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复旦大学联合市档案馆揭密“近代上海金融史”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10-20 19:44
标题: 复旦大学联合市档案馆揭密“近代上海金融史”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档案馆昨天发布消息,双方将联合对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近代金融档案史料,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联合编辑出版《近代上海金融变迁档案史料选编》系列,以反映上海开埠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00年以来,上海作为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地位变迁历程。整个系列包括综合编和专题编在内共约20册,计划于2012年底前完成第一期成果10册的整理出版。该项目已列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复旦大学教授吴景平介绍,上海档案馆所藏的1949年前金融档案,总计6万卷,其中仅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档案,就达6000多卷。最早金融档案来自清末民初,属于由李鸿章、盛宣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金融档案最集中的出自解放前著名的交通银行等四大官僚资本控制的银行,还有当时的“南三行”、“北四行”等民营银行,7家银行的案卷达16000多卷。此外,金融档案中还收集了许多外资银行的档案资料,还包括了钱庄、信托公司等不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档案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吴景平表示,“近代上海金融史”档案的揭密,可以全景展示上世纪初上海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对于上海在新世纪重建金融中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上海金融档案”,不仅是研究上海近代金融业的重要史料,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据了解,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档案馆已经整理编辑了部分金融档案,包括《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银行家书信集》《周作民日记书信集》等,揭密了一些历史史实,已经体现史料的珍贵之处。

  揭密之一罗斯福新政曾干预中国金融市场

  近一时期,美国官方频繁用口头方式干预中国人民币汇率,殊不知,早在77年前,美国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也采用过相同的办法,干预过中国的金融市场。据《上海银行家书信集》所披露,1933年,罗斯福新政为了摆脱并转嫁经济危机,实施白银政策,高价收购白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流失,引起人心浮动,引发了上海的挤兑风潮。1935年,上海银行停业14家。对此,中国企业家、银行家联名写信给罗斯福,对于美国转嫁危机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信中说:“敝国人民近来已备受天灾人祸之痛苦,而目下又有深陷于经济不景气之危。敝国人民冀与贵国人民在商业关系上深进一层,希贵大总统保障银价安定,不使其飞奔上腾。”但此信发出后,如石沉大海,沓无音讯。

  揭密之二“一元银行”的经营理念

  时下,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储户多看不上眼,有些银行甚至提出小额储蓄要收取管理费用。类似的现象也出现了近代。金融档案中的《陈光甫日记》是第一本近代中国银行家日记,日记中记载:1915年上海银行成立时,当时的银行、钱庄均不屑于普通市民的小额存款,特别是银元存款,一般不给利息,但这种存款,大多是城市中小下层劳动人民辛勤所得,小则小,但积少成多,又流动性不大,非常可靠。为此,陈光甫推出了“一元起存”的业务,事实证明这种业务确实是吸引社会游资的好办法,后来各银行起而仿效。

  陈光甫在日记中说:“当余初主储藏自一元起储时,亦颇有人笑余争逐细微,不意行之数年,昔之笑我者,皆接踵而起,学余之所为矣。”他在1930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强调:“人争近利,我嘱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冗”,这种经营方针放在今天也值得金融从业人员学习思考。

  揭密之三旧上海证券交易所,曾是国民党集聚力量的重要场所

  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后,带动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品种是公债库券,其业务远远超过当时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容纳的资金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它是国民党集聚力量、人才和经费的重要场所。早期交易所中的恒泰号经纪人营业所,共计股本3.5万元,1000元一股,共35股,其中张静江5股,其侄张秉三4股,蒋介石(化名蒋伟记)4股,戴季陶2股,陈果夫1股。张静江等人的股本经营所得,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曾经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经费,张静江因此有早期国民党的“财神爷”之称。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