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9 20:46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目录

基本资料
历史渊源
教堂介绍
建筑历史
历史背景
建筑特色
历史文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入选世界遗产
旅游指南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比萨大教堂   

英文名称:Cathedral of Pisa   

教堂地址: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比萨   

建造时间::1063~1350年   

建筑风格:罗曼式   

简介: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式建筑特征,直到中世纪仍在意大利的建筑上徘徊不去,从而形成了罗曼式建筑风格。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历史渊源
  比萨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1654年科学家伽俐略诞生于比萨。据说他用斜塔做了个实验,以证明不管物体的重量如何,从塔顶垂落的物体加速度是一样的。毫无疑问,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否他是从斜塔上做了这项实验,就说不太准了。不过,比萨斜塔也是一个可提供做引力实验的理想场所,尽管它本身就违反了引力。

教堂介绍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宗教文化遗产,是意大利罗曼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在比萨广场上有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和墓地。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其实,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宗教建筑都对意大利11~14世纪间的教堂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比萨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如果是教堂,就要在它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筑墙时,一方面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以往的“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呈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 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大教堂为例外,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但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丽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隐喻耶稣救赎的民众。

建筑历史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它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8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在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不容错过的是乔万尼?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


历史背景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建筑特色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历史文化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入选世界遗产
  1987年4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提名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为世界遗产,认为其满足以下四个获选条件: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旅游指南

周围有很多买东西的小摊。最有特色的是倾斜着的杯子。有很多种。最便宜且好看的要4.5个欧元。大体上这一类的杯子4-10欧元不等。   

此外,所有的参观都需要门票。厕所要付钱。大概1-1.5欧元。上塔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如果跟团的话,除非安排了。不然很难挤上去。   

可以在塔后面的草坪上拍推塔,或者靠塔的照片。周围有很多面具很好看,但是在威尼斯买会更便宜。意大利面要在超市买的好。来去要坐车,会有很多扒手。需要小心!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9 20:48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9 20:58
比萨城


比萨城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今日,比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10.5万(1982)。工业有金属加工、机械、纺织、陶瓷、玻璃、化学、制糖等;还产大理石与雪花石膏雕刻品。

目录

简介
饮食文化
风俗习惯
风景名胜
文化广角
相关资料
同名食物

简介
  比萨城(Pisa),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今日,比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比萨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比萨斜塔。该塔竣工于1350年,但是工程早于1174年就开始了。当年,工程进行到第三层时,人们就发现,由于地基、建筑结构等原因,塔身出现了倾斜。于是工程中断了。后来,当政者变了,又延请了新建筑师继续了此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萨塔的倾斜程度不断增大,目前已达到4.5米,而且倾斜度还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继续增加。   

可能正是由于它的斜,和别人不一样,名气应了“歪打正着”,变得越来越大,参观者络绎不绝。   

比萨城(Pisa),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随着陆地的扩展,比萨距海越来越远了,但这并不能使人遗忘比萨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它作为联结东西方纽带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艺术,今日,比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比萨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比萨斜塔。该塔竣工于1350年,但是工程早于1174年就开始了。当年,工程进行到第三层时,人们就发现,由于地基、建筑结构等原因,塔身出现了倾斜。于是工程中断了。后来,当政者变了,又延请了新建筑师继续了此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萨塔的倾斜程度不断增大,目前已达到4.5米,而且倾斜度还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继续增加。   

可能正是由于它的斜,和别人不一样,名气应了“歪打正着”,变得越来越大,参观者络绎不绝。

饮食文化
  如果在电视台主办“欧洲美食文化”专题节目时,主持人在节目中提问意大利比萨饼原产地在哪里?相信观众中十有八九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比萨饼的原产地当然是有著名比萨斜塔的比萨市。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691页有关比萨饼的词条中也这样写道:因最早盛行于意大利城市比萨而得名。而实际上,比萨饼和比萨这座城市根本没有丝毫联系,二者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的拼写并不一样,比萨饼拼作PIZZA,城市名拼作PISA。当然,中文翻译中异名同译产生了误导,也有不可推卸的一定责任。但是在意大利,那波利才被公众视为比萨饼的原产地和故乡。那波利是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美丽港口城市,在意大利是仅次于罗马和米兰的第三大城市。公元前600年,由来自今那波利以西20千米处的希腊殖民地库美的避难者在帕泰诺佩旧址上建成。避难者将此地命名为NEAPOLIS,由希腊文NEA(新)加上POLIS(城市)组成,意为“新城”。新城自然是相对于更早的居民点库美而言,如今新城的历史已超过2600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古城了。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征服了这座城市,把它的拼写传讹为NAPLES。今天的英文、法文拼写是沿袭拉丁文的,汉语的另一译名“那不勒斯”则是根据英语读音NAPLES而来。现今的意大利语名称NAPLES是根据意大利语的地名构词要求将拉丁文NAPLES改写而来。中国地图出版社将其本国拼写的那波利作为正名,而将广泛流传的那不勒斯作为副名,也不失一种兼容的好办法。那波利如今也是意大利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和坎帕尼亚大区的首府,拥有石油、化工、炼油、飞机、汽车、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工业部门。那波利及其周边环境十分优美,阳光普照,气候宜人,以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展现着自身卓尔不群的魅力。 这里,有环抱那波利湾的半月形滨海大道、雄踞一方的埃尔莫城堡、与米兰歌剧院齐名的圣卡洛歌剧院、高大雄伟的维苏威火山、碧海仙境卡普里岛、举世闻名的庞贝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马尔菲海岸景观……这座意大利南国山水风光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0万人之多。意大利甚至流传着一句名言:“到过那波利后,死而无憾。”那波利足球队为意甲联赛中的一支劲旅,前些年以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加盟并取得不俗战绩而名震海内外。当然,谈到“大众美食之都”那波利,不能不提到它的代表性食品——比萨饼,海外华人译为披萨。据说,比萨饼在罗马时期就已出现,不过当时比今日“朴素”得多,似乎更像中国的烙饼,有人就戏说比萨饼是马可·波罗从中国传过去的。比萨饼上有的西红柿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的事,又过了一个世纪加上奶酪成为今天的比萨饼。全世界的美食家都公认为那波利的比萨饼最正宗。制作比萨饼时要在盘底铺一层发面皮,上涂橄榄油,放上西红柿和奶酪等。经过快速焙烤,饼的边缘通常高高翘起,闻起来香,趁热吃更香。正如中国饺子有猪肉饺子、羊肉饺子、牛肉饺子、三鲜饺子、猪肉白菜饺子等不同口味的种类一样,比萨饼有西红柿加乳酪的玛格丽塔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加蘑菇的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加蘑菇加火腿的比萨、有西红柿加乳酪、沙丁鱼的那波利比萨、有西红柿酱加香料的马里纳拉比萨、有海鲜比萨、有大蒜口味比萨等10多种。据统计,目前,意大利全境约有2万3千多家餐馆经营比萨,而那波利的布兰迪餐馆被誉为比萨饼的创始老店。



风俗习惯
  
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意思是说:“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据说欧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欧洲发生过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们特别小心,千万不要感冒。如果有一点感冒,希望马上就好。此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比萨习惯对死者进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讲究,就像一座花园,里面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赴宴迟到是常事。比萨人时间观念不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15或2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真是对不起。”   

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比萨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已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风景名胜
  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有一座造型古拙而又秀巧的钟塔,是罗马式建筑的范本,然而它使人们惊叹诧异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每年80万游客来到塔下,无不对它那“斜而不倾”的塔身表示忧虑和焦急,同时为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迹而庆幸万分。这座令人心情如此激动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人们游览斜塔,不会忘记1590年,年轻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当时的欧洲人虔诚地信奉着权威的亚里斯多德,把他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这样的错误论断也毫不例外地当作真理。但伽利略却并不因为只是亚里斯多德说过某事如何如何,就轻易地相信它,他决定用事实来证明。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伽利略登上塔的最高层,面对塔下群众热切仰起的目光,庄严地缓缓举高两只手,充满自信地在同一时刻松开了紧握的双手,只见一大一小两只黝黑的铁球挟带着“呼呼”的风声向下坠落。随着铁球的急速落下,人们都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却看到前方的地上砸出了两个坑。干真万确,不同的两个铁球以相同的速度从同一高度同时落到了地面!人群震惊了,掌声响彻云霄,人们簇拥着伽利略,欢呼着一个伟大真理的诞生!伽利略推翻错误的亚氏定律确有其事,然而实验是否的确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这一说法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不过,争论不休的舌战反而更增添了斜塔的神秘感和魅力。于1350年完工的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为八层圆柱形建筑,高54.5米,平面圆形的直径为16米,从下至上,共有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形券门,为大理石用料,重达1.42万吨。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沿梯而上至塔顶,比萨城秀丽风光可尽收眼底。人们还可以从塔中间的楼梯走到任何一层的围廊上向外眺望。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如果比萨斜塔的第一位设计师博纳诺·皮萨诺稍稍多费些心思,或者负责施工的工匠们不仅仅是去注意塔身的美观而沉湎在罗马式建筑的空间想象中,这个错误也许不会出现;如果在斜塔建好三层之后因发现塔身已经倾斜而从此停工、永远废弃,或者90年后另一建筑师西蒙纳试图调整塔身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大概都不能见到今日斜塔的奇观了。幸好,最终有一位勇敢而富于智慧的建筑师托马素完成了斜塔的施工,从而让人们得以欣赏到它的绝代风采。   





虽然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事实却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至今其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1980年地震时,斜塔曾摇晃了22分钟之久,真是岌岌可危。为了挽救这座著名建筑,意大利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围就被灌浆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为中心,半径1.5公里范围内抽水。据专家预测,如无意外,斜塔还可能保持250年之久。虽然意大利人不惜重金苦心经营,但斜塔是否果真会“斜而不倾”?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公元一0六八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主教堂,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远一近,与主教堂生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长方形的拉丁十字,长九十五公尺,纵向四排六十八根希腊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主殿与宽阔翼廊衔接空间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主殿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尽头。圣坛的前面是祭坛,是举行仪式的地方,为了使它更开阔,在半圆形的圣坛与纵向的中堂之间安插一个横向的凯旋门式的空间。大教堂正立面高约三十二公尺,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艳夺目。

文化广角
  相传1590年,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从此,人们同时记住了伽利略和壮观且“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然而,时间却使这座斜塔越来越斜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人预言,比萨斜塔将在2003—2004年间轰然倒塌,这使所有关心比萨斜塔的人心急如焚,意大利专门成立了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世界的建筑学家和纠偏技术专家征集办法,并展开了12年之久的“纠偏扶正”拯救工程。直到2005年2月,意大利才正式向外界宣布,现在的比萨斜塔已回归到200年前的状态,而且将在300年内矗立不倒,看来时光似乎在比萨斜塔实现了倒流。比萨斜塔其实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确切地说,它本该只是个“配角”,但由于在修建过程中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却数个世纪以来斜而不倒,结果“喧宾夺主”,引来无数只为一睹它“斜劲”的游客。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建到第3层时人们就发现塔身向南侧倾斜,建塔工程被迫停止。重新开工后,在建完第7层时再度停了下来。到1350年完工之时,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应该说,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早在修建过程中就已开始。当时的工匠为了纠偏,减薄了塔身南面的大理石厚度,后来在塔顶上还加上一个钟楼,使钟楼略微向北倾斜来纠偏,但由于不得要领,这些方法并不管用。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墨索里尼下令矫正比萨塔。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身进一步倾斜。  

  虽然有句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但事实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曾达到5.2米,而发生在1972年的地震,更使得比萨斜塔岌岌可危,拯救工程迫在眉睫。为了游客的安全和延长斜塔的寿命,意大利有关部门从1990年1月起全面关闭斜塔,对其进行拯救性维修纠偏。

在整个拯救工程中,工作人员在斜塔北侧的塔基下码放了数百吨重的铅块,并使用钢丝绳从斜塔的腰部向北侧拽住,还抽走了斜塔北侧的许多淤泥,并在塔基地下打入10根50米长的钢柱。2001年12月15日,随着7声清脆洪亮的钟声,关闭了长达4359天的比萨斜塔重新正式向游客开放。人们终于可以沿着近300层螺旋状的楼梯,再次登上54.5米高的塔顶,这标志着耗时近12年,耗资约2500万美元的拯救工程顺利结束。   

从那一天起到目前3年多的时间里,人工沉降的拯救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比萨斜塔不仅停止向南倾斜,而且慢慢被“扳正”43.8厘米。

相关资料 

十几年前,在意大利中部城市比萨的著名斜塔修复期间,有人曾提出方案将斜塔扶正,但是,当时主持斜塔修复工作的专家委员会未接纳这一方案。确实,比萨斜塔要的就是这么个斜劲,如果斜塔不再斜了,还有什么特色可言。现在,经过修复和加固的比萨斜塔与游人见面后,显得更加迷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到比萨城,都是慕斜塔之名而来。   

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上,有不少几乎和斜塔同期修建的大教堂、洗礼教堂等建筑艺术杰作。修建斜塔时,它在整个广场的设计规划中只是教堂的一座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钟楼,确切地说,斜塔只是个“配角”。1174年,人们开始修建钟楼,修建过程中因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800多年来斜而不倒,以斜劲“喧宾夺主”。比萨斜塔修复工程耗资约合2500万美元,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专家认为,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   

酒瓶子都是斜的 比萨城   由于人们都想亲眼见识斜塔,故游人多不胜数。聪明的商人抓住商机,在这里建了一个斜的世界。一进入奇迹广场,就是一个一字排开的纪念品市场。五颜六色的纪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石膏、陶瓷和玻璃等不同材质制作的斜塔,都是以比萨斜塔为原型而仿造的。与它们摆在一起的酒瓶子、玻璃杯、花瓶、笔筒等居然也都中了“斜”,其造型平时看来古怪无比,但是一放在奇迹广场上,看着就非常正常了。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肤色各异的游人在观看和挑选这些旅游纪念品时,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图案,都歪着脖子看,有的人连身子也跟着倾斜起来。   

在奇迹广场上,以斜塔为背景摄影留念的游人,更是各有各的“斜招”。凡是到这里来的人好像都受斜塔的感染,如果站直了在斜塔前留影似乎有点不般配。因此,云集于此的游人各显身手。有的人歪着身子照,使身体与斜塔保持平行。有的人站在远处,发挥丰富的想像力,作出像太极拳里“云手”的姿势,将双手推到与头齐平的位置,对准斜塔倾斜的腰部。现场看,好像人与物相隔上百米,有点互不相干,但是,通过照相机镜头的变化,可以拼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拿照片一看,似乎整个斜塔完全是靠此人的两只手臂支撑着似的。有的人更出奇想,站在与斜塔倾斜相反的方向,作出推斜塔的姿势,好像斜塔之所以能斜全是他们用力推出来的。   

塔上停留只限30分钟要想真正体验斜塔的“斜”味,还是要登塔。比萨斜塔高约60米,塔体由8个层面组成,在直径16米的塔体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旋形台阶约300级。人们通过台阶可以直接登到塔顶。每个层面周围是用大理石雕塑的柱廊,以前人们可以在每层柱廊间绕塔一周,但是现在为了游人的安全,登塔者一律不准走塔体的外圈,从底层到第七层全是走塔体内的台阶。走这段路时,人们几乎看不到外边的景色,因此对塔体的倾斜感受不深。但是,当游人到了第七层与第八层之间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塔体自北向南倾斜5.5度,第七层与底层相比,已经倾斜了四五米。而且,从第七层往第八层攀登时,空间是开放的,人完全走在外面,虽有护栏保护,但由于塔体斜度加大,站在上面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斜的,有摇摇欲坠之感。有些游人的腿开始发软,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仿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尽管站在高处可以观赏比萨城的全景,但由于脚下倾斜,游人已顾不上欣赏了。   

比萨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开始控制参观人数。以前,斜塔对外开放时,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排队登塔。但现在不行了,登塔实行分组和按时段管理,门票上标明持票的游人属于哪个组,具体登塔时间是何时。到时提前在一个专门的地方集合,将所有的手提物品寄存在那里,然后由专人带队,引导到斜塔的入口处。每批登塔者只安排15人,而且在塔上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由于人在塔顶上感觉到明显倾斜,因此,在售票处明确标明:患有恐高症者慎重选择。   

每年5月至8月间,比萨斜塔晚上也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登上灯火通明的斜塔顶层,可一睹夜幕下的比萨古城和奇迹广场的美景。而斜塔本身也在夜幕和灯火中显出迷人的神秘色彩。

同名食物
  “比萨”是一种由特殊的饼底、乳酪、酱汁和馅料做成的具有意大利风味的食品,但其实这种食品已经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壁障,成为全球通行的名吃,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但这种美食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却无从考究。如今,面对每天由遍及全球的“比萨专家”——必胜客餐厅里烤制的几百万个比萨,大家都自然地认为这是400年前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面包师傅首创的。 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比萨呢?有人认为,比萨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个星期天,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但忙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快下午两点,大家已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就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   

据统计,意大利总共有两万多家比萨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区就有1200家。大多数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个比萨,有些人几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论贫富,都习惯是将比萨折起来,拿在手上吃。这便成为现在鉴定比萨手工优劣的依据之一。比萨必须软硬适中,即使将其如“皮夹似的”折叠起来,外层也不会破裂。 目前,全球最为著名的比萨专卖连锁企业是1958年创办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必胜客。“红屋顶”是必胜客外观的显著标志。在遍布世界各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必胜客拥有12300多个分店,包括在中国的近40家分店,每天接待超过400万顾客,烤制170多万个比萨。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9 21:04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目录

简介
比萨斜塔简介
建造历史
斜塔历史
建筑风格
倾斜的原因和趋势倾斜的原因
史料记载
加速倾斜的原因
维修
比萨斜塔的拯救方法

简介
     
英文: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意大利文:Torre pendente di Pisa 或 Torre di Pisa   

地理坐标:43°43' 23"N,10°23' 47"E

比萨斜塔简介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建造历史
  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自认为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正竖直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   

比萨大教堂钟楼的建造开始于1173年8月,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它的设计者至今未知。在钟楼入口右侧墙上发现的碑铭记录了钟楼开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译为“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注:实为1173年8月,当时比萨使用的纪年同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相差一年)。这个年份也多次出现在历史档案和同时代的编年史中。

斜塔历史
  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钟楼是故意被设计成倾斜的,但是现在人们清楚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1173年8月9日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它独特的白色闪光的中世纪风格建筑物,即使后来没有倾斜,也将会是欧洲最值得注意的钟楼之一。   


但是1178年,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期间的1198年,记载了钟楼内撞钟的存在,这标志着钟楼虽然倾斜,但至少悬挂了一个撞钟,实现了它作为钟楼的初衷。   

1231年,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1278年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   

1292年,Giovanni Pisano用铅垂线测量了钟楼的倾斜度。   

1360年,在停滞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钟楼向完工开始最后一个冲刺,并作了最后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摆放钟的顶层完工。54米高的8层钟楼共有7口钟,但是由于钟楼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而没有撞响过。

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倾斜的原因和趋势

  几个世纪以来,钟楼的倾斜问题始终吸引着好奇的游客、艺术家和学者,使得比萨斜塔世界闻名。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徘徊,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进入20世纪,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

倾斜的原因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的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份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史料记载

    比萨斜塔的垂直剖面图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1550年Giorgio 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特意的维修。





加速倾斜的原因

  然而1838年的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人们不得不采取紧急维护措施。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 della 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   

1838年的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1毫米。而现在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

维修
  因为比萨斜塔的倾斜和它同时具有的美丽,从1173年建造伊始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造过程中,起初人们先是采用特殊的建筑设备试图阻止倾斜的继续,其后又替换掉柱子和其他破损的部件,现在人们又在地基间插入材料,大大地减少了倾斜程度,保证塔楼能够维持更长时间而不倒塌。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投入,对比萨斜塔维护的研究工作有了进展,专家成立委员会评估任何一个可能导致倾斜加剧的危险可能性,并研发阻止继续倾斜直至逆转倾斜的方法。   

由于倾斜程度过于危险,比萨斜塔曾在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开放,经过12年的修缮,耗资约2500万美元,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专家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300年内将不会倒塌。2001年12月15日起再次向游人开放。



比萨斜塔的拯救方法

  ——地基应力解除法    

比萨斜塔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已出现倾斜,原本是一个建筑败笔,却因祸得福成为世界建筑奇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因而它也是比萨市的经济支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斜塔倾斜角度的逐渐加大,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濒于倒塌。199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关闭对游人的开放,1992年成立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   

斜塔的拯救,历经的很多的方案,但都未见效。最终拯救比萨斜塔的,是一项看似简单的新技术——地基应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该方法于1962 年,由意大利工程师Terracina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当时称为“掏土法”,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直到该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比萨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一个世纪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比萨斜塔的拯救,作为经典范例,也使地基应力解除法摆脱了偏见,得到了一致认可和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建筑界最常规的纠偏方法。在比萨斜塔的拯救过程中,我国建筑专家刘祖德教授,曾多次向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建议采用地基应力解除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祖德在1989年用“地基应力解除法”成功“移动”汉口取水楼长航宿舍的八层楼房:倾斜率从1.3%降为0.63%,沉降速度减慢一半。18年来,刘祖德教授和他的课题组用“地基应力解除法”,成功地为149座高楼纠偏扶正,其足迹踏遍湖北、广东等全国15个省市,仅武汉地区被纠偏的楼房就有80多座,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5亿元。

数据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目前的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米。   

1178年首次发现倾斜。


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但是,伽利略的两个球体并非像传说中的一样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两个球体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入选世界遗产
  1987年4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提名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包括大教堂、洗礼堂、比萨斜塔和墓园)为世界遗产,认为其满足以下四个获选条件: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奇迹广场上的四座建筑堪称建筑杰作,它们在空间上的设计从艺术上角度是独一无二);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奇迹广场的建筑深刻影响了从11世纪到1284年的建筑发展和14世纪的艺术发展);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奇迹广场包含了几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典范);   

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在比萨斜塔顶的实验使他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奇迹广场上的两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学的历史相联系)。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电影
  1983年的英国电影《超人III》中塑造了一个邪恶的超人形象,在世界各地“做坏事”,其中就包括把比萨斜塔扶正,电影结局是超人又将塔楼恢复到原来的倾斜角度。

比萨斜塔-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据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9 21:08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9 21:13
相关文章:


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比萨斜塔


   在一片宽阔的草坪上,坐落着闻名于世的比萨中央教堂广场,这里纪念碑、堂成群,其中有四件中世纪时的建筑杰作,那就是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即斜塔)和墓地。这些建筑对意大利11世纪到14世纪间的纪念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
  建于1173年的比萨斜塔看似一座违背引力的建筑,因伽利略在此试验万有引力的物理定律而久负盛名。如果塔是直立的,那很可能它的名声主要是限于艺术和建筑的史学家范围。但因建筑上的差错,塔的形象世人皆知。
  洗礼堂是一座圆形的大理石建筑,始建于12世纪中期,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它上面的雕刻非凡绝伦,描绘了耶酥基督的一生。这座墓地被猜想是在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用从髑髅地装船运来的土堆建的。漂亮的哥特式的柱廊用湿壁画装饰。尽管画的主题是死亡的喜悦、地狱和最后判决,这个地方有一定宁静的吸引人的氛围。
  斜塔高54.5米、铭文记载1174年动工建造斜塔,但因比萨日历较普通日期早一年,这样真正开工的年份应为1173年。最初的建筑师是邦纳诺·皮萨诺和因斯布鲁克城的威廉,但他们末能活着看到斜塔竣工--直至14世纪下半叶才有了钟楼。一些人认为塔的倾斜是故意的,是大胆地展示建筑师的技艺。这种看法简直不能令人信服。



  更可信的是:设计者知道将在欠硬的地上造塔,于是在他们的计划中,允许建造的地基可有一定的沉降幅度。看着今日的斜塔,体会攀登294级台阶时那种奇特的,把人拖往一侧而不知所措的感受,人们只能为斜塔依旧矗立的事实而感到惊奇。年复一年,倾斜的角度和对其未来的担忧与日俱增。20世纪斜塔偏离垂线4.3米,现在是4.6米。最近有一大笔拨款,以寻找解决办法。图样中斜塔是圆形的,包括钟楼共八层。中间六层四周围着精致的连拱柱廊。据认为很可能是受拜占庭风格或伊斯兰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这一问题饶有趣味。基督教教堂的独立钟楼,这一灵感是否来自穆斯林世界的光塔,谁也说不清楚。斜塔是作为比萨城大教堂的钟楼而建。建造时间是在1063年比萨人打败撒拉森人的巴勒莫海战后100年。建筑风格系比萨罗马式。在其红白大理石相间的外部镶边,可以再度发现伊斯兰教的影响。斜塔底层的外围是拱廊。雅致的入口处正面层层敞开的拱廊,一层叠一层,升至挑篷。中殿和耳堂相交处上方造型美观的穹顶是后来添造的。
  1654年科学家伽俐略诞生于比萨。据说他用斜塔做了个实验,以证明不管物体 的重量如何,从塔顶垂落的物体加速度是一样的。毫无疑问,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否他是从斜塔上做了这项实验,就说不太准了。不过,比萨斜塔也是一个可提供做引力实验的理想场所,尽管它本身就违反了引力。


比萨的中央教堂广场

比萨位于意大利西部,距亚得里亚海10公里,是托斯卡纳省省会。比萨与威尼斯、热那亚是地中海的三大港口,十分繁荣,同时比萨也是意大利伟大艺术城市之一。这个古时海上贸易的共和国,一度是阿诺河河口的大海港,是诺曼人征服西西里岛时的盟友,而且她的船只运载第1批十字军抵达圣地,而这一趟旅程使比萨的贸易足迹远及东方。12世纪,日耳曼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皇帝,赐保皇党城市比萨以托斯卡纳的领导地位,以彰其忠勇,但随着比萨在1284年被热那亚击败后,这个荣誉也随之失去。1406年,比萨在长期遭到佛罗伦斯人围困后被占领。二次大战期间比萨也未能幸免,但战后小城又修复如初。


比萨本来系一撮尔小镇,自从比萨的中央教堂广场建立以后,名闻遐迩,游人如织,然而比萨仍保持其明媚恬静,以及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风貌。

比萨的中央教堂广场主要有意大利罗马式的比萨大教堂和浸礼教堂各比塞塔(钟塔)等构成的天主教宗教建筑群。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文化遗产的第I,II,IV,VI标准。




大教堂屹立于比萨城东北角的广场上,以纪念本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建筑工程开始于公元1063年,至1118年教皇盖拉西斯二世时,建筑尚未完成。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在这组建筑群中,浸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远一近,与主教堂生动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长方形的拉丁十字,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尽头。圣坛的前面是祭坛,是举行仪式的地方,为了使它更开阔,在半圆形的圣坛与纵向的中堂之间安插一个横向的凯旋门式的空间。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设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顶柱廊,以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券为标准,逐层堆积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

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艳夺目。

浸礼堂在以往附属于主建筑,但在此建筑群则得以独立。浸礼堂平面呈圆形,直径39米,圆顶上立有施洗约翰的铜像,在入口处则和其它地区的教堂一样,有各种富有教诲意义的圣经故事。其中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耶稣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教堂有三个主要入口分别通向中殿及通廊,其上则为四层开放的游廊。就整个平面而言,是比较类似基督教早期教堂。中殿之上为藻井天花板所覆盖,两侧为双层之通廊,有圆拱相连于花岗石柱头。在中殿与翼殿交叉处是一个椭圆形之圆顶,东端则是单一的环形殿。意大利没有完全模仿古罗马的建筑,古典罗马、拜占庭、伊斯兰教、及保守的中世纪主义均融合成一体。托斯卡纳地区各城市从11世纪中期就获得了独立,这使得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世纪风格,是一种罗马式建筑的早期文艺复兴变体。这种变体含有许多非宗教性要素,特点是比例合理,纯古典的柱廊、连拱、壁柱丰富以及广泛采用各式大理石镶贴品。





比萨塔是一座钟塔,建于公元1174-1350年,由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市的韦利格尔穆和柏南努斯创作而成。钟塔共8层,高56米。水平截面为圆形,通体用大理石建成,重1.42万吨,每层外围呈拱形券门状,底层有15根柱。各层均以连列拱作装饰主题,底层墙上作连续券浮雕,塔内有螺旋形楼梯294级,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由于比萨位于阿尔诺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土质疏松,在第3层完成前已经开始倾斜,负责建造的建筑师皮萨诺将下陷的一边的层高加大以补救,但结果沉陷更甚。之后为了要阻止斜塔继续倾斜,建筑师曾使用特殊的建筑设备和圆柱,以替代其它损坏的部分,但徒劳无功。工程曾多次停顿,但建筑工程仍继续进行至1350年全部完工。建成时,塔顶中心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传说159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此后,塔身继续而缓慢地向外倾斜,因而获得"斜塔"美名。斜塔盖好后,大多数人都以为倾斜度是设计中的一部份,事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原本斜塔是被设计成垂直的。倘若它没有倾斜,可说是欧洲最卓越的钟塔之一。自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发现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1毫米,至1980年代,塔身向南倾斜5.3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4.86米。从1173年至今,因为它的倾斜及壮观,比萨塔受到游客莫大的关注,成为意大利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

1990年代倾斜加剧,所以不再对外开放,直到找出方法防止进一步倾斜,或是完全崩塌为止;比萨塔仅以3米厚的墙体为支撑,位于塔顶的钟室直径小于其它7层,在1350年增建使总高度达到54.5公尺,却也增加了斜塔所承受的压力。比萨塔近20年每年以平均1厘米的角度倾斜,顶端已离开垂直中心线5米。意大利政府曾经怀疑钟塔倾斜度,与土壤有极大的关联,为防止其继续倾斜,及延长它的寿命,便展开一连串调查斜塔地底下土质的行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向全世界征求保护方案,据说多年来共收到近千个方案,可见人们对它命运的关切。在1990年,比萨塔即已对外宣布关闭,而专家也做过评估,比萨塔随时都可能会倒下。为避免比萨塔继续倾斜,在关闭参观期间,意大利政府试图把它扶正。他们在斜塔第2层用两条不锈钢索缠绕加固了塔身,在1993年为斜塔底座加上水泥套,其中用了670吨铅,希望能抑制斜塔进一步倾斜。之后又有国际拯救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小组参加,竭力阻止塔底地面沉降。后来采用了墨西哥所用的方案,从沉降少的一侧抽取泥土,使塔身逐渐回归垂直的中线,经过1年多施工,塔顶向中线靠近了40厘米,已差不多恢复到三百年前的轻微倾斜程度,塔身回到了安全范围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现在已经停止施工。预料200年内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关闭11年的比萨塔已于2001年重新开放。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9 21:19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9 21:22
比萨大教堂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29 21:45 编辑 ]

1.jpg (189.96 KB, 下载次数: 77)

1.jpg

0.jpg (97.61 KB, 下载次数: 68)

0.jpg

2.jpg (95.26 KB, 下载次数: 72)

2.jpg

3.jpg (161.62 KB, 下载次数: 78)

3.jpg

4.jpg (129.18 KB, 下载次数: 81)

4.jpg

5.jpg (189.5 KB, 下载次数: 72)

5.jpg

6.jpg (138.93 KB, 下载次数: 73)

6.jpg

7.jpg (250.66 KB, 下载次数: 68)

7.jpg

8.jpg (194.74 KB, 下载次数: 70)

8.jpg

9.jpg (162.62 KB, 下载次数: 81)

9.jpg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