统一行动,夺取政权的局面。但是,海南同盟会员的一系列组织创建和武装斗争活动,造成了海南逐渐高涨的革命形势,为辛亥革命在海南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前,海南人民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激流,日益汹涌,预示着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在海南的统治为直接目标的革命风暴的到来。
“三点暗藏革命中”
近代海南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是“三点会”发动的武装斗争。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海南民间就开始建立以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为主体的“三点会”(亦称“三合会”)组织。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指出:“三合会……是一些原始形式的民间秘密团体,”“他们曾经用这种组织去求在社会生活中的互相援助,并在一定时期中曾经用以发动斗争,去反抗压迫他们的官府和地主。”
海南的“三点会”组织,是在洪秀全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反抗外来压迫、反抗封建统治的性质,以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这一性质愈加显著。
辛亥革命前,“三点会”成员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誓言:“三点暗藏革命中,入我洪门莫空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来清朝一扫空,”可见,它是海南民间的秘密反清组织。它的组织在辛亥革命前,已分布在琼山、文昌、澄迈、定安、会同、乐会、万州、儋州和感恩等各州县,遍及海南已设置的大部州县,是辛亥革命时期海南革命党人发动和依靠的主要社会力量。
各州县“三点会”自成立至辛亥革命在海南爆发,武装斗争此落彼起,连绵不绝。1854年6月,会党首领苏大王、李家俊等,集合琼山、定安、澄迈、文昌、会同和乐会等县会党三千多人,发动武装起义,一度攻占会同县城,坚持武装斗争达四年之久,震撼了海南的封建统治。1905年3月,郑鸿名在万州黄竹塘村鸡衣岭召集会党数百人,一度攻入万州城,先后坚持七个月之久。1911年,琼山县“三点会”联合当地黎族人民,攻占岭肚市一带地区。
“三点会”还策划过全琼范围的武装斗争,计划以澄迈、临高、儋州、感恩、昌化为西路,以琼山、文昌、乐会、万州、陵水、崖州为东路,以图对清王朝在海南的封建统治进行全琼性进攻。海南“三点会”长期的武装斗争,给外来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动摇了清王朝在海南的封建统治基础。
辛亥革命在海南的准备
“没有革命形势,就不可以有革命,但并不是任何革命形势都将引起革命,”“客观变化加上主观变化的形势下,才会产生革命。”辛亥革命前的海南“主观变化的形势”,一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海南革命形势的关注和指导;二是追求和实践民主革命理想的海南革命党人和志士仁人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
光绪(1875—1908年)末年,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部分商人和以琼崖中学学生为代表的一批进步学生,在琼山县演丰市秘密组织“励志社”,以研究学术、互助互励为名、暗中聚集力量,积极筹策反清斗争。“励志社”的出现,反映海南人民日益倾向革命,标示着海南新的反清社会力量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隔一天先后死去,国内政局动荡,人心急切思变。各地同盟会组织相继派员驰赴新加坡,请示孙中山先生,以听进止。旅泰琼籍同盟会也积极与孙中山联系,以求得对海南斗争的指导。
孙中山先生对海南形势极为关注,12月15日致函旅泰琼籍同盟会员,认为“琼州形势,最有可为,”提出海南反清斗争的两点方略:一是以泰国槟角(今曼谷)琼籍同盟会为核心力量;二是配合广东革命形势,相机起事,“将来粤省地方大动,琼州为之后援,则尤显事半功倍”他要求琼籍同盟会员“联成海南同志,扩充团体,”以发展革命力量。
孙中山先生对海南革命斗争的关注和指导,既与他同琼籍同盟会员有“一对亲兄弟”般的亲密友情有关,更主要的是与他的战略思想紧密相联系。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斗争中,孙中山先生的战略思想是在与海外联系较为便利的华南沿海沿边地区成功地发动武装起义,以引起全国各地革命的爆发,夺取全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4月所领导和策划的十次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都是在广东、广西沿海沿边地区进行的。
1909年冬,为了直接从事海南武装起义的发动工作,琼籍同盟会员冯齐民、冯熙周、吴公侠、王培春、陈济川等十八人发动组织的反清组织“新民社”从广州迁回海南,社址设在琼山县金墩市,以府城冯氏宗祠为联络处,积极扩充团体,其成员迅速发展至一百余人。“新民”社以改良教育、振兴实业为名,在各县遍设分社,秘密联络各地“三点会。”他们以琼山县道统村为活动中心,招收人员,籍措经费,策划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为琼崖兵备道刘永滇所察觉,“新民社”虽被责令解散,但其成员则在“三点会”中继续活动。海南革命党人的反清武装起义未发受挫,但其活动沟通了革命党人与海南民间反清会党的联系,扩大了同盟会的社会影响,造成了海南同盟会组织成立的客观条件。
海南同盟会的创建与武装斗争
1910年7月至8月间,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的槟城会见林格兰(文昌县人),针对当时“广州新军之役”失败,革命党人情绪低落的状况,要求林格兰返归海南发展组织,从事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以为他日响应两粤之地。”
8月2日,孙中山先生致函旅泰槟角琼籍同盟会:“图海南一事,本由弟(注:孙自称)前在盘谷(今曼谷)建议而公等赞成者,尝以大款未集,不能举行。今有格兰兄愿先往查考各情,自当一着做一着,布置先机,倘不日集款可成,便立速举事,甚为利也。”
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林格兰、陈子臣先后自泰返琼,秘密联络了徐成章、徐天炳、梁策枢等励志社部分成员和一批进步学生,在海口市成立了海南第一个同盟会组织———琼崖同盟会,设机关于兄弟宫内,领导琼崖反清斗争。琼崖同盟会的成立,开辟海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里程,对团结海南进步青年,启迪海南人民的民主革命思想,促进海南反清斗争形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1年初,受琼崖同盟会的派遣,刘中悟、刘信初、郑振春等八人深入陵水县,组织陵(水)万(州)同盟会。是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组织发动了广州起义(亦称黄花冈起义)。海南革命党人多人参加。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员黄健生(澄迈县人)奉命自穗返琼,潜回澄迈县,与李午天、翁鼎新、王敬之、徐天深、曾祥鹤等建澄迈同盟会;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亦遁归海口,邀集琼崖中学创始人吴少农等成立琼州(琼山)同盟会,推吴少农为首,秘密召收海北高、雷两州“亡命之徒”,潜伏海口,伺机起事;自穗返琼的林敬亭(文昌县人)奉命潜入五指山区,观察地形,以备万一起事失利,作为退避之地。同盟会员陈侠农(文昌县人)则在文昌组织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成立敢死队,在新桥至清澜一带活动,一度潜入县署,刺杀知县,引起震动。
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海南同盟会,与各地同盟会组织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各个同盟会之间,互不统属,联系松弛,故在辛亥革命前夕,尽管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却未能造成统一行动,夺取政权的局面。但是,海南同盟会员的一系列组织创建和武装斗争活动,造成了海南逐渐高涨的革命形势,为辛亥革命在海南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