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令人惊诧的真实三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5-16 18:11
标题:
令人惊诧的真实三国
(转帖)
建业的范围只有现在南京的十分之一,还没有如今的县城大
范围不及现在的县城
建业有多大?这一点,在研究南京历史文化的学者中并不存在争议。《建康实录》中对此记载得相当明确,“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韩品峥告诉记者,南朝时候的度量衡略小于后世,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二十里一十九步”大致相当于八九公里路,可见建业都城周长并不长。如今,随便哪一个县城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这座东吴首都。
史料记载,东吴孙权建都南京虽然是在公元229年,但一直从赤乌三年(240)开始,南京才有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治城郭,起楼穿堑,以备非常”,此后,建业都城按照功能不同,划分几个区域——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的官署区、都城南部及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以及城西的军事区,城市规划略见雏形。
四界范围大致清晰
南朝陈的学者顾野王所著《舆地志》记载,建业城南正对着秦淮河北岸的大航门,“相去五里许”,也就是建业城的南界距离秦淮河五里多路。南朝陈时期距离东吴时代较近,其记载较为可信。而南朝时,一里为1800尺,五里余则为9000多尺,换算成现在的概念,“五里许”不超过2.4公里。也即是说,建业城的南界差不多在现在的淮海路偏南一些。蒋赞初先生的《南京史话》提出,建业城南的正门名叫“宣阳门”,也在淮海路附近。
建业城的东界、西界、北界的位置,也被近现代的学者们做了相对清晰的考证。民国著名学者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提出,建业都城北界从解放门附近,经北极阁至鼓楼岗以西,西界自云南路、上海路至五台山以南,南界在大行宫偏南地区,东界在大行宫以东地区。后来学者的观点和朱偰大致相同,略有差别。
韩品峥和考古专家季士家研究员合写的《古城南京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初探》明确提出,东吴首都建业,东到青溪(相当于现在的龙蟠中路一线),南至淮海路偏南地区,西到五台山、清凉山一带,北抵北极阁、小九华山一带。
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圭尔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南京考察后,写出《六朝古都建康都城位置新探》一文,他认为,建业的北墙在今天的北京东路,东起小九华山南麓,西至北极阁;西墙在进香河、洪武北路附近;东墙沿着青溪,从小营蜿蜒过太平桥至利济巷附近;南墙在火瓦巷、户部街、三十四标一带。著名的都城正门“宣阳门” 就在今天的火瓦巷和户部街交汇点。
是一个“倒梯形”
韩品峥说,尽管学者们对于建业都城东界、西界、南界、北界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大致位置还是差不多的。建业城的形状,差不多是一个“北宽南窄,南北长,东西短”的倒梯形。之所以会形成“倒梯形”,这是因为东吴建城,承袭这远古聚居“近水台地”的传统,建业城就是按照南京山水城林的自然地形而建的,不同于同时期中原地区在平地上四四方方建城的传统。
举个例子来说,建业城的东界是依青溪而建,青溪从南京东北流向西南,这就使得北城宽于南城,城池的形状必然不规整。
韩品峥告诉记者,建业城位于现在的南京城中部偏东地区,如果在现在的南京地图上画出这样一个范围,我们能看到史书中那个偌大的建业城,只占现在南京城面积的十分之一而已。
城墙竟是竹篱笆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史料记载中,建业城并没有高大的城墙,而是以篱笆设成栅栏,作为“城墙”。“一个国家的首都,竟是这样简陋的城墙。这是即便熟读《三国》的人都想象不到的!”韩品峥说。
建业竹篱笆墙有史料记载的证明。《景定建康志》中载,建业“在淮水北五里……城设竹篱”,《金陵古今图考》中则说:东吴时期,“时都城皆设篱,曰古篱门!” 韩品峥说,“编竹为城”,这是吴文化的传统,但这样的“城墙”在军事防御上自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难怪280年在西晋军队兵临建业城下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未作任何抵抗就主动出降了。
由于城墙都是篱笆,当时建业除了“宣阳门”(可能是唯一的土筑城门)外,就没有任何像样的城门了。《景定建康志》记载,建业有“城门”五十六座,但几乎都是“篱门”,也就是简陋无比的篱笆门。韩品峥说:“观众可以注意看,如果新版《三国》里出现表现东吴都城的镜头,而城墙却是土筑的高大城垣时,那就是出了一个历史差错!”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