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哈佛大学在复旦开课 折射中国教育之缺失
[打印本页]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2-1 11:21
标题:
哈佛大学在复旦开课 折射中国教育之缺失
哈佛大学在复旦开课 折射中国教育之缺失
发布时间:2009-8-11 14:10:29
哈佛大学在复旦开课 折射中国教育之缺失
当16名复旦大学和15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课,我们能从中美学生的一些不同表现中看出什么“门道”?
这个暑假,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将哈佛暑期学校项目带到上海,携手复旦大学开出3门生物医学精品课程。原汁原味的哈佛教学模式完整移植到复旦,复旦的学生能不能适应?不能适应是因为什么?其中是不是折射出我们的教育有某些缺失?
请自己设定问题
此次为期6周的暑期学校开设了“活的科学——生物学、自我与世界”、“生命科学:有指导的实验研究”以及“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要的统计学”三门课程,均由哈佛教授执教,使用哈佛的教材和教学设备。
执教统计学课程的,是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华人学者孟晓犁。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往往给学生一大堆文字陈述,要求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将文字转换成题目再作解答。“这对于数理功底虽好但习惯于根据给定的问题解题的中国学生,可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哈佛大学暑期学校项目的负责人罗伯特·卢博士,也是主讲教授之一,执教“活的科学——生物学、自我与世界”课程。他的发现是:“中国学生很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积极向老师求教,但似乎总希望老师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科学真理要靠自己去寻找。”罗伯特·卢说,哈佛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鼓励学生探索,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方法论”教学
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哈佛教学模式的大学教授们在反思:“同样是教学生做实验,美国老师十分注重讲解操作方案,堪称细致入微;而我们则注重讲解实验原理。”一位复旦教授感慨,这正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区别。
美国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但综合实践能力高出一筹。这种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长期“重知识灌输,轻方法论教学”,造成了中国学生实践能力弱的通病。
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研究哈佛课程后发现,高度重视“方法论”教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所在。记者注意到,此次哈佛暑期学校项目的三门课程中有一门是专门教学生如何做实验的。而孟晓犁执教的统计学,对生物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门不折不扣的“方法论”课程,教学生如何处理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采集第一手数据,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孟晓犁给中美学生的一项考试内容是写一份考察报告,大致要求如下:“假设你正在为国家卫生部服务,要对你认为目前最紧要的一种流行病开展筛查。请你针对它设计一套筛查方案。”他说,一份符合要求的答卷,必须在分析基础上给出明确结论:以实验收集的数据证明这个病例是否需要筛查,具体应采用何种方法筛查,而实验数据误差率是多少……
根本不会调查
坐在哈佛暑期学校的课堂上旁听,记者会不时想起课堂外的事。眼下暑假已过大半,不少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新鲜出炉”,但这些“实践成果”,恰好暴露了大学生的能力软肋。记者手头有一份沪上某高校经济学院学生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情况的报告,总共5000字,但倾诉队员“激动的心情和与灾区孩子交流后复杂的感想”,就用了将近2000字;剩余的3000字,如流水账般罗列考察队员一行造访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四川本地民营企业投入重建的事迹,对开头介绍的“在实地考察中收集到教育、就业、农村医疗改革、收入差距、灾后民企发展状况等大量一手信息”,后面只字未提。
费大把力气考察、调研,但写成的报告却空洞无物、不得要领……素材已是“放进篮子都是菜”,分析和结论更无从谈起。不客气地说,他们根本不会搞社会调查。
如今许多国内大学生,无论走进实验室,还是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调研、实践,都明显缺乏行动能力。但是,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的技能、方法,从哪里学呢?如今的高校,对此足够重视了吗?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