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朱镕基的新书为何如此受公众欢迎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10-1-7 09:57
标题: 朱镕基的新书为何如此受公众欢迎
2010-01-07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甫一问世,宛如此间书市的一匹黑马,屡屡创下脱销、加印的销售佳绩。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称,虽然《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首印数已达二十五万册,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些地方已出现脱销,目前中国各地书店所报订数已经突破七十万册,人民出版社方面正在组织六家大型印刷企业同时印刷,该书的海外发行业已展开,版权输出情况喜人。据了解,该书在上海市的发行量和订数均位居全国最前列。

    而此书尤其引起中国官员热捧,八日,以“领导干部怎样面对媒体”为题的《朱镕基答记者问》读书交流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如何直面敏感问题,如何与媒体交朋友……《朱镕基答记者问》恰似一场活生生的案例教学,为此间官员上了鲜活的一课。

    来自各地的消息称,第一批印刷的新书很快就销售一空,很多地方出现了排队、登记订购的现象。该书不仅受到官员的欢迎,而且在普通民众中也很有市场。此前有报道称,该书出版过程低调,并未刻意宣传,亦可见民众的欢迎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政治运作的结果。笔者以为,朱镕基作为前任国家领导人,他出的书受到民众广泛关注,具有如此高的人气,足以说明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历史证明,只有被民众认可的政治家,才能真正“不朽”。朱镕基是个有为的政治家,也是个具有鲜明个性、鲜明特征的历史人物。选择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前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空前困难的情况下,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可以说意味深长,其效应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

    朱镕基最重要的特征是改革者。他真正走上全国性的历史舞台,是在邓小平南巡前后。其时中国的改革事业正处在“万马齐喑”的低潮期,中国社会面临重新上路、加速推进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他幸运地碰上了这样的历史机遇,而历史也幸运地碰上了他。他天生就是个改革者。光是1994年就推出了“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等六项重大改革。担任总理后,又啃下了国企改革和机构改革两个硬骨头。人们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主导中国经济的10年是改革最深入、最全面的10年,其成效如何最终将由历史来评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他打下的良好基础,就绝不会有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个十年里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碰到越来越多的“雷区”,要不要跨过,怎么跨过,都是很大的难题。不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改革都在遭遇体制性、制度性瓶颈,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迟滞不前,也考验着政治人物的决心和智慧。这种情形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何其相似。近来,在经济领域里掀起的“国进民退”的风潮引起人们对改革倒退的担忧,就是个典型案例。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中国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而且实质上充当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今年以来,先后在航空、煤炭乃至最近的钢铁业里大量出现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现象,有评论称之为“国进民退”,由此引发公众对中国是不是还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需要朱镕基式的改革,尤其需要朱镕基这样的改革家,不仅有改革的勇气和胆识,更重要的是有改革的能力。中国能否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在今后几十年里的发展能不能顺利进行,以及中国能不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将取决于今天改革不改革,改革得深入不深入。

    《朱镕基答记者问》的出版,正满足了公众的强烈心理需求。公众争相购买,反映了对目前改革略显停滞、中国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的不安。

   朱镕基最鲜明的特征是敢讲真话。他在1998年当选总理时,主持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对国务院组成人员提出的五项要求、约法三章中之一就是"要敢于说真话"。他在九江大堤视察时,大骂“豆腐渣”工程,“***”工程;他坦承中国的选举制度要向“直选制”迈进;他到一个地方视察就要求这个地方一定要讲真话。这样一个讲真话的总理,他的书里一定也是真话。人们感兴趣的是,在朱镕基主持中国经济工作的这段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本人对这段历史的真实想法等等。读者对他书的期待,实际上包含了对历史的好奇心以及渴望了解他的真实思想的心理。

    朱镕基最可贵的特征是为官清廉。他对腐败的痛恨溢于言表。陈希同案发后,他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他亲自督办厦门远华走私案,其间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腐败官员被判处死刑。对震慑犯罪、抑止腐败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常用“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训鞭策自己,从来不搞特权。他告诫全国的会计要“不做假账”。在有着清官情结的中国,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官员必然受到民众爱戴和推崇,对他的个人经历也极为向往。

    除此,朱镕基离开领导岗位六年,除了极少数时候,他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不出席公开活动,也不发表公开言论,与他在任时的“高调”形成强烈对比,也表明他不是个惯于作秀的政客,而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绝不指手画脚,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坦然风范。公众对朱镕基新书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情感需求。公众看朱镕基的新书,是带着感情来看的;公众对一个政治人物产生私人情感,可以说是对一个政治人物的最高褒奖。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