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五通一带至今保留"日本祭"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卓    时间: 2010-11-2 21:23
标题: 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五通一带至今保留"日本祭"
“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有什么关系?”

“每一个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与抗战往事都有关系。”

“对于我们知青一代人而言,还有传承的关系。关于抗战,我们知青不说,到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断掉了。”

2005年,厦门知青作为志愿者,参与寻找厦门抗战死难者的活动,这一行动在厦门反响很大。现在,这些寻找的经历,被写入《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一书。

上月下旬,《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在厦门首发。

2005年7月,厦门一家媒体发起寻找抗战时期厦门死难者的活动,厦门部分知青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寻访调查活动。近日,《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主编之一谢春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忆当年寻访往事。

被忽视的大事

厦门有多少抗战死难者

日军进攻和侵占厦门期间,厦门的死难者有多少?谢春池认为,这在此前是一直被忽视的一桩大事。

在《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中有一篇《厦门知青寻找抗战死难者-2005年纪事》,署名为“夏正义”。文中介绍,2005年7月,厦门本地一家媒体发起“寻找抗战死难者”的调查活动。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向知青发放了《厦门抗战死难者调查知青志愿者报名登记表》。文中说,当时发放的表格背面印着这么一句话:“该把传承历史当作我们知青一代人的使命!”

据谢春池回忆,当年有十多名厦门知青分成两个组参与了调查。

《厦门知青寻找抗战死难者-2005年纪事》一文提到,2005年8月,发起寻访活动的媒体连续三天公布了抗战时期厦门死难者名单,有名有姓的319人,没名没姓的233人又7户居民,3个名单皆有“被害者”、“性别”、“年龄”、“籍贯”、“职业”、“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

不得不说的故事

知青与抗战的关系最直接

谢春池告诉记者,当《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一书要出版时,很多人问他:“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有什么关系?”有的人则不理解知青为什么要参与寻找死难者的活动。

谢春池则说,知青与抗战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他说,有些知青出生于抗战后期,大部分知青的父母在抗战时期都是年轻人,“父辈是经历者,我们是听说者。”他说,就像现在不少知青的下一代在寻找父辈年轻时的生活故事一样,知青也应该传承父辈的历史。“听说者应该为经历者留下历史文本、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关于知青,我们的后代不说,再下一代就会断掉,关于抗战,我们知青不说,到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断掉了。”而这一段历史,应该被记住。

正因为如此,在《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一书中,收录了不少知青忆念抗战人物的文章。谢春池写了一篇《那张没有笑容的脸庞》,写给他初中的语文老师张弩(曾任血魂团团长),记录了他印象当中一个从来都不笑的英雄人物。谢春池说,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语文老师竟然是血魂团团长,在他的印象中,自己的这位老师一直不笑。他说,从1938年厦门沦陷,到1939年冬季,作为血魂团团长的张弩一直把自己的脑袋挂在枪口刀尖之上。后来他们被国民党当局以“共匪”名义扣押、审查,张弩最后侥幸被释放,颠沛流离。解放以后,极“左”政治又将他卷入。谢春池说,这篇书写老师的文章,也是他十年来最好的散文之一。

血魂团是以厦门青年工人为骨干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厦门人称赞他们是抗日“孤岛游击队”。

五通一带至今仍保留"日本祭" 谢春池称应建沦陷纪念馆

谢春池告诉记者,当时,他也实地参加过调查。因为是在高温时期,在调查时他甚至差点晕倒。他说,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是农村的记忆传播比城市更深更久远。

谢春池说,他们到农村里去找村干部,让村干部带着知青们寻访村里的人,了解抗战死难者信息。“他们的情绪都非常激动,而且对当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一清二楚。”谢春池说,有个村干部40多岁,虽然没有经历过抗战,却能够讲出村里各家各户抗战时期的事情。“他们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老一辈的控诉,他们都记住,然后传下去。他们的生活模式决定,一打开门,谁家出了什么事,全都知道了。”

“在五通那一带,还有‘日本祭’,村里的人都会参加。”谢春池认为,“日本祭”今后会一直保存下来。

据介绍,“日本祭”这个习俗流行于五通泥金社。1938年5月12日,日军打入厦门本岛。逃出泥金社的乡民陆续回返,开始收拾亲人遗体。有些家庭几乎全部遇难,有些家庭则痛失手足,由于每一户人家都有成员遇害,所以全村人就将死者抬放村头,统一祭拜后入土。之后每年此时,泥金社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村前广场,以猪头五牲、米糕等物祭拜在日军暴行中遇害的先辈,这个习俗也被命名为“日本祭”。

“他们小时候就去参加祭祀,去烧纸。祭拜在抗战中死去的先人。”谢春池说,这种记忆很深刻,而且这种记忆有载体,“比如,村口这棵大树下,底下有几个人被打死在这儿,村里那口井,有谁在那里被杀害,即便时间过去,但是在这个村里生活的人,会把这种记忆存留下来,传给下一代。”而在城市里,往往没有这些载体。

在谢春池看来,正因为如此,城市里面才应该有一些文化载体,要有一些实物来传播抗战文化。据了解,在2005年寻访过程中,还有人呼吁应该建立一个抗战纪念碑或者纪念墙。有人提出应该建在五通的万人坑,或者白石炮台。当年还有人为纪念墙画出了设计图,也有不少人为死难者纪念墙捐款。

2008年3月,谢春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都在盼着抗战死难者纪念牌(墙)立起来。

谢春池告诉记者,厦门的知青们每年都会通过歌会、书画展等方式,传播抗日文化。但他认为还不够,他说,厦门还应该有厦门沦陷纪念馆,因为厦门沦陷是一定不能忽略的重大历史时间。

谢春池表示,今后他还希望推出中国知青与抗战的大型活动,以整个一代人的劳作使整个抗战文化得以传播。

曾厝垵80岁老人追忆称日军发现草寮里有人用机枪扫射

厦门老三届知青蒋彩伟在《我是寻找抗战死难者的志愿者》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我们走访的第一户是曾厝垵80岁的曾银凤老人。老人告诉我们:1938年农历四月十三那天,全家人避难于山上,母亲郑珠(时年33岁)想回家看看,途中被日军击中,父亲曾维琪(时年35岁)将其背回草寮,日军发现草寮里有人,遂用机枪扫射,11人仅3人幸存,8个无辜者中有李慈家三兄弟,铁嫂的两个孩子。日军闯进村卖粥店抓住了3个中国士兵,砍了人头,挑在路上游街示众……

据蒋彩伟记载,仅曾银凤老人就提供了20多位无辜惨遭日军杀戮的名单,有的人被日军杀死后尸投井内,有的被炮弹炸死在床上,有的被刺死在榕树下。

在蒋彩伟、庄南燕等人记录的《死在“日本仔”手里的亲友太惨了》一文中,用被采访者直接陈述的方式笔录了众多市民提供的死难者信息,他们调查的地点包括曾厝垵、前埔及西边社等地。

蒋彩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距离当年的调查已经过去5年,但是,《厦门知青与抗战往事》一书出来之后,又有很多与知青同龄的人跟她联系,说,还有哪些地方的哪户人家的谁谁谁也是抗战时期的死难者;有的居委会主任也告诉她,所辖片区内还有哪些死难者,提供了更多信息。

“虽然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不是亲历者,只是听说,但是,只要听说了这样的历史,那种记忆就无法淡忘,只要一提起,就会想起很多。”蒋彩伟说,正因为如此,他们这一代人才更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来,讲给下一代听。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