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文化交流情境中的汉俳 [打印本页]

作者: 陈亮911    时间: 2010-6-7 21:36
标题: 文化交流情境中的汉俳
  “融冰化春水,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这是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期间喜见“融冰之旅”以来中日关系呈现出良好局面所赋的汉俳。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温总理对汉俳情有独钟,访日和接见日本来访者时往往即兴创作和朗诵,抒发对中日友好的由衷之情,让日本朋友赞叹不已。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诗体,也叫“俳谐”。“俳谐”源于汉语,有滑稽之义。俳句本来是日本民间相互取乐的语言游戏,17世纪的著名诗人松尾芭蕉仿照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诗,以禅兴俳,将这种民间语言游戏提升为严肃高雅的艺术。俳句由十七个音构成,首句五个音,中句七个音,末句五个音,即所谓“五、七、五格式”。比如松尾芭蕉的名句:“寂寞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扑嗵一声响”,通过池塘、青蛙和水声,以动写静,构成了空灵闲寂的禅境,手法类似中国南朝梁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俳句有“世界上最短的诗”、“东洋的珍珠”之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兴起“小诗”运动,俞平伯、郭沫若、冰心等都曾醉心于“小诗”,他们创作的不少“小诗”都受到俳句的影响。郭沫若的《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可谓“俳味”十足。《飞鸟集》虽然也是“小诗”倡导者们热衷的,然而据考证,正是泰戈尔访日时阅读了大量俳句,才创作了这部著名的“小诗”集。

  20年代中国的“小诗”运动还只是“深受俳句影响”,而80年代兴起的“汉俳”则是日本文化向中国的直接“倒灌”。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开启了中日两国诗歌交流新篇章,成为中国“汉俳”兴起的发端。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赵朴初的汉俳作品,引起诗坛的注目。由于汉俳作者队伍不断扩大、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2005年3月23日,中国汉俳学会成立,现有汉俳刊物《汉俳诗人》。

  俳句的意境有很强的季节性,堪称无季不成诗。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访日时即兴创作并朗诵了“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的作品,感叹“融冰之旅”;同年12月他又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达对中日关系的美好期盼。

  汉俳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境中为友谊与和平搭建了新的平台。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