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徐焰少将:中印边界争端和冲突的历史真相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10-9-29 09:06
标题: 徐焰少将:中印边界争端和冲突的历史真相
2010-09-29
       核心提示:当然,目前印度多数军政要人的内心非常清楚,如果再向中国采取军事挑衅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今年8月11日(编者注:系2009年,此文为作者当年旧作),《印度斯坦时报》刊登了印度海军参谋长苏里什.梅赫塔在当天发表的演讲,其中承认本国“在经济和国防等多个方面都比不上中国,也没有办法弥补这种差距”,一旦中印开战印度“注定失败”。印度多家媒体马上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一名军官最坦白的承认。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印度政府在对华关系上还是会长期奉行两面政策,在强调发展中印关系的同时,仍会以中国为潜在对手并采取一些增强边境军事实力的措施。

徐焰将军简介: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

徐焰将军1969年入伍,先后从事过工兵、炮兵和基层政工干部,后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后读研究生,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调入国防大学。此后至今长期在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从事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和科研。

冰峰连绵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麓,是巍巍中华的西部屏障。那雪线之上的冻土荒原虽距内地有万里之遥,却也一直牵系着国人的注意。1962年10月至11月,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地区向入侵的印度军队实施了反击作战,成为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的第一次边界反击战。几十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同陆地邻国相继以和平友好协商方式解决了边界问题,惟有同印度的边界至今还未划定。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虽然有了改善,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对外贸易国,然而印度国内一些军政要人在战略上仍把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不时在边界采取一些刺激性措施并煽动反华情绪。印度方面的这些不友好举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众多中国人的愤慨。我们向国人说明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回顾当年反击作战的历史经验,并阐明解决这一争端的前景,更显得十分重要。

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

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两国基本没有发生过战争。令人遗憾的是,中印两个民族在分别取得民族独立后,双方的边界问题却长期未能解决,并在后来引发了武装冲突。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英帝国主义侵略所遗留的问题,中印两国的武装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侵略所造成的“后遗症”。当年中国军民捍卫自己边疆的那场作战,实际上也成为近代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一种继续。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之间从来没有划定过边界线,只是两国人民在长期相处中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形成了传统习惯的边界线。自公元13世纪起,西藏纳入作为统一的元帝国的一部分列入中国版图后,对印度基本是以当时人们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作为习惯的边界。由于这两个山脉地区人烟稀少,旧中国的历代政府在荒凉地区未设行政管理机构和驻军,加之没有近代测绘技术,对边界线具体位置一直没有标定。

19世纪50年代,英国镇压了印度士兵的大起义,并使印度各土邦全部屈服,最后完成了对整个印度大陆的殖民统治。此后英国的亚洲战略,是以印度为最主要的基地,向周边扩张领土,同时建立屏护英属印度的“防御圈”。随后,英属印度政府的测绘局派出了一批批探险和测绘人员,进入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测绘,并侦察当地情况。进入20世纪后,英印殖民军也向北逐步推进,使英国的殖民势力不断向中国的西部和西南边境扩张,中印边界问题就日益变得复杂起来。

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加紧向中国西南边境扩张和渗透,中国的清政府却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力日益削弱。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也乘机干涉西藏并策动十三世纪达赖制造所谓“独立”。1912年初,新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坚持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宣布中国为汉、满、蒙、藏、回(指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五大民族为主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北洋军阀政府却因忙于内争而无力顾及平定西藏的叛乱。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宣布国家统一后,也在法理上坚持对西藏拥有主权。不过国民党政府因忙于内战外战,在其当政期间也未派过一兵一卒入藏,因而西藏噶厦政府一再发出不承认中国主权和要求“独立”的狂言。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边疆诸多地段长年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海疆及多数岛屿也处于“有海无防”,对不少边远地区不仅无力控制,甚至不了解外来入侵的状况,这又为外国入侵者蚕食中国领土提供了方便之门。

民国年间,分裂主义势力控制的西藏地方为了获得英印当局对其搞“独立”的支持,在所谓“印藏边界”问题上一再屈从其要求,甚至在1914年在印度的西姆拉会议上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同英印当局以私下换文方式承认了英国人标出的“麦克马洪线”。对于此事,中华民国政府长年都不知晓,而从国际法角度看,一国的地方当局同外国达成的所谓边界协定也是完全非法的。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其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后的二十多年间,一直未采取军事行动占领该线与传统习惯线之间的9万平方公里地区。西藏地方政府仍在这一地区内的德让宗、达旺等地派驻官员,实施管辖和收税。西藏错那宗(西藏的“宗”相当于内地的县)的宗政府夏季设在错那,冬季就搬到门隅地区的中心达旺办公,当地居民也主要是藏族及与藏族血缘关系很近的门巴人。1937年,英属印度的测量局出版的地图上第一次出现了“麦克马洪线”的画法,却仍然标明这条界线是“未定标界”。直至1940年英国《泰晤士报》出版的袖珍地图集上,才首次正式标明“麦克马洪线”是印度东部的边界。在这一时期,英印当局开始派兵逐步控制其在东段边界想占领的地区。

在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英印当局出版的一些地图中划出了所谓“约翰逊线”,提出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由于那里属于自然条件恶劣,基本属无固定居民的地区,仅有一些藏族和新疆牧民在夏季到达放牧,英国及其下属的印度殖民政府的势力一直未进入这一地区。

1938年4月,英属印度陆军的一个小队进入达旺地区进行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印军队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同日军作战时,于1943年至1944年间又派阿萨姆步枪队(类似于边防守备队)在多处越过传统习惯线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德让宗、瓦弄地区,实行了军事占领。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原属西藏的土地,已大部被英印军队占领。英国的这一侵略成果,后来又被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所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便向人民解放军提出了“进藏宜早不宜迟”。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解放军西藏军区也开始了进藏行动,并在昌都战役中歼灭了对抗中央政府的藏军主力。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西藏地方政府于1951年5月与中央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协议,正式承认西藏回归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随后,解放军以和平方式行军入藏,于1951年10月间正式进驻拉萨,西藏地方政府却仍继续行使行政权力。

1951年2月,在人民解放军还未进驻西藏腹地时,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由德让宗方向继续向北推进,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重镇达旺,驱逐了当地的西藏地方行政机构。西藏地方政府当时对此提出抗议,印度政府却完全置之不理,并于1953年内将其边境控制线全面推进到“麦线”,从而完全占领了“麦线”南面原属于西藏的9万平方领土。此时人民解放军只有1万多部队刚刚进入西藏,公路未修通,粮食还需通过印度转运,因而无法推进到多数边境地段,对那里的情况也不大了解。

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1954年这7年间,印度出版的官方地图还都标明中印边界各段均为未定界。例如在1950年印度出版的地图上,在中印边界东段虽然按照“麦克马洪线”画界,却注明“边界未划定”,而在中印边界的中段和西段则未画出边界,并且注明“边界未经规定”。1954年中印两国之间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印度在西藏所继承的英国留下的特权,印度政府被迫同意从西藏撤军(根据过去英国同西藏达成的条约,英印部队在西藏要地驻有军队)后, 印度官方于同年7月下令,要求印度测量局在出版的新地图中却把未定的中印边界线全部改标为已定的国际边界线,并根据印度单方面的要求标界。这一新标定的边界线不仅把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已经占领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划归印度,还向中国索要在中印边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3万平方公里领土。此时,解放军新疆军区部队在入藏途中已进驻了阿克赛钦,而印度方面则从来未进入过那里,印方对当地提出领土要求更是荒谬无理的。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了北京,中印双方达成了和平友好的共识。此时印度却向中国提出全面的领土要求,恰恰反映出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尼赫鲁早在印度独立前的1944年,就在纲领性的著作《印度的发现》(Discovery of India)中公开声称:“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要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一直到中东,印度也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出于这种将本国变为亚洲“中心”的思想,尼赫鲁视中国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对新中国采取了两面政策,即一面表示对华友好,一面又支持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并反对解放军入藏,还公开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这样,长达2000公里的中印边界上出现了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印度对华的两面政策,从尼赫鲁政府一直延续至今,导致了其国内反华浪潮不时泛起,中印边界问题也长期不能解决。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