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日本遗失“兽性”走不出通缩时代 欧美将步其后尘?
[打印本页]
作者:
maria0203
时间:
2010-10-31 05:56
标题:
日本遗失“兽性”走不出通缩时代 欧美将步其后尘?
2010年10月30日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之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虽然社会整体仍富足,但日本人已学会居安思危,捂紧钱袋。这种怠于消费与投资的心理却进一步加剧了通缩的恶性循环。
一些西方经济界人士担心,欧美国家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的今天就是欧美国家的明天。
从光鲜到黯淡
正人(音译,下同)今年49岁,因为还欠着相当于11万美元的贷款没还,他不想公开自己的全名。
“日本曾经光鲜亮丽、精神抖擞,但如今每个人都活得黯淡无光、死气沉沉,”正人告诉《纽约时报》。
正人是个小企业主,日本中产阶级的一员。大约20年前,他住着一套价值50万美元的公寓,开一辆新款梅赛德斯车,度假地是美国夏威夷。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他的生活水平一降再降:先是被迫减少了海外度假的次数,直至不得不干脆打消类似念头;然后他把梅赛德斯卖了,换了一辆便宜的国产车。去年,他把公寓也卖了,价格是他购买时的三分之一,却仍不够支付他欠银行的房贷。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一个神话,成为第一个挑战西方经济垄断地位的亚洲国家。然而随着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陷入了缓慢而持续的衰退期,即使政府不惜赤字高企刺激经济、实施宽松信贷,也不能使经济重现活力。近20年来,日本一直困于以低增长、物价破坏性下跌为特征的所谓通缩状态。很多日本人不得不像正人这样,不断调低对生活的期望值和实际水准。
在东京,混凝土造的“微型住宅”开始成为最受日本年轻人欢迎的住房。这种房子充分利用空间,占地不过一般车库大小,却有三层高,房间狭小如同壁橱。因为年轻人既买不起父辈所住的那种房子,也因工作收入不稳定而无法获得长期贷款。
“虽然你对未来心存忧虑,但这种方式能让你拥有一栋房子,”东京一家专门建造“微型住宅”的公司总经理近藤君代说。
相比东京,日本其他地区更能体会到这种通缩带来的变化。在日本第三大城市大阪,商家绞尽脑汁吸引消费者,不惜采用价格战策略,但结果只是使通缩状况进一步恶化。
在大阪,有些自动贩卖机里的罐装饮料仅售10日圆(约合12美分),餐馆里的啤酒一瓶卖50日圆(60美分),公寓首月租金只要100日圆(1.22美元)。连婚礼也在打折出售,花600美元就可以得到一整套婚礼承办服务,是10年前办一场婚礼费用的十分之一。
24岁的日书友加里说,她出生以来所接触到的经济状况就是物价和工资不断下跌,所以她尽可能地省钱攒钱。她在打折店里买衣服,自己做午餐,放弃海外旅行计划。她说,她这一代人生活仍算得上衣食无忧,但似乎总有一种危机感,时刻准备着迎接最坏的情况。“我们是生存一代,”她说。
日本消费者营销研究所所长松田久一曾著书描写日本消费者的心理。他称日本20多岁的年轻人为“消费仇恨者”,估计等这代人60多岁的时候,他们的“吝啬”习惯将给日本经济造成4200亿美元的损失。
遗失“兽性”
对于40岁以下的日本人,可能没有所谓“今非昔比”的惆怅感。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辉煌时代:股市疯涨、日元飙升,日本企业在全球攻城掠地,将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等好莱坞大鳄和洛克菲勒中心之类美国地标建筑收入囊中。
1991年,经济学家预测日本会在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现实是,日本如今的经济总量维持在1991年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5.7万亿美元(以当前汇率计算)。而在同一个时期内,美国GDP翻了一番,达到14.7万亿美元。今年,日本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被中国超过。
日本股市市值比1989年缩水了四分之一;住宅平均价格与1983年持平;日本国债相当于GDP的两倍;人口在减少,自杀率和贫困率却在升高。
在美国,日本也不再是学界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美国大学里一度爆满的日语课堂如今门庭冷落,一些日本问题专家也开始转向。里根时期的贸易谈判代表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一系列关于日本如何威胁美国地位的文章,引起华盛顿的重视,他却告诉《纽约时报》自己正在学习中文。“我几乎不再去日本了,”他说。
《纽约时报》说,经济衰退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日本人的信心危机。20年前,日本活力十足,野心勃勃,期待着创造一个以日元为基础的亚洲经济新秩序。如今这种活力和野心被疲惫和担忧所取代。日本似乎龟缩进一个壳中,安于接受逐步退出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现实。
日本昭和电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大桥光雄说:“日本人曾经被称为经济野兽,但这一路走来,日本把它的兽性遗失在途中。”
从前那些喜欢拜访纽约曼哈顿和巴黎名品店的日本人越来越喜欢待在家中,不敢随便花钱,在经济停滞和通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则热衷于“优衣库”之类平价品牌,拒绝购买汽车和电视机之类大件商品,海外留学潮也日渐减退。
在通缩情况下,由于价格持续下跌,人们往往在投资或消费时较为犹豫,因为此时“钱更值钱”。在日本,持续近一代人的通缩给人们的世界观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它培养了一种对未来的悲观情绪和惧怕承担风险的心理,使人们本能地抗拒消费或投资,由此将需求和价格进一步拉低。
“一种新的常识出现了,消费者把购买或借贷看作是不理性乃至愚蠢的行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通胀心理的教授武村和久说。
欧美步日本后尘?
在西方,仍有很多经济学家保持乐观,相信美国能够避免陷入日本这种停滞不前的境地,理由主要是基于美国政治体制的灵活性和美国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创造性破坏”的容忍度。他们说,日本政府一开始拒绝承认问题的严重性,而后又为了增加就业机会而花大钱投入在公共事业上,这只是延缓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后者虽痛苦,但对于拯救经济颓势实为必要。
“我们不是日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E·豪尔说,“在美国,大家想的还是我们总能找到办法让国民重新有兴趣进行消费和投资。”
然而,随着要求减少联邦政府开支和预算赤字的呼声高扬,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警告“日本化”衰退模式可能在欧美重演。
“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这些国家都在经历日本大约十年前的情景,”野村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师理查德·库说。他最近写了一本书阐述日本经济的经验教训给全世界的启示。“数以百万的个人与公司眼看自己负债累累,所以他们宁可用现钞还债,而不是选择贷款和消费,”库说。
贝阿弥喜则是大阪的一名房地产中介,房地产价格在过去19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保持下跌趋势,买房人少了;同时,很多房主苦于无法还清已经高于房产价值的房贷,卖房人也少了。贝阿弥的生意不好做,于是他几年前想出一个新招:成立一家公司,指导房屋业主通过某套复杂的法律程序申请个人破产,以此把原先的房贷一笔勾销,同时把房子“卖”给某位亲属,后者可根据房屋的现价申请小额贷款。
正一就是贝阿弥的客户,他那套4居室的公寓当初花了50余万美元,去年以18.5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一个亲戚。他还在犹豫是否要申请个人破产,好把他欠银行的11万美元贷款抹净。
经济学家们指出,通缩之所以恶性循环、不止不休的原因之一,是它使企业和个人为了生存而削减支出、出售已经拥有的财物,而不是购买新东西或进行新投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致命阻碍。
“通缩摧毁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需的风险承担机制,创造性破坏被纯粹的破坏性破坏所取代,”东京的庆应大学经济学家竹森俊平说。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