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胡耀邦为张闻天平反始末:最开始汪东兴没批准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10-7-1 11:41
标题: 胡耀邦为张闻天平反始末:最开始汪东兴没批准
2010-07-01 09:49  来源: 纵横
       核心提示:当时担任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没有批准胡耀邦的意见,而是在报告上批复:“不必迁动了。”张闻天问题平反的步骤在这里卡住了。胡耀邦派人请来了刘英,请她看了汪东兴的批示。胡耀邦说,你看,他已经这样批了,那就暂时不动,以后再办吧。但是,这个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而且不会等得很长了。

本文摘自《纵横》2001年第2期 作者:钱江

2000年是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张闻天诞辰100周年,包含张闻天研究最新成果的《张闻天年谱》出版了。这部年谱截止于张闻天的逝世,对张闻天冤案的平反过程没有详细述及。

从保存张闻天手稿做起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夫人刘英是这一过程的最好见证人。作为张闻天的伴侣,即使在张闻天蒙冤的日子里,她就坚信张闻天晚年的遭遇是一个冤案,是早晚要平反的。

1969年10月26日,张闻天、刘英夫妇离开北京,被遣送到广东肇庆。在那里,张闻天化名“张普”,生活了6年。用刘英的话来说:“肇庆6年,闻天已垂垂老矣,但他的心还是年轻的。他的思想仍然清晰、敏锐。他没有间断过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索,对社会主义国家治国兴邦规律的探求。他把列宁的一段话写在台历上,作为座右铭: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在肇庆,张闻天以仅有0.2的视力,艰辛写作,总共写下10多万字的文章和笔记。

写作时,张闻天保持着警惕,桌上总是放几本“毛选”,他也确实经常对照“毛选”中的文章,沉思不已。他写稿时,字迹非常潦草,不易辨认。当时张闻天身边新调来的警卫员和其他监护人员每天都要向自己的负责人汇报,可是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对张闻天写作的具体内容是不清楚的,所以通常都汇报说,张闻天在认真地学习“毛选”。

张闻天在写什么,刘英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看到张闻天在手稿中指出历史上党内斗争的残酷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党内生活也要民主,刘英就感到很担心,怕再出问题,因为这时张闻天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经不起折腾了。

然而张闻天说,不写不行呀,脑子里有那么多东西,不写出来是不行的。“写出来发表看来不行,那就藏之深山。如果有机会让我讲讲更好,看来是不可能了。”张闻天从来不怀疑在逆境中的自己掌握着真理,认为他在这种困难境遇中写下的文稿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张闻天的境遇有所改善,他的写作变得更加积极。

对张闻天的观点,刘英完全同意。她意识到张闻天的肇庆文稿是宝贵的,不能散失。为此,她招来了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张闻天的外甥马文奇,由他抄录了张闻天的两篇重要文稿,压在荔枝下悄悄地带回了上海。

而张闻天的大量文稿,是他和刘英一起保存的。张闻天始终在写作,并对以前的手稿不时加以修改。

1974年,是邓小平在“文革”中复出、大刀阔斧扭转局面的一年。这年夏天,刘英的弟弟、原冶金部副部长刘彬的冤案平反。7月,为参加弟弟的追悼会,刘英从肇庆来到了北京, 入住冶金部招待所。事后,她还想在北京多住些时候。这时,刘英在北京已经没有住处,就住在老战友、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家里。

有一天,王震前来看望老战友之妻陈琮英,意外地看到了老熟人刘英。20世纪20年代,刘英在湖南总工会工作时就认识了王震,后来,张闻天也和王震熟悉了起来。王震很自然地向刘英打听张闻天的情况。

刘英向王震介绍了张闻天的近况,王震对刘英多有鼓励,并请刘英转告张闻天,可以给毛泽东主席写封信,由他来转交。

刘英回到肇庆,转述了王震的意见。张闻天于1974年10月18日致信毛泽东,请王震转交。

张闻天在信中要求迁回北京居住

这时毛泽东正居住在长沙,眼疾甚剧,已经不能视物,信是由秘书读给他听的。毛泽东不愿意让张闻天回到北京,授意张玉凤签批了意见:“到北京住,恐不合适,另换一地方居住。”

张闻天想回故乡上海,又不获准。最后他决定到临近上海的无锡。这已经是1975年8月的事了。

张闻天一生的最后一年在无锡度过,他于1976年7月1日晚病逝。

将张闻天的手稿交给王震

张闻天辞世的时候,刘英也已经71岁了。悲哀和愤懑充塞胸膛,刘英不禁痛哭失声,一时昏厥过去。从痛苦中醒来,刘英对未来的希望从未这样的坚定不移:要为张闻天最后的平反而努力。为了这一天,她充满%E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