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人生经历曲折 旅日华人女子与"剪刀"的不解情缘
[打印本页]
作者:
南瓜小弟
时间:
2010-8-11 22:19
标题:
人生经历曲折 旅日华人女子与"剪刀"的不解情缘
2010年08月11日
《日本新华侨报》10日刊文讲述了东京池袋华人美容美发“新上海”店经营者李学芳的人生曲折经历和与“剪刀”的不解情缘。文章如下:
为失败买单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逐浪高的时候,当中国终于又一次渐启国门开眼向洋看世界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不安分的有为青年开始怀揣起出国的梦想。李学芳,也是这些追梦者中的一员。
与别人相比,李学芳更有一番自信。她早就听说,当年老华侨凭借着“三把刀”——菜刀、剪刀、缝纫刀闯荡海外打拼天下,而自己恰恰有父亲家传的理发技能,属于新时代的“剪刀”,自然可以在海外生存。不,她心中想着的不仅仅是在海外的生存,还有要把父亲家传的手艺带到海外,还有要在海外闯出自己一片独立天地的心愿。
梦的颜色是斑斓的,梦醒后的回味常常激发对梦想实现的执著。从1988年开始,李学芳开始了实现自己“出国梦”的漫漫长路。
那个岁月,中国人出国常常就像是一个家庭运动会里面的家族接力赛。李学芳的哥哥先前已经去了日本,就帮助要来日本的妹妹找保证人、找学校、提供经济来源。一纸申请书递进东京入国管理局,得到的却是一纸无情的拒签通知书。
“可以出师不利,但我决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铁了心要走出国门的李学芳调整战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又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提出了留学申请。这次,失败的原因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出国政策的变化。这次澳大利亚留学申请的失败,把她再次拉回现实的平台,让她继续着自己在国营企业——理发店的理发师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上海,狭小的居住空间带来的不只是生活的不便,还有心灵的压抑。挣钱,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当时李学芳最渴望实现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再一次激起了她出国去美国的念头。1991年,在一位经常来店里理发的客人的劝说下,她交了当时来说相当昂贵的一笔手续费。结果,拿到签证的时候,她看看后愣住了,问道:“不是说给我办的美国签证吗?现在为什么是美国托管区塞班的旅游签证?”
生活中是有骗局的,生活里面也有陷阱。对于怀揣梦想的人来说,这种骗局与陷阱更是常常如影相随的。李学芳一路辗转,风尘仆仆,从非洲加纳转签来到塞班,落地签证也从三个月变到一个月。那一瞬间,她再次知道自己被骗了,这里,远不是自己想要去的星条旗下的美利坚!
堕入骗局的人,要学会走出骗局。在塞班的旅游签证很快就要到期了,她尝试着转为投资签证,失败也再次降临。前后拖延了6个月的“美国”生活,就这样以失败和受骗而结束。
“出国就是要付学费的”,回想起当年被欺骗的情形,李学芳如此幽默地总结。1992 年,重新回到上海的李学芳,再次感到失败带来的压力。但是,她依然坚信,“我有父亲家传的手艺,我在国外肯定能够生存”,她依然不屈不挠,继续着出国的努力。
1993年,是李学芳命运再次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她不仅顺利地拿到阿根廷的旅游签证,还在入境阿根廷以后成功办理定居签证。她觉得,自今以后可以凭借理发的手艺在阿根廷生活下去了。
和那个年代所有出国的中国人一样,一旦出国后稍微立住了跟脚,就想要回国探亲一次。这其中不免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虚荣心,更有那一份对家庭亲人的牵挂,那一份在万里行程异国他乡中不知道多少次以泪洗面对幼小孩子的思念。
谁料,这一次回国探亲之旅,却完全改变了李学芳的命运。
“合法入境,非法滞留”
1994年,李学芳从阿根廷回上海探亲。因为要在日本转机,又为见一见当时已经在日本“黑”下来的哥哥,她申请了在东京停留15 天“短期滞在”的签证。
进入东京成田机场的瞬间,她情不自禁地感慨万千。因为日本是她选择的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因为在“东渡大潮”席卷上海滩的岁月里,“日本”就是“日元”的代名词。
为了去阿根廷,李学芳向家人亲戚朋友借了一大笔钱。那个岁月,中国人的生活也并不宽裕,但是,人们大都肯于借钱给出国的人。这种遮掩在亲情、友情下的投资意识,恐怕是世界上所有的金融专家都难以搞懂的。这种投资意识转变出来的投资行动以及投资效果,已经被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腾飞般的发展给吞没了,留下的只能是“忆往昔……”的感慨。
在这个世界上,借钱是要还的。南美的阿根廷尽管可以定居,挣钱却是比较难的。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是好挣的钱,那就是“人头费”,想办法给国内的人办理来阿根廷的手续。但是,李学芳不肯挣这种钱,因为这种从自己同胞身上“挣钱”的事情伤害过她,她不肯报复性地再去伤害自己的同胞。
那个年代,日本正处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时代,“东京都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街头巷尾店铺的招工启事四处可见,一个小时800日元的工资是最基本的小时工资,一路升值的日元正在以一万日元兑换1000元人民币的汇率飙飞。李学芳动心了。在阿根廷干下去,需要十年才能够还清的债务,在日本只要干一年就可以还清。同时,自己还可以在哥哥的保护下生活。
心动不如行动。15天,在短短的15天时间里,李学芳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决定——“黑”在日本!
“合法入境,非法滞留”,这是李学芳今天坦诚形容自己当年进入日本的方式。
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
这一“黑”,就是8年。
刚来日本的时候,李学芳和哥哥一起住在西巢鸭。和当时来日本就学和留学的同龄人不同,李学芳没有上过一天的日语学校。这一点,李学芳至今会很自豪地说:“我的日语都是我翻字典翻出来的。”
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没有合法的在留身份,李学芳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从1994 年开始,李学芳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是在工厂打工。从国内一个国营企业小有名气的理发师到现在的一名工厂的工人,这样的落差实在让李学芳难以接受。“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外面的生活也很无奈”,李学芳这样形容当时的生活。她还在想着自己的理发技能,坚信“有技术,我就能生活”。
在这样的信心的促使下,李学芳重新拾起了自己那把失落多年的“剪刀”。“池袋中国人多,你去那边找找工作,记住,东口是西武百货店,西口是东武百货店”。在听着哥哥那如绕口令般的嘱咐下,李学芳走上了自己在池袋的打工生涯。
开始,李学芳找到了在三个理发店洗头的工作。可是,从一个理发师变成一个洗头工,这样的遭遇在自尊心很强的李学芳眼里,显然接受不了,很快,她陆续辞掉了这三份工作。“别人可以不认可我,但是不可以不认可我的技术。”在说起自己的理发技能的时候,李学芳一直都充满自信。她还说,“到日本后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理发绝对不是简单的剃头,而是应该作为‘美发’来对待的。”
正是凭着这样的自信,李学芳找到了一家在台湾老板开办的理发店的工作。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优异的技能赢得了客人们的一致好评,渐渐地被客人指名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台湾老板是喜在眉梢忧在心头。喜的是,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忧的是李学芳越来越有名气,以后有跳槽的可能。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正当李学芳在客人心目中的认可度与日俱增的时候,台湾老板却让当时日语还不是很熟练的李学芳,做起了收钱、订货、接电话的工作。应该说工作内容变轻松了,但是语言的障碍,简单的工作变得异常有压力,更重要的是,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剪刀,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被人无情地贬低。“放下剪刀,我做不到”,在金钱和价值观面前,李学芳从容的选择了后者。
从理发美容师到城市美容师
当时已经40出头的李学芳,自认为没有了年轻的资本,找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日本男人就可以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2001年通过他人的介绍,李学芳有了第二次婚姻。婚后的李学芳,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在国内的儿子,终于在2003年将儿子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再苦也要苦在一起,再穷也要穷在一起”,此时的李学芳将儿子视为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由于年龄的问题,再想找一份美容师的工作,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是她却将自己事业的延续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我要让他上全日本最好的美容学校。”李学芳说道。为了供儿子上学的开销,她不得不再次找工作,一直到2007 年为止,她都是坚持在做着清扫的工作。她开着玩笑说:“吸尘器就是吹风机,我从理发美容师一下子变成了城市美容师”,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儿子日本美容业的执照。说到这里,李学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是啊,自己的事业似乎在儿子的身上又看到了延续的希望。
放不下的还是那把剪刀
2008年,儿子拿到了日本美容业执照。这个时候,从来不服输的李学芳不仅有母亲养育儿子成长的喜悦,更想到了借助儿子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重新拾起剪刀的梦想。同年,在经过辛苦的努力之后,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家美容美发店铺——“新上海”。
一个“新”字,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形容词。她是李学芳走南闯北心境的更新、生活的更新。这个时候,她还是忘不了上海,忘不了把手艺传给她的在上海的老父亲。因此,她的店名里面要留有“上海”二字。
这是池袋一家少有的“母子店”。“我要让客人摸起头就能想起我”,李学芳有这样的自信。结果,凭借自己的过去积累的人脉和客源,如今的店铺渐渐走上正轨。虽然店铺请了两个师傅,但是李学芳还是坚持自己亲自“动刀”,“有些客人就是适合我来给他们理发。”李学芳说道,“虽然日本年轻人的潮流很时尚,但是一些中年客户还是喜欢我给他们设计的发型,符合他们的要求。在这里,我真正的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她还说,“人生就像是画一幅画,画的过程不重要,关键看你最后的点睛之笔。”
更为值得一书的是,李学芳并没有满足,她现在除了学习时尚发式以外,还学用电脑、学习日本社会潮流的话题等等,她希望她的店铺以后不仅能为在日的华侨华人同胞提供美容美发的便利,同时也能成为他们交流的一个场所和信息互递的一个平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来到日本的新华侨华人正在年龄上向“老”走去。但是,李学芳的心态丝毫不呈“老”态,在谈到自己今后的人生计划时,她希望今后能够把店铺丢给儿子打理,自己想去做一名志愿者,到日本的老人院帮他们理理发,因为她觉得自己一生千回百转还是丢不下最喜爱的那把剪刀……
千回百转是人生的回旋曲折,有着深深的痛;尽管尝尽千回百转万般地滋味,仍大步走向未来,还是为了那份孜孜的追求。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