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岛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6:48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岛
莫桑比克岛(葡萄牙语:Ilha De Mocambique)属于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Nampula)省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候、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莫桑比克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经的一个贸易口岸。自16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建设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建筑技术、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装饰原则,使得整个城镇的建筑风格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目录

历史沿革
建筑风格
国际地位
地理历史
自然环境
文化传承

历史沿革
  从10世纪到15世纪晚期,此岛与其天然港口被阿拉伯商人作为海上贸易中心。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Vasco da Gama)登陆此岛,宣称它为葡萄牙领土。4年后他与葡萄牙移民回到此处,建立第一个堡垒圣加百列(St. Gabriel,1507∼1508;今已不存)。该城在葡萄牙致力接管印度及东印度群岛贸易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较晚的圣塞瓦斯蒂安(St. Sebastian)城堡始建于16世纪中期,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为特色;1607年曾遭荷兰攻击,至今仍留有巨墙。19世纪中期奴隶买卖衰退和苏伊士运河开通(1869)后,该岛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到1907年,殖民地政府移至洛伦佐侯爵城(Lourenco Marques,今马布多〔Maputo〕),20世纪中期,莫桑比克的海上贸易大幅转移到纳卡拉(Nacala)新港——位于非洲大陆更北的海滨。1967年起有桥梁连接大陆。

建筑风格
  岛上的建筑反映出阿拉伯、印度和葡萄牙各国的影响,但在视觉上却保有非比寻常的协调感。这种建筑的统一性主要是因几个世纪以来都使用相同的建材(主要是当地出产的石灰岩、当地木材和棕榈叶等)和类似的建筑计画(大多是讲究对称、六房和长方形结构的平顶房屋)。岛上其他值得注意的建筑物包括守护圣母礼拜堂(1522)、仁慈圣母教堂(1635)、新古典式医院(1877)、四个对称的城镇市场(1887)、令人印象深刻的19世纪时期印度教寺庙、19世纪时期的清真寺,以及圣保罗宫(1674;1763∼1935年为总督官邸,后来改成博物馆)。

国际地位
  1991年莫桑比克岛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一个国际活动,来保存并修复该岛的建筑遗产。这个港城一直是商业暨渔业中心,但少有工业活动。人口:城镇约11,916(1991);岛屿约43,433(1991)。

地理历史
  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这个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经的一个贸易口岸。自16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建设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建筑技术、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装饰原则,使得整个城镇的建筑风格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莫桑比克因其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于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莫桑比克在叫这个名字之前的好几个世纪,就已是印度洋海上贸易的口岸。   

岛上的人口主要是公元200年左右移居此地的班图人的后裔。在10到16世纪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的过程中,其对莫桑比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语言上。葡萄牙成立(16到17世纪)之后的两个世纪里,与印度的贸易占了支配地位,奴隶贸易也很繁荣,莫桑比克岛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大融炉。城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岛上的建筑是各种风格的融合,有自己本土的传统建筑,也有葡萄牙风格的影响,印度和阿拉伯风格也汇入其中。   



莫桑比克岛见证了葡萄牙对西方到印度次大陆乃至整个亚洲的海上航线的创立。城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距海4公里。与非洲大陆一桥相联。人口约1.2-1.3万,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斯林。莫桑比克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一处是位于岛屿北部的石头和石灰之城,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这儿是政府机构、商业贸易、历史遗迹和一部分居民区的所在地。另一处为稻草之城,自发建立于上一个世纪,是随商业活动而建立的住宅区。稻草之城占了岛屿面积的30%,城区只有北部有一处空地,紧临圣塞巴斯蒂昂城堡,墓地位于岛的最南端。每一位来到伊利亚的人都会为这个古老的的历史中心的广场、街道、纪念性建筑物和城市所倾倒,历史中心呈葡萄牙风格。   

几个世纪以来,岛屿逐渐丧失了其重要地位。   

1507到1898年间,莫桑比克岛曾为葡萄牙殖民政府匠首都。   

1898年大陆地区的管辖权归莫桑比克所有,马克斯(后来的马普托)成为因旅游业的开发,此岛经济略有回复。在此期间,葡萄牙人修复的一些宗教、行政和军事纪念建筑物,如政府大厦等。   

1975年莫桑比克岛取得独立,一批葡萄牙及其后裔离开了此地,他们遗弃的房屋被接管。内战爆发后情势更加恶化,八、九十年代晚期的经济萧条影响了莫桑比克的经济。同时莫桑比克岛也因为内战接纳了大批逃亡人员,导致了人口膨胀与贫困的加剧,逃亡人员在大陆地区重建家园。莫桑比克岛经常受到强风暴的影响,1994年的龙卷风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自然环境
  如今,石头之城正在腐蚀损坏,一些建筑遭到破坏,中世纪的地板和屋顶已塌陷。多数房子已不再信住人,大多数人住在稻草之城,石头之城已不再使用,在当地也不被所知。因石头之城曾为占领者占据了很长时间,它被人们忽略大概也有潜意识的原因吧。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欧洲和非洲文化的结合体。教堂的设计、房屋结构、街道、广场、防御工事等无一不显示了葡萄牙风格。两城之间风格迥异,这种不同从一开始就存在,并在整个殖民时期延续着。稻草之城地势较低,因它建在建石头之城时挖取泥土等建筑材料的那片空地上。当地的文化与土地息息相关,大片的地板不算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在露天进行。工作和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联。当地人民的音乐和舞蹈富于热情,豉的节奏很强,使音乐极具活力。   

莫桑比克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候、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居民生活的改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完成这项任务。

文化传承

  莫桑比克岛真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岛,岛上岛下一起惊现中国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一个永久性的中国明代瓷器展正式开幕。展览由莫桑比克政府控股的帕特里莫尼奥国际公司主办,被列入莫桑比克岛古代文物研究计划项目。展品包括代表中国瓷器业鼎盛时期文化艺术水平的明代碗碟,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莫桑比克政府表示,中国瓷器展览将给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增添光彩,并吸引更多的游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1年将莫桑比克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东西方物物交换的重镇,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经过,此处多有海难发生,造成古代不同时期的船只在此失事,同时也将运输珍宝的商船埋藏。仅从海边到处都有被海水冲刷上来的瓷器残片,足以说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装载大量瓷器的沉船,否则,决不会造就如此自然奇观。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6:54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译作莫三鼻给,非洲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人口约有1920多万人,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独立。作为与英国并无宪制关系的国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联邦。

中文名称: 莫桑比克共和国
英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所属洲: 非洲
首都: 马普托
国庆日: 6月25日(1975年)
人口数量: 约2050万(2007年)
国土面积: 80.16万平方公里


目录

简介
历史初期历史
殖民者入侵
莫桑比克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共和国的建立
政治历任总统
历任总理
经济
外交
行政
军事
与中国关系
公众假期


简介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国旗:  莫桑比克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AK-47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  
莫桑比克国徽
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AK-47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80160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桑比克人口约有1 8 9 0万人(2000年),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以白为美   

在莫桑比克流行以白为美的传统,因此这里的姑娘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显得白一些。于是每天都会用香粉擦脸。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这种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储藏得很多。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

首都:马普托(Maputo)——“腰果之乡”   

莫桑比克是个有80%人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国,有腰果、棉花、甘蔗等六大经济作物,其中腰果最为著名。腰果果仁香脆美味,果壳可提炼高级工业油,是世界上的紧俏商品、首都马普托有全国最大的腰果加工厂。腰果树的产品在市内比比皆是:商店里腰果制品琳琅满目,宾馆和家庭里到处陈设腰果木的家具,很多工艺品以腰果造型为图案,人们的生活和腰果密不可分,因此有了“腰果之乡”的美名。   

鱼获   

这里是大啖金枪鱼和海鲜的天堂,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腰果之乡”。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国家,没有著名的名胜古迹,但有着独特的非洲风情。   

腰果之乡   

葡萄牙人也许没有想到,五个世纪前他们从巴西带来的几颗腰果种子,竟在这里舒适地开花结果。试种成功后,人们纷纷引种,当地数量众多的猴子也推波助澜,在迁移中将种子四处传播。     

当地农民兜售自产腰果
和大多数炎热、干燥的非洲国家不同,莫桑比克气候温和,少涝旱灾害,充沛的阳光和稳定的气温最适合腰果树的生长。腰果给莫桑比克人带来可观的财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为“腰果之乡”。难怪在这里,腰果的图案随处可见,有关腰果的歌曲、诗歌和小说更是脍炙人口。   
世界尽头   

不说不知道,莫桑比克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鲨鱼种类繁多。这里的海滩也非常漂亮,首都马普托海滩,海水明净,海岸线漫长。从海边往海里走约一两百米,海水也仅仅漫过胸膛,当地人给这片海滩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阳光海滩”。每逢退潮,露出大片的沙洲,阳光暖暖地照着,仿佛金色的海洋。   

要看真正的印度洋,需从马普托驱车三四个小时到达比列尼(BILENI),这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度假场所。每天在这里看日出日落、大浪翻滚,有种到了世界尽头的心情。

历史

初期历史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班图人10世纪左右迁到这里。15世纪中叶,莫桑比克成为姆韦尼·马塔帕王国的一部分。从公元 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进行贸易。公元11世纪,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们都未能在内陆建立统治。

殖民者入侵

  15世纪末,葡萄牙为打开西欧通往东印度的航路,来到莫桑比克。1489年科维良侦察了索法拉沿海据点。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到达莫桑比克沿岸。1505年葡萄牙人用武力驱逐了在索法拉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两年后占领莫桑比克岛。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控制了莫桑比克沿海的几个主要港口。此后,葡萄牙人相继占领莫桑比克一些内陆地区和赞比西河流域的塞纳与太特。1569、1571和1574年葡萄牙人 3次入侵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均告失败。1629年,葡乘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内讧之机取得了对莫桑比克内陆地区的支配权。17世纪初是葡萄牙在东非势力极盛的时代,他们从莫桑比克输出大量黄金。每年光是从克利马内输出的黄金就有 6万盎司。1700年,葡萄牙宣布莫桑比克为“保护地”,1752年改为殖民地,由里斯本任命总督统治。17世纪中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巴拉佐”制,由王室特许土地给一些大地产所有者,代替地方酋长统治。这些大地产所有者对非洲人行使绝对权力,甚至可将他们出卖为奴,成为莫桑比克的国中之国。同时,葡萄牙开始从莫桑比克输出奴隶。到18世纪,奴隶已取代黄金和象牙,成为赞比西河流域的主要出口商品,莫桑比克的奴隶买卖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19世纪末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并开始向邻国大量输出契约劳工。在平定了赞比西河地区大地产主的叛乱之后,葡萄牙殖民当局于1888~1893年成立了莫桑比克公司、尼亚萨公司和赞比西亚公司。这些特许公司控制了莫桑比克2/3的领土。   

葡萄牙对莫桑比克的占领不断遇到西欧列强的挑战。17世纪荷兰船曾多次包围莫桑比克岛,但未能占领。19世纪60年代,邻近莫桑比克的开普殖民地发现黄金和钻石,西欧列强对莫桑比克的争夺更趋激烈。1869年,英国试图占有德拉瓜河湾未遂。在1884~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葡萄牙在东非的势力范围得到法国、德国的承认。1891年英国、葡萄牙签订协议,承认整个莫桑比克划归葡萄牙。1891年莫桑比克正式定界,称为葡属东非。1898年将首都从莫桑比克岛迁到洛伦索-马贵斯。20世纪初,葡萄牙实行改革,给莫桑比克以相对的自治权。1930年,葡萄牙军事独裁者萨拉查颁布殖民条例,重新将莫桑比克定为殖民地,取消莫桑比克人民有限的自治权和特许公司的开发权。1951年,莫桑比克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60年代以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葡萄牙被迫修改它的殖民政策。1964年初葡萄牙颁布“海外省组织法”,名义上给非洲人以葡萄牙公民权,并扩大了莫桑比克地方政府的权利,但实际上仍对非洲人进行军事镇压和加强政治控制。

莫桑比克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的入侵遭到莫桑比克人民的英勇反抗。1571年,1000名葡萄牙军从塞纳出发攻打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在当地人民的回击下,几乎全军覆没。1574年莫桑比克人歼灭了驻赞比西河的200 名葡萄牙军。17世纪居住在巴卢埃地区的人民以及赞比西河地区的通加人反抗葡萄牙的统治最为激烈。18世纪,当地非洲人经常袭击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及占领军驻地。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他们占领洛伦索-马贵斯,攻陷索法拉,没收赞比西河以南的大地产。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马尼卡高原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莫桑比克北部尧族人民的斗争直到1912年才被镇压。   

为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压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莫桑比克人大量逃亡邻国。1917年3月,巴卢埃地区人民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同年年底被镇压,起义军残部坚持游击战斗直到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莫桑比克人民日益觉醒。1948年莫桑比克首都发生罢工斗争,1956年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60年代莫桑比克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明确提出要求独立的口号。1960年莫桑比克民族民主联盟在南罗得西亚的索尔兹伯里成立;翌年,莫桑比克非洲民族联盟在肯尼亚成立;独立莫桑比克非洲人联盟在尼亚萨兰成立。上述3个政党1962年6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合并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E.C.蒙德拉纳任主席。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6:56
共和国的建立
  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经过10年英勇战斗,武装力量由200人发展到2万人,解放了北部3省以及中部两省的部分地区。1974年葡萄牙政变,葡萄牙新政府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谈判,9月签署了《卢萨卡协议》。根据协议,1974年 9月20日成立了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为主体的过渡政府,1975年 6月25日正式成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见彩图),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任总统。 莫桑比克历史 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召开第3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莫桑比克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将主要经济命脉及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公社村与合作社。1983年 4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第 4次代表大会确定今后三大任务为:保卫祖国,战胜不发达和建设社会主义。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首任总统萨莫拉。萨莫拉死于空难后希萨诺继任总统。由于政见分歧,有德拉卡马领导的莫抵抗运动与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击战,全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地雷。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
  1992年恢复和平以来,莫政局长期稳定,政府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内外政策较为稳妥务实。在1994年、1999年和2004年3次多党议会和总统选举中,解阵党均获胜。2005年2月,当选总统格布扎宣誓就职,前总统希萨诺退休,顺利实现权力交替。格布扎总统执政以来,继续执行稳妥务实的政策,将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惩治腐败并撤换工作不力的官员,保持了政局稳定。   

【宪法】现行宪法于2004年12月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和议员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扩大公民自由与权利,废除死刑等。   

【议会】莫桑比克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本届议会于2005年2月根据第三次多党选举结果组成,任期五年。在250个议席中,解阵占160席,抵运-选举联盟占90席。爱德华多·若阿金·穆伦布韦(Eduardo Joaquim Mulembwe,解阵党)连任议长。   

【政府】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理受总统的委托召集并主持部长会议。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执行机关,向共和国议会负责。本届部长会议于2005年2月组成。   

【司法机构】 设有最高法院及省、县、区级法院及共和国检察院。最高法院院长马里奥·曼加泽(Mario Mangaze)。总检察长茹伊斯·保利诺(Juiz Paulino)。   

【政党】 1990年改行多党制。1991年“政党法”正式生效。“政党法”规定,各党派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巩固莫桑比克民主三项原则,强调各政党必须具有全国性质,不得以个别地区、部落、宗教为基础;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得谋求通过暴力改变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不得搞分裂主义;每省至少有100名党员方能登记,其总部必须设在首都。 (1)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Partido Frelimo):简称解阵党。执政党,1962年6月25日成立。原名莫桑比克解放阵线,1977年2月改为现名,党员近230万人(2008年)。1977年解阵党“三大”确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1989年“五大”改为“全民党”。该党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   

(2)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Renamo):简称抵运。系莫第二大党,主要反对党。1976年初成立,其后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曾拥有部队一万余人。1994年,抵运正式宣布由军事组织转变为政党。同年被批准为合法政党。在1994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中,该党获得37.78%的选票,在议会中占112席,成为莫第二大党。

历任总统
  1975.6-1986.10 萨莫拉·马谢尔 (Samora Moisés Machel, 1933-1986)   
1986.10-2005.2 若阿金·阿尔贝托·希萨诺 (Joaquin Alberto Chissano, 1939-)   
2005.2- 阿曼多·格布扎 (Armando Guebuza, 1943-)

历任总理
  
1986.7-1994.12 马里奥·费尔南德斯·马顺戈 (Mário Fernandes Machungo, 1940-)   
1994.12-2004.2 帕斯库亚尔·曼努埃尔·莫昆比 (Pascoal Manuel Mocumbi, 1941-)   
2004.2-2010.1 路易莎·迪奥戈 (Luisa Dias Diogo, 1958-)   
2010.1- 阿伊雷斯·阿里 (Aires Bonifácio Ali, 1955-)

经济
  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  马普托火车站
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外交
  
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是中国人民值得珍惜的非洲朋友。

行政
  区划:全国分为10省一市,即德尔加杜角省,尼亚萨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马尼卡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马普托省,直辖市首都马普托。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有马普托市,贝拉市,楠普拉市等。 莫桑比克港。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一个近岸的珊瑚岛上。人口约1万。建于1508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和对外联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浅,与内陆联系不便,随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烟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业。多历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军事
  根据莫政府和抵运1992年签署的和平总协议, 莫国防军应有编制3万人,由政府军和抵运部队等量人数组成。莫军队设有陆海空三军和后勤部队。 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部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国防军下设北部、中部和南部军区,其司令部分别设在楠普拉、贝拉和马托拉。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近年来,莫积极参与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曾先后向东帝汶、刚果(金)、科摩罗及布隆迪派兵参加联合国或非盟的维和部队。

与中国关系
  1979年2月22日新华社汇总了各国对中国自卫还击的态度:   

谴责中国,支持越南,要我撤军、停火的:苏联、古巴、捷克、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波兰、蒙古、阿富汗、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阿尔巴尼亚、安哥拉和柬埔寨亲越的韩桑林政权。   

2008年4月,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莫桑比克政府不得不拒绝中国货轮“安岳江”号在该国港口靠岸卸货,因为据称船上转载有运往津巴布韦的军火。美国政府认为这批货物将用于支持不受美国政府欢迎的津巴布韦穆加贝政府。   

2008年5月16日,莫桑比克为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中国人民援助4万元人民币,是第14个为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以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97美元计,这也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此次地震灾害的国家之一。患难之交见真情,中国人民永远感谢莫桑比克人民的无私帮助,并会珍惜双方的友谊!此外,不少驻华使领馆外交官还以个人名义向中方捐款。     

对于莫桑比克来说,4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过去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只有370美元左右。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却不忘向中国施以援手,自然赢得了中国人的特别感恩。很多中国网友含泪感谢莫桑比克的义举。“今日滴水之恩,他日涌泉相报!”一名网友在贴吧里写道:“据说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太感谢了!”  

 这个国家仅向我们捐了4万元,但我们应该牢记!仅仅的四万元捐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似乎真的很少,还不如一个企业甚至一些个人的捐款多,但它的意义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因为这就是他所能有的最大能力了。 这个国家就是:莫桑比克。我们更应该记住在我们国家危难时他们的无私真诚帮助,中国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国家,中国对于莫桑比克兄弟的情谊,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虽然只有区区4万元(折合人民币),但我们应该记住它 ―― 非洲的莫桑比克,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1美元。 莫桑比克这个极其贫困的国家,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瑞士的五百分之一。 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是很大很大的一笔钱,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在给中国提供了救灾援助的十几个国家之中,却有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记住莫桑比克,这个贫穷的非洲兄弟。

公众假期
  (政府规定的全国节日)   
1 月 1日 元旦  莫桑比克
2 月 3日 莫桑比克英雄日 (DIA DOS HEROIS DE M0CAMBIQUE)   
4 月 7日 莫桑比克妇女节(DIA DA MULHER MOCAMBICANA)    
5 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6 月 25日 莫桑比克独立日(DIA DA INDEPENDENCIA)   
9 月 7日 胜利日 (DIA DA VITORIA)   
9 月 25日 军队日 (DIA DAS FORCAS POPULARES DE LIBERTACAO DE   MOCAMBIQUE)    
12月 25日 圣诞节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6:59
莫桑比克岛

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这个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经的一个贸易口岸。自16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建设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建筑技术、采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装饰原则,使得整个城镇的建筑风格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莫桑比克因其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于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莫桑比克在叫这个名字之前的好几个世纪,就已是印度洋海上贸易的口岸。

岛上的人口主要是公元200年左右移居此地的班图人的后裔。在10到16世纪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的过程中,其对莫桑比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语言上。葡萄牙成立(16到17世纪)之后的两个世纪里,与印度的贸易占了支配地位,奴隶贸易也很繁荣,莫桑比克岛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大融炉。城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岛上的建筑是各种风格的融合,有自己本土的传统建筑,也有葡萄牙风格的影响,印度和阿拉伯风格也汇入其中。

莫桑比克岛见证了葡萄牙对西方到印度次大陆乃至整个亚洲的海上航线的创立。城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距海4公里。与非洲大陆一桥相联。人口约1.2-1.3万,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斯林。莫桑比克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一处是位于岛屿北部的石头和石灰之城,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这儿是政府机构、商业贸易、历史遗迹和一部分居民区的所在地。另一处为稻草之城,自发建立于上一个世纪,是随商业活动而建立的住宅区。稻草之城占了岛屿面积的30%,城区只有北部有一处空地,紧临圣塞巴斯蒂昂城堡,墓地位于岛的最南端。每一位来到伊利亚的人都会为这个古老的的历史中心的广场、街道、纪念性建筑物和城市所倾倒,历史中心呈葡萄牙风格。

几个世纪以来,岛屿逐渐丧失了其重要地位。

1507到1898年间,莫桑比克岛曾为葡萄牙殖民政府匠首都。

1898年大陆地区的管辖权归莫桑比克所有,马克斯(后来的马普托)成为因旅游业的开发,此岛经济略有回复。在此期间,葡萄牙人修复的一些宗教、行政和军事纪念建筑物,如政府大厦等。

1975年莫桑比克岛取得独立,一批葡萄牙及其后裔离开了此地,他们遗弃的房屋被接管。内战爆发后情势更加恶化,八、九十年代晚期的经济萧条影响了莫桑比克的经济。同时莫桑比克岛也因为内战接纳了大批逃亡人员,导致了人口膨胀与贫困的加剧,逃亡人员在大陆地区重建家园。莫桑比克岛经常受到强风暴的影响,1994年的龙卷风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如今,石头之城正在腐蚀损坏,一些建筑遭到破坏,中世纪的地板和屋顶已塌陷。多数房子已不再信住人,大多数人住在稻草之城,石头之城已不再使用,在当地也不被所知。因石头之城曾为占领者占据了很长时间,它被人们忽略大概也有潜意识的原因吧。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欧洲和非洲文化的结合体。教堂的设计、房屋结构、街道、广场、防御工事等无一不显示了葡萄牙风格。两城之间风格迥异,这种不同从一开始就存在,并在整个殖民时期延续着。稻草之城地势较低,因它建在建石头之城时挖取泥土等建筑材料的那片空地上。当地的文化与土地息息相关,大片的地板不算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在露天进行。工作和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联。当地人民的音乐和舞蹈富于热情,豉的节奏很强,使音乐极具活力。




莫桑比克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侯、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居民生活的改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完成这项任务。


春季出游指南:为古老的城市所倾倒 莫桑比克岛

 几个世纪以来,岛屿逐渐丧失了其重要地位。

  1507到1898年间,莫桑比克岛曾为葡萄牙殖民政府匠首都。

  1898年大陆地区的管辖权归莫桑比克所有,马克斯(后来的马普托)成为因旅游业的开发,此岛经济略有回复。在此期间,葡萄牙人修复的一些宗教、行政和军事纪念建筑物,如政府大厦等。

  1975年莫桑比克岛取得独立,一批葡萄牙及其后裔离开了此地,他们遗弃的房屋被接管。 内战爆发后情势更加恶化,八、九十年代晚期的经济萧条影响了莫桑比克的经济。同时莫桑比克岛也因为内战接纳了大批逃亡人员,导致了人口膨胀与贫困的加剧,逃亡人员在大陆地区重建家园。莫桑比克岛经常受到强风暴的影响,1994年的龙卷风具有毁灭性的后果。

  如今,石头之城正在腐蚀损坏,一些建筑遭到破坏,中世纪的地板和屋顶已塌陷。多数房子已不再信住人,大多数人住在稻草之城,石头之城已不再使用,在当地也不被所知。因石头之城曾为占领者占据了很长时间,它被人们忽略大概也有潜意识的原因吧。 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欧洲和非洲文化的结合体。教堂的设计、房屋结构、街道、广场、防御工事等无一不显示了葡萄牙风格。两城之间风格迥异,这种不同从一开始就存在,并在整个殖民时期延续着。稻草之城地势较低,因它建在建石头之城时挖取泥土等建筑材料的那片空地上。当地的文化与土地息息相关,大片的地板不算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在露天进行。工作和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联。当地 人民的音乐和舞蹈富于热情,豉的节奏很强,使音乐极具活力。

  莫桑比克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侯、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居民生活的改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完成这项任务。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7:02
莫桑比克岛惊现中国古代瓷器

(转载)

   2006年8月底,我沿着莫桑比克国道一号线北上采访,到达莫以前的殖民首都、同时也是该国的诞生地—莫桑比克岛。我住进卡萨布兰卡旅馆(CAZA BRANCA),立即注意到门外Luis Camoes纪念碑的周围,铺着许多白色透明的石块,这不是水晶石吗?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些铺在地面、具有装饰效果的石块,有的为白色,但不透明,大概是人们常说石英石;有的全部透明,是货真价实的水晶石;多数石头为透明和白色不透明的混合体,看上去十分醒目。在随后的两天,我又发现海边大道、圣•保罗广场、居民院内等不少地方,都铺着这样的石头,甚至在市民建房的垃圾坑里,也遗弃有大量的水晶和石英石,这真是一座宝岛,连水晶都被扔进垃圾堆!

    坚不可摧的圣•塞巴士蒂昂城堡

    在莫桑比克岛最北端,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堡,那是葡萄牙人为保护葡萄牙帝国海上通道而于1558年修建的大城堡,名叫圣•塞巴士蒂昂城堡(Fortaleza São Sebastião),该城堡三面环水,墙宽5米,高15米,长750米,易守难攻,异常坚固,城堡的东南西北四个角上都设有炮台,其中两个面向大海,用于监视来往的航船。现游人仍能看到炮台和城墙上密集地排列着数尊大炮,炮口掠过海洋,鸟瞰一切。城堡内部尚保存得较为完好,中央有一个方形广场,以石砖铺地,广场一侧有三个储水窖,一大两小,建筑顶部的雨水被收集后流到这里储存。沿着城墙另建有粮仓、弹药库、监狱、营房、教堂等数栋石砌建筑物。

    1507年,葡萄牙人击败莫桑比克岛上的阿拉伯苏丹,正式占领该岛。1538年,为维护在东非海岸的利益,防止岛上土耳其居民的叛乱,葡萄牙人决定建造一座城堡来镇守该岛,这个计划延迟至20年后的1558年才开始实施。这年,从非洲返回葡萄牙本土的轻帆船卸掉货物后,便用花岗岩角石作为压船物运输至莫桑比克岛,正式建造圣•塞巴士蒂昂城堡。因材料供应与施工地相距遥远,加之漫长的海上运输航程,这桩浩大的工程持续越50年后才得以完成,多年后一直是撒哈拉以南黑非洲最庞大的建筑物,同时也是葡萄牙在非洲坚不可摧的根据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以阿拉伯人为假想敌而设的城堡却在抵御荷兰人的入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荷兰人曾于1600年前后三次攻入该岛,洗劫岛上的财产并焚毁一批建筑物,但从未攻陷城堡,这意味着该岛虽经历战火的洗礼却并未易主。多年后的今天,当一些史学家在评论这段风云变幻的海洋争战中称:若荷兰人攻入圣•塞巴士蒂昂城堡,驱逐葡萄牙人,占领莫桑比克岛,今日南非的开普顿城很可能并不存在。

    在莫桑比克岛最南端,还有一座圣•洛伦索城堡(Forte de São Lourenço),城堡不大,始建于1588年,后于19世纪重建。现在的圣•洛伦索城堡是座落在一块孤礁上单一孤立的建筑,事实上当它被建成后,附近另有其他城堡和一个海岸炮兵阵地,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综合的防御系统,到了18世纪末,这个防御体系中的其他堡垒悉被拆除,唯留下孤立突兀的圣•洛伦索城堡。

    圣•保罗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古代瓷器

    圣•保罗博物馆始建于1619年,原名叫圣•保罗宫(Palacio de São Paulo),最初是岛上葡萄牙殖民总督的行宫,以后才改为博物馆。1830年,博物馆前面的房屋悉被拆除,确保能够面向海洋,改建成圣•保罗广场,广场中间塑有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雕像,地面用水晶石和石英石铺垫,广场一边还建有精美的音乐台,与中国的凉亭非常相似。

    2006年8月23日,我在莫桑比克岛调研,参观了岛上的圣•保罗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几个世纪以来葡萄牙人从世界各地搜刮而来的奇珍异宝,是目前莫桑比克境内唯一一家宝贝荟粹的博物馆,许多藏品价值连城,富可敌国,令人留连忘返。真正让人长见识的好东西都在二层,分成几个不同的展厅,大致有1,瓷器厅(The Porcelain Room),居然展出有50多件中国的瓷器,保存相当完好,它们产自中国中原、景德镇、广东等不同地区,有笔筒、碗、盘、瓶、盏、尊等不同瓷件,另有两件漆器和一件陶器,这些瓷器的收藏渠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由历届总督从葡萄牙人的海洋贸易中购买、搜刮得来,另一种是从海湾内装有瓷器的沉船里打捞上来的。我没想到在这个遥远偏僻的小岛上,居然发现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瓷器,其中尤以明代的青花瓷居多,烧制精美,保存完好,色彩绚丽,令人叫绝,毫不掩饰地说,我的眼睛当时就直了,拿出相机想要拍照,旁边一直跟随的工作人员立即过来制止,称这里展出的都是莫桑比克的国宝,不允许拍摄。同行的小林是当地的华商,认识此人,忙帮我通融,我岂能放过机会,塞过去100梅蒂卡尔。展厅里没有他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在他的默许下,我用相机赶紧拍照,基本上把展出的50多件出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瓷器拍全,因瓷器属于易碎品,保管责任重大,工作人员死活不让我触动,故无法拍到瓷器底部的图案。2,饰品厅(The Adornment Room),展出有在莫桑比克以及东部非洲妇女广泛佩戴的各种装饰、首饰用品,其中,以银制品的数量最多。3,艺术品厅(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Room),里面珍藏有大量的果阿人(Goanese)制作精美、熠熠生辉的各种雕花家具,中国人的龙桌龙椅、葡萄牙人的油画、印度的缀锦和阿拉伯的褶帘等,进入此厅,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人见识到什么叫做艺术品!4,厨房展(Kitchen),展出有圣•保罗宫作为殖民时期的总督府,所使用过的银制餐具以及厨房必备的铜、锡等烹饪用具。

    为什么圣•保罗博物馆会珍藏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古代瓷器?我边拍边和工作人员聊天,他向我透露,以前馆里就有不少,多是殖民时期历届总督通过各种手段收藏的,最近在岛屿海湾内打捞到装载有中国瓷器的古代沉船,出水了更多的精品,但因展厅位置有限,只展出极少部分。古代沉船?中国的、阿拉伯的还是葡萄牙的?我插话问到,他摇摇头,耸耸肩,表示不再知情。

    三大宗教 济济一堂

    在葡萄牙人到达非洲之前的几个世纪,莫桑比克岛同其他的东非口岸一起,由阿拉伯苏丹控制,这里除了形成一种新的斯瓦希里文明,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开始在东部非洲流行,在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进入莫桑比克最早的至今仍是岛上信徒最多的一种外来宗教,位于岛屿中部的中心清真寺(The Central Mosque)是带有典型阿拉伯式风格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岛上另有几座清真寺,但规模不大。

    在16世纪之后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里,基督教中的天主教被葡萄牙人传入莫桑比克,并被定为国教。为了称雄印度洋海域,垄断东西方航线的贸易利益,葡萄牙人与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基督教同伊斯兰教也由最初的碰撞、冲突,到相互磨合,再到和平共处,共生共息。莫桑比克岛现存的宗教建筑中,教堂的数量最多,随处可见,著名的有1,Baluarte教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o Baluarte),该教堂位于岛屿东北角,面向印度洋,背依圣•塞巴士蒂昂城堡城堡,始建于1503年,被认为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建筑,后历经战火及年久失修,残破严重,现已修缮一新,算是一处具有500年历史的建筑遗址;2,天主教大教堂(The Catholic Cathedral),建于1556年,具有曼努埃尔一世风格,17世纪初被入侵的荷兰人焚毁,后被葡萄牙人重建于1635年;3,圣•保罗教堂(The Church of São Paulo),是圣•保罗宫的一部分,教堂内制作精湛的Altar和Pulpit彩绘木雕,是由当时生活在印度果阿的中国艺人雕刻。其他尚有萨伍德教堂(The Church of Nossa Senhora da Saude)、圣•安东尼奥教堂(The Church of São Antonio)、圣•弗朗西斯科教堂(The Church of São Francisco Xavier)等基督教建筑遗址。

    在葡萄牙人统治的16和17世纪,葡萄牙与印度的贸易占了支配地位,印度的果阿和莫桑比克岛因同属印度洋上重要商贸口岸城市而联系紧密,印度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果阿人,开始成批地来到莫桑比克岛,于1686年建立了莫桑比克境内的第一座印度寺庙(Hindu Temple),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莫桑比克岛最南端,笔者看见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三大教派的墓地依次排开,比邻而居,莫桑比克岛上的居民在生前济济一堂,死后照旧唇齿相依。就这样,不同文明、不同人种、不同宗教在此繁衍生息,莫桑比克岛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民族大融炉。

    一座岛屿 两座城市

    我在莫桑比克岛采访时,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莫桑比克岛呈带状,长只有2.5公里,宽在300一600米之间,就这么小的一座岛屿,竟然形成了两座城市:北部的石头城(Stone Town)和南部的稻草城(Makuti District),莫桑比克岛因其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石头城集中了大量的建于16一19世纪殖民时期的石头建筑,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是政府机构、商业贸易、历史遗迹和部分居民区所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种风格的融合,既有岛屿本土的传统建筑,也有葡萄牙风格的影响,印度和阿拉伯风格也融汇其中。从曼努埃尔式的建筑和教堂,可以直接感受到葡萄牙人的风格;从平房顶部的雨水收集、花园中的附属建筑、清真寺,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从精雕细刻的木制品、门廊的雕刻和建筑的附属装饰,体现了印度人的技术和细腻,前面介绍的博物馆、城堡、宗教建筑等大多位于这里。
    稻草城是岛上的黑人自发建立于上一个世纪,地势较低,建在北部居民因修建石头城时挖取泥土所形成的那片空地上,是随商业活动而建立的贫民住宅区,约占岛屿面积的30%。与石头和石灰相比较,他们更喜欢亲近土地和茅草,遂在这里形成了黑非洲常见的茅草屋集居地。



    另一种叫法是将莫桑比克岛分为城市和乡村,北部是石头城,为城市居民办公和生活的市区;南部Makuti是草屋拥挤不堪的农村,为贫穷黑人居住地。两地之间风格迥异,大相径庭。

    莫桑比克岛的东面5公里处,有一座更小的果阿岛(Goa Island),岛上有漂亮的海滩,1870年建造的迷人的灯塔,岛名起源于几百年前,它是莫桑比克岛至印度果阿间海洋航线的起点,被当地人俗称为龟岛;在莫桑比克岛的南面2公里处,还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塞纳岛(Sena Isand),岛名来源于早期,它是莫桑比克岛至赞比西河沿岸重镇塞纳间水上航线的起点,被当地人俗称为蛇岛。

    海滩遍布文物

    第二天上午,趁海水退潮之际,我下到圣•塞巴士蒂昂城堡下面的海滩上,这儿有许多珊瑚礁形成的洼坑,坑里淤积着各种漂亮的石头、石英石、水晶、贝壳、海胆等玩意儿,另有两种特别的石头引起我的注意:一是我陆续捡到几块巴掌大、扁圆形的石头,似曾相识,仔细辨认后猛然认出是海洋贝壳化石,或许这就是菊石;另一种是圆盘状的珊瑚石,上面密密麻麻有规则地布满网状小孔,极具观赏价值。这些石头在中国,肯定会身价百倍,被人收藏,但在宝藏比比皆是的莫桑比克岛,它们只能是海边最普通不过的石头而已。

    一会儿,我来到小岛南端与圣•洛伦索城堡之间,这里的礁石海滩比较开阔,海水退去,露出一个个的环形水坑,我看见两条海参正在坑内爬行,取出相机择景拍照,旁边正好有两个小孩,瞧我对海参感兴趣,就示意我看他们的表演。他俩蹲在水坑边,从礁石缝里很快抠出一堆种类不同的海参,我看过稀奇,拍完照片,叫两小孩重把海参搁到水里放生,恰在此时,海面开始涨潮了,我连忙向较高处的沙滩走去。当我走近后,见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在莫桑比克岛南部的白色沙滩上,如同晒粮食一样,铺满了各种贝壳、石子、石英石、水晶以及铁器、铜器、玉器的残块,其中也包含无数个中国古代瓷器的碎片,那网状裂纹的河南钧瓷、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腾云的中国龙、残缺不全的八仙,无需专业知识,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中国的东西。作为近千年印度洋繁忙的商贸口岸,莫桑比克岛一直是历史上东西方物物交换的重镇,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经过,此处多有海难发生,造成古代不同时期无数的船只在此失事,同时也将运输珍宝的商船埋藏,仅从海边到处都有被海水冲刷上来的瓷器残片,足以说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装载大量瓷器的沉船,否则,决不会造就如此自然奇观。莫桑比克岛真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岛,岛上岛下一起惊现中国古代的瓷器宝藏。

    我从海边捡回几个瓷片、一个玉片和两块水晶石,并将带回中国收藏,连同花钱拍到的数码照片,以证明我耳闻目睹以及文稿的真实性。回国后,我收集信息,细心比对,查找任何与莫桑比克岛屿失事船只的蛛丝马迹,而为数不多的类似资料都与郑和下西洋、东非肯尼亚有关系。

    追踪水下瓷器宝藏

    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这是中国人大规模到达东非的最早记录,而肯尼亚的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城市的必经之路。至今,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上仍生活着一些中国人的后裔,约有50人,整个肯尼亚滨海地区可能有200人左右,他们自称在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附近海域触礁沉没,中国水手在帕提岛登陆,并繁衍至今,有证据显示他们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肯尼亚发现的中国古瓷遗址共有40多处,曾发掘出大量16一18世纪的中国古瓷,其中绝大部分是青花瓷,拉穆博物馆也展览有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签于帕提岛当地渔民陆续发现了瓷盘、瓷碗等一些中国瓷器,部分文物被确定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专家日前在肯尼亚帕提岛海域展开水下考古调查,标志着我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首次考古合作项目在今年2月13日正式启动,将用3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

    肯尼亚有中国人的后裔,挖掘、打捞出中国古代的瓷器,帕提岛水域有装载瓷器的沉船,这与莫桑比克有中国人的后裔,挖掘、打捞出中国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岛水域有装载瓷器的沉船竟然惊人的雷同,作为历史上同是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这两者之间有无关联,难道仅仅是巧合?另外,郑和的舰队是否到达过莫桑比克海域?

    郑和下西洋,抵达了东非海岸的肯尼亚已成定论,但他的舰队往南究竟最远航行到什么地方?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各持一端。<<明史>>中的<<宦官 郑和传>>有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凡三十余国。”<<明史>>中的<<外国七 比剌孙剌传>>有记载:“又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目前,虽对“孙剌”难以考究,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比剌”位于今天的莫桑比克境内。虽然学术界至今尚存争议,但郑和船队远航至莫桑比克的观点,基本成为定论。澳门基金会的吴志良先生依据有关考古、语言、地理、文献等资料对郑和航海终点之一的“比剌”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是现在的莫桑比克岛;<<人民日报>>驻南非首席记者、经济学博士李新烽认为:<<明史>>里记载的“比剌”实际上就是索法拉地区。

    柳暗花明解谜团

    即使说郑和到过莫桑比克,也无法与莫桑比克岛的瓷器联系起来,虽然对肯尼亚的相关研究已广泛引起国人的关注,但在莫桑比克发生的疑似现象却无人知晓,见不到任何的中文资料,更谈不上对此研究!就在百思不解之时,一则来自互联网、有关欧洲的拍卖信息为我解答了难题。

    2004年5月19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世界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了从一批中国明代珍贵瓷器和金条,其成交价格达到了此前预期的两倍。这批明代的宝物来自一艘16世纪葡萄牙的沉船,是2001年一位名叫亚历杭德罗•塞尔米的委内瑞拉潜水者,在莫桑比克岛上圣•塞巴士蒂昂附近海域水下3米深的沉船上发现的,这艘葡萄牙沉船是16世纪一种配备武装的商船,船上装满了从东方带回的奇珍异宝,虽然多数宝物在过去曾被海盗从海底窃走,但这次的发现结果是从海底找到1500件明朝的青花瓷器和12公斤的金条,同时发掘出的还有两架青铜大炮、一把枪和一些香料。这些瓷器绝大多数的年代在明万历 (即1573至1619年)年间,几乎没有裂纹、破口或缺损。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7:07
莫桑比克岛游记

转载

昨天,我和胖子陪两个从国内来考察的朋友(姑且称呼他俩为老闪和老米)去莫桑比克岛游玩。开车的是这边工商局的司机,因为那俩人是国内某城市派来和楠普拉建立姊妹城市同时开发合作项目的考察人员,所以楠普拉的工商局专门给他们派了司机和车,胖子算是翻译,我算是陪游的,呵呵~~~

说来好笑,这边接待实在是有问题,除了这次游玩政府派了车和司机以外(真的是只给了车和司机,什么司机吃饭喝水啊汽油钱啊都是考察人员自己出的,甚至从岛上回来以后,司机又让他们再加了一次),其他的,包括住宿饮食等等都是他们自己花的钱——也有部分是这边的中国商人请的,上岛上也没有接待的,就咱们自己玩,那司机就是跟在我们身后,连点景点介绍都没有。那俩人也说等这边的政府人员过去,国内绝对不可能是这种待遇。

从楠普拉到莫桑比克岛的路况很好——这个很好是和这里的其它公路相比较而言,司机一路把车飚到120迈,结果被警察截了,罚了1500Mt,原因是超速。我们开玩笑说这司机回去得让工商局局长去找交通局局长算账。后来我们发现凡是路过的车辆似乎都被截下来罚款了,根本就是“劫车”嘛!我们一路都没有看到限速的标志,压根儿不知道限速是多少。直到回来的路上我们才看到两个限速60的标志——近三个小时的路程就这俩标志,还是在路的另一端,顺便说句,这有标示的路段就没警察“劫车”了。

出了市区以后,一路都是灌木树林,间或一些贫民住的草屋。越向远处,草屋越发稀落,还有些直接荒废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路过了一个小镇,高大的椰子树立于公路两边。车速稍稍减慢,一些当地人透过车窗好奇地瞅着我们。也许是因为这条路是通往旅游区的,他们见过不少外国人,所以也没有太过惊诧。我们并没有停留,穿过小镇,加速,继续向海边开去。

快到海边的时候,我们看到几个海盐场。一开始还以为是鱼苗厂,一个一个的小水池,后来看到附近白花花的一片,才明白那些水池里都是海水,这是晒盐呢。

莫桑比克岛是属于楠普拉省(以往我说我住在楠普拉指的是楠普拉市,相当于楠普拉省的省会)的一个小岛,当年葡萄牙人就是由这里登陆莫桑比克的。

小岛和大陆是由一座超长的桥相连接的,葡萄牙人建的,很朴实的外形,桥墩桥身,再没有其它花俏的了,最大的特点就是长!这座桥有多长我不知道,不过我们的司机上桥后车速基本保持在70迈左右开了四五分钟。这桥还有个特色——窄,只容一辆车通过(车道两边还有很窄的人行道)。你是不是要问对面要是来车怎么办了?呵呵~当然有解决的办法了,桥上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处大概四个车身长度的会车点,比其他桥段要宽一些,看到对面来车了,离会车点近的车辆就会停到会车点里,等待对面车辆通过再前行。好在这里也不是什么旅游胜地,车辆也不多。

通过长长的长桥(太窄了,没法说它是大桥,我也不知道它什么名字),进入莫桑比克岛,司机七拐八绕地带我们去了岛上唯一一家四星级宾馆停车,顺便喝点饮料休息下。本来我还以为这是楠普拉政府安排的,结果发现是咱们自己付钱。

休息好了,在宾馆的花园拍了些照片后,我们沿着海边向岛上的碉堡前进。一路上往海看都是美景,往岛上看都是破烂。唉~白瞎当时葡萄牙人对这里的建设了。整个岛上的建筑如果保持原样的话就像是一座欧洲小城。可惜很多房子都倒塌了,估计是当时内战时损毁的,内战结束也没有修复,还有很多房子是由于长期无人维护而显得破败。很多黑人是战后占据了因内战离开的外国人的房子住在这里的,没有人住的自然也就没有人管了。

碉堡原本是对外开放的收费景点,可是我们来得不巧,堡内正在是整修不让参观,只能在外面转转了。

走到一座教堂附近,我们在教堂外的凉亭里休息,老米看到清澈的海水心痒难耐,卷起裤腿脱了鞋子便下水了,一边踩一边叫咱们也下去,我们跟他喊:小心鞋子被偷了!老闪看到海里有船,就问那司机船是不是可以租的。司机就跟一个来给我们推销纪念品的小贩打听。小贩说是可以环岛,不过不知道具体价格。老闪一听来了兴趣,招呼我们一起下去问问。

船家说是租来环岛的,要1900Mt,老闪听不懂葡萄牙语,又觉得翻译太麻烦,就直接和那船家在沙滩上写价码还价。这个写1500,那个写1000,那船家没办法拿出电话说要打给Boss问问,最后以1200Mt成交。





小船是很一般的木船,不过后面加了个马达。船家分给我们一人一件救生衣,我瞅着那橘黄色就很担心——这么艘小木船,马达一开把咱们都给甩海里可怎么办啊?待到船一开动,我的担心立即烟消云散,呵呵~~~这马达可没“马”那么“发达”,开动了也还是慢慢悠悠的,只是省了人力划动而已,而且时不时还来个“熄火”。

内海的浪很小,可是当转到岛的另一面,海浪就逐渐大了起来,很明显的颠簸感。我问胖子,你们上次抛锚的那条搓衣板路是不是就这感觉?胖子瞅瞅我说,那路上可没这么多水。

还可以看到撑着帆的独木船在海中时隐时现——离我们很近的,互相还挥手打招呼呢,我们甚至可以看清那帆就是块透明塑料布。可是船实在是太小,浪又比较高,所以就时隐时现了。

环岛一圈花了不少时间,1200Mt其实还是满值的。不过我们都没拍照片,因为海水时不时就溅进来,相机手机没一个防水的。

从船上下来觉得饿了,可是寻了一圈也没找着个吃饭的地儿,只好又回去那家宾馆吃饭。点了份烤鱼,等了近一个小时才上,郁闷!聊,吃,聊,吃……这顿饭吃了近两个小时,其中一大半时间是在等菜。

吃完饭本想再去逛逛,可是人只要酒足饭饱就习惯性犯懒,走了没几分钟,大家还是决定回楠普拉。

开车再次穿过那座长长的长桥,没走多远,我们都睡着了。中途路过那个小镇时,我醒了一次,还以为已经到楠普拉了,慌忙把胖子喊醒,结果被胖子鄙视了半天。

总的来说,这岛上一日游还算不错。不过毕竟是陪游,想尽兴是不可能的。下次有机会的话自己开车去。

旅游开发对于当地还是个很大的问题,本身政府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宣传力度也是严重不足,另外当地的居民也不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点,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就比如游客吃饭问题,沿海的店面只提供饮料,要是加点海鲜烧烤生意相比会好很多。再比如这里推销纪念品的小贩,我看到他们的商品时根本没有任何想买的心思,因为那些东西是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的,没有当地特色(他们还出售一些旧钱币,估计是葡萄牙殖民时期的货币,不过我对那个没什么兴趣,没仔细看)。

其实莫桑比克有很多的旅游资源,但是政府不够重视,他们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对这方面投资太少。内战前的莫桑比克每年也是有几十万游客的,可是战后最初几年间,一个游客都没有了!大量的旅游设施被破坏,却又不能够注入足够的资金来修复维护,这样下去,游客数量是不可能恢复的,旅游业也不可能兴盛。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3-22 17:17
莫桑比克岛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1-3-22 17:20 编辑 ]

01.jpg (35.78 KB, 下载次数: 75)

01.jpg

1.jpg (41.19 KB, 下载次数: 78)

1.jpg

2.jpg (79.66 KB, 下载次数: 71)

2.jpg

3.jpg (40.03 KB, 下载次数: 82)

3.jpg

4.jpg (55.75 KB, 下载次数: 72)

4.jpg

5.jpg (63.82 KB, 下载次数: 78)

5.jpg

6.jpg (39.45 KB, 下载次数: 77)

6.jpg

7.jpg (75.84 KB, 下载次数: 71)

7.jpg

9.jpg (192.67 KB, 下载次数: 83)

9.jpg

11.jpg (150.88 KB, 下载次数: 79)

11.jpg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