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脸谱化与思维的弹性:中日韩宫廷戏折射了什么历史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10-9-26 09:02
标题: 脸谱化与思维的弹性:中日韩宫廷戏折射了什么历史观
2010-09-26 08:26  来源: 《南风窗》
     核心提示:只要看下脸色,就算不了解历史,不知道谁是谁,至少也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种脸谱化的思维方式也被带进了学校的历史教育,譬如教科书中大凡农民军必定是正义之师,搞改革的必定是代表先进的一方。而特殊年代举国灌输的政治阴谋论也让国人的政治观念流于绝对化和道德化。问题是,政治的恶与个人的善不是非此即彼,有它无我。

比起中国人的绝对化历史思维,日本人来得相对灵活一些。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难看到日本人众口一词的场面,而且多有自己的一套论据。不过,看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了规律:在评判历史事件或人物时,日本人以职责和义务为标准,认为身处一个社会,不同的人应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只要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即使不算好人,也不应太坏;而不同身份的人,职责和义务各异,所以评判标准其实并不那么统一。

韩国人在文化上长期亲近中国,故而历史思维也更贴近中国,韩国历史剧的脸谱化比之中国尤甚。看得多了,不用听台词,光是看剧中女性的坐姿和官员的长相,就能估测出是否善类。

本文摘自:《南风窗》2010年9月4日版,作者:赵博渊,原题:《中日韩宫廷戏映照的历史观》

2010年上半年,一部清史宫廷大戏在中日两国引发热议,那就是中日合拍的《苍穹之昴》。与2001年的日本大河剧《北条时宗》浅浅涉猎元史不同,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浅田次郎同名小说的《苍穹之昴》完全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并且在中国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这其中固然有观众对舶来品的新奇感在起作用,但合拍剧所体现的不同历史观碰撞才是关键。虽说同处中华儒家文明圈,中日韩在历史思维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这个慈禧不太冷

《苍穹之昴》虽改编自日本小说,但导演和编剧都是中国人,导演汪俊也一再强调是中国人在说故事。多数角色由中国人扮演,偏偏女一号慈禧太后交给了多年前因扮演阿信而为中国人熟知的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在田中裕子之前,慈禧在中国影视剧中多有演绎。从刘晓庆的阴冷到斯琴高娃的霸气,再到吕丽萍的恶搞,慈禧的形象可谓五花八门。让人觉得最人性化的大概就只有1993年《戏说慈禧》里的丛珊和2003年《走向共和》里的吕中了。然而,田中阿姨一出,舆论普遍认为她是历任慈禧中最像慈禧的一个。即便是不满日本人扮演中国历史人物者,对于田中的外形和演技也挑不出多少毛病。

慈禧在中国当代影视剧中的形象变迁,反映了民众历史认知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前的老电影中,慈禧莫不是一副狼外婆的嘴脸。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慈禧也多以负面形象示人。但到了1990年代,由于台湾剧的引入,大陆刮起了一阵清宫戏热,后来又分化为严肃类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娱乐类如《还珠格格》三部曲,以及小众的“秘史类”。只要涉及晚清,少不了慈禧角色,拍的人多了,后来者不愿步前人窠臼,于是乎,慈禧的形象越来越人性化。编剧打的旗号是还原历史,实则矫枉过正,过多地强调慈禧作为女性和母亲的一面,而淡化了其政治属性。

看过田中版慈禧,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慈禧不太冷,而她和善的笑容下时不时掠过凶狠的政治家本色,又符合历史的本质。唯其常以恬淡平静的脸孔示人,偶露的狼性才显得格外狰狞可怖。在《苍》剧中,慈禧出场是在戏园一幕,仅仅因为戏不好听就要杖毙管事老太监。光绪皇帝出面求情,慈禧虽说感念皇帝仁厚而允准太监不死,却又不满皇帝九五之尊竟专门为一个太监求情。接着,皇帝的辅佐大臣杨喜桢(原型应为翁同龢)出面要求慈禧结束垂帘听政,还权于帝。慈禧一时不知所措,还是借着逗弄宠物猫的空暇才想出应对之词。仅仅一个开场就刻画出慈禧的轮廓——菩萨相貌,却视人命如草芥;对皇帝虽有感情,却更贪恋权力。她很爱光绪,但光绪并非亲生,这让她害怕。另一方面,她的政治经历和宫廷生存经验也驱使她与光绪越行越远。田中在心理刻画的把握上分寸拿捏得当,并未顾此失彼,这也是慈禧形象深入人心的保证。

中日韩宫廷戏的现状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繁多,素材自然也多,宫廷戏在历史剧中仅仅占一部分,但却因宫廷戏兼具雍容华贵与阴谋诡计的特点,而能最大限度吸引各年龄段观众,因此长盛不衰。

相比起来,日本的宫廷戏不多,近年来只有富士电视台的《大奥》三部曲和2008年NHK的大河剧《笃姬》(题材与《大奥》明治篇重合)名噪一时。在NHK每年一部的大河剧中,武士戏一直是主力。与中国长期君权集中不同,日本武士时代的政治制度是领主制。宫廷被架空,自是惨淡度日;即便是武家,女眷也远不如中国宫廷女性那么惬意悠闲。她们不能脱产,日常家务之外若时间允许还要为夫家制作军旗箭支,甚至要清洗敌人首级,和宫廷的氛围相去甚远。而宫廷政治高度发达的平安时代离现代人的记忆又太过遥远,于是乎,江户时代的将军后宫成为日本宫廷戏的主要题材。日本的宫廷戏,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性武士充斥的电视荧屏的间歇性调节,但这两年日本历史剧似乎又回到战国武将+幕末志士的老路上了。

韩国的宫廷戏也存在历史资源狭窄的问题。韩国在新罗时代实行贵族政治(2009年MBC热播的月火剧《善德女王》讲的是新罗第27代王的集权努力),高丽时代前期君主依赖地方豪强治理天下,中期之后又有武人专权,后宫对现实政治影响不大。直到进入朝鲜王朝时代,因为模仿明朝典制的关系,君权加强,作为君主附属物的宫廷也开始影响现实政治,所以韩国的宫廷戏多数取材于朝鲜王朝。朝鲜王朝中期出现类似中国唐代牛李党争的内耗,加上国有土地制度松弛,地方望族兴起,朝廷政治也常常与后宫女人的战争纠结在一起,是故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韩国宫廷戏中,后宫女性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牵动朝廷大员的注意力。

总体来说,中国宫廷戏多而杂,题材广泛,近年来又追求规模效应,排场一个大过一个,对历史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最近上映的汉室后宫戏《美人心计》另辟蹊径,以古装版的《潜伏》著称,似有改观)。相比起来,日本宫廷戏很能体现大和民族严谨精细的性格,画面华丽精致,服装道具很是认真考究,难挑出毛病,但不占其历史剧主流。韩国的宫廷戏素材最为狭窄,常常是几部电视剧主角各异,国王却是同一位。不过,这些内容层面的差异都与各自的历史形态有很大关系,本身无甚大碍,真正引人深思的还属各自的历史思维差异。

历史思维的分野

《苍穹之昴》作者浅田次郎在谈及该书创作时说道:“中国人看历史人物喜欢做一个好坏之分,得出一个绝对性的结论来,好像历史人物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认为中国人在评价慈禧时过于狭隘和死性。从网上反馈来看,想让国人接受一个人性化的慈禧并不容易。

浅田次郎说,慈禧不是恶女,是被当时的英国人故意丑化的。的确,从慈禧扳倒八大臣,镇压各地起义,推进同治中兴以及后来排挤恭亲王的表现来看,她绝非庸碌之辈,但作为宫廷女性,其教育背景和生存经验决定了她只擅长内斗,对海外大势的了解有限,难以适应时代巨变,并且也未能超越满清贵族背景,主张保大清,而非保天下。概而言之,慈禧只是一个努力改变流弊,却又充满时代局限性的政治强人。至于道德上的硬伤,倘若她是男性或生在中华文明的强盛期,恐怕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了。同为女强人的武则天,不就少了许多骂名?反过来想,将武则天或清孝庄后放到慈禧的位置和时代,难道一定能扭转乾坤?

儿时观看京剧,有懂行的长辈娓娓讲述脸谱的分类,譬如红脸主忠、白脸主奸、蓝脸主刚、绿脸主勇。这种简单明了的划分,最初是演艺中人为了照顾广大文盲半文盲观众而想出的人物识别法。只要看下脸色,就算不了解历史,不知道谁是谁,至少也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种脸谱化的思维方式也被带进了学校的历史教育,譬如教科书中大凡农民军必定是正义之师,搞改革的必定是代表先进的一方。而特殊年代举国灌输的政治阴谋论也让国人的政治观念流于绝对化和道德化。问题是,政治的恶与个人的善不是非此即彼,有它无我。

比起中国人的绝对化历史思维,日本人来得相对灵活一些。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难看到日本人众口一词的场面,而且多有自己的一套论据。不过,看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了规律:在评判历史事件或人物时,日本人以职责和义务为标准,认为身处一个社会,不同的人应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只要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即使不算好人,也不应太坏;而不同身份的人,职责和义务各异,所以评判标准其实并不那么统一。譬如樱田门之变,刺杀井伊大老的攘夷志士是正义的,而被刺杀的井伊直弼也不是坏人,他们都在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拯救国家,只是因立场不同而成为敌人。如此富于弹性的历史思维使得日本人在历史认识上姿态显得有些暧昧和模糊,是非观念看起来较为淡薄。观看大河剧时,感觉男主角人人都是英主,个个都是明君,即使干了什么坏事,也总有这样那样不得已的苦衷。

韩国人在文化上长期亲近中国,故而历史思维也更贴近中国,韩国历史剧的脸谱化比之中国尤甚。看得多了,不用听台词,光是看剧中女性的坐姿和官员的长相,就能估测出是否善类。罕有的特例是2004年的《明成皇后》,虽然镜头仍局限于宫廷的狭小空间,但却把闵妃和大院君的斗争演绎得入木三分。记得当时央视八套播映后,身边人讨论剧情时经常会问,里面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能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疑问,该剧已经脱离脸谱化的低级趣味了。不过,近年来韩国的历史剧创作也流于浮躁,《朱蒙》、《大王四神记》等都因用神话传说篡改历史而被中国内地“禁播”。其实《苍穹之昴》也有这样的倾向,剧中慈禧、春儿和梁文秀都被设定为昴星照命,还杜撰出了所谓的“龙玉”好将人物活动串连起来。

历史思维是民族文化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本质上不是政治,但常常受政治影响。宫廷戏在具体内容上大同小异,无外乎妃嫔争风吃醋和继嗣之争等主题,但同样的内容,各国观众的反应不尽相同,恰恰能体现出各自在现实中的政治处境:现实中的日本人不太关心政治,所以猎奇感一过宫廷戏便后继乏力了;现实中的中国人经历了不少政治运动,对政治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这也是宫廷戏在中国格外流行,且更注重表现权谋之术的主要原因所在。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