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历史的侥幸:《尚书》在焚书与战乱中幸存 [打印本页]

作者: 他乡温情    时间: 2011-2-12 09:39
标题: 历史的侥幸:《尚书》在焚书与战乱中幸存
这个月初,一本叫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图书正式出版发行,随即轰动学界。

这是清华大学两年多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里面隐藏了一部分《尚书》的篇章。自秦代焚书之后,这些篇目已经消失了两千多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在孔子编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这部书经历了历代战火和文化灭绝,但是终于在许多偶然的幸运,以及一些并不光彩夺目的小人物的努力之下,得以流传至今。

孔鲋在焚书坑儒那一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公元前213年的一个故事。这一年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秦统一六国已七年。丞相李斯上书给秦始皇说:“当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百姓应该安心耕作劳役,读书人应该学习法令。现在读书人不学当今法令,而学过去的学说,抨击当世,煽动百姓,非议统治。”他给皇帝建议:“不是秦的史官写的历史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收藏《诗》、《书》、百家语者,书也要送到地方官员那里烧掉。有胆敢谈论、提及《诗》、《书》等敏感词的,当即处死并曝尸街头。”

秦始皇采纳这一建议,颁布《挟书律》。民间只允许留下农耕和手工相关的书籍,其他只能保存在官府。

孔子的八世孙孔鲋这一年51岁了,他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学习和传扬祖先留下来,被称为“六经”的典籍:《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他的朋友、魏地名士陈馀找到他,跟他说:“秦将把先王的书籍都消灭掉,而你存这么多书,太危险了!”

孔鲋回答说:“我所研究的是无用的学问,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朋友。秦不是我的朋友,我会有什么危险呢!我将把书藏起来,等要找这些学问的人来,他们来了,也就没什么祸患了。”于是,他把这些书藏了起来,等待将来重新流传。

而在山东济南郡(今山东章丘南),一个曾经担任秦博士的儒生冒着同样的危险,将记载唐尧、虞舜、夏、商、周时代历史典故的《尚书》藏在墙壁夹层之内,期待有朝一日它能重见天日。

公元前213年,秦收天下书而焚之。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璀璨年代落下余辉,不可统计的古代典籍从此灭绝。
焚书的第二年,咸阳有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批评秦始皇的暴政,然后逃走。秦始皇听闻此事大怒,派官员调查审理,四百六十多个术士被拷问,认定他们犯禁,于是全部活埋。此即“焚书坑儒”。

后来,孔鲋和陈馀都参加了反抗暴秦的义军,并在战斗中死去。他们没能等到先代典籍重行于世的一天。

而义军也并未看重这些无用的学说。到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直指咸阳。此时刘邦已经先进入关中,在位仅46天的秦王子婴把自己捆起来,向刘邦投降。刘邦将子婴交给项羽并撤兵。项羽立即杀死子婴,屠杀咸阳城,点燃了秦朝的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保存在皇室的珍贵藏书,也都付之一炬。

藏在墙壁中的典籍

秦亡汉立,公元前191年,刘邦的次子汉惠帝刘盈在位第四年,虽然许多法律依然承袭秦朝,但是战乱平定多年,国家安定,民生恢复。皇帝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为皇太后吕雉挟持,最后在24岁时郁郁而终。但是他在即位第四年颁布了一条重要的命令:废除承袭自秦代的《挟书律》,使各家思想重新生发流传。

济南郡那个儒生这时已经69岁了,他听到这个消息,挖开自家的墙壁,找出当年冒着杀头危险保存的《尚书》。一些竹简已经在数十年间腐坏,保存完好的还有29篇。他开始在齐鲁之地教授《尚书》。

到汉文帝时,皇帝听说了这个儒生的故事,召他进宫整理典籍。但是此时他已经90多岁,老不能行。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晁错到儒生家,抄得《尚书》,重新流布于世。这位儒生,被称为伏生。相传当时他已经讲不清话,只有女儿羲娥能听懂他的意思。于是伏生将记得的《尚书》散佚篇章告诉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这样,才把《尚书》整理记录,使之得以传世。

又过了几十年,到公元前154年,在位的皇帝是汉景帝刘启。他把儿子刘馀封为鲁王,封地在曲阜,孔子的故乡。鲁王随即开始扩建自己的宫室,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在一堵破墙里,人们也发现了一堆竹简,上面刻写的不是当时通行的隶书,而是一种更古老的文字——蝌蚪文。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这件事时写道,当时天上传来美妙的音乐,是钟磬琴瑟齐鸣之声。鲁王于是不敢再继续拆毁孔子旧居。后来,这些竹简被孔子的第十一世孙孔安国得到,他辨析古籍,发现里面竟有伏生所传《尚书》里没有的十六篇。

没有人知道,这些竹简是否是当年死于抗秦战争的孔鲋所传。

清华简穿越两千年

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中原的读书人和书籍,又一次遭遇浩劫。孔安国留下的《尚书》篇目,又全都亡佚,后来出现了一些伪造的《古文尚书》,经过历代学者辨析,认定悉是伪造。

直到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到一笔捐赠。捐赠的内容是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多达两千余枚。当这批竹简抵达清华大学时,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打开箱子,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竹简上布满霉点。因为在水里浸泡了两千多年,竹简变得如面条一样柔软,一捏就粉碎。

清华大学组织了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建立研究团队,对这批竹简进行整理、解读。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用毛笔一点点清除霉点和污迹,将竹简封入装有无菌纯净水的玻璃瓶里。竹简已经散乱无序,他们根据竹简的长短、编绳位置,乃至字体,将它们重新编排起来。

经过对这些战国古文字的辨读,人们发现竹简的内容多是经、史书籍。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竹简是在公元前335年到275年间保存下来。李学勤推测说:“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当辨读逐渐进行下去时,人们开始兴奋,他们发现竹简上的文字竟包含有《尚书》的篇目,其中一些是流传至今的文献中所未见。十多位专家从2300多枚竹简中编订整理出文献60多篇,这次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献。

《保训》一篇是周文王临终前对儿子周武王的遗言,他讲舜出身民间,力求不违背百姓愿望,施政考虑正反两面,以求尽善;又讲商汤七世祖先王亥赶牛车到有易贸易,被有易王绵臣杀死,王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击败有易,诛杀绵臣,为父亲复仇。文王借这两个故事告诉儿子,要秉持“中”之道。

《尹诰》篇涉及伊尹和商汤的历史,传说也是孔子旧居墙壁中所藏文献中有记载的一篇,后来失传。

在未来十四年里,清华大学将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将所有60篇文献出版,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失传的诗歌和文章。

这些竹简是谁保存下来的,无可考证。也许,和伏生一样,他是一个史学家语焉不详的小人物,也许只是战乱中一次偶然的湮没。冥冥中似乎有历史的意志庇佑,虽然在两千年里经过焚书、屠城、颠覆,古老文明的血脉依然悠悠不绝。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