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0 15:20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目录

遗产简介——福建土楼
土楼分类
土楼特点
精彩看点
申遗过程
旅游贴士
旅游攻略
董斌研究员讲解福建土楼风水




遗产简介——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attach]33429[/attach]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高北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全村几十座土楼,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建于明代的无石基的五云楼诉说着土楼悠久的历史,雅致的侨福楼展示了旅居海外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诚挚情怀。村内的“圆楼之王”——承启楼是最著名的土楼。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北土楼群是其中之一。
  承启楼,是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1719)所建,花了三年时间,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这三年间,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帮忙,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当时永定知县曾九寿(清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年任永定知县)偕同教谕李世茂、训导吴霏参观承启楼,都敬佩江集成的气魄和业绩,曾九寿书赠“邦家之光”金字匾额给他。此匾至今尚保存完好。
  承启楼坐北向南,由四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组成,外径63米,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楼中心是大厅、回廊和半圆形的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雕梁塑栋的大厅为祖堂,又是全楼的议事厅。第二环1层,有20开间和3条过道。第三环2层,底层有34开间,还有2口水井和7条过道,房屋与二环之间有小天井,房后筑放置杂物的小间。第二三环原是作为会客、读书、休闲的场所,以后人口增多,大都改作厨房、饭厅或住房了。外环主楼4层,67开间,设4架楼梯、1个大门、2个侧门。外环底层墙厚1.7米,二层以上依次递减,顶端仍有1.1米;圆形屋顶出檐巨大,保护土墙免遭雨淋。外环4架楼梯分布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西北四方,连通各层走廊。在外环大门厅的左右、两侧门的南侧及中轴线后端连外墙处,各夯子墙至四层作隔墙。门、梯和后端的子墙,将外环分为八卦,每卦8间,共64间(含4个楼梯间,不含3个门),全楼平面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
  承启楼是圈数最多的圆楼,4环楼屋外高内低,环环相套。大门与厅、厅与左右侧门有通道,圈与圈之间有巷道,楼中廊道回转,重门掩映,进入楼内,就如进入一个迷宫,令人莫辨东南西北。鼎盛时居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同族人。楼中弥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教授茂木计一郎称它是“家族之城”。承启楼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它厅堂的一副对联便是最好的说明: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
  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
  承启楼的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布局奇妙,因而倍受关注和推崇。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承启楼题写过《吾庐》的中门匾额。1950年代,承启楼在刘敦桢教授主编的教科书《中国住宅概说》中被当作客家民居建筑的个案加以介绍,从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世人认识永定土楼的滥觞。19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比利时专家史蒂汶斯•安德烈参观承启楼等土楼之后,在留言薄上写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台湾桃园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展出承启楼的模型供游人观赏。1981年,承启楼被国家文物管理局编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民居”邮票中,“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启楼的图案,该邮票被日本评为当年世界民居最佳邮票。承启楼以其恢宏、奇特、古朴被誉为“圆楼王”。2001年5月,承启楼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0 15:32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0 15:25
洪坑土楼群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成楼]位于湖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里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字。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引人瞩目,轰动一时。
  [如升楼]建于公元1 9 0 1年,距今近百年。据说楼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最小的圆楼。为什么命名为如升楼?是因
  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许多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底直径仅有8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
  [福裕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奎聚楼]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
  [振福楼]位于湖坑镇下南溪,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建于1913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中厅高二丈、宽二丈二,两边是花岗岩石柱,上刻“振兴有庆瞻轮奂,福履同绥颂炽昌”的对联。楼外的右边是昔日的制烟工场、工人住房等;左边已坍塌的建筑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学堂和游艺场所,“文革”期间被毁。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新南村,建于1880年。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环极楼]环极楼坐落于南中村。创建人是苏卜臣,于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这座土木结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大圆寨。全楼四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作 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作贮仓),第三、四层各34间。楼的内环建有二厅十室(作待客之用)与男女浴室各二间。楼内走廊宽1.56,楼外檐廊宽1.82米。楼门高2.96米,宽3.4米,加钉了铁皮。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楼外附属建筑还有卧室16间、马房8间、碓磨房6间。环极楼现住有21户,116人。

初溪土楼群

简介
初溪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其中的集庆楼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称奇。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如图案般舒展有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九九九年二月,这里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地之一。
  [集庆楼]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五百八十余年,为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此楼,按底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依然挺立。
  [善庆楼]为华侨捐资助建于一九七九年,一楼走廊及天井全部由同一规格的方形花岗岩铺就,通风透光性能极佳。高大峻伟的方圆土楼,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田地里碧绿的禾苗,群山、清溪,还有在村中延伸象土楼一样饱经沧桑的河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如图案般舒展有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九九九年二月,这里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地之一。
  [集庆楼]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五百八十余年,为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此楼,按底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依然挺立。
  [善庆楼]为华侨捐资助建于一九七九年,一楼走廊及天井全部由同一规格的方形花岗岩铺就,通风透光性能极佳。高大峻伟的方圆土楼,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田地里碧绿的禾苗,群山、清溪,还有在村中延伸象土楼一样饱经沧桑的河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


衍香楼

景点简介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 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主楼也按八卦构建,其特色是:楼的内厅仿府第式建筑,有后堂、中堂、前堂,厅左右侧有厢房。厅内及楼外围墙、左右小门等雕刻精巧,墙壁上书画精美,龙飞凤舞。整体布局协调、统一、美观而实用。楼前,小溪、流水、风景别致。楼的地势环境,左有“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为“笔架玉案”,后为“凤凰展翅”,风景极好,令人赏心悦目。最为奇特的是楼后有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树。曾于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于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起烟雾,直上云霄,有上千人次看到了这一奇异景观。1993年5月7日傍晚又出现同样奇观。对这个奇异景象,尚未有人加以科学的解释。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苏谷春后裔十三个孙辈中有五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今年二月国家文物委员会郑孝燮副主任考察此楼后题诗为“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 衍香楼建于1880年, 120周年楼庆有来自港、澳和东南亚等后裔亲属和外宾等数百人参加。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0 15:26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0 15:29
振福楼


 振福楼位于湖坑镇下南溪,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幅门联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振福楼和周围环境和谐构成的一幅山乡风景图。振福楼的大门面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面宽阔平缓,河里大石横卧。两岸河堤高筑,厚实坚固。桥下不远处,深潭碧水,古榕葱茏,如伞如盖。如果站在大门对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楼,可见振福楼的屋面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正好起到两山之间"过渡"的作用。可以说,以振福楼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是天地人溶成一体的杰作。



  8集电视连续剧《土楼人家》的片头,就选取了这片风景为主体画面。 振福楼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它按八卦布局设计,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也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壁的土楼,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 振福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中厅高二丈、宽二丈二,两边是花岗岩石柱,上刻“振兴有庆瞻轮奂,福履同绥颂炽昌”的对联。楼外的右边是昔日的制烟工场、工人住房等;左边已坍塌的建筑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学堂和游艺场所,“文革”期间被毁。 振福楼建于1913年。建楼者苏振泰,贫苦出身。读过几年私塾,先学刨烟,后学卖烟,在广东、上海等地经营烟丝生意发财,选择了这片风水宝地,用几万大洋建起了振福楼。 苏振泰的子孙很多,在海外的后裔就有上百人,不少是专家、学者。

田螺坑土楼群  



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的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西部的书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距南靖县城60千米,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住户均为黄氏族人。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颂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庄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下,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山脚仰视,则像布达拉宫雄居山腰傲视人间。田螺坑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给人强烈的观赏冲击,令人叹为观止。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曲江圩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
  河坑土楼群:由15座不同造型的土楼组成。这些土楼气势恢宏,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居高俯视,偌大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给田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楼群中最早的土楼是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至天启三年(1617年—1623年)的朝水楼;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99—1702年)的方形绳庆楼。楼内祖堂上悬挂着清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壁有梅、兰等花草图案彩绘。


和贵楼

简介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楼如其名,在高速变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沉稳。楼高5层21.5米的长方形大楼,一层土墙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层缩小,到第五层墙厚仅65厘米。是县内最高的一座方土楼,内部土木结构规整,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1个大门,有副槛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当地群众编句顺口溜:“厝包楼,子孙较贤,楼包厝,子孙较富。”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楼前面原有一条腰带(水渠)400米长(已废)。


和贵楼的“四奇”
    和贵楼有“四奇”:一奇因为他是已知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方楼;二奇是因为他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整座楼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三奇是因为楼内有二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因为和贵楼结构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和贵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0 15:33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0 15:40
怀远楼  

  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楼为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苍劲有力的行楷“斯是室”大字,两边柱子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在上厅,又有对联“书为天下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外门楼,也有一副联“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



福裕楼  

福裕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还捐巨资兴办“日新学堂”。日新学堂也是由张星炳设计,是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璧的学堂。这个学堂办起后,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气远扬,许多外乡人都来“日新学堂”读书。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福裕楼”里人才辈出。
  黎元洪任总统时,林逊之(林仁山之子,振成楼的设计制造者)为中央议员,其书画、对联也很出名,“振成楼”对联几乎全是林逊之一手之作。林逊之的弟弟林亮之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闽候、惠安、宁化县县长。解放前任永定中学校长多年。解放初期被评为开明人士。

土楼分类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侨福楼
   方楼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
  湖坑镇的“福裕楼”即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其他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凹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特点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其中永定土楼有23000(方、园)多座,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0 15:52
福建土楼http://www.tulouqun.com/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1 20:41
华安土楼的特色与价值

福建土楼粗略统计总共有三千多幢,华安县的土楼现存才68幢,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华安土楼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中占据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宜山宜水 宜居宜人

华安仙都乡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华安土楼的典型代表,是福建土楼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1、环境最宜居

“二宜楼”背依蜈蚣山。山体逶迤成峦、树木葱茏。楼前曲水回环、视野开阔,近有龟山作案,远有九峰作屏。左边狮子山劲拔前伸;右边虎行山低矮退缩,故添建玄天阁以补风水,使左右均衡。这里秀山环抱,丰水汇集,山明水秀,藏风聚气。背山能挡寒潮,面水迎接凉风,植被可保水土。土楼与环境有机融合,构成理想的生态格局。既独具优美景观,又方便生产生活,确是宜山宜水宜居宜人。

2、布局最独特

福建圆楼的平面布局有内通廊式与单元式之分。单元式土楼集中在漳州市所属的平和、诏安、云霄、漳浦、华安等县。绝大部分单元式土楼,是单个开间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华安大地村的“二宜楼”、“南阳楼”则以多开间作为单元。“二宜楼”环周有十个是四开间的单元,一个五开间、一个三开间的单元。每个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独用的楼梯,构成户内私密性的空间。环楼围合出中心内院,作为楼内多户合用的公共空间。按现代的观念分析,毫无疑问,它具有最好的空间私密性层次,适宜居住。

3、防卫最周密

“二宜楼”除了一般土楼的防卫措施外,第四层外围“隐通廊”的设置,在福建圆楼中也属罕见。迄今所知,除“南阳楼”外,仅平和县霞寨的圆楼“联芳楼”和永定县古竹乡的方楼“五实楼”有类似的外围通廊。“隐通廊”不仅使各个独立单元联通,而且便于防卫时的枪击救援,无疑是最理想的防卫设计。此外利用下水道作为备用的逃生通道在福建土楼中也是少有。

4、外墙最厚实

福建土楼封闭的外围土墙,墙脚用河卵石或条石砌筑,一般底层墙厚1.1—1.5米。“二宜楼”的外围土墙,底层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墙厚达2.5米,是福建土楼墙厚之最。

5、设计最科学

“二宜楼”不仅整体布局独具特色,其设计之科学也是其他土楼中少见的。环周十二个单元的户门,在大门外又加木栅“半门”,既可防护又利通风,而且每个门罩上均有各异的木雕花饰。

外墙中曲折的“传声洞”设置,便于呼唤又利于防卫,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独一无二。

在每个单元的二三层均设挑廊,这是衣物晾晒、惬意休闲的理想场所。

在四楼隐通廊的墙角上多处设置横木作为固定的爬梯,在瓦顶维修时,便于登攀。

此外,在单元内廊楼面的木地板上开洞,洞口打开时几个楼层之间形成通透的竖井。维修施工使用的长木料可以通过洞口,轻而易举地送上四层和屋面。这些人性化细致而周到的设计,叫人叹为观止。

6、壁画最丰富

“二宜楼”保存了600平方米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壁画,在我国民居中绝无仅有!不仅面积大、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共有壁画226幅,彩绘228幅。其画面充满了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土楼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土楼人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在如此偏远的山区,居然发现绘有洋人、洋文、洋钟的装饰壁画。这明显的异域色彩叫人称奇,它成为福建民居海洋文化特色的有力见证。

7、保存最完整

在福建著名的土楼中,永定县的“振成楼”,其“八卦”式外环楼,有一卦曾经被烧毁。“承启楼”内环也严重损坏,近年才得以修复。南靖县的“顺裕楼”外环楼四层的隔间、腰檐尚未完成,内环也只建了一半。

福建全省直径70米以上的大型圆土楼中,“二宜楼”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从土木结构构件到装饰壁画,都未曾更换,可谓原汁原味保存了原始的状态,确实难得。

8、国保最早列

“二宜楼”1988年第一次在《建筑学报》第九期发表后,就引起学界的注意。它被“发现”和介绍比起永定土楼晚了许多,然而“二宜楼”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1992年“二宜楼”在福建土楼中率先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华安土楼,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探索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最有价值的范例。

二、单元住宅 圆楼鼻祖

位于华安县沙建乡上坪村宝山自然村的“齐云楼”,是福建圆楼现存最古老的一幢。它雄踞小山之上,平面椭圆形。单元式布局。多数每户占一个开间,只有个别单元为两开间、三开间。圆楼朝南设一个大门,东西各设一个边门。东门曰“生门”,嫁娶从此门进出;西门曰“死门”,殡葬由此门往来。大门楼匾上,刻石纪年“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显然建造至今已400多年。

现在有遗迹可寻、有纪年的土楼,建造最早的是漳浦县的“一德楼”,它建于明嘉靖37年(1558年),但它是方形土楼。在福建土楼最集中的几个县中,云霄县、诏安县没有建于明代的土楼;平和县只有一幢明万历11年建造的“延安楼”,是方楼;南靖县的“阁老楼”,纪年康熙年间,推测可能是明代建造,它也是方楼;漳浦县最多明代建造的土楼,然而有准确纪年的都是方楼。纵观全省,有准确纪年的明代圆楼只有华安县的“齐云楼”与“昇平楼”。因此,圆型土楼有纪年证实最早建造的当属“齐云楼”。所以把它称为福建圆楼的“鼻祖”当之无愧。

至于单元式的圆楼,这种现代建筑师还在不断探求发展的单元式住宅,400多年前就在华安出现。仅此一点也极具历史价值,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居住文化和民俗研究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外观造型 奇特罕见

座落在海拔920米的华安县高车乡洋竹径村的“雨伞楼”是福建圆楼的又一绝唱。它隐居深山,矗立在一座小山的顶上。由两圈环楼组成:内环两层,由十八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单元组成;外环顺应山势迭落三层,巧妙地结合险要的地形。四周山势陡峭,只能通过窄小的石阶登临,易守难攻。圆形土楼雄踞山巅,远眺其黑瓦屋宇,仿佛是一把撑开的雨伞,因此得名。“雨伞楼”浓厚的乡土气息、奇特的外观造型,吸引国内外学者与游客争相前往探个究竟。




四、建造年代 准确可靠

在福建土楼最集中的永定县和南靖县,其土楼大门上通常用白灰抹面制作楼名匾,可以随时更新,均无纪年款。其土楼的建造年代多数是从族谱记载,开基祖至今相传多少代来推算,或是代代口传作为依据,出入甚远。漳州平和县、漳浦县、华安县的土楼多数都有石刻纪年的楼名匾,因此其建造年代十分准确可靠。

在华安县沙建乡的上坪村,现在就保存六幢明清时代建造的有准确纪年的土楼:明万历18年(1590年)的“齐云楼”(椭圆楼);明万历29年(1601年)的“昇平楼”(圆楼);明万历31年(1603年)的“日新楼”(方楼);清康熙22年(1683年)的“月升楼”(半圆楼);清乾隆50年(1785年)的“文洋楼”(圆楼)和清同治4年(1865年)的“凌云楼”(方楼)。“它作为福建几百年土楼文明的重要载体,观察福建土楼演变与发展轨迹的一个十分珍贵的窗口,它为福建土楼的发展史提供了一个时间跨度大、种类模式多、内涵极其丰富、发展脉络清晰的实物资料。”(曾五岳)这正是华安土楼最为可贵之所在。

五、闽南土楼 有力见证

不论大众还是媒体甚至有些学者,对于福建土楼的误解甚多。通常一见到土楼就认为是客家土楼。孰不知福建有一半的土楼并非客家人而是闽南人居住的。在福建不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土楼。闽南的单元式土楼与客家的内通廊式土楼,外观一样,平面布局却截然不同。如果说漳州的南靖县、平和县与闽西永定县接壤的地区,有闽南人也有客家人居住,双边会互有影响。而华安县与永定县,一个在博平岭东,一个在博平岭西,相距甚远,永定县是纯客家人的县份。华安县是纯闽南人的县份。华安土楼是与永定客家土楼平面布局截然不同的土楼,是纯粹“土生土长”、自成独立体系的土楼。它成为闽南土楼体系独立产生、发展的有力见证。因此,华安土楼在福建土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对福建土楼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福建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建筑。其生土墙体具有“可呼吸”的功能,能有效保持室内的热舒适性,使土楼内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土建的建造使用可循环的建筑材料,它就地取材,泥土和木材来自于土地、土楼废圮之后又回归大地,千百年的建造活动并没有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态环保的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模式,对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借鉴意义。但愿通过更广泛的宣传,对土楼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华安土楼,走进华安土楼,从华安土楼中吸取营养,启发灵感。为生态型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为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1 20:42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1 20:46
土楼人家婚丧喜庆

婚姻
   土楼客家人的男婚女配,在封建社会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婚后,家庭实行夫权制,即丈夫为家长,主宰全家。夫妻的分工,一般夫主外,妻主内。男人则负责强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劳动,对外负责与各方面的联系,妇女则负责大量家务及田间劳动。因此,土楼客家的妇女和其他客家地区的妇女一样没有缠足的习俗,都是天足,具有勤俭持家、刻苦守业的本色。

   土楼客家人沿袭至今的婚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中原一带的“六礼”遗风,即男女成婚必须经过经下6个程序:议婚(即经双方家长的同意),纳吉(即相亲,男家以饰物、银币送给女家,女方在家人和媒人陪同下到男家察看,俗称查家,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纳征(双方订立婚约,即结合同),请期(即送日子),担席(婚嫁的前一天,男家派人把猪肉、牛肉、鱼、面、粉干等礼品挑到女家去迎亲,新郎本人不去,还随带喇叭班前往女家),出阁(婚嫁之日,新娘在多名陪嫁女子的陪同下,随带嫁妆,坐着轿子到男家,俗称入门)。富裕人家的送嫁队伍长达数十米。

   新娘出嫁前一天,由父亲带到祠堂去向祖宗拜别,回到家再拜天神、门神,然后父母办酒席饯别女儿。出阁那一天,父母着送一条“扎腰带”和一包用大米碾成的粉,还有鸡心,鸡肝(寓意惜你惜心肝)给女儿。时辰一到,由父亲扶着其上轿。新娘要大声哭别亲属,俗称“哭好命”,一家人把新娘送到门口,在哭声和鞭炮声中目送新娘远去。

   迎亲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拖青”人,拖一根长长的连根带着枝叶的竹子,竹头部用红带子挂着一块猪肉,寓意“食禄”,接着是两顶分别坐着新娘的小胞弟或小堂弟的“打灯轿”,他们各提一盏点着的船灯,表示祝愿新娘周年生贵子,后面是新娘的花轿,轿两面跟着媒人和陪嫁的女子,轿后面是挑“回席”的把头一天男家送来的食物每样留下一点,让新娘带到男家去。寓意“吉祥”、“有余”。新娘一到男家大门口,暂时停下。时辰一到,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肩披红绸带、手执纸扇的新郎来到轿子前扶新娘下轿、入门。此时,鞭炮、鼓乐齐鸣,新娘一踏进门槛,就把红枣、花生、糖果撒满门厅,让孩子们去抢。寓意进门后早生贵子、夫妻甜甜蜜蜜。

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做寿
    在数以万计的客家土楼楹联中,不乏“福寿康宁”、“人寿年丰”之类的吉祥语。土楼客家人传统的习俗,一般对常年的生日都不怎么当一回事,即使有“过生日”的,也只是象征性的煮一碗面条吃一吃,谓之吃长寿面,并且对外一点也不声张。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做寿,是要认真操办的,实际上是举行祝寿仪式。旧时,60岁虚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上了寿的老人,才可以举行祝寿仪式,未满虚岁60岁死去的人,被称为“夭寿”,按照土楼客家的的传统习俗人,“男做齐头,女做一”,即男人虚岁60,70,80……女人则要虚岁61,71,81……才能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虚岁40、41睦上绝对不能祝寿的,因为“四”与“死”谐音,通常被认为不吉利。
   祝寿活动不论隆重与否,凡亲友送来的寿仪,面条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面条我、象征长寿,吉利,而主家则在亲友离开时必定以一束萱丝作为回礼,寓意彼此的亲密关系像萱丝一样根本,坚固。

葬礼
   “人死归土,入土为安”这是封建时代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土楼客家人也不例外。旧时,死者的遗体一律被装进棺材土葬,即使是客死他乡,也要不远千里,百里被运回故乡安葬,亲属们为其立碑,筑坟。所以一般上了一定的年龄的人,在生前就要早早的准备好棺材,还有不少的海外侨胞,出于对故乡的眷恋,晚年便回乡居住,“落叶归根”以求百年之后有个安身之处。
办理葬事男女有别,张贴的布告,男死称为“正寝”用青纸书写,女死称为“内寝”用黄纸书写,寓意“天青地黄”终年60岁(虚岁)以上的谓之为“享寿”未满60岁的谓之为“享年”用后裔者用黑漆的棺材,享寿70岁(虚岁)用红漆棺材。妇女如果在分娩40天内死亡,出殡时主家要沿途牵线,一直牵到坟地,表示防止“落月鬼作祟”。
由于受到儒家“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影响,土楼客家人治丧颇讲究礼节,其基本程序为“妆、追、葬、祭”。



土楼服饰文化

民国版《永定县志礼俗志载》:永定人“衣以布素为尚,轻裘细葛仅见焉。……今则富商大贾旅居外省,多效服呢、羽……若乡居之民仍守朴素,妇女之衣屡洗屡补,服之无数。”永定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这种颜色耐脏耐洗而又不张扬,这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田园的最好选择,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孩童时代

婴儿呱呱落地开始,接生婆就把婴儿妈妈事先准备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满月时穿上“满月衫”,四个月才给幼儿穿上“破胸衫”,及“开档裤”,男女通用。待六七岁以后才换上男女有别的衣衫和“塞腹裤”。







青壮年时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两种,前者又叫对襟衫,左右对襟,胸间破开缀边,早先以布纽为多,以后又有骨纽、金属纽;后者衣襟开右边,布纽扣襟。两种男衫都有长短之分,多用蓝和黑灰色布料缝制。

女衫,有长短之分,长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开右边,布制纽扣;短衫右胸纽扣一副单纽或双纽,右腋下至胯部,纽扣四副。襟口和前后下摆均饰以栏杆花边,下摆遮过膝盖。衫色喜有大红、大蓝、大绿等鲜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极少数富家才用呢、绒、绸等。裤,男女基本一样,只不过规格有大小,有折裤头裤和无裤头的缩带裤两种。也有长短之分。20世纪50年代初期,女装凤尾裙又称折叠裙和桶裤在一些集镇上流行,大都由棉布制成,也有少数用绸缎料,裙长多至小腿,甚至可以遮盖脚面。

老年时期

老年人的穿着与青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有条件者加以添置棉袄、马甲、旗袍之类的,棉袄是为了御严冬腊月之寒,有长短之分,式样也如上对襟和大襟。前者多用金属纽、牛角纽;后者多用布纽扣;马甲,又称坎肩、褂子,形式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夹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内附羊皮的皮甲子,都是男女通用;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绸缎、毛皮作料。制作方法和式样与前述相同,不过加工精细,用料昂贵。男的也有制袍穿着,多为大襟右开,高领阔袖,长及踝脚,有单有夹,夹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装,外出或应酬场合穿用。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1 20:53
土楼的礼俗文化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土楼的节日文化

  农村的大节日除春节外,尚有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永定客家土楼各自还有一些小节日。如清明、立夏、惊蛰、冬至等与农事有关的小节日,也进行一些简单的饮食文化活动。惊蛰日,主妇把花生、黄豆、南瓜子之类放到锅里炒,将这些香酥可口的食品当作损害农作物的小虫,一边炒动,一边口中喃喃念唱:烟虫菜虫豆子虫,青虫黑虫花麻虫,田菜虫、地瓜虫……炒你落肚变屡虫!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跟着念,等着吃,从中学习农事知识。

  清明,有些地方的农家做米饭,宰一只鸭子,清亲友来吃一顿。立夏,则是小麦收成之后尝新的小节日,楼楼户户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做面条吃,还特别喜欢在清明节吃狗肉。有一名谚言:“立夏狗,食了会走(跑的意思,指腿脚灵健);立夏面,食了更健”。冬至日,则做汤圆吃。至于大节日,活动就隆重得多了。端午节赛龙舟、比游泳、包粽子、孩子挂香袋、相互走亲戚。中元节是鬼节,活动没有闽南人隆重。中秋节除了亲友之间互赠月饼之外,中秋之夜男女青年常喜欢搞山歌对唱。“文革”前有些边远村落,土楼与土楼之间,男女山歌手分成2个阵营,一首对一首,既有传统民歌,也有即席编唱的,许多男女老少听众,沿山沿溪席地而坐,一边赏月,一边欣赏山歌,往往唱到下半夜才尽兴而散。


土楼的居住文化

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土楼有形的基础是石块,无形的基础就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儒、道传统思想观念,这坚实强大的基础擎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没有他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这是注重血缘纽带的永定客家人继承汉民族宗法制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谁也不能改变它、违背它,处在特殊背景下和自然环境下的土楼客家人,血缘、亲情、乡情比什么都更为重要,何况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危机四伏,安全难有保障。于是,自然而然的把聚族而居作为唯一的选择。

     从建筑本身来看,土楼中的祖堂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重要的证明,它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位。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一般正中墙上设置神座,两边墙上挂列祖列宗画像,下面摆设长条供桌和方形供桌,左右两边墙上悬挂祖宗的画像、遗训和名人题词等,下面靠墙处分别放置一排古香古色的丈太师椅、茶几。

    由此看来,假如土楼客家人建造土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安全防卫,而不是为了聚族而居的话,何必刻意在楼中最显著的地方设置如此威严、气派的祖堂。

    永定客家土楼楼内都有私人住宅(厨房卧室)又有公共场所(大门,厅堂,楼梯等)大家长期居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从小就养成了爱护公共场所,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男妇老幼在每天早晚,一日三餐都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边吃饭边聊天(冬天在厅堂,夏天在三个大门口),大家说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互相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解决各自的矛盾。楼内居住人多复杂,家庭,小孩子,夫妻,邻里之间发生争端是难免的,然而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发生了争吵,全楼兄弟叔侄大家就会及时前来围观调解,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1 21:00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2 20:50
土楼的起源及演变

永定土楼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入永定而产生,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永定县现有土楼2万多座,被世人誉为“土楼之乡”。永定土楼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文化的结晶,堪称世界民居建筑之一绝。

永定土楼是以生土、沙石和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筑土墙作承重和围护结构的民居。永定土楼高大坚固、雄伟壮观,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御、防风抗震、通风采光、阴阳平衡、适于生产生活和聚族而居等优异功能,带动了周边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尤其是与永定东南部相邻的南靖、平和县,延请永定的建筑师傅前往建造了许多土楼。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永定土楼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更有无数旅游者慕名而至,他们对博大精深的永定土楼赞不绝口。20世纪90年代形成土楼旅游的热潮,方兴未艾。2000年2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专程到永定考察后认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并赋诗一首:“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对永定土楼作出准确概括和评价。

土楼的起源及演变

一   从堡寨到民居

永定是纯客家县。从县内各姓氏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客家人。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丰田里的下堡、三堡、增瑞堡、龙潭堡,太平里的秇梓堡,坎市阙姓的土围,以及新寨、龙安寨、中寨、太平寨、鸡笼寨等。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

二   早期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如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的奥杳日应楼,建于元末的湖雷馥馨楼、高头振兴楼,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洪坑崇裕楼,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洪坑南昌楼,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古竹大旧德楼。

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三    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长时间之后,客家人崇尚读书之风得到发扬,“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另一方面,明万历年间(1573~1619),吕宋(菲律宾)的烟草从漳州传入永定。永定人普遍种植烟草,带动烟草加工业的发展。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比较安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及”,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造就许许多多大小富翁,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乾隆《永定县志》载:永定置县(1478)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140年间,发生特别严重的水灾6次,“冲毁房屋,溺死人畜无数”——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开工,四十七年(1708)落成,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高陂的裕隆楼(建于1835年)、遗经楼(建于1850年),抚市的永豪楼(建于1838年)、永隆昌楼群(建于1875年),峰市的华萼楼(建于1886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古竹深远楼、南溪衍香楼等。

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著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还有海外侨胞回乡兴建的土楼,如下洋的德辉楼(建于1937年)、永康楼(建于1938年)、虎豹别墅(建于1946年)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杰作。

四   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

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如高头高北村有4座,高南村有3座,古竹大德彭坑自然村有5座;高头高联,古竹瑶下,湖坑的关山、老吴子、黄腊坑等地,新建圆楼的比例都在60%以上。新建土楼最多的是大溪乡,新楼占该乡土楼总数的一半以上。至20世纪70年代,机关、学校、文化、卫生单位及各集镇街道建造房屋,仍普遍采用生土夯墙的土木结构模式。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

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土楼与八卦

永定客家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振成楼的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市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

永定人为什么要循八卦建造土楼?究其历史根源:首先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而八卦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楼房时,加以运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经过数代的播迁,为求生存,他们面对着自然与社会中种种困难,而八卦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土楼时运用八卦,对于睿智的客家人来说,便不足为奇了。

全国唯一的宫殿式土楼——奎聚楼.jpg (48.57 KB, 下载次数: 172)

全国唯一的宫殿式土楼——奎聚楼.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2 20:56
福建(华安)土楼与古寨的渊源探秘


在参加福建(华安)土楼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对土楼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根据目前有关方面专家的确认,福建土楼有福佬民系的土楼,有客家民系土楼,两大民系的土楼其历史文化有所不同,但建筑风格基本是一致,其建造背景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基础上构成的。福建(华安)土楼属福佬民系的土楼,它的产生、发展,似乎与旧时代的兵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福建土楼的产生与发展

福建土楼大致产生于11-13世纪,经过14-16世纪的发展,17-20世纪上叶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作为生土夯筑而成的建筑物,风格独异,其土木结合、外闭内敝、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就地取材、构思精巧、聚族而居,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福建土楼现存比较完好有2900多座,华安现存重点保护的土楼68座,分布在全县境内9个乡镇,大部分建在小山巅、山腰,部分建在田野间,并且均以单体形式出现,其中圆楼22座,方楼46座。从华安土楼建造历史记载(即有碑刻时间)看,属于16世纪后土楼建造技术达成熟时期的土楼。各地土楼在选址构建中均能按照中国古代周易风水学说安排规划,与山川四周和谐统一,能很好地利用当地石材和生土夯筑、构建厚厚的石基与墙体,配置泄沙漏水和铳孔观察窗等防卫功能。大地土楼群的二宜楼还设有逃生甬道。整体构造兼有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特点,建筑十分科学,在福建土楼中独俱特色,鹤立于神州大地,留下“土楼之王”、“民居瑰宝”等诸多的美誉,并于1996年首先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事实胜于雄辩,福建(华安)土楼是我国不同历史文化时期社会变迁的真实见证,体现了先民利用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达到巅峰,更是人类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杰作。




二、福建(华安)土楼的由来

华安各地的土楼是典型的福佬民系土楼,每座土楼的产生构建都与当地居住家族传承、人口迁徙联系在一起,简言之是各家族为防御侵扰、确保生活、生产的安全而建造的。人们知道,旧时代的封建社会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人口的增加必然向外拓展,开劈新的领地,有的是以家族为单元,举族而迁。“兄弟同堂出异乡,任从随处立纲常”。为了拥有生存间,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和防卫要求,需要一种既能适应家族共同居住条件。于是福佬民系的世族早期从闽北、闽中向闽南迁徙,他们选择适合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就地取材、便于建造,在经济成本、建筑材料的获取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筑,建筑土堡、兵寨,并在土寨形式演化下,遂步过渡到土楼的建筑形式。福建(华安)土楼应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随着海口的开放、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闽南地区经济有了重要的进步,迁入的福佬民系世族经过十几代人的耕耘,家族人口急剧增加,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了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模仿兵寨建筑的圆形、方形和府第式等丰富多彩的土楼应运而生,从记载时间看,华安至今保存完好的68座土楼都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而建筑的。

根据《漳州府志》卷7《兵防志·土堡》条目云:“漳州土楼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辏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年(即公元1561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围的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具例土城、土寨、土楼69座)。卷十四又例出土楼23座,当时龙溪县二十五都(华安县),已有上坪、丰山、汰内西坑、归德(高安)上村、华丰、西陂、宜招(仙都)七座土楼,约占龙溪县的40%,显然其历史证据胜于说明的。华安高车乡石示头村济安楼现存一份《石示头社济安楼会盟同立约序》记载,为了约束本楼以防寇盗事,于岁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谷旦立震升书。其本意十分清楚,兹因流劫弗 掳掠,乡、都所以防御之术而恐人心不一,乃集众共推震升为楼长,加强管理,以后同心协力,以壮众情云。僻处闽南山区的华安百姓建了土楼,仍因盗贼流窜而惴惴不安,所以有会盟立约共守土楼。

清乾隆初年建造二宜楼的大地蒋氏世族,其始祖是由闽中的大田县迁沿海地区,为避兵乱又由福建海澄县(现代的龙海县)鹅养山举族迁到大地肇基,至明末清初大地村的蒋氏宗亲人丁兴旺,经济、文化方面人才辈出。楼主蒋仕熊在沿海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条件下,于是萌发回乡建筑土楼。根据其几十年来往于九龙江水道所看见的兵寨,起初是想建一座大土寨,后来经地方堪與风水学家的点拨下,由想建土寨改为建一座大土楼,并根据四山峰拱遂的地理建筑蜈蚣吐珠的圆土楼。

到过二宜楼的许多专家,都深深认识二宜楼有许多特点是典型针对时代变迁动因而构建的。一是有特别厚实的石基,二是有异常牢固的楼门,三是有奇特泄沙漏水设备,四是有独特的隐通廊,五是有便捷传声洞,六是设有秘密逃生甬道,七有一个宽阔中心活动大内院,八科学设立门户单元。其精心设计,精巧构建应是参照古兵寨建筑方式而进一步构思而来。

三、对华安古寨的解读

从《华安地名录》看,旧时的华安有很多的寨,这些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兵营寨,二是民间的土寨。寨的建筑形式早于土楼。公元七世纪时,蛮獠人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形成庞大民族的洞獠就有十八寨主。据《汉畲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一文记载,这个时期,福建的泉州府与广东的潮州府之间,确实成了畲苗洞獠的独立王国,十八寨主遥相呼应,割据一方。唐总章年间,陈政奉旨“率府兵三千六百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号,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之界缓安县北方平乱……,受阻而被洞獠围困,自以为众寡不敌退保九龙山筑寨,秦清益兵”。唐王朝只好又派其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这是华安九龙山一带有兵寨最早记载。

唐仪凤2年(公元677年)陈政殁,其子陈元光“袭其职”,代领其众继续向西平定啸乱。公元686年(垂拱2年)啸乱基本平定,陈元光上疏朝廷,在闽增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唐王朝准其所奏,并任陈元光为漳州刺史,领州牧事。陈元光为了改善与蛮獠族(畲族)的关系,相应采取怀柔政策,招抚畲民,缓和矛盾,对“归附”畲民,日将山獠化编为民,予以编图隶籍;并逐步按照唐朝的赋役制度,征收赋税。其改造政策集中体现在指定一些地方让畲民居住,命名为“唐化里”,意为受唐朝政策的感化的人居住的地区。据有关专家考究,“唐化里”政策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在重要关口设立兵寨固守,对畲民进行汉文化教育,有力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华安是古畲都之域,根据《闽中记》述“南安郡西南有 汰溪,古畲邦之域也”。《北溪纪胜》载“汰水西汇大江,以小舟入,古称桃源洞,蓝留所居,令号汰内”。这里记载的与华安畲族民歌的流传是一致的。汰内一带为畲民所居,汰口九龙江畔建有兵寨是相对称。至今流传的丰山下尾有尖尾寨,汰口有兵寨,江口有朝营(兵营),由汰口溯江而上有下寨、中寨和顶寨,黄枣对面有山寨,仙都大地有刘家土寨,蒋氏有灯火寨、张家有奶头寨、李家有田中寨等等。一系列寨建于何年,不外源于兵营守寨,产生于动乱的年间,早于土楼建造年代。

由于上世纪“文革”的原因,许多史传资料烬于祸乱之中,对华安的兵寨历史,现在很难找到有力的印信,只能史海寻豸,佐录一些资料,逐步加以解读。

沙建汰口古寨,号为百谷朝宗古兵寨,又有全保楼之名。何时建寨于汰口,根据汰口寨老人庄水淼提供《族谱》,其开基十三世祖,讳望、号西池、排行二十八郎,乃古山公第四子,自青阳迁漳州之长太衡山,南宋登进士,任江苏淮阴总兵。宋南渡杭州,伦陷后,迁都福州,未几战,事危急,扌疑 欲退守海南避难,再图复宋。我祖奉诏率师,暨兄弟五人护驾至广东崖山,遇元兵狙击,因敌众我寡,殁于王事,帝 昺瞿其忠,赐御葬于石码南山,封义勇将军,享年四十又八。望公归西,庄氏族人沿九龙江上溯到汰口,看到兵寨,便出银买到兵寨,为庄氏定居。后来经过几次维修,仍保留原有的规模。一千多年来,人口增长,都是向外地迁居,寨周边盖了一些房舍,但没有破坏兵寨的整体景观。

按照庄氏传承史推理,汰口寨的建造时间,应早于南宋,而北宋年代,华安一带没有战争,九龙江沿江平缓地带为什么要设兵寨,渊源应该是唐末“唐化里”的建制结果。在没有泉水的小山包密林中建寨子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只有一种解释,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未敢松驰。走进寨中的天街(中间大道)和地巷(环寨墙的通道)其构造十分科学,与南唐、北宋时期的兵寨完全一致,为后来郭氏在上坪岱山建造齐云楼和蒋氏在大地建造二宜楼设置隐通廊提供典型范例。或许有人不相信,这么简单的寨子会是土楼的鼻祖,看似很平凡,其实很惊奇,湾湾小道上山来,森林密布安自在,狭小寨门似营垒,硕大古樟说年代,天街大堂两石窗(刻有麒麟图案的圆石窗),地巷民居一线开。百谷朝宗山川秀,万千思绪令人猜。假设汰口古寨渊源于“唐化里”时期唐朝派兵扼守的兵营,督促蛮獠人进行改造的产物,其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尽管人们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它的建筑构造确确实实为后来建造土寨、土楼提供了模型,是华安古建筑的真实见证。

四、福建华安大地土楼群当地四寨的历史追记

大地土楼群的当地有四个古寨,根据目前考究的史料看,大地四寨建造时间晚于汰口寨,早于大地土楼群,大致建于元末明初。仙都龟山格内的大地,早期应是古蛮人住居地,龟山格古迹遗址曾出土的许多新石器文物。福佬民系的先人来到大地较早的是朱、魏、陈宗族,现在留下许多地名,大多与之有关,后来不知何因,不知他们迁往何地。根据仙都《林氏族谱》载,其开基祖林宗鲁,名次,因避兵乱,于南宋孝宗(公元1163-1189年)期间,徙迁龙溪二十五都宜招定居,入籍二十五都四图差贯承炉户,娶朱氏为妻。林氏七世祖林均禄,名天爵,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娶朱氏为妻,生永康,永忠、永尧、永春四子,卒于明洪熙元年(1425)。从上列记载可以看出。元朝时代,朱氏宗族已在大地(即二十五都四图)有了一定的人口,“朱西庵”应是真实的庙名。

大地刘氏族谱已失,但根据有关资料觅踪,大地刘氏属于历史刘姓的桃源支,即汉末汉昭帝第三子之枝,由蜀迁徙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紫溪村。根据刘壮肃于光绪初年编写的宗谱,宋淳祐年间,刘氏有官由金陵到闽,遂成家业。据考证,由金陵入闽的正是万四郎,名为隆汉。万四朗之胤十三朗居龙溪县二十五都宜招大地,生三子,长(伯)仲华,次(仲)仲达,三(季)仲玉。仲华之子孙世系旧谱弗辉。仲玉返回南京居住,世次莫考。仲达生二子,长赐苟,次成苟,字永遂。仲达公乃奉令解饷游三山别配传胤,子南台未回而逝。永遂于大地传承后嗣,人丁兴旺。永遂公生跃宗,跃彬,四世后开建刘家寨(因形似是匏子,又号为匏子寨),民间传说,于元至正年间建,笔者走访寨中老人,没有找到记载的石碑,目前寨门已倾履,无法找出有文字石刻的石匾。然,按照编撰宗谱的昭穆推算,应建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时期。大地刘家寨建在大地埔下的山包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寨,直径约150米,有两个二宜楼的面积。环寨墙一圈二层高寨楼,有一条圆形大通道,中间有二排大厝,成二条大街道。只有一个寨门,先前寨门前有一条大河沟,用于防守外贼的侵扰。寨中街道错落有序,不失是一座山城堡。由于刘家族谱已失,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根据《宋卿上张族谱》记载,送坑张氏号为上张,宗祖睿轩是宋朝上大卿,派出福建兴化府仙游县,宋高宗绍兴30年迁居漳郡长太邑石盘里,置民田六百亩,人丁六口,建瀛山祖祠乙座。立户名张一鹏,生三男,长房兴宗于宋朝迁入龙溪渔招保(仙都)居住,又相传于九世祖子惠,立社名宋卿。《宋卿上张族谱》又载兴宗公于宋高宗建炎三年故,葬在本处黄山寨。显然送坑村张氏的开基时间应是南宋初年,这个时期送坑已有黄山寨、考塘寨、岩陂寨。后来张氏子孙发达了,又在寨仔山创建奶头寨,以防寇匪。据考证,送坑社中地理为出水莲花,奶头寨与之相配,符合地方风水学说。而奶头寨建筑真实需要的缘由,是张氏宗族为了固建安全屏障,防止寇匪的掠夺。

唐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奉旨入闽平蛮獠,李伯瑶、马仁为左右将军。漳州府建立后,李伯瑶被封为卫国定远侯,其第三子李蓬袭父职,后裔李八千曾授延平府防御团练使,并兼巡闽江水道关津隘口。南唐势失,先祖知世明哲,徒迁大田县,再迁龙岩宁洋聚贤里(上坑)归隐,分瑞峰派,生育六子,长子政一、次子政二到华安下坂开基,传承分脉为下苑(下坂)和上苑(仙都上苑村)。李氏宗族现已传承近三十代。上苑李氏宗族从华丰下坂(下苑)迁徙过来逾十代时,人口与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李氏世族便在上乾建造田中寨。目前寨墙已平履,寨基依存。根据上乾李氏老人回忆,田中寨是方形,是一座大土楼,楼中有十字形街巷,寨墙上设有通道和许多铳窗,主要是因为旧时代盗匪掠夺而建的。由于上苑李氏族谱原稿烬于上世纪“文革”动乱,现在很难作出详细的解读,人们依稀还记住田中寨在旧时代防匪防乱起着重大的作用,有效保护了李氏宗族的生活与生产。

大地蒋氏在创建二宜楼之前,其六世祖乾辅、乾兴曾建造著名的大地蒋家大寨,又名灯火寨。传说五世祖蒋佛保排行第五,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世家人,其兄长善读书,佛保勤开荒(开垦农田),整天找土地开垦,开得农田一片片、一丘丘,开得日下龟山、月上东山,其妻经常把饭送到田头。在开垦大地东山下的那一片农田时,佛保经常忘了天色已晚,只见得山边总有一大油灯一直照亮着,使他开垦了大片的良田,为后代子孙建下良田基业,后来其儿子乾辅、乾兴秉成其志,便在灯火常亮地方按照圆山形状建造大寨一座,取名灯火寨。按蒋氏宗谱世次推算,大致于建造十五世纪中叶。从尚存的旧寨楼的结构看,颇似刘家古寨,比刘家寨大体晚200来年,应是仿刘家寨建造的。目前灯火山寨只存一半,一半已倾履,难于寻得记载古寨的石刻匾额。今年三月三漳平市福满村蒋氏寻根谒祖而至,证实其长房长孙传承历史,也证实古寨建造年代。元朝至明朝初期,大地相继建造四座古寨,不难说明那是时代改朝换代、社会十分动荡的原因,刘、张、李、蒋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生命安全和既得的生产成果,防卫匪乱,相继建造古寨,这正是后来为建造土楼提供科学思路。上列佐证资料虽然不足,但已是民间难得的一些记载,有待进一步考究,以正其说。

五、“楼母”齐云楼与郭氏

早期文明史黄汉民先生认为,圆土楼的根在漳州。早期福佬民系从中原进入福建,带来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也把北方扼守 要地的圆形建筑带入福建,而闽南地区开发比较迟,蛮獠啸乱的习惯长期存在,福佬民系的宗族进入漳州,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的安全,特地构建比较坚固的土堡、土寨和土楼。地处闽南北部山区的华安至今保存完好土楼的大都有楼名碑刻,而且有准确的纪年,如沙建上坪的齐云楼,仿汰口兵寨式样,雄踞于山包之巅,楼高两层,底层外墙石砌,二层生土夯筑,单元式,设有生死门与隐通廊,楼门刻石纪年“大明万历十八年,大清同治丁卯年吉旦”重修,而上坪《郭氏族谱》的明确记载为“明洪武四年大造”(1371年),是我国最古老单元式住宅的土楼。曾五岳先生称它为“楼母”。古建筑学术界对“楼母”之称尚有争议,一些颇有研究的专家也提出许多质疑,然就福建土楼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座土楼,其明确纪年均晚于齐云楼。在漳州其它地区也有许多古老的土楼,就石刻碑记也不能与齐云楼相提,笔者认为称齐云楼为“楼母”是当之无愧的。

华安县文物普查明确记载,华安县以前建造的土楼上百座,其中有5座是明朝年间建造,齐云楼(明洪武四年)、升平楼(明万历二十九年)、日新楼(明万历三十一年)、均处于上坪,为郭氏所建。济安楼(明崇祯十一年)处于高车,锦治楼(明崇祯六年)处于绵治。在上坪宝山村宝斗对面的山包还有一座早于上坪土楼的土寨,名为“柯林寨”,外形酷似一座大谷仓,为早期上坪林氏筑建。上坪这些古老的土楼均系福佬民系的土楼,渊源于福佬民系早期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与文明。

据上坪《郭氏族谱》记载,上坪郭氏宗族是唐玄宗时期节度史兼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带领七子八婿平叛敌戎,建立奇功,盛极盖世,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家,郭家世代为相封将,子孙勤勉守志,世代相传。郭子仪长子郭日瞿 ,官为太子少保,传二十六世祖郭文达,号少岳,正蓬元世祖占领中原,魏州兵乱,少岳携家族徒居于漳,避乱隐处于昇平村(上坪村)。文达公生于元世祖五年正月初四日,据此推算,郭文达徒居上坪应是十三世纪中叶。旧时上坪五岳一带为南安郡古驿道,是南安郡守西出蓝水的必经之道,而上坪之西的汰内小盆地为古畲族蓝雷所居。《西山杂志》载“《闽中记》述,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古称桃源洞,蓝、雷所居。陈元光平定啸乱后,曾建立“唐化里”,对古畲民进行长期“唐化”政策文明教育,儒将陈元光之孙陈谟继任刺史,依然坚持文明教化,位于汰内两头的要塞设立兵寨是历史上的真实现象,汰口有兵营扼守,而上坪也应有兵营扼守要卡。因而留下许古兵寨的遗迹。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元世祖入主中原,官宦世家的郭文达徒迁漳州上坪,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郭氏人家建造了齐云楼。从齐云楼建造文化风格看,与近邻的汰口古寨十分相似,上坪郭氏三世祖建造土楼有可能以兵寨为例构思整体防御方案。人们知道郭氏先祖从中原带来先进的文化文明,特别是郭子仪的儒学传统,着力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世子弟,其文明精粹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上坪郭氏的先祖郭继仍稿的《岱山记》曾十分生动描写上坪美丽山水,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唐诗的风韵,是郭氏早期文明的见证。

综上所述,古寨与土楼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也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关系。在漳州是由陈政、陈元光戍漳时,福佬民系把兵营发展为城堡和山寨,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生产发展,人类文化文明的进步,再演变成为规模庞大的多层环形生土夯筑的土楼。当人们在二宜楼看到科学宏大的建筑,当年创建者蒋仕熊或许真实到过汰口寨看过齐云楼,经过再三思考,才萌发建造二宜楼构架,其隐通廊应是从古寨地巷模仿的,其壁画彩绘天下第一家不正是郭子仪家的写照吗?天下奇缘奇遇还有比这种关连更能说明历史的原诿吗!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2 21:00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2 21:04
土楼的文化内涵

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按照自己传统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宏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

以其整体功能而言,坚固厚实的土围墙,如一道天然屏障,既维护全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也为全族人在社会出现各种矛盾斗争,或与大自然拼搏中,有效地保护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土楼尤其圆方楼形同城堡,易守难攻,防御性能极强。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全楼活动中心。在此可以进行宗族议事,或婚丧喜庆,或接待亲朋好友,或宴请宾客及其他关系全楼人的大型活动;土楼天井是楼人工余休闲的好场所;大多数土楼有门坪,作晾晒稻谷和楼人与村民室外节日活动之地;楼内设学堂,体现了客家人重教兴学好传统;其他附属建筑如浴室、砻谷间、厕所、牛栏、猪舍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的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折射出客家社会的风貌。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对这种情况,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等人在考查了土楼后曾感慨地说:“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在中国是自上而下就可见的习俗制度,但象客家人那样,至今保持了富于共同协作的家族观念的大家族制度,想来是非常罕见的”。土楼的造型结构亦体现了客家伦理制度的不可动摇性。五凤楼的构造最是层次分明,等级不可逾越。其上、中、下中轴三堂厅、中轴厢房和后楼及横屋房间,按伦理等级分定,中堂为核心,后堂辈位最高,下堂厅次之,朝南靠后为大,朝北靠前为小。家族长居后楼或中堂两侧正统间,长房或家长居朝南,其余依辈分排定。方楼圆寨简单看似乎一切明确平等,家长制不明显。实际上客家方楼圆寨平面布局中隐藏着三堂屋轴线意识,强调聚族而居所应遵守的尊卑秩序。方楼圆寨均在中轴线中心位置建一高大厅堂,作全楼的中枢和向心点,楼内每环每层每间房屋朝向中枢,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向心力和统一性。

第二、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八卦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文化符号,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医学、文学、宗教、建筑、养身等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不夸张地说,八卦自古至今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之中。客家人肇自中原汉民族,承继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毫无例外地或多或少体现出道家八卦的哲学因子。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现存有名的八卦土楼是:在田楼,西陂天后宫塔楼,振成楼,八卦堡,葸茅围屋等。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全楼洋溢一派典型的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心理文化气息。踏入楼内,尤置身于古老民众信仰的氛围中。广东翁源县江尾镇的葸茅围屋,据说是唐相客家人张九龄后代所建,是典型的八卦围屋。围屋的中心场地与四围街巷,房间组合按阴阳八卦图形施工修建,整幢围屋有乾、坤、兑、巽四门,象征天、地、风、泽四种天象,昭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卦土楼数量不多,却为土楼文化写下精彩的一页。

第三、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如永定遗经楼内大型的私家学堂、永定下洋胡氏汤子阁私塾、南靖县怀远楼斯是室私塾、永定高陂镇裕隆楼的学堂楼等等。在土楼成群的永定,兴学之风极盛,以至一座土楼,往往能培养出几个至几十个成功成名的人才。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石笔是一种华丽而壮严的石雕物,依中举级别、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笔长短、底座式样和笔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区,不少土楼门前竖有石笔。一些开基数百年经二、三十代的家族,其土楼前的石笔成林。如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家庙前,原有石笔25支,现存15支耸立祠堂前。这些石笔与客家土楼交相辉映,不仅组成了绝世人文景观,而且成为客家重教的物证,更是后代学子的楷模。

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土楼明珠振成楼,除具独特的八卦建筑风格外,楼内一幅幅对联和题词,就是前辈期望后辈知书识礼成大器的家训,深具典型意义。如:大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二道门临摹明代海瑞书法“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内厅堂四大石柱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能不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正厅正面是“言法行则,福果善根”;“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些自勉或勉后人的家训,是土楼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客家土楼文化内涵丰蕴的极好写照。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当年,客家先民被迫由中原南迁,辗转来到南方的荒郊野岭山区落居。面对丘陵盆地,灌木丛林,野兽出没,强悍土著,他们既需要聚居又受地域限制而各族散居,不得已在建族楼时,采用高大,坚固,封闭的土楼形式。有资料证明,较古的客家村落,最初仅一座或几座土楼,随历史推移,才逐渐出现了当代人看到的多座或一群土楼,说明客家村落的形成是由最初的几族为村到人口繁衍、族群增多,土楼比邻而建,其中固然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客家人逐渐站稳脚跟,由“客人”向“主人”转变。民系的强大反映到住宅风俗上,即较古的土楼封闭性极强,以后逐渐半封闭到半开放。



南靖土楼的由来与渊源





南靖的土楼像是一部记录中原汉民南迁的特殊词典,古老、神秘、悠远、深邃。唐代以前,南靖是古百越族一个支系的主要居住地。公元669年,为平息当地“蛮獠啸乱”,唐王朝派陈政、陈元光率中原府兵抵达漳州,部分军队驻扎在南靖境内。公元880年,黄巢事变,中原动荡,大批汉人流离转徙南迁到福建西南部地区。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中原汉人又随宋室南迁。元末明初(公元14世纪60年代),义军抗元,中原汉人南迁抵达南靖。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40年代),满人入主中原,又有一批中原汉人南迁。

  南迁的汉人来到南靖这个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区地带安营扎寨。长期忍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之惑,为了获得稳固的居所,以便长期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

  然而,据考古成果表明,以生土墙作为民居建筑的承重系统,并非南迁汉民或土著居民的发明创造和专利。从新石器时代以后,生土版筑技术在中国农村被广泛应用。南靖的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夯土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南靖的土楼产生于11-13世纪的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朝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初、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土楼是当地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例证。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2 21:06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3 22:22
其他土楼风景


裕昌楼(东倒西歪)


裕昌楼位于漳州市书洋乡下版寮村上节社,建于元代末年,高5层共有房270间,是座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楼址原为沼泽地,建成后倾倒,后打下大量松木加固地桩后重建,楼墙厚1.5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因年代久远,楼内回廊木柱部分倾斜,但仍经得起屡次地震的考验。裕昌楼大天井内建半圆形二层楼。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均掘在厨房内,水源充盈,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裕昌楼依山临溪,环境幽静,有刘姓18户110人居住楼内。



  裕昌楼一般被人叫作东倒西歪楼、歪歪斜斜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不过这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当你一脚踏进楼门,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其实,600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
  裕昌楼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建,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5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清洌水旺的井,拿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

振成楼

   富丽堂皇的振成楼,按八卦观念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它像其他土楼一样坐北朝南,调节阴阳。每卦与内层一楼采用北方四合院格式。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
  奇特巧妙的建筑设计,科学完整的功能设置,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精雕细琢的制作功夫,丰富的文化内涵,振成楼因此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振成楼历史:
  振成楼是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的。林在亭因当时家境贫穷,生有三子,长子名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率三子至永定抚市亲友家刻苦学艺——打烟刀。
  早在北宋年间,我国由菲律宾引进烟草,时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我区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个国的时机,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兄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质量、信誉为宗旨,因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外采,老三负责推销。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印缘于此。
  兄弟三人又花了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型土楼——福裕楼。按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门三格布局,兄弟既可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单元。既分又合,很有特色,被福建省评为最有地方特色的方型土楼建筑,现为永定县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观光点。



  兄弟们事业发达,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业,因为当时农村落后,前后村都无学校。兄弟三人分家后,老二仲山在洪坑村口独资兴建了一座光汉学校,现为下村小学。1903年老三仁山在洪坑村头又独资兴建了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学校 ——日新学堂,当时汀州府府太爷张星炳为学堂题字——“林氏蒙学堂”。至今犹存。学堂门的对联是:“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之后老大、老二相继去世,老三又想独资兴建一座工程浩大的土圆楼振成楼,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为了继承父志,仁山次子林鸿超,又名逊之,是清末秀才(后为民国中央参议员),他一生研究易经,琴棋诗画,无所不通,亲自设计并邀集了叔伯数兄弟合资共建振成楼。振成楼的楼名是纪念上代祖宗富成公、丕振公父子而命名的。
  振成楼建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花费了8万光洋才建造而成。1988年,被永定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考察,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土楼建筑”。
振成楼的结构特点:
  振成楼的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是楼中有楼的二环楼。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砖木结构,有外土内洋之称。外环楼墙是当地取材的生土经加工后夯筑而成,墙内每10公分厚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筋,楼高19米。内外三环共有208个房间。第一层作厨房和饭厅,二层作粮仓,三、四楼则为卧室。每层楼有房间40间,配4付楼梯,按八卦方位设计,乾巽艮坤卦位为公共场所,分别为后厅、门厅和左右侧门;坎震况离卦方位为住房,各配楼梯,概设门户,户闭自成院落,卦门开连成整体,卦与卦之间设防火隔墙,建造成辐射状八等分,每封之间设有男女浴室和猪舍。具有卦门开即连成一体,卦门闭则自成小单元。
  楼中楼是二层建筑的砖木结构,内有石雕柱脚、木刻门面,有琉璃瓦当和窗户,二楼走廊栏杆是铸铁铸成有梅兰菊竹为图案的栏杆,紧连着全楼中的中心大厅——楼中的重要活动中心场所,作议事厅、宴客厅,并可兼做戏台。楼上观戏台上中间比两旁高6寸,中间为客人座位、两旁为主人座位,意味着客人比主人高一等,这也是客家好客的象征。
  大厅墙壁上有不少名人和民国时期的名人名联,其中有当时总统黎元洪为楼主人的题匾“里党观型”、“义行可风”、“义声载道”等。大厅宽敞明亮、舒适宜人。其中有4根怀抱不过,两丈余高的花岗岩大石柱拔地支撑,实为县内外所罕见。在当时的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之中,又不可能有机械化的情况下,是如何运来的?又如何竖立起来的呢?现在仍然引起许多人的惊叹!
  大厅非常壮丽堂皇,天井中有两个小型的花圃作点缀,更显雅致。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代表日月。令人奇怪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东高西低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全楼设有三道大门,为八卦图中的天地人三才布局,大门门板厚20cm,配用0.5cm的钢板加固而成,门内墙中埋有30cm方型门栓。大门一关,门栓一栓,楼内妇孺老幼则可高枕无忧了。
  平时楼内居民皆从左右两侧门出入,东方住户走地门,西方住户走人门,而天门则长年关闭,抑或要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大节日才启开。但一般客人来则一定要开中门迎接,但有一规矩,一般客人开外环楼大门而内环环楼则不能开,从内环两侧门进入,内外两道大门齐开时,则要七品以上的要员来到才启开,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土圆楼有抗地震功能,据永定县志记载,1940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倒塌不少方型土楼,而所有圆型土楼则安然无恙,而南溪村有一只土圆楼“环极楼”的大墙当时被震开尺余宽的裂缝,地震后又自行复合,现尚有一裂缝为证。有人说这不是神话吗?不,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所有土楼的墙体都是设计向内倾斜,自身有“向心力”。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弧形,风压力不大。振成楼的独特设计可防止火灾,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现后厅有两卦在1929年被人放火,现在重修的痕迹是保存下来的土楼可防火的历史见证。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瞭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
  很多游人认为早在90年前,在这深山密林之中能这样搞出具有排污等环保意识的土楼是不可思议的。该楼设计不但有建造有抗地震、防风、防盗和防火之特点,更有冬暖夏凉之功效。1990年8月3日,日本青少年对外友好理事长森田勇浩先生在振成楼居住,体验土楼生活,临走前留下了评价:在土楼中畅眠一宿,又品尝了热情主人制作的乡间佳肴,快乐之极,更想把这独特的建筑和生活介绍到日本,第二天怀着无限之眷念心情踏上归途。
  1985年,振成楼的建筑模型曾同北京的天坛模型一起送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造型,被认为是客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3 22:27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3 22:29
二宜楼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珍品。在3、6、10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张贴许多1931年美国《纽约时报》、1932年美国《纽约晚报》,墙面上还绘有西洋钟、西洋美女,并标注译文的壁画,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堪称“圆土楼之王”、“神州第一圆楼”,为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单元式土楼的代表。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第一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圆楼,是福建土楼的优秀代表作,曾被台湾《联合报》和《汉声》杂志称之为“圆楼之宝”。
  二宜楼楼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近赵体而无柔媚之态,类瘦金体又稍逊劲拔,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迤,宛如蜈蚣缓缓爬行;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青山绿水与大楼黄墙黑瓦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故称“宜山宜水”。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开基祖为蒋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开荒种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处开垦荒田几百亩,聚攒了些财富。
  后娶妻生子,便想为子孙后代建立万代基业。他请了一位勘舆家为他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巨资,经营了12年才建成这座大楼。楼的平面直径为73.4米,外环楼高四层,内环一层,它均匀、平等地分成12个单元,除门、厅、梯道而外共192间。

今日二宜楼:

  如今保存完好,仍为蒋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户220多人。其空间结构相当合理,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各有楼梯上下。大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大内院,占地600平方米,只设2口水井,竖立着许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它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抗风抗震,冬暖夏凉,公私兼顾,安稳舒适,故谓“宜家宜室”。
  楼内居民门内是自家天地,户外是家庭世界,楼外是绿色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的“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非常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发挥其凝聚、团结、制约和导向功能,说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倒也妥贴。
  二宜楼外环楼通高18米,一至三层不开窗,四层只开小窗洞,且密布枪眼,底墙厚2.5米。圆拱形大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沙装置,可防火攻。四层楼上在泥墙与板壁之间有全楼贯通的“隐通廊”,还有小门与各户相通。在总体设计上十分科学。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重要位置,梁柱精制,彩绘生辉,华中见朴,繁简有度,说它是“宜文宜武”一点也不夸张。
  国家重点保护的土楼文物福建省华安 二宜楼位于距仙都镇8公里的仙都镇大地村,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土楼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圆楼之王”、“民居瑰宝”、“神州第一楼”之美称。
  二宜楼距今近230年,特点是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雕刻精湛、保存最完好。是研究、探讨、观赏福建省民居古建筑的代表作。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生土圆楼二宜楼是福建省一千多座土楼的佼佼者,有“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土楼之王”等称号,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土楼中唯一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二宜”二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之意。二宜楼历史悠久: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距今已230年,创建者蒋士熊 。
  二宜楼规模巨大 :直径73.4米,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墙厚2.53米,高16米,全楼扣除公共厅室、楼道,有12个单元,192个房间;二宜楼设计科学:楼外环底层用花岗岩石砌成,二层起用生土夯筑,墙体牢固坚实,具有良好的抗震御风性能。十二单元的结构功能分工清楚,自成体系,四楼利用特厚的墙体收缩一米作为通道成隐通廊环绕全楼,使各单元又能连接沟通,把隐私独立性和凝聚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另外在大门上设泄沙漏水装置,各单元设“之”型弯曲传声洞,楼内设通往楼外的暗道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内外联系和御敌;二宜楼雕刻精湛:一层大门和四层祖堂都采用悬梁吊柱法,斗拱木雕刻精细,彩绘绚丽,建筑细致精美,石雕意蕴深远;二宜楼保存完好:楼内至今尚有三十多户一百多个人口,且历代香火兴旺,人才辈出。如今当人们走进二宜楼,便有古色古香、古朴雄浑、幽深宁静之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秘而华丽的世界。

雨伞楼

        闽南民居圆土楼,如有内外两圈,一般都是外圈高,内圈低,呈碗状的。唯独华安县洋竹径蔡家的圆楼适反,内圈楼比外圈楼高一层,呈雨伞状,故名“雨伞楼”。雨伞楼有个美称--“楼仙”,它深藏于高车乡甲子峰的绿色山窝里,在海拔920米的小山头,以山为墙,与绿色山川融为一体。游客评价:雨伞楼已不仅是纯粹的民居,堪称蓬莱仙境。关于这个“蓬莱仙境”,也有一段传奇: 洋竹径山高林茂,风清水净,蔡姓世居此地,开荒垦植,种杉插竹,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南宋末年,一位姓董的武将因有一女美貌绝伦,取名香汗女。朝廷要选入内宫为妃,这位将军舍不得,只得举家南逃,改换姓氏,将草字头舍去,改为童姓,逃到高车定居。因其是官宦世家,子侄辈从小边读诗书,边练武艺,个个文武双全。加上人多势霸,恃强凌弱,侵地盗木,经常与蔡姓子裔发生冲突。结果蔡姓人少势弱,世代务农,识字不多,武艺不硬,官司也打不赢。只好忍气吞声,记恨在心中。

  一年春天,刚好有位姓蔡的八府巡按莅临漳州府视事,蔡家人欢欣鼓舞,认为本家当大官,这场官司准能打赢,于是备了厚礼,由族长领头从小路绕道漳州府告状。

  这蔡巡按是四川人,进士出身,是一位有廉名的清官。他和蔡氏族长们恳谈之后,心想:“童姓人确实霸道,但不至于有死罪,乡社怨结宜解不宜结,我还是持平为之调解的好。”于是,先召集八老在内衙商谈,劝说道:“我蔡某巡按漳州是暂时的,童家作你们邻居是万世的。我如果这一次偏袒你们重办了他家,我走后他们定不会善罢干休,又会寻事生衅,冤冤相报,永无尽头。本官今日替你们两社做公亲,告诫童家不要再恃强凌弱,侵地盗木了。你们也不计前仇,两村结成盟约,各自安居乐业如何?”八老听了,也信服首肯了。

  于是,蔡巡按发出火签,传讯高车童家人。童家人知道蔡家已去告状了,长辈们都坐立不安,深怪子侄们平日逞强,寻衅生事。官府火签一传,便诚恐诚惶地先到蔡家登门赔礼道歉。蔡家已经接受了蔡巡按的训示,自是以礼相待,两姓家长先和解了,共同到漳州听候蔡巡按公判。

  蔡大人闻知童姓主动认错,两姓己和解了,十分欢喜,只过一堂,即已明断,其判词如下:
  蔡童两家本为近邻,盗木砍竹常有发生,你欧我打,舅不认甥,晋秦交恶,怨积越深,长此以往,祸伏村边。本官莅任,蔡氏鸣冤。细听陈述,童氏欺人。姑念前好,一境安宁。今重教化,罪判从轻。兹始而后,蔡氏不计前仇,童氏莫再侵欺。两姓将永为襟连,祈求永世和好,祝两姓同昌。今案束脊梁,留予继任,谁人挑衅,严惩不贷,决不宽容,岁在巳亥,秋月吉辰。

  从此蔡童两姓永结秦晋之好,蔡家要兴学练武,童家就派人去教练。蔡家为了感谢蔡巡按爱民如子,就仿造蔡大人出行的凉伞,在山上盖一座雨伞楼,以资纪念,传于万世,成为佳话:“有万世童家邻,没万世蔡大人!”

齐云楼

    齐云楼建于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圆形土楼,堪称“楼母”,证明华安是闽南圆土楼发祥地。

  齐云楼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 1442年)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

  郭氏家族在岱山传衍了七、八代,到明万历年间已是巨族。齐云楼兴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迁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迁往台湾。清末编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谱,记载到岱山第十八世。谱载,从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氏共有三百多个男丁迁台开基。每代迁台人数均不下四十人,声势浩大。有清一代,在台岱山郭氏子孙经常回齐云楼谒祖认亲。

  岱山郭氏子孙分布在台湾各地。郭氏家族的昭穆是:“文景维仲叔,元世安汝期。士志振光宗,云龙际雨时。承先启来裔,绍德永为基。天赐我彻作,千秋庆有余”。

0.jpg (300.12 KB, 下载次数: 186)

0.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3 22:32
土楼特产

土楼人最有名的风味食品还有一种叫“糍粑”,不论冠婚喜庆,或年冬收成结束,家家户户做糍粑,一来敬社稷,祈求来年丰收;二来招待外人。做糍粑具有一套工艺,先将糯米蒸熟,然后2-3人齐心协力在舂臼里打滚,两人举起“舂臼槌”轮流打滚。一人在臼里翻糍粑,经过30-40分钟把糍粑拿起来放在米斗或大盒里,用手抓加工成一粒一粒,放在盘里沾上黑麻、花生、白糖或红塘等佐料,柔软可口,美不可言。

粿条筒

原料:大米、味精、肉卤汤、虾皮、辣椒酱、香油、蒜蓉酱、湿淀粉
制法: 1、将大米用清水浸泡三小时洗净,捞出,加入2500克的清水磨成细米浆。
      2、将大锅置在旺火上,加放清水烧沸,入进用白铁皮制成的直径一尺三寸的方盘。舀入米浆(约230克)。蒸熟取出凉冷后每张切成两半,卷成筒状,再横切3.5厘米的段,盛在盘上,依此将米浆蒸制完为止.
      3、将肉卤汤、虾皮倒入砂锅里用中火浇沸,放味精、香油、用湿淀粉勾米汤芡,即成淀粉酱,装在碗里,辣椒酱,蒜蓉酱分别装在小碗里口。
      4、食时用筷子夹上,蘸各种酱料。
风味特点: 色白细嫩,蘸酱料食味美。
要领: 1、摊米浆要厚薄均匀。
       2、蒸熟趁热卷筒,要留小孔,切不可卷实。
       3、煮地瓜粉酱要用陈卤汁,加调料调好味口。


糯米酒

又称江米酒、甜酒、酒酿、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

【营养功效】
  中医:糯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用糯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糯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对下列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面色不华、自汗;或平素体质虚弱、头晕眼眩、面色萎黄、少气乏力、中虚胃痛、便清等症。
  西医:米酒是糯米或者大米经过根霉(还有少量的毛霉和酵母)发酵后的产品,化学成分以及物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淀粉转化为小分子的糖类,蛋白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类的变化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资等结合状态的变化都为它的营养功能的提高产生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它的营养功能也正是基于这种化学和物理变化而产生的。而且,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味物质对于它的口味也有很大的提高。
  一、糖的分析:大米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和低聚糖,这更有利于它快速补充人体的能量,以及改变口味。主要的单糖和双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异麦芽糖。
  二、酸的分析:酸对于米酒的口味以及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有机酸大部分是大米淀粉在发酵过程中由根酶发酵产生的。所含的有机酸主有乳酸、乙酸、柠檬酸等。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大米中大部分的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谷蛋白【主要成分】、醇溶蛋白、清蛋白【溶于水】、球蛋白),经过发酵的过程有多少会被分解成为游离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这对于它的营养提高很有帮助。
  四 、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都是大米中本身含有的,主要是他们的结合形式产生了变化,以及根酶在发酵时也会产生一些维生素。主要要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E,多种矿物质。

【饮用】
  适合所有人食用。温中益气、补气养颜。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更加适合。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口服。每次服50-100毫升,日服l-2次。阴虚火旺者忌服(引自《药酒汇编》)。

【储存】
  糯米酒不宜久存,冬季注意保暖,3-4天后也可食用;夏天在酒中加少许水煮沸,可延长贮存时间。

【配方与做法】
  配料:糯米4000克、冰糖500克,水2000毫升,甜酒粉(酒曲)适量。
  做法:1.选米淘洗:选上等糯米,清水浸泡。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2.上甑蒸熟:将米捞入箩筐冲清白浆,沥干后投入甑内进行蒸饭。在蒸饭时火力要猛,至上齐大汽后5分钟,揭盖向米层酒入适量清水。再蒸10分钟,饭粒膨胀发亮、松散柔软、嚼不沾齿,即已成熟,可下甑。
  3.拌曲装坛:米饭出甑后,倒在竹席上摊开冷却,待温度降至36~38℃不烫手心时,即可撒第一次红曲,再翻动一次,撒第二次红曲,并拌和均匀,用曲量为米量的6~7%。温度控制在21~22℃左右,即可入坛。按每100千克原料加净水160~170千克的比例,同拌曲后的米饭装入酒坛内搅匀后加盖,静置室内让其自然糖化。
  4.发酵压榨:装坛后,由于内部发酵,米饭及红曲会涌上水面。因此每隔2~3天,要用木棒搅拌,把米饭等压下水面,并把坛盖加盖麻布等,使其下沉而更好地发酵。经20~25天发酵,坛内会发出浓厚的酒香,酒精逐渐下沉,酒液开始澄清,说明发酵基本结束。此时可以开坛提料,装入酒箩内进行压榨,让酒糟分离。
  5.澄清陈酿:压榨出来的酒通过沉淀后,装入口小肚大的酒坛内,用竹叶包扎坛口,再盖上泥土形成帽式的加封口。然后集中在酒房内,用谷皮堆满酒坛四周,烧火熏酒,使色泽由红逐渐变为褐红色。再经30天左右,即可开坛提酒。储存时间越久,酒色就由褐红色逐渐变为金黄色,成为酿美酒。每100千克糯米可酿造米酒200千克。

【产品特点】
  黄色或褐红色、清晰透明、香味浓馥、某美醇厚、风味独具。

【食用方法】
  作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对肠胃有些刺激。最好羼水煮来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会甜得发腻,酒味也不太浓。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有时也将汤圆(以小圆子为佳)下入米酒中,再打蛋花做成醪糟汤圆食用。

【特别提示】
  1、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
  2、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
  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
  3、做糯米酒的关键是器皿干净,绝不能有半点油花。
  米出绿、黑霉,要不得。如米面上有点白毛,属正常,可煮着吃。
  4、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灰霉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要么就没动静。
  5、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
  6、温度低也不成。三十摄氏度(80华氏度)左右最好。


客家卤鸭脚

客家卤鸭脚乃闻名于世的客家小吃之一。它采用传统配方,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风味独特,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本品采用真空保鲜包装,食用方便,实为下酒佐料,居家旅行,馈赠亲友之佳品。 因为是卤制品,所以其有一种特别香的味道,这就是客家的特色,客家对于研究卤制品,有其一道独特的秘方。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1:53
精彩看点
  南靖县最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楼群。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奇异秀丽。而南靖最高土楼“和贵楼”虽建于沼泽地,至今却仍巍然不动;精美的怀远楼目前墙体光滑无脱落,夯土配方与夯筑技艺极为高超,室内雕梁画栋,充满古雅书香气息。
  永定县最有名的是振城楼。振城楼有“土楼王子”、“最富丽堂皇的圆楼”之称,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而且,振城楼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以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这种“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土楼中非常罕见。
  除高超的建筑技艺外,土楼的建筑者对于土楼的选址也非常考究。土楼的环境大都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的飘香更是不绝于鼻,可谓步步为景。

申遗过程
  1998年3月,永定县获知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开始重新打量自己土地上美如遗珠的土楼群。
  土楼长城(永定南溪土楼群) 1998年5月,永定县成立了土楼申报世界遗产机构,把土楼“申遗”列为继棉花滩电站、梅坎铁路之后的第三个重点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这项工作。
  1999年9月、10月,永定县政府和龙岩市政府先后正式向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呈报《关于请求将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并邀请中外著名世界遗产专家10多批到永定实地考察,指导,专家们对客家土楼的价值给予了肯定,对土楼“申遗”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1999年10月,华安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华安大地土楼群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决定把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联合起来,以“福建土楼”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遗产。
  2002年2月1日,土楼“申遗”的申报文本报送到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但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新规《苏州决议》对申报名额的限制,“福建土楼”申报进程延缓。
  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将“福建土楼”列为我国2008年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正式评估,赢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贴士
  交通:客家土楼多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广州有到龙岩和漳州的火车,自驾车南靖、永定两县各乡镇的道路多是水泥路面,行车没什么问题。厦门往土楼就更方便了,岛内就在sm广场就有往土楼的,岛外在杏林车站就有道土楼的。(凡是到永定地界的都有到土楼、如下洋、湖坑等)
  住宿:永定、南靖两县的住宿条件都不错,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住进土楼也是个不错选择,其中永定土楼王(承启楼)旁边的侨福楼土楼住宿堪称经典,
  美食:客家菜口味偏重,以“咸、肥、熟”为特点,盐鸡、盐水鸭、酿豆腐和红烧肉不可不尝。
   提醒:2010年春节,胡总书记去过的土楼有: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和高头乡的“土楼王”承启楼。


旅游攻略
  从厦门到永定土楼可以坐专车或公车,坐专车费用高但是比较方便,坐公车要到湖坑镇下车,湖坑镇上有岔路去南溪土楼群,可以在岔路口包摩的来回,一个车不会超过25元。南溪的路也可以往田螺坑方向走,沿途可以去看芦溪那边的土楼。如果不去南靖书洋那边的话,可以从南溪过去看田螺坑,然后从塔下的路返回高头、洪坑、湖坑。如果还要去书洋的话建议就到观景台来回,看完洪坑、高头,再经塔下村、田螺坑去书洋更顺一些。据说观景台可以看南溪土楼的全貌,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去,不知道风光如何,但是潺潺的南溪水犹如一条缎带,串起沿途各个村落的座座土楼、颗颗珍珠,点缀着小桥流水,风光非常优美,值得推荐。
  最西边的是南江村的八角楼(东成楼),其实就是方楼,不过四个角切了个小斜角,并不是正八角形。楼内有住户,不收门票。我很喜欢东成楼旁边的一座小园楼,里边住了4兄弟7户人家。门前正好对着小桥流水,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接着往东5分钟车程,来到南中村的环极楼。环极楼要收5元/人卫生费,不过楼内倒确实挺干净的。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一次地震过后,留下3米多长1尺多宽的裂痕,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楼内部中心环无祠堂之设,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再往东5分钟即到新南村的衍香楼。衍香楼坐落在一潭碧水旁边,风光不错。潭名游皇潭,算是个微型水库,还有个小小的发电机组。这个土楼的大门布局比较特别,增加了一系列的外围附设。厅内及楼外围墙、左右小门等砖木雕刻比较精细,墙壁上书画也比较精美。门楣上书“大夫第”,属于诗书世家。这个楼也是要收5元/人的卫生费的,同样也很干净。
  继续往东回来10分钟左右路程,溪边立着的是振福楼。这个楼不在大路边,大门正对着南溪,依山伴水。由于现在被人承包下来准备开发成展览馆,所以还没有开放。据说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外土内洋、中西合壁、富丽堂皇。
  回到湖坑镇。镇上可以包小面、摩的,也可以住宿、补给、饮食FB。路口旁不远处有一家美廉酒店,门面设施简单。一大碗汤蒸兔子才10元钱,还有梅菜扣肉、焖豆腐、酸菜鸭血……味道都还不错。比起旁边的阿庆酒店来,真是实在的多。
  如果不去初溪,可以直接从永定县城坐[永定-高头]的班车到达洪坑(土楼文化村)(9元)或者高头(高北土楼群)(11元)。高头与洪坑之间的道路正在修水泥路面,据说元旦前可以修好。往来其间基本上摩的比较多(3元/人)。
  洪村土楼文化村门票40元。摩的可以直接带进去,但是没有门票进不了土楼,而且一旦发现有人没买票进了村,保安就会安排查票,被赶出来的滋味不好受 。洪坑的土楼象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等还是很有代表性的,相比初溪的50元门票,还是可以进去看看。(据说早上和晚上保安下班了可以不花钱进去看)。
  洪坑可以住宿,住土楼大概是30元/人,交通也还方便。
  洪坑到高头大概20分钟的路程。高北土楼群就在快到高头的时候大路左手侧。最经典的当然是承启楼,号称“土楼之王”。“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数百年”。 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门票50元,可以乘管理员回家的时候溜进去看看(现任管理员家就在土楼旁边),不用理会村民善意的吓唬 。土楼游览,一个是宏观,从高处俯视;一个是微观,在楼内游荡。绝对是经典的土楼不进去看的话,始终会是个遗憾。从洪坑方向过去,快到承启楼的道路拐弯处,有个小牌子,指示去观景台的方向。说是观景台,其实就是个小山包的坡顶。这里可以俯视高北村的土楼群景色。承启楼旁边还有一个圆楼,叫“侨福楼”,也叫“博士楼”因出了十一个博士而闻名,楼内环境优雅,现以被开发成客栈,晚上红灯笼全开切实很美,他们免费提供茶水,再喝喝客家糯米酒,绝对值得一住,其实高北村的其他民房外观也很有特色,可以到处转转。





  高头过去一段距离就到了一个岔路口,一边往曲江方向,一边往塔下方向。两条路都可以到书洋,沿途也都有土楼。不过往塔下村的路程要短一点,而且塔下村和坂下村的裕昌楼(东倒西歪楼)可以先往曲江方向观看一下河坑的七星土楼群,然后回过头来走塔下。
  从岔路口往曲江方向大概2-3公里左右,路爬到了一个拐弯的坡上,坡上有小路可以下到村子。这里可以看到河坑的七星土楼群的尾巴上三个楼。道路左手边一条小路往坡上走,一直要爬到高压电线塔那里才能够看到河坑土楼群的全貌。村子土楼很集中,不过单个看上去不是很特别。如果有兴趣,可以在道路还没上坡的时候过一座桥,沿着河边的道路进入村子。
  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前去石桥村,据说土楼的各种形态,和各种分布规律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是《中国民居建筑》一书中土楼部分的样板。
  回到岔路口继续往塔下方向。昏昏欲睡中,道路拐了个湾,一湾溪水出现在你的面前,层层叠叠铺开的流水,两边的民居乍一看有点吊脚楼的味道,溪上横架着一座样式特别的长桥。嚷嚷着让司机停车的时候,司机会告诉你:这就是塔下村了。
  不同于其他村子大规模的土楼群,这里的房子更多的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小户人家。在小巷里穿来穿去,不小心穿到了人家的后门,担心一条大黑狗正横眉冷对着你 有人家在制茶,那份茶香萦绕半个村庄,胜过各家各户门廊窗墙摆置的各色花草。
  穿过小村,村后坡上就是张家的宗祠——德远堂了。德远堂是我们这一路看过来保存最好的祠堂。屋檐上的砖雕色彩华丽,彩凤、青龙、狮子、翠鸟、各式各样的花朵…大门口和梁柱上的木雕、漆画都保存完好、制作精细、色泽如新。此堂之所以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在于祠堂前伫立的23根盘龙柱(21根老柱,2根新柱)。当地有为功德之人立龙旗柱的风俗,而德远堂前的旗柱林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
  塔下村再往东前行几分钟到达坂下村的裕昌楼。裕昌楼就是有名的东倒西歪楼了。收10元/人。据称当年此楼为5户人家一起修建,轮流供应修建土楼的木匠师傅饭食。但是因为彼此沟通不是很好,以至于对木匠师傅伙食供应不是很准时。这下得罪了大师傅,因此暗中动了手脚。以至于楼盖好了虽然能住,慢慢的2-3层顺时针扭斜,而4层则逆时针歪斜。可能力学结构刚好均衡,因此几百年来倒也相安无事,被今人视为一建筑奇迹。现今楼里还住有许多户居民。裕昌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层的每家房子里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满福建土楼,水位很高,清冽甘甜。楼里的村民可能请你去他家喝喝用井水泡出来的有机茶。茶水品尝无妨 ,如果不懂茶叶,购买的时候要谨慎一点 。
  出裕昌楼,再往前到达田螺坑。就是有名的四菜一汤啦,因为四个圆楼围绕一个方楼而形象得名。据说从正下方看,形似5朵色泽不同的蘑菇(土楼颜色略有不同,有的淡青,有的淡红);从侧面看,象布达拉宫(比较牵强);从上方看,那就是四菜一汤啦。没有进村,在公路边拍过侧面的角度后,车子直接开到观景台处。观景台就在公路边,位置正好处于村子上方,而且角度封得死死的,旁边的角度哪里都看不到一丝丝。所以管理处放心大胆的收取20元/人的门票,而游客就为了那一眼风景,实在是很无奈 。
  过了田螺坑,一路盘山而下到达书洋镇,不到1个小时。途中有蜜柚卖,一斤5毛钱左右,小个的大概1块钱一个。
  书洋小镇上车子不多,到南靖的车次每天只有4-5班而已,大概是上午7点、9点、12点多、下午1点多、4点多,车票10元/人。可以包皮卡去南靖,48公里路,大概100元左右,摩的索价50元(书洋这边的摩的要价比湖坑那边要高不少,注意砍价)。
  沿途经过吕凤莲的故乡,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看看南靖县境内,梅林镇长教村的怀远楼和璞山村的和贵楼,以及船场镇下山村的福兴楼、隆兴楼,南坑镇新罗村的半月楼、翠林楼,还有最袖珍的土楼-如升楼。 南靖福建土楼博物馆位于书阳镇田中村,距离南靖县50公里,离书阳镇2公里,是从南靖去往南靖各土楼点的必经之地,原为前台湾领导人吕秀莲祖籍的宗祠。
  道路沿着船场溪一路蜿蜒,很多的香蕉林,也是一派山清水秀。行程大概1个小时左右,路况不错。南靖境内除了土楼外,也有温泉,还有热带雨林保护区,路况都还不错,还是值得转转。
  南靖属于漳州市,去漳州可以坐的士,非常方便,10元/人,大概35-40分钟路程。
  增值资料
  1 沙石蛋白建坚固土楼
  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现今逾千座土楼分布于福建西南山区,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及五风楼等,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2 美国曾误为核弹发射井
  形状独特的客家土楼,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绝不是间谍卫星所发现的“核武设施”,才令美国当局松了口气。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6 21:54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1:57
董斌研究员讲解福建土楼风水
  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 国际环境景观生态管理学院资深研究员董斌先生对福建土楼作了评价:他认为福建土楼以各种各样的圆楼以无角逼走“煞气”,其实那所谓“煞气”是不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因素的文化气息,引领着和谐的民风家风传承,千百年来,土楼的子子孙孙繁衍昌盛,土楼各自以吉祥的命名,再现着“天、地、人”三方完美结合的文化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在建造模式上,又体现了完美的国画效果,把“框景”文化容纳于中,在选址上,完全符合风水上关于明堂和案山的选择,古代的土楼的建筑者对于土楼的选址当然也非常考究。土楼的环境大都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的飘香更是不绝于鼻,可谓步步为景,步步吉祥,层层好运,才迎接来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入选。 
  董斌先生认为,福建土楼中的“土楼王子”振城楼、这座“最富丽堂皇的圆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样的结构,体现了,八卦风水学的深刻丰富的宜居原理。而且,振城楼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以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这种“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文化的融合,这是福建文化容易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吸纳天地万象为我精华精气神的表现,在土楼中非常罕见,也是优秀的人文传承。
  董斌先生认为,在文化传承方面,福建土楼以方圆结构为准则,体现了易经风水学中“三易”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的园子叫“易园”,为什么叫“易”园?“简易,变易,不易”,也可以作为美学的标准,游遍苏州名苑,你感觉清爽,这就是简易,清爽中又曲径通幽变化无穷,这就叫变易,简易与变易交相辉映,这就是不易,这三易,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文化灵魂,所以我说,易经之道,用之在法,其妙在人;“三易”之间,道尽中华美学最基本和最复杂的原则,还有比叫“易园”更合适的名称么?可以这么说“三易”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灵魂原则!南靖县最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楼群。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这样层层接纳,层层呼应,不仅在外观上奇异秀丽,而且在气势上以势应天地山川。而南靖最高土楼“和贵楼”虽建于沼泽地,至今却仍巍然不动;精美的怀远楼目前墙体光滑无脱落,夯土配方与夯筑技艺极为高超,室内雕梁画栋,充满古雅书香气息,完全是风水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结实的三合土墙,结合了“三防”(防风、防水、防震)功能和防盗和防匪。董斌先生认为,在实用和美学原则上也结合的非常紧密。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董斌先生认为,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001.jpg (72.91 KB, 下载次数: 154)

001.jpg

01.jpg (58.64 KB, 下载次数: 153)

01.jpg

02.jpg (72.2 KB, 下载次数: 164)

02.jpg

03.jpg (71.43 KB, 下载次数: 162)

03.jpg

04.jpg (93.35 KB, 下载次数: 169)

04.jpg

05.jpg (75.46 KB, 下载次数: 167)

05.jpg

06.jpg (138.49 KB, 下载次数: 144)

06.jpg

07.jpg (92.41 KB, 下载次数: 157)

07.jpg

08.jpg (53.86 KB, 下载次数: 163)

08.jpg

09.jpg (74.64 KB, 下载次数: 154)

09.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2:01
福建土楼

11.jpg (70.73 KB, 下载次数: 169)

11.jpg

111.jpg (65.03 KB, 下载次数: 146)

111.jpg

1112.jpg (122.69 KB, 下载次数: 167)

1112.jpg

1114.jpg (101.86 KB, 下载次数: 145)

1114.jpg

1113.jpg (174.28 KB, 下载次数: 225)

1113.jpg

1115.jpg (158.79 KB, 下载次数: 175)

1115.jpg

1116.jpg (171.96 KB, 下载次数: 185)

1116.jpg

1117.jpg (186.59 KB, 下载次数: 146)

1117.jpg

1.jpg (81.45 KB, 下载次数: 156)

1.jpg

12.jpg (124.16 KB, 下载次数: 161)

12.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2:04
福建土楼

13.jpg (151.07 KB, 下载次数: 164)

13.jpg

14.jpg (177.81 KB, 下载次数: 187)

14.jpg

15.jpg (181.31 KB, 下载次数: 206)

15.jpg

16.jpg (114.37 KB, 下载次数: 155)

16.jpg

17.jpg (109.06 KB, 下载次数: 169)

17.jpg

18.jpg (131.48 KB, 下载次数: 178)

18.jpg

2.jpg (114.02 KB, 下载次数: 149)

2.jpg

21.jpg (151.68 KB, 下载次数: 148)

21.jpg

23.jpg (184.78 KB, 下载次数: 173)

23.jpg

24.jpg (211.61 KB, 下载次数: 153)

24.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2:08
福建土楼

25.jpg (189.56 KB, 下载次数: 156)

25.jpg

26.jpg (192.91 KB, 下载次数: 159)

26.jpg

3.jpg (204.66 KB, 下载次数: 143)

3.jpg

31.jpg (196.85 KB, 下载次数: 148)

31.jpg

32.jpg (176.2 KB, 下载次数: 223)

32.jpg

34.jpg (359.28 KB, 下载次数: 154)

34.jpg

35.jpg (781.59 KB, 下载次数: 154)

35.jpg

36.jpg (238.03 KB, 下载次数: 154)

36.jpg

4.jpg (223.21 KB, 下载次数: 172)

4.jpg

41.jpg (187.38 KB, 下载次数: 153)

41.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26 22:12
福建土楼

42.jpg (241.58 KB, 下载次数: 165)

42.jpg

43.jpg (236.82 KB, 下载次数: 172)

43.jpg

45.jpg (257.61 KB, 下载次数: 151)

45.jpg

44.jpg (255.54 KB, 下载次数: 157)

44.jpg

46.jpg (325.29 KB, 下载次数: 169)

46.jpg

47.jpg (298.87 KB, 下载次数: 145)

47.jpg

48.jpg (275.77 KB, 下载次数: 178)

48.jpg

49.jpg (276.88 KB, 下载次数: 142)

49.jpg

5.jpg (309.76 KB, 下载次数: 146)

5.jpg

51.jpg (267.44 KB, 下载次数: 151)

51.jpg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