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打印本页]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29 15:30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目录

【石窟简介】
【概 况】
【石窟历史】
【十大看点】
【分窟介绍】
【云冈学研究】
【景区信息】
【周边景点】
【交通指南】
所获荣誉



【石窟简介】

  中文名称: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东经113°7′20〃,北纬40°6′35〃
  景区保护范围:348.75公顷。
  缓冲区面积:846.81公顷。



【概 况】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石窟历史】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29 15:32
【十大看点】


  一 看 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二 看 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三 看 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四 看 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五 看 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六 看 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七 看 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
  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八 看 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九 看 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门联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
  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
  十 看寺
  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 、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0 19:11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云冈学研究】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从60年代至今,有关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40余篇,主要有:
  (1)《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1960年)北京地质大学,王大纯、沈孝宇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对石窟风化状况和风化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提出了风化形成的原因。
  (2)《云冈石窟三年维修工程总结报告》(1976年),山西省云冈石窟维修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 本报告是1974-1976年依据“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对石窟主要洞窟的裂隙进行化学加固及部分残断雕刻归安原位,结合其它工程手段对石窟加固工程的详细记述。该工程对石窟的稳定性及渗水治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云冈石窟砂岩石雕风化的问题》(1984年),黄克忠
  内容提要:从地质学角度论述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的情况及风化类型和形成原因,提出了治理设想。
  (4)《云冈石窟风化微测深试验》(1989年),黄克忠 钟世航
  内容提要:应用微测深仪对云冈石窟石雕已风化部分的深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分析,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深度一般在0.2-2cm之间,最深可达7cm。
  (5)《环境污染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88年),苑静虎 解廷藩
  内容提要:依据环境测试数据,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环境污染对石窟的影响及机理,证明了环境污染对石窟风化起到了催化和促进的作用。
  (6)《大同市云冈石窟环境监测报告》(1989年), 大同市环境保护局
  内容提要:通过对石窟环境状况的监测,分析了石窟环境污染的现状,并对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7)《大同市云冈石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90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三综合勘察公司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及构造和水文工程地质状况进行了勘察,提出了云冈石窟顶部防渗的建议措施。
  (8)《环境条件变化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90年),苑静虎 黄继忠
  内容提要: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石窟区域温湿度变化的规律和降水集中,蒸发量大于降水的结论,探讨了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石窟的影响的机理。
  (9)《中国云冈石窟寺内尘粒沉积的控制》(199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Glen R .Cass
  内容提要:通过对尘粒沉积收集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进入窟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进行交换”和“门窗增设防尘网”沉积尘粒的控制方法。
  (10)《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总结报告》(1994年),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对1989-1994年期间,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的项目进行了技术总结,详细记述了防渗排水试验、第19窟窟檐设计问题、气象、环境的监测情况、颜料的分析和石窟管理培训班等项目的实施及结论。
  (11) 《煤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1996年),黄继忠
  内容提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就煤尘对石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尘对石窟的影响既有物理方面的,也有化学方面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并存,它们交替作用促进石雕风化。
  (12)《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总结报告》(1997年),云冈石窟“八五” 维修保护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主要对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原因、施工工艺技术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记述,其中包括《云冈石窟窟前降低地面工程报告》、《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云冈石窟第七、八窟修建木结构窟檐工程总结报告》、《云冈石窟洞窟加固总结报告》、《云冈石窟顶部防渗排水试验工程报告》、《云冈石窟顶部修建保护性围墙工程报告》等7个报告。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3-30 19:12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0 19:19
山西大同实施"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

"中国雕塑之都大同新云冈计划"在云冈石窟所在地山西大同举行了启动仪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当天向媒体公布了这一计划的设想和初衷。

"中国雕塑历史在北魏时期达到高潮,一直到明代以后开始衰落,在此期间的各个时代,雕塑都在大同留下了绝世精品。在发展城市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从原有的城市特色发展城市文化,不能失去传统的脉络,更不能失去文化的基因。"冯骥才说。

当天,这座塞北古城迎来了著名画家韩美林,以及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鉴赏家金维诺等多位当代文化艺术界名人,一起为这一计划"出谋划策"。

"'新云冈'计划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体现出'传承'与'创造'的双重特征,即创造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媲美、相传承的现代雕塑艺术城市。在吸取中创造,在创造中融合,最终达到今古相映。"大同市市长耿彦波说。

耿彦波表示,实施打造"中国雕塑之都新云冈计划",一在于保护、修复、抢救、展示、存储和弘扬大同原有传统雕塑文化,二是要规划、设计、创作、出版、宣传、营销、管理、创造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媲美的现代雕塑艺术。随着计划的实施,大同将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指导雕塑精品创作,创办中国雕塑学院,建设中国雕塑艺术馆,以多种形式将雕塑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1982年入选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百年北魏帝都和二百年辽金陪都,是大同历史发展中的两座高峰,其代表作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的雕塑艺术,创造了中国雕塑艺术划时代的顶峰,在中国历史文化坐标中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时代。

【景区信息】
  最佳旅游时间:山西省因地势较高,东南面又有山岭阻挡海洋气流,故较邻近的华北平原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季的风沙很大。因此云冈石窟的最佳旅游季节在5-10月。
  门票价格:
  购票须知:
  一、门票收费[根据山西省物价局晋价市字【2009】288号《关于调整云冈石窟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通知》,云冈石窟门票价格上调]
  1. 景区全价票人民币130元,其中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70元,第5、6窟特窟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60元。(石窟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正在进行中,经上级部门同意,云冈石窟门票暂时统一执行下浮优惠,即100元。散客从2010年2月1日起执行,旅行社从3月1日执行);
  2. 1.4米以下儿童免票;
  3. 离休干部凭离休证免票;
  4.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5. 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凭残疾证免票;
  6. 老年人凭有效证件65岁(含)以上者半票,70岁(含)以上者免票;
  7. 学生凭有效证件半票。(研究生证有效)
  二、导游服务依据同价费字(2005)第46号文件,每批次80元。
  开放时间
  夏季: 4月15日—10月27日 8:30-17:20
  ●冬季:10月28日— 4月14日 8:30-17:00
  ●节假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馆时间



【周边景点】
  恒山、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观音堂、平型关博物馆、大同博物馆、大同晋华宫煤矿展览馆、灵丘桃花山、九龙壁、杀虎口等。
【交通指南】
  乘车路线
  大同市西门外有公交车和旅游车可搭乘前往。大同火车站坐4路(1元,30分钟,经过西马路-大北街-大西街,出租车可能就8元左右)到市区西部的新开里汽车站3-1路(1.5元,30分钟)直达云岗(下车后还有2里地,可叫摩的,五块钱送到云冈门口)。可以在红旗大饭店旁坐火车站D燕子山的中巴,中途下车,5元。
  现在有3-2路专线公车,从火车站到云冈石窟(现临时取消)。

所获荣誉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3-30 19:21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0 19:23
标题: 云冈石窟之美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公里的武嘟南井东西绵延1公里。“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4世法所稀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古代地理学家6道元对肖时石窟盛景的描述。据统计: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1000多个佛完,石雕造像5.1万余尊。佛像至高者17米,最小的仅2厘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为一体,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结晶。

根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变化,云冈石窟一般被分为三期:16一20窟即我们说的昙耀五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孝文帝迁洛以前是北魏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具有新鲜活力的汉化改革时期,即云冈中期,1一3, 7一13窟工程规模超过了早期洞窟,其形制特点也大异于早期。第三期是云冈石窟晚期,中小窟多,从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上看这一期的雕塑艺术已趋于成熟了。

(一)拙朴之美—早期云冈

公元460年,即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高僧昙暇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路遇文成帝车马队时,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于是便对昙耀以师待之。作为虔诚的信徒,昙耀建议在武周山开凿佛像,以此弘扬佛教。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文成帝欣然同意,于是下旨令昙耀开凿石窟。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近30年,有近4万人参加。30年的功绩而今就屹立在云冈西部,16一20窟就是今人为纪念这位功臣而命名的“昙曜五窟”。这五窟中的五尊主佛像,其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和千佛。同时又分别代表着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造像高大魁伟,都在13米以上。佛像不论在形象、服饰还是发结等的雕刻上,都接近印度和中亚地区的造像风格。第16窟正中为释迦牟尼像,造像眉清目秀,仪态潇洒第17窟为菩萨装束的交足弥勒像,倚坐于须弥座上,头戴宝冠、身着璎珞、臂上有钏、是典型的古印度的菩萨装束。第18窟正中是释迦牟尼像,东壁是造型奇特的诸弟子像技江娴熟,令人惊叹。第19窟是释迦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的第三代佛像。昙曜五窟中,第20窟是云冈石窟早期最具代表性一座造像,也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珍品。这座大佛因自然灾害而露天显像,大佛为结跏跌坐,高13.7米,石像上部风化较少,较为完整。佛像面部浑厚方圆、目光悠远、鼻梁高隆、阔耳、薄唇、下颚宽大、身材高大威武、两肩宽厚平直、袈裟右袒,左臂深厚的衣褶纹路、外部突起的袈裟的强劲线条二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质感。这种雕刻手法明显受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是早期五窟雕凿手法的共同点,它们都采用平直的雕法,侧重于整体造型,大面结构。这种稳健的雕法,整体感极强,也使造像极富神秘色彩。

这些早期造像受政治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以巩固政权,因此风格朴拙中带有些许生硬,不论洞窟形制还是造像本身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异域风格:早期洞窟的形制是摹拟印度草庐形式,部分佛像的卷发特征、服饰上的单肩披袈裟型都反映出一种异域风格;造像风格也以一种俯视众生,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出现,不追求比例的准确和形象的优美,而是着力强调佛的庄严和仰观时产生的效果。尤其是主佛,头颅巨大、身躯短粗、目光深邃,当信徒匍匐在他的脚下时,便会顿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纵观云冈,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外来艺术初被引人中国时,不免带有生吞活剥的成分,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却因此而给人一种拙朴的独特风格。

事实上,云冈早期造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它集印度、鲜卑和汉儒风格于一体,虽然给人一种模仿外来艺术的不娴熟感,却有一种融合状态中的拙朴美。




(二)混合之美——中期云冈

就像梁思成说的一样,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人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的确,云冈石窟作为佛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体现了一种世界艺术融合、交汇的趋势。

从形制上看:云冈石窟中期诸窟的布局是按照中国佛教活动的内容来设计的,深受传统建筑的影响。先是把窜堵坡这一外来形式变为中国楼阁式塔,然后由以塔为中心过度到塔、殿并存、并重,最终形成一种以殿为主体,采用中国宫殿式布局的风格特征,这种变化直接反映了北魏时期佛寺的真实面貌。其次,从中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来看,除继续保留早期的一些特色式样外,出现了反映时代特征的“褒衣博带”式服装,即宽博大衣,两袖肥大,内衣上束一根衣带,在胸前打结。菩萨的宝冠也变成了花蔓冠,以及身披帔帛等等。

无论洞窟形制、形象服饰还是造像的精神气质,此时都换成了中国人所熟悉的式样。作为宣传教义的石窟造像艺术,既要遵从教义的规范,给人一种具有“神性”的敬畏感,又不能缺乏人间气息,才能给膜拜的信徒以可亲感,只有这种介于人神之间的造像风格才最有魅力,才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又不降低神的严肃性。云冈的佛教艺术形象,之所以颇具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其造像端庄凝重,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其服饰装束特征,既是当时生活于北方寒冷气候中少数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保留了键陀罗佛教艺术的某些特点,而从其造像整体而言,更是掩不住魏晋文人士大夫那种清淡、秀骨的气韵风貌。“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某种病态的瘦削身躯,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我们知道在北魏时期,统治者并非汉族,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是智慧的鲜卑族人继承和发展秦汉传统雕刻艺术,并吸收融合印度佛教艺术的结晶。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能容天下博大的精神内质,座座参天的佛像给我们一种混合的艺术美。




(三)现实之美——晚期云冈

在宗教艺术中,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主要取决于它们赖以存在的具体社会历史时期。大体而言,它们的审美取向不外两种:理想型或现实型。所谓理想型即宗教艺术品自身不论形式上,还是风貌上皆倾诉着一种膜拜者们的精神理想;现实型宗教艺术品则折射出一种人间现实生活的真实。

对于云冈石窟的造像群来说,早期风格是以理想胜,而晚期则可以说是以现实胜。早期,不论是出于宣传教义,或是出于树立统治者威信的目的,造像给人以威严、敬畏的神圣感,人们膜拜它,把人世间的苦难向它倾诉,把对现世得不到的美好事物置于愿望寄托于它。这时期,人们认为,越是高深莫测的面容,越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深邃眼神才算得上是真正具有神灵性的佛像。正因如此,昙曜五窟的造像,我们看到的总是目光悠远、蒙娜丽莎式的表情。而对于晚期的云冈,则大有迥异。在历经时光的推移后,一刀一刻,更多地展现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或主佛像,或力士,或飞天,或供养人,都取自现实生活中世俗人们的原型。

尽管晚期云冈的规模不大,石窟数量也不多,但它仍旧像一朵灿烂的奇葩展示着它最后的风韵。环视它们,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感受到人们生活的气息,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剽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童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这就是云冈晚期石窟的力魅力所在—世俗化了的现实之美。

北魏王朝倾举国之力在武周山崖上刻写的这一艺术奇葩,以磅礴的气势、精湛的笔法、向后人陈述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经久不衰的顽石被艺术家赋予了独具魅力的生命以及鲜活的灵魂,于是云冈石窟这篇写在庞大山崖上的华章便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桎桔,以一种特殊的语汇向后人揭开历史的帷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3-30 19:27 编辑 ]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1 22:26
生活家出游指南:雕刻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

从古希腊雄伟的卫城到江南飘雨的小镇;从撒哈拉的新月沙丘到南极大陆绵延的冰壁。与这颗星球相比,我们每日所居住的城市,不过是一口枯井上的天空。一生只有短短几十载,能拥有走遍各地机会的人是稀少而又幸运的。不过,即使不能亲临,我们的心也可以架上网络的翅膀,先行一步抵达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地方。旅行,也可以是在地图上。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云冈石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云冈石窟小问一

云冈石窟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石雕艺术而言,

    它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旅游四大价值。目前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云冈石窟为什么会落座于山西的大同?

    大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北魏王朝曾在大同建都近百年之久,即398年—494年。武州山被认为是神山,

    皇家和百姓常常到此祈福或祈雨。460年—524年,历时64年,皇家支持,民间参与,开凿了绵延一公里的

    大型石窟群。

皇家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宏伟的石窟?

    太武帝信道抑佛,实行了杀戳僧侣、焚毁经像的惨烈的灭法政策;但随后他就身染重病,故怀疑为灭佛

    所致,继而大悔。他的孙子文成帝即位后,立刻着手回复对佛法的信奉;文成帝认为要使佛法代代相传,

    只有“山川可以终天”。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他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开窟,所以

    云冈石窟起初也叫武州山石窟。

古人如此完成这样的浩大工程?

    武州山为实心山体。古人先削山为壁,再从窟顶处凿出明窗;然后由明窗进入,由外向里、由上而下逐步

    开凿,这样就免去了搭建高架的工序。

云冈石窟有多少洞窟和造像?

    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窟龛207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最高的造像17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

云冈石窟较大的造像上,为什么布满了圆形的小洞洞?

    云冈的岩石叫“侏罗纪沙石岩”,特点是容易雕刻也容易脱落。为了免遭风化,造像表层又包裹了一层厚实

    的泥皮。但泥皮如何才能和岩石粘连牢固?古人采用了在造像全身凿洞,再插入裹了麻绳的小木棒的做法。

    所以大一些的造像身上就到处布满了小小圆洞。

云冈石窟为何风化严重?

    1500年的风吹,降水、渗水、凝水,以及近代的煤尘;云冈石窟的前方原为一条主要干道,每日来往的

    运煤车多达万辆以上。煤尘洒落遇水变酸产生腐蚀性,但若用扫帚打扫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害;政府已将

    路运的主干道迁移别处。云冈石窟坐北朝南,北面因潮气大风化也更为严重。


                                        云冈石窟小问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如何成佛?

    古印度有一对国王和王妃,年近40时,王妃梦见有一位菩萨乘着大象来投胎;王妃从右腋下产下一子

    (出生于口中为仙人,腋下为贵人,脐下为平民,脚下为奴隶)。太子落地向四方各走7步,亦步步生莲;

    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国王请仙人为相貌出众,身如金刚的太子占相;仙人说:

    “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将继承王位,离家则必成佛道。”

    为避免太子出家,国王特意建造了热季、寒季、雨季三时殿,青莲、红莲、白莲三莲池;又挑选美女百余人

    朝夕侍奉、妙舞琴歌,轮流环绕太子享乐。

    太子19岁时国王为其成婚。婚后太子请求出宫游观。出得东西南北四门,分别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

    和僧人;太子遂感生命的无常,即念解脱人生诸苦之道。太子请求出家,国王拒绝,并下令全城戒严。

    第7天夜里太子夫人梦见明月坠地、牙齿脱落、双臂断掉,惊醒后告诉太子。

    太子觉得此梦暗喻着骨肉分离即出家的时辰已到,他宽抚妻子入寝后骑马离宫;宫墙高耸,四大天王托起

    太子所乘之马逾越城门。从此,太子入山求道苦修;后来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悟道

    成佛。太子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含义为“成就者”;他29岁出家,35岁成佛,80岁涅槃。


                                        云冈石窟小问三

太子想要放弃王位出家时如何说服国王?

    太子出家遇到年迈父王的苦苦劝阻。太子只好另提要求:人生在世只为3件事奔波,一是权力,二是金钱,

    三是美女。为此,人们纷争不断,互相残害,有何意义?就算三者俱全,又有什么用呢?最终只不过是

    枯骨一堆。再者,人生短暂,相聚更短,相聚是暂时的,离别是永恒的。国王闷闷不语。太子又讲:若父王

    能满足我四件事,我可留在宫中,接替王位,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国王说,你讲。太子说:一者不老,

    二者无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别。如能满足,儿臣就改变主意。国王说:古往今来,尚无此例,新老交替,

    这是自然规律。你在难为父王,逼我同意你出家。”父子不欢而散。

寺院或民间为什么流传吃腊八粥?

    公元前530年,农历12月初8,太子时年35岁,终于悟道成佛;人们吃腊八粥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太子

    的成佛日。这位太子就是释迦牟尼。

                                        云冈石窟小问四

三世佛指的是什么?

    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

如何区别佛与菩萨?

    佛的头顶是圆圆的肉髻,菩萨则是头戴宝冠。

云冈石窟的菩萨像有哪些?

    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供养菩萨、胁侍菩萨。

弟子像有哪些?

    释迦牟尼弟子有千百万之多,云冈石窟有十大弟子造像;最具代表性的弟子为一老一少,即迦叶和阿难。

四方佛各叫什么名字?

    东方为香积世界阿门佛,南方为欢乐世界宝生佛,西方为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为莲花庄严世界微妙身佛。

四大天王各叫什么名字?

    东方持国天;  南方增长天;  西方广目天;  北方多闻天。

四大金刚和侍从力士是什么关系?

    是一回事,人们常把力士称之为金刚;大多立于拱门两侧,手持降魔杵。

飞天形象代表着什么含义?

    按音乐旋律飞翔之人。反映了古人渴望着平和的自由,期望着翱翔天空的美妙;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梦幻

    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境。

石窟的装饰纹样和图案有什么特点?

    佛的背光和服饰主要有忍冬纹、卷草纹、火焰纹以及树木和建筑图案等。

四大菩萨的佛教名山在哪里?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在峨嵋山,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



                                      云冈石窟小问五

特点一:云冈一组双窟

    统一构思,同时开凿的为第1号和2号洞窟。窟中央方形塔柱直抵窟顶,主要用于礼拜、禅观等宗教活动。

特点二:云冈最大洞窟

    高25米阔50米的第3号窟,高大平展而气势宏伟。

特点三:云冈最高坐佛

    端坐的释迦牟尼庄严雄伟,体态超然,以17米的身高堪称室内最高之坐佛。

    他耳长3.4米,两膝之间14.4米,可容纳站立120余人。

特点四:云冈第一美窟

    窟内的系列浮雕富丽堂皇,33幅绘画佛传梦幻有趣;

    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如何诞生及如何成佛的动人故事。

特点五:云冈护国大碑

    第7窟和第8窟前室相交之处,有一座残高10米,轮廓依稀可辨的龟趺丰碑。

    因其已只字无存,也就更加令人遐思飞动。

特点六:云冈绚丽彩绘

   第9—13窟因彩绘异常的绚烂巧丽,又被誉之为“五华洞”。

特点七:云冈民间造像窟

    第11 窟中壁有造像铭记336字,记录了善男信女54人共造像95尊的功德。

    此方铭记在书法艺术上,被称为早期魏书的楷模。

特点八:云冈北魏歌舞

    第12窟习称“音乐窟”。舞伎群举止轻飙、气韵雄放;造型雍容典雅,体现了情与美的绝妙呼应。

    人物所持乐器有14种47件,呈现出歌舞升平,天地同庆的富丽景象。

特点九:云冈未来佛弥勒

    交脚而坐的弥勒在凿成之时,颜上和足下各显黑石,如同文成皇帝身体的上下黑子;

    故而被称“令如帝身”的石像。他右手上举,手臂下一尊小小的托臂力士就高达1.8米。

特点十:云冈昙曜五窟

    县曜和尚主持开凿的5个洞窟,体现出云冈早期造像的显著特色;

    其特征为百花齐放和纷然杂陈,又兼具有融多种造像样式与一炉并加以创新的特点。

    5个洞窟的佛像分别代表北魏王朝的5个皇帝,是政教合一的产物。

特点十一:云冈千佛袈裟

    第18窟立像头戴花冠,面相姣好,身着袒右肩袈裟。他以15.5米身高成为云冈石窟最高的立佛。

    袈裟上镌刻着一列列随衣纹起伏而规整趺坐的小佛,成为佛教造像中的独特之处。

特点十二:云冈二佛并坐

    孝文帝年幼,冯太后辅助幼主。故而出现“二圣”或“二帝”相对而坐的洞窟。

    祖母和孙子二佛对望的造像,也是北魏洞窟独有的题材。

特点十三:云冈打领带立佛

    第16窟是北魏皇帝文成帝,他的服饰明显汉化,是云冈石窟中唯一打着领带的造像。

特点十四:云冈露天大佛

    坐佛身高13.7米,肩宽体壮,深目高鼻,八字髯。因洞窟前壁早已坍塌,在阳光夕照下,愈显现深沉、

    粗犷,也更加透发出无言的壮美。他就是云冈石窟享誉于世界的形象大使和公关大使。


                                          云冈石窟小问六

大同有哪些名吃食品?

    油炸糕——皮脆、里嫩、馅鲜、油香、入口绵软。又叫千人糕或吉庆糕。

    黄糕炖肉——油炸糕的前身,风味独特的小吃。

    莜面——制作方法多样,可凉拌黄瓜、水萝卜,清胃爽口。

    羊肉梢子蒸汤汤——适合冬季,香味浓长。

大同有哪些名特工艺品?

    火锅——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制作精细,图案美观,设计新颖。适合于严寒地区或冬季使用。

    陶瓷——以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或12生肖以及云冈石窟为题材。

            既有鲜卑文化特点,又有汉民族文化特色。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日本等地。

    煤雕——我国独一无二的新型工艺品,创造于1998年。原料为来自煤矿的煤矸石。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同有哪些名特农产品?

    黄花——又名金针,被誉为“素食珍品”,还可入药治病。大同素有“黄花之乡”美称,地产黄花

            肉肥、油大、嫩软爽口。黄花已成为大同出口的土特产品之一。

    野生沙棘——营养成份极高,可强身健体,也可入药祛病。


                                          云冈石窟小问七

云冈的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鲜明,温差较大。夏季以其特有的凉爽宜人,成为避暑的旅游胜地。

    未来几年,石窟周围的环境将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变化。为什么呢?

    因为市政府已经设计了一系列的配套建筑,目前围绕石窟的四周,大兴土木已经开始。

    广阔铺展开的工地,轰隆隆的挖掘机,热火朝天的工人……路几乎都要挖断了。

    但具体情况导游说不清,咱也没有进一步去深入“采访”。 为什么呢?

    呵呵,因为,咱,并不具备“正式的”采访资格!

    不知道,几年后新起的建筑,是不是能够非常和谐地、进一步地、毫无遗憾和后悔地,

    衬托出云冈石窟那1500年的悲壮苍凉?

    世界拭目以待——不只是大同人,不只是山西人,也不只是中国人!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1 22:28
相关

云冈石窟:在风化中苍老  

  庄严佛身,消除残缺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编号洞窟252个,其中主窟45个,附窟207个,雕刻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大小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1500年来,云冈石窟区域的气候变化、水土流失,使石窟环境变化严重。  

  石窟雕刻受风雨的冲刷、气温的变化、岩体渗水、地震等破坏,许多精美造像已面目皆非,甚至崩塌。历史上云冈石窟曾进行过多次修整,最大规模的修整在辽代。据《金碑》记载:“辽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母后再修”,“清宁六年(公元1060年)又委刘转运监修”。研究资料表明,辽代云冈的工程主要是于石窟前增建木构窟檐而成云冈十寺,它们分别为“一通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这是辽兴宗、道宗崇佛、在西京建寺的最大工程之一。寺成不足百年,“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第13窟“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为辽代题记。第11窟西壁七立佛中的北面两尊(毁于抗战时期)及中心柱面二胁侍菩萨、第35窟东壁释迦塑像和纲目纹石绿背光等均是辽代修整后遗迹。清代对云冈石窟也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据《清代大石佛阁碑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了云冈5、6两窟窟檐。又据《重建云冈寺记》“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四月五日起工至八月终告竣,修饰庙宇,庄严佛像其颜料价值并匠、工价,共用银一千六百两四钱七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修云冈石佛寺记》载“又历多年,其所续建以及金装佛像,移素诸佛,金身重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庙宇碑记》载:“废者修之,坠者举之,金装佛像,以迄过殿,无不焕然一新”。  

  1920年的《重修云冈石佛寺碑》记载“光绪十七年装彩五佛洞,并修饰东西两楼,金装大佛全身”。现在还看到古代修整石窟留下的痕迹,许多洞窟的色彩和包泥佛像以及岩壁上凿的圆孔均为古时维修所留。其方法是:圆孔内插入木桩,用麻绳相连成网状,再填泥塑像,最后贴金上彩。据推测这种方法早在辽金时期就在修整云冈石窟中应用。  

  “庄严佛身,消除残缺”是古代历次对云冈石窟修整的原则。  

  由于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砂岩透镜体上,该区域裂隙较为发育。削山为壁,开凿石窟破坏了原来山崖的整体结构,使所有洞窟前壁失去支撑力,产生减荷作用,在原始构造裂隙基础上又产生了剪切岸边裂隙,致使许多洞窟裂隙纵横交错,悬石累累,险象丛生。  

  1949年以后的维修主要由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主持进行。1960年代初期,云冈石窟的保护开始了“石窟围岩裂隙灌浆加固”和“残断落石归安粘接”的科学研究工作应用,云冈第1窟塔柱,第10、11窟前立壁的佛龛座、佛头部先后进行了化学灌浆粘接试验,同时一些残断落石也进行了归安粘接。  

  由于年代久远,云冈石窟洞窟出现险情,1974年,按照“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文物研究所对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险加固。经过3年的加固,使岌岌可危的悬石裂隙得以治理,残断落石归安原位,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坍塌的洞窟,保证了石窟安全。之后,云冈石窟的保护进入环境治理和日常维护阶段,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工程。  

  “看到云冈石窟的这种苍老你们有难以名状的伤感,但是你们更应该感觉到自豪,因为在全世界目前来讲,公元五世纪以前诞生又能够保护到今天的石窟,云冈是两座之一。它之所以看上去苍老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过分苍老。你总不能要求一个百岁老人还像小伙子去运动场上奔跑。公元五世纪诞生的石窟目前能够保护下来的一个是印度的犍陀罗石窟,还有就是云冈石窟。”主管文物保护的大同市副市长冀明德对记者说。  

  风化水蚀中矗立  

  1998年,艺术家艾未未刚从美国回来,在大同看到云冈石窟。“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被震撼的感觉。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高的雕塑水平,它所体现出的雕塑形态和气质是我在中国其他艺术遗址里没有看到过的。它的气势和艺术形态所承载的强烈的精神性都给我震撼的感觉。这是第一个印象。第二个印象就是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如此重要的类似博物馆的艺术遗址,保护得非常简陋,非常的单薄,非常不系统,这是令人吃惊的。而且你可以看出来,由于年代久远,很长时间没有系统的保护,它实际上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它会大块的塌方,因为风化而剥落。”  

时隔5年,艾未未再度看到云冈石窟,当年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风化和坍塌还在加速。  

  艾未未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石雕的佛像也会和这砂岩一样,每天都在变得更坏一点。任何一场暴雨下来都会使它受到影响。石窟在冬天是有积雪的,再结冰,一膨胀都完了。本来在石窟的外边都有窟檐保护的。但是那些窟檐被烧掉了,只留下这些裸露的石雕。”艾未未说。  

  在具有20年资历的云冈石窟解说员刘女士的陪同下,我们从最早的石窟开始,一座石窟一座石窟看,一尊雕像一尊雕像看。  

  第1、2窟位于石窟群的最东端,外壁东西两侧为三面开龛造像的一层方型佛塔,两窟均上置明窗,下开窟门,窟前为共用前庭。第1、2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第1窟塔柱位于窟内中央,由塔座、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四周的雕刻均因岩石风化碎裂不易辨认。第2窟塔柱位于窟内中央,由塔座、塔身和顶盖组成,塔座四周的雕刻均因碎裂风化无存。塔身高约6.2米,分四层结构,底层四面出檐,檐下四周的雕刻内容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出中间大龛、两侧小龛的格式。东西南北四面龛上?檐下均雕刻乐伎列龛八个,由于风化严重,龛式结构和乐伎形态均无法辨认,只从风化略轻的北面观察到西起第2龛和第4龛分别为演奏琵琶和吹奏横笛的形态。  

  风化和水蚀是所有这些石窟共同遭遇的问题,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第14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东侧,紧靠山体冲沟,因洞窟开凿于自然山坡斜面之下,窟内渗水非常严重,不仅造成洞窟艺术的雕刻的风化剥蚀,还使洞窟南壁及洞窟南侧坍塌。从石窟坍塌后现存状况观察,这是一座形状较为特殊的洞窟。1994年依据洞窟旧有痕迹恢复的前列柱和后西柱,使目前的洞窟看起来更像一座呈前后室结构的洞窟。由于北壁常年渗水,风化水蚀十分严重,现仅依稀可辨部分火焰纹背光。1993年的考古发掘,在第14窟北壁下发现了佛像双脚,估计这是一尊身躯高大的立佛像。  

  艾未未看到昙曜五窟的时候拒绝继续再看。昙曜五窟位于云岗西部窟群东端,以露天大佛为代表公元5世纪60年代开凿,即现编号第16-20窟这些造像是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相融合,产生在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技法最娴熟、风格最显著的石窟造像。但是昙曜5窟雕满千佛的外壁风化严重,观者只能从残留的片片千佛雕刻中,领略到当年这些外壁满千佛的壮观景象。  

  艾未未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云冈石窟就像很宏大的一张绘画的非常小的一个片段,这张画作不能说已经被撕得面目全非,但绝大部分确实已经残破消失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很小的局部,从这些局部我们能看到佛教文化在中国曾经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样子。从现在来看,还没有强有力的保护的手段和措施,风化非常的严重,仅有的片断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逐渐的消失。一定要告诉人们,石窟的现状不会维持太久,用不了多久它就会消失。它的消失不会是爆炸性的,它会在长期的疏忽和自然环境的败坏之下消失。现在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杯水车薪。”  

  “风化是石窟的主要病害。”云冈石窟研究所副所长黄继忠介绍,这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博士在云岗石窟服务了20多年。“云冈石窟所处区域裂隙发育纵横交错,石窟内有多处渗水现象。历年来,经过裂隙灌浆、岩体加固、石窟顶部防渗排水工程,解决了绝大多数渗漏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彻底解决渗水问题尚有难度,目前云冈石窟的防渗排水仍是保护研究的重点。”黄继忠接着说:“通常洞窟北壁风化较重,其次是顶部。风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深度从2毫米到2厘米不等。近年来虽然治理石窟风化有一定效果,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但由于影响石窟风化因素是多方面的,石雕防风化技术尚不成熟,因此,解决风化问题尚需一定时间。”  

  真正解决云冈石窟的风化需要多少时间,没有人能够回答。  

  云冈石窟在战争和动荡、在自然的风雨中存在了1500年,但它还能矗立多少年,谁也不知道。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3-31 22:31
云冈石窟

2.jpg (93.85 KB, 下载次数: 42)

2.jpg

3.jpg (154.77 KB, 下载次数: 45)

3.jpg

4.jpg (103.91 KB, 下载次数: 41)

4.jpg

41.jpg (152.11 KB, 下载次数: 41)

41.jpg

5.jpg (128.6 KB, 下载次数: 48)

5.jpg

51.jpg (255.58 KB, 下载次数: 51)

51.jpg

6.jpg (167.95 KB, 下载次数: 148)

6.jpg

7.jpg (177.25 KB, 下载次数: 191)

7.jpg

8.jpg (212.98 KB, 下载次数: 47)

8.jpg

9.jpg (319.59 KB, 下载次数: 50)

9.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1 22:22
云冈石窟

111.jpg (126.63 KB, 下载次数: 47)

111.jpg

1112.jpg (142.61 KB, 下载次数: 48)

1112.jpg

121.jpg (96.88 KB, 下载次数: 49)

121.jpg

122.jpg (68.51 KB, 下载次数: 52)

122.jpg

123.jpg (183.89 KB, 下载次数: 55)

123.jpg

1.jpg (91.22 KB, 下载次数: 46)

1.jpg

11.jpg (120.91 KB, 下载次数: 44)

11.jpg

12.jpg (118.11 KB, 下载次数: 48)

12.jpg

13.jpg (103.07 KB, 下载次数: 52)

13.jpg

14.jpg (202.73 KB, 下载次数: 46)

14.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1 22:23
云冈石窟

15.jpg (151.85 KB, 下载次数: 50)

15.jpg

16.jpg (189.59 KB, 下载次数: 45)

16.jpg

2.jpg (109.22 KB, 下载次数: 48)

2.jpg

3.jpg (131.47 KB, 下载次数: 47)

3.jpg

31.jpg (314.66 KB, 下载次数: 48)

31.jpg

32.jpg (163.41 KB, 下载次数: 47)

32.jpg

33.jpg (182.56 KB, 下载次数: 51)

33.jpg

35.jpg (207.92 KB, 下载次数: 41)

35.jpg

4.jpg (116.89 KB, 下载次数: 50)

4.jpg

41.jpg (699.89 KB, 下载次数: 51)

41.jpg

作者: 步天涵谷    时间: 2010-4-1 22:25
云冈石窟

42.jpg (330.21 KB, 下载次数: 41)

42.jpg

43.jpg (91.97 KB, 下载次数: 51)

43.jpg

44.jpg (308.24 KB, 下载次数: 42)

44.jpg

45.jpg (125.54 KB, 下载次数: 45)

45.jpg

5.jpg (255.58 KB, 下载次数: 49)

5.jpg

51.jpg (298.13 KB, 下载次数: 46)

51.jpg

6.jpg (274.24 KB, 下载次数: 47)

6.jpg

61.jpg (158.07 KB, 下载次数: 45)

61.jpg

62.jpg (306.49 KB, 下载次数: 57)

62.jpg

63.jpg (326.01 KB, 下载次数: 47)

63.jpg

7.jpg (297.33 KB, 下载次数: 41)

7.jpg

71.jpg (412.17 KB, 下载次数: 42)

71.jpg

72.jpg (324.64 KB, 下载次数: 43)

72.jpg

73.jpg (275.37 KB, 下载次数: 51)

73.jpg

8.jpg (381.36 KB, 下载次数: 50)

8.jpg

9.jpg (350.46 KB, 下载次数: 47)

9.jpg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