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下肢静脉曲张,不可小觑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1-1-26 14:28
标题:
下肢静脉曲张,不可小觑
郭大乔
教授,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血管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在周围血管动脉性疾病,尤其是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基础和临床经验。先后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教育部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基金和上海市卫生局基金等七项课题研究工作。曾两次荣获市科技进步奖、市卫生局临床医学成果奖,以及市卫生局 “医苑新星”称号。目前主持上海市科委创新计划课题一项。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杂志上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参与编写专著8部。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专家门诊)周三和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李阿姨,熬到退休年龄准备到处走走,欣赏大好河山。可李阿姨有个心结总是解不开:自己双腿布满了蚯蚓状蜿蜒盘曲的静脉,长久站立后,下肢胀痛疲劳感越来越重,腿部时常夜间抽筋,小腿皮肤上也出现了片状红斑、奇痒难忍。经医生诊断,李阿姨患上了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要是不及时治疗,后期还会发展成为 “老烂腿”。下肢静脉曲张,到底是个什么病?普通人群又该如何预防?本期周刊,我们邀请了权威专家,为读者讲解下肢静脉曲张的防治知识。
什么叫做下肢静脉曲张?
所谓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继而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一种病变。下肢静脉曲张大致可分为大隐静脉曲张、小隐静脉曲张两种。大隐静脉,起源于足背弓内侧,沿小腿内侧经股骨内侧进入大腿内侧;小隐静脉,起源于足背弓外侧,经外踝后方升至小腿后部。
临床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多是一条浅静脉发生病变。一般来说,沿着患侧肢体的浅静脉会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常常可摸到硬结节,有明显压痛感。诊断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并不困难,根据临床实践,诊断标准大致可涵盖以下几点:
1、有长期站立病史,或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2、超生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显示静脉迂曲扩张;
3、深静脉通畅,浅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伴有色素沉着、溃疡、出血等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防与治
下肢静脉曲张病因是什么
所谓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该病是由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流倒流性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可分为大隐静脉曲张、小隐静脉曲张两种。数据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比例约为10%左右,这一比例正有逐年增长之势。从总数来看,我国约有1亿人可能患有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是什么?临床发现: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浅静脉内压力升高,这些都是引起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这其中,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还可能形成相对性的瓣膜关闭不全,继而使浅静脉扩张。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25%至40%的女性朋友、 20%的男性朋友有下肢静脉曲张症状。而论及患病人群的职业,大多集中在教师、医务人员、运动员、服务员等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
患者出现症状须及时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出现 “蚯蚓状”迂曲静脉团块,并伴有站立行走时的酸胀不适。许多人对下肢静脉曲张缺乏认识,往往到了大面积蚯蚓状静脉团、足靴部皮肤硬化才想到要就诊,由此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一般来说,下肢静脉曲张如果影响到美观或出现症状,就需要前往专科医疗机构开展治疗。
尽管下肢静脉曲张不会导致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小腿皮肤湿疹样改变、明显瘙痒、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出血、经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惜的是,迄今为止临床尚未出现能够治愈静脉曲张的药物,较为科学的疗法还是通过手术彻底斩除病根。
下肢静脉曲张有哪些疗法
目前,小切口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较为权威的做法。通过此类手术可彻底结扎、切断静脉的各属支,同时采用先进的静脉剥脱器,完整彻底地剥脱曲张的浅静脉,这也是目前复发率最低的方法。该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次日就能下地活动,两至三天就能出院,住院时间不超过一周。
其他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疗法、穿医用弹力袜等。激光治疗因手术切口小、手术恢复快,深受患者 (尤其是中、轻度静脉曲张的患者)的青睐。硬化剂注射疗法,适用于极轻度、术后残留的静脉曲张。不过,由于单纯应用硬化剂注射疗法复发率较高,会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至于穿医用弹力袜,可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却没法改善已有的静脉曲张状况,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